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63|回复: 3

武氏祠中“汉承尧运”的汉画像解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6 16: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氏祠中“汉承尧运”的汉画像解读
刘辉

在《史记》和《汉书》中,司马迁与班固均说汉朝取代秦朝是承天命、继尧运并大加宣扬。在刘邦的故乡——沛县,至今还流传着刘邦为帝尧之后裔及神龙转世的传说。这些这么重要的故事,汉画中会有吗?笔者经查阅相关的资料,终于在《左传》、《史记》、《汉书》等文献中找到了依据,又在朱锡禄先生编著的《武氏祠汉画像石》中“左石室第五石”(见图2)[1]画像,找到了相对应的汉代画像石,也就找到了传说的答案,揭开此千古之谜。
东汉中晚期祠堂画像内容的配置,多数已有了较为一定的规律:分层分格的画像是从下至上,即从人间到天上,或者从卑到尊,从现代到远古等顺序排列。
“左石室第五石”就是如此排列。图分三格:下格中部,一头饰倭堕髫的女子右手支撑头卧息于地上,其身上有一龙缠绕;女子两侧各一人手握一椎,作欲击之状;上方有二鲵爬行、蜻蜓飞翔和鲇龟游动,左上方羽人自天上飞来。上格中部,高柄豆上有一龙盘绕,豆两侧相对各立一人,其后各有二名持笏者。中格是赵盾救灵辄的故事,右起,树下一少年跪于地下,当为灵辄。旁边从轺车上下来一手持勺和食器准备施食的长者,是晋国卿赵盾。马左方有一蹲犬和一人恭迎赵盾。上格是远古时的刘累饲龙的故事,图中间一条龙盘于豆上,其左一人手下垂;右一人手平伸。二人后方各立二侍者。
朱锡禄先生在图释中均未对下格和上格作解读;尽管有些学者对上格作了考释,但笔者仍有不同看法;朱先生只对画像中格局部作了表面性的考释,也不敢完全苟同。为此,笔者就先从下格开始,略陈管见。
画像的下格描绘刘邦为“神龙转世”的故事。《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这段文字记载与图下格画像内容十分吻合。现逐句进行分析。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句:首先指出了高祖刘邦家住沛县丰邑中阳里,有父亲大公、母亲刘媪,然后下句以倒叙的形式,说出了刘邦的神奇出生。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句:此句说出了刘邦的家乡旁有草茂鱼肥的大泽。从众多的汉画像石中的渔猎图可以发现,有关河流、池泽的表现,是在汉画上刻画一条或数条鱼、龟等水生物,以示画面中的环境,有鱼出现即象征了水的存在,是一种意象中的河泽。例如在武氏祠画像石中的“泗水捞鼎”及“水陆攻战”等图,均在桥下雕刻游鱼或捕鱼者船只,从而标明了此处是河中场景。该图中鲇鱼和鲵的出现,不但让人感受到大泽就在眼前,也标明了刘媪在大泽具体的位置:鲵为四足两栖的爬行动物,又名娃娃鱼,它的爬行表明了此间为大泽之坡,坡旁有一头挽倭堕髻的女子卧地休息。在汉乐府《百上桑》中书中有描写罗敷的发髻:“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即是指妇女头挽似堕非堕的发髻。崔豹《古今注》:“长安妇人好为盘桓髻,至于今,其法不绝。堕马髻今无复作者。倭堕髻。一云堕马之馀形也”。此图的描绘,给人眼前展现了:碧波荡漾的大泽岸坡,鲵在上岸调整环境和身体状态,蜻蜒在空中觅白;坡旁还有一女子以右手支头憩息,呈现出一片安详、恬静的景象。
“梦与神遇”句:在图左上方,有臂生双翼的羽人从空中飞来。《楚辞•远游》中有:“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王逸注:“人得道身生毛羽。”洪兴祖补注:“羽人,飞仙也。”汉王充《论衡•无形》说:“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则千年增矣……”羽人(神)的到来,是图中女子的梦中景象。此种构图方法,让人耳目一新,表现了一种主观上的情趣。
“是时雷电晦冥”句:武氏祠后石室第三石的二格,为“雷神出行”。朱锡禄先生释图右边为:“……龙门附近三个神仙,手执锤凿,正在敲打。锤凿碰击产生的火花就是闪电的亮光。……”;后石室第四石第二层也为“雷神出行”。“雷车上立两面鼓。雷神女装,面部剥落,手执一柄槌……雷车前有二粗绳,六个神人分二组,每组三人,各拉一绳,他们前面有三个女神人,其中二人一手抱瓶、一子端碗,似为下雨雨师。另二人手举似长蛇的鞭。他们前方有二神人,一手执钟,手拿錾,正在敲击。”[2]王充在《论衡•雷虚》述:“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音也;其魄然若敝裂者,椎所击之声也;其杀人也,引连鼓相椎,并击之也。”因此,图中女子两侧,两名执椎者(右头挽倭堕髻者为雷母,左戴高冠者为雷公)作欲击之状,是述雷电晦冥发生的现象。执椎者旁虽无鼓与凿道具,有了鼓凿会使图像显得累赘,如此表达形式,也是汉代美术特点之一。
雷电降临,也暗示刘邦身份的重要性。雷电发生时,预示着雨至。雨水,乃旱天万物久盼之甘霖;同时雷电也“杀人也”,具有惩罚恶人的作用。《山海经•大荒东经》载:“黄帝得之(夔),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郭璞注“雷兽,即雷神也”。因此,在雷电晦冥时龙与刘媪交合,是在加强了刘邦身份的至尊性,表明了其降生是天神转世,不但具有普济众生,造福人们的神力,还具备了上天使其扫除人间邪恶以及威慑天下的征兆。
“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句:图中卧地女子身上一龙盘缠,然其仍在睡梦中,是表明了神龙与妇人交合;虽然太公出现的情节被舍去,但观者也能一目了然。由太公发现刘媪与神龙交合,使此事更具有真实可信性,变成了以后刘邦以此号令众人的资本,在以后刘邦起义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上述足以说明,下格的内容当为刘邦“神龙转世”的故事。制造这个政治舆论的原因是,刘邦原先的出身较低微,因此必须编造和利用这个神龙转世的神奇身世,抬高刘邦的地位。从《史记•高祖本纪》中可知刘邦的身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说明了刘邦虽然是个种田的农人,却有帝王的富贵相,使其以后能够取得天下而顺理成章。到成年才仅做了秦朝的泗水亭长;“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如果安心农业声产就不会有大的作为,此句足以说明刘邦胸怀大志,并在为其远大目标而努力;但刘邦如此低微的身份是不足以号召众人图大业的。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说陈婴曾任东阳令史,东阳县的年轻人杀了县令,想推其为首领,其母劝说陈婴:“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详。”因而,陈婴也觉得自己出师无名且会带来灾害,就推举项梁为首领,是因“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身份地位是极为重要的。世间人有这种心理,刘邦亦然。为了起事成就大业,其谋士编织了一个刘邦出身不凡的故事,以增加其受人尊敬、崇拜并归附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如同陈胜、吴广起事一样,借助巫鬼,在众人心中取得成望,如《史记•陈涉世家》中,陈涉想假冒公子扶苏、项燕的名义,发动起义,终于取得预期的效果。
刘邦的青年时代生活在战国后期的楚国疆域,为楚国子民,故而刘邦与该地区的人们都有很深的楚人情结。楚人奉祝融为始祖,传说祝融为火神,楚人因而尚赤,也就产生了后来的亦帝子杀白帝子。刘邦在沛官起义之旗皆赤色,《汉书•叔孙通传》:“(叔孙)通儒服,汉王(刘邦)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以及刘邦喜爱楚歌楚舞等等;另有陈胜、吴广起义和项梁起义,都是以兴楚复楚的名义,而举义旗得到壮大。这些都是受楚风俗影响和民心思楚的具体表现。
龙为神物而被时人敬畏。传说皇帝得道后乘龙升仙;祝融、夏后启均“乘二龙”;《易•乾》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在楚人风俗文化中,崇龙之俗非常突出。如1949年2月经考古发掘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的“人物龙凤帛画”和1973年5月出土于长沙子弹库1号战国楚墓的“人物御龙帛画”,其中的龙均是起到“引魂升天”及“乘龙升天”之意:《楚辞,•九歌》:“驾龙  兮,乘雷”。“龙  ”即是“龙车”;宋文公和张君著《楚国风俗志•龙凤篇》中说:“楚国朝野上下、贵族平民,皆有在服饰上绘龙画凤的习俗”。并有楚人的饮食器皿中有龙凤之饰;住房上也雕龙刻凤。总之,龙在楚人的生活中无处不有。刘邦在起事前一直生活在过去楚国的疆域,深受楚文化影响,由此,刘邦和其谋士们一起利用楚民的信仰而大做文章。
刘邦和其谋士们正是借助当时人们这一敬龙崇龙的思想,制造了刘邦为神龙转世的社会舆论。《史记•高祖本纪》中有多处描写刘邦出身、经历等非凡的事迹,以增加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如“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说明了刘邦神奇的出身;“(刘邦)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尝有龙,怪之。”及“高祖为亭长时……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并相刘邦及子皆“贵不可言”,到后来高祖斩蛇时,有一老妪哭曰,其子白帝子被赤帝子所杀。白帝和赤帝都是传说中五天帝之一,白帝位于西方。秦朝建都于西方咸阳,秦自命为白帝后代,因此,白帝为秦朝的象征;赤帝位于南方,刘邦以赤帝子自居,南方为火,西方为金,火克金。所以,赤帝子杀白帝子,暗示了刘邦消灭秦朝的征兆;从“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常得季。’”刘邦有如此的神奇之处,故而有后来“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刘邦的真正目的达到了,使人们更觉得推翻暴秦,非刘邦莫属,天意不可违。并出现了“五星聚于东井”之神奇天象(《史记•天官书》)。即金、木、水、火,土五星聚于井宿(东井),东井在秦之分野。五星入井古人认为是秦亡汉兴的征兆。进一步说明天命汉代秦,降大任于刘邦。以上出现的种种现象,为日后刘氏成就大业埋下了伏笔,使刘邦为乱世中众望所归,纷纷投奔其麾下,大家确认刘邦为君权神授的“真龙天子”,推翻暴秦是顺应了天意,并在以后建立了大汉帝国。
“刘邦神龙转世”故事的意义,旨在突出刘邦是天赐降生的真主。另外,此图把事情发生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现实与虚幻等有机的交织揉合在了一起,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主义色彩,此图也表现出了汉代民间绘画的拙朴、天真的艺术风格,以及无拘无束美术创作的一大特色。
再看中格,右方是“赵盾施食救灵辄”的故事。此故事见于《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时,晋国的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到茂密的桑树下休息时,看见有个叫灵辄的年青人饿倒于树下。赵盾问他生了什么病,灵辄说:“我已经有三天没吃饭了。”赵盾就给他东西吃,灵辄却留下一半不吃。赵盾问他什么原因,他说:“我出外某生已经三年了,不知道家中母亲是否还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允许我留一半给她老人家吃。”赵盾让他把食物全吃完,另外又给了他一篮饭和肉,装在口袋里让灵辄带回家。后来灵辄做了灵公的武士,在灵公伏击赵盾时,灵辄把戟倒转过来挡住了其他刺杀赵盾的武士,使赵盾脱离了险境。这则故事通过赵盾施食这一细节,揭示出赵盾虽贵为公卿却有一颗仁慈之心,对于穷困潦倒、饥饿将死之庶人,并不是漠不关心,而是表现出了仁爱与悲怜的尊者风范。与灵公的暴虐形成强烈的对比。左边之犬的设置并非画蛇添足、没有意义,也非赵盾的家犬,而是暴君晋灵公的爱犬。《左传•宣公二年》还载:晋灵公生活荒淫无度,不行君道,对人民横征暴敛,残害无辜生命。身为朝中重臣的赵盾常挺身相谏,致使灵公视盾为眼中钉,肉中刺,常想方设法除去赵盾。在一次灵公设的“鸿门宴”中,设伏甲士准备伺机杀掉他。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觉了此阴谋并迅速掩护赵盾离开。此时,灵公气急败坏地纵恶犬追咬赵盾,提弥明杀犬护主冲出重围,自己却死于伏兵之手。
朱先生在此画像的图释中只说出了右边赵盾施食救灵辄一事,但其中内在的含义及为什么在此处设置犬;它们与下格有什么意义均没有讲明。笔者认为赵盾、灵辄和犬之间有施惠、受恩之前缘,暗示凶险及知恩图报等多种作用。此格画像夹杂于上、下格特殊体裁的故事中间,具有着特别的意义,那就是借此讽喻:只有刘邦才是象赵盾那样,不仅是有威望而乐善好施、关心民众疾苦的忠厚长者,更是救贫困大众于水火之中的救世主;同时,人们也要受恩知报,象灵辄救护赵盾那样舍生忘死地跟随和护卫刘邦;赵盾前方置犬是表明前面还有凶险的事情将出现,但会有人舍身拼死相救他;借喻人们要象提弥明那样的死士一样,去保护明主刘邦建立的政权。这种以古喻今的例子在《汉书•霍光传》中也有:“上(武帝)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后元二年春,上游五柞宫,病笃,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之?’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事。”说明古人绘某则故事时既有它的本意,有时又有引申的含义。
最后分析上格。朱锡禄先生在图释中说:“地上置一高柄豆,豆上缠着一条蛇。”豆上缠蛇之说有误,蛇头似蜥蜴,多呈椭圆状而无耳;龙与蛇从嘴形也有区别。王充《论衡•龙虚》中描述:“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可以发现汉代人画龙之形象与此龙无异,所以此处为龙而非蛇。分辨清楚图像后,才能对故事作出合理的解释。
笔者以为此格与《史记•夏本纪》:“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拢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的记载相吻合;《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也有与此大同小异的记载。
豆,是古代的食器。《说文》曰:豆“古食肉器也”。“豆”,为浅盘圈足,盘与圈足之间有一高柄。武氏祠左石室第七石中格的二桃杀三士故事中,也出现同样豆,其内放二桃。[3] 证明豆确为食器。
所以说,图中部是刻绘人用豆饲养龙。画面中却把孔甲与二龙从天而降和刘累饲龙的事情都略去,重点描绘了刘累把死龙做成肉酱献给孔甲,夏帝感觉此酱味道特殊,令使者前来取酱之情景。龙盘绕豆上是其作吃食之状,即是饲龙。只有一条龙在豆旁,是因另一条龙已死去并做了肉酱之故。龙右方伸手者,是刚走来的帝之使者,其后二人是随从;龙左方手下垂者为刘累,其手下垂是因龙肉已尽,见使者又来索取而表现出的惊恐失措之状;刘累身后二人为他的下属。刘累饲龙故事的出现,与刘邦的家族世系有关。班固在《汉书•高帝纪》的赞曰:“《春秋》晋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是以颂高祖云:‘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由是推之,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从这段文字记载可知刘邦的先祖为刘累,刘累之祖又可追溯到帝尧,由此可知刘邦为帝尧之后裔。所以古籍上会有刘邦“承尧运”,“得天统”之说。此格的意义在于表明帝尧、刘累与刘邦之间的关系。在古代,只有一定威望、家世显赫的人,才能有一定的影响力,达到预想的目标。俗话说:“扶竹杆,不扶绳”,也就是说人们不找软弱的作为靠山,而是希望找强硬者作为依靠,才有安全感,大众才能依附。现在找到刘邦为帝尧之后裔,可谓根基深厚,代秦为帝是天经地义之事。
此画像中人物内心活动与动势、神情的刻画,具有高超的写实技艺。使者手向前直伸,有一种强硬和霸道、傲慢的神态,描绘得活灵活现。刘累听到使者又来取肉酱,犹如晴空霹雳,手在战栗中垂向下方,因为没有肉酱是要杀头的;从下垂手臂的刻画,反映出刘累此时复杂、激烈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汉代艺术家对瞬间即失的精彩情节所具有的捕捉能力。刘累身后的下属身体直立,呈现出害怕招来杀身之灾的毕恭毕敬之态;与此相比,使者后面的从者则交头接耳地谈话,他们的神态就轻松多了。
从三格的表现意义上看,不但画面相互关联、内容繁复,其表现形式也极为独特。全图以下格刘邦为神龙转世的正统帝王为主体展开,上二格故事是为下格作铺陈服务的。刘累饲龙只有一种媒介作用,真正的目的是利用刘累所具有的无形而令人敬仰的世系关系,使刘邦能得到帝尧的余辉照耀,才是画像要表达的主旨。中格指明了刘邦能救苦救难,人们也要为之奋斗,维护刘氏的一统江山,才能建立美好家园。下格强调了刘邦为天之骄子,驱邪兴正,建立大汉帝业,是顺天应民的“真主”。在古代,兴兵起事者要找出种种充足的理由为借口,这样才能师出有名;项梁起事是以兴楚之名得众人响应;刘邦则搬出显赫的世系关系和神话来扯旗举事,终于成功。此画像中的故事既有现实事件,又有神话传说,使其有相得益彰之妙,增强了事件的感染力,为汉画像中的力作。
此外,武氏几座祠堂画像上,雕刻有大量关于“忠、孝、节、义”等故事;从碑文中也可知武氏家族成员都曾为汉朝官吏且又多是博学之士。如《隶续》卷六《从事武梁碑》说:“□故从事武掾,掾讳梁,字绥宗。掾体德忠孝,歧嶷有异。治韩诗经,阙帻传讲,兼通河洛、诸子传记。广学甄彻,穷综典□,靡不□览。州郡请召,辞疾不就。安衡门之陋,安朝闻之义。诲人以道,临川不倦。耻世雷同,不窥权门。年逾从心,执节抱分。始终不贰,弥弥益固。为众所伤,年七十四,元嘉元年,季夏三日,遭疾陨灵。”透露出武氏家族成员为书香门弟,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不仅是满腹经纶的儒者,也是忠君爱民的长者,对汉王朝有着深厚的情感,其良苦用心在祠堂画像中,可见一斑。

《武氏祠汉画像石》图51局部.jpg 《武氏祠汉画像石》,图51下格
注释:
[1]朱锡禄:《武氏祠汉画像石》,图51,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
[2]朱锡禄:《武氏祠汉画像石》,图32,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
[3]朱锡禄:《武氏祠汉画像石》,图55,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

更多的文章请登陆中国汉画像石拓片网www.cnhhxs.net请多赐教,谢谢。

[ 本帖最后由 刘辉 于 2010-6-17 18:3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17: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老师与朋友们多指教
发表于 2009-9-2 20: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汉为尧后,王莽最为喜欢言说此事,因为他说自己是舜后,这样,尧舜禅让的故事就为汉传新政具备了很好的基础。我原来好像论述过此事,也可以参考汉书王莽传等文献,似有更加直接的表述,由于武氏祠是东汉时代的建筑,所以汉承尧运,应该更多的是来自王莽这一时期大力张扬的神话。
发表于 2013-2-7 08: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更多学者莅临济宁市嘉祥县武氏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1 17: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