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66|回复: 2

中元節-何去何從? [聯合早報 (新加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7 20: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加坡的)中元節 何去何從?
2009-10-06 來源:聯合早報 (新加坡)
思維空間 徐李穎

中元節對於華人到底意味著什麼?不知者仍然不知、迷信者依舊迷信、深惡者更加深惡。中元節的兩極化,其實正是新加坡華人傳統文化、信仰所面臨現況的一個縮影。有人責怪當今的年輕人重物質輕文化、媚西方棄中華。其實,任何有知識、有頭腦的年輕人不會輕易拒絕欣賞任何一種優秀的人類文化。

熱鬧中元節已經過去了,但是這個每年都要慶祝的、長達一個月的節日,仍然在我的腦海里盤旋不去。
在我從中國北方來到新加坡之前,並不知道還有中元節這個節日。在我的故鄉,我們最重視的祭祖的日子是清明節和農曆十月初一,前者掃墓踏青,後者為先人送寒衣。一個是乍暖還寒,一個是秋風漸起,都是籠罩著蕭瑟哀傷的時節。

直到我來到新加坡,第一次見識中元節這個融哀緬與狂歡、肅穆與娛樂、禁忌與無所忌、畏懼與亢奮……兩種極端矛盾于一體的“鬼節”,才對這個經濟強勁的現代化國家有了不同的認識。連續整個月的慶祝聲勢更是我不曾見識過的盛況,甚至覺得新加坡的中元節可以票選世界最長節日了。

不久前的報紙還報道說,新加坡的中元節已被旅行社列為參觀項目。不管是國家龍頭報紙還是社團內部刊物,對中元節的報道層出不窮。而與此同時,對中元節擾民的投訴也從未停止過。新加坡人對待中元節的態度已然達到了兩個極端。

一部分人踴躍參與,中元會、歌台、標福物、祭祖,人潮熙熙攘攘、熱熱鬧鬧、轟轟烈烈。組屋區、巴剎、廟宇……大大小小的中元會不計其數,喊標之聲此起彼伏,歌台聲飄萬里。在我生活于此的八年間,中元會的慶祝有愈演愈烈、不斷擴大的趨勢。

另一部分人則對此深惡痛絕,他們也有充足的理由:燒冥紙汙染環境、夜夜笙歌擾民不安、祭拜孤魂野鬼愚昧迷信……

孰 是孰非,其中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鴻溝的產生固然有關切身的利益衝突,更深刻的原因則是對中元節這一民俗文化的隔膜。不僅僅反對者不理解,即使民俗文化的實踐者、參與者、擁護者本身,也對這一節日的文化意義缺乏理性的認識。也就說,新加坡的中元節仍停留在自發的文化承襲上,除了專業的學術研究,鮮少人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釋這一重要的民俗節日。

中元節,佛、道二教都極為重視,是道教“上元、中元、下元”三節之一,佛教則 稱之為“盂蘭盆會”。關於“盂蘭盆會”,佛經《盂蘭盆經》中有一個目連解救母厄的動人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 為烈焰,饑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于佛,為說盂蘭盆經,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故事傳達出的孝親之道,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道德信仰,因而得以廣泛流傳。由此引申出來的對祖先和所有孤魂餓鬼的普施、超度、祭祀,更體現了人類悲憫、博愛的情懷。

道教的中元節來自于“三官 崇拜”,即天官、地官、水官,他們各有責司,天官為上元賜福,地官為中元赦罪,水官則稱下元解厄。道書中說,凡是這三天,三官都要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 其中地官所管為地府,所檢的重點是諸路鬼衆。所以這一天,衆鬼都要出離冥界,接受考校。道門中于這一天設醮為地官慶賀誕辰。新加坡人相信七月初一,鬼門大開,此後整整一個月,衆鬼可自由出入于陽冥兩界。信衆們一方面出資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讓祖先早升天堂;另一方面也為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設 壇超度,普施安撫。

其實農曆七月祭祖的習俗由來已久,早在周朝,就有七月收穫後舉行祭禮的記載。《禮記》“月令”篇中說:“孟秋之月……農乃登穀,天子嘗新,先薦寢廟”。在收穫的季節,天子以新穀祭祀祖廟,表達對祖先的敬意。祖先崇拜一直都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內容。今日的中元節,正是鬼神信仰、祭祖遺風的體現。
中元節對於華人其實有著非同小可的意義。從文化內涵看來,它蘊藏著陰陽和諧、血脈相承、以孝為先的純樸的道德觀念。是中國傳統儒家觀念、道教思想、佛家精神的融合。在當今社會,仍然符合社會主流道德文化,有值得弘揚的一面。

遺憾的是,民俗節日的繼承和發揚依舊只是依賴草根階層的自發性。他們能夠在形式上不斷創新,比如新興的歌台文化,以熱辣勁爆的歌舞表演,為中元節添加了狂歡娛樂的氣氛;而各個中元會主辦的喊標活動,規模益盛,被標福物種類繁多、價值不菲。

但顯然,對節日文化內涵的推廣僅僅依賴他們是遠遠不夠的。就像歌台表演,燈光煙霧佈景等等開始運用高科技手段,而演出內容卻出現脫衣舞、鋼管舞、口出黃腔等低俗內容,以致引發公衆爭議。

新加坡的中元節發展到今日,形式上的繁榮掩蓋了節日背後所承載的厚重的文化歷史意義,以致顯得蒼白甚至低俗。中元節對於華人到底意味著什麼?不知者仍然不知、迷信者依舊迷信、深惡者更加深惡。
中元節的兩極化,其實正是新加坡華人傳統文化、信仰所面臨現況的一個縮影。有人責怪當今的年輕人重物質輕文化、媚西方棄中華。其實,筆者認為,任何有知識、有頭腦的年輕人不會輕易拒絕欣賞任何一種優秀的人類文化。新加坡的年輕人並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樣文化冷感。他們有機會走向世界各地遊學、旅行、訪友,他們 像所有有著濃烈好奇心的年輕人一樣,也對世界各族的文化表現出濃厚的興致。他們通過網絡博客手機等等新型媒體表達著自己對歷史文化的感悟。所以,新加坡真正缺乏的其實是對傳統文化的正確弘揚,以及將之傳播到年輕一代的橋樑。而這個任務僅僅靠草根實踐者是無法完成的。文化工作者在觀望、批評的同時,更應該正面地引導,把傳統文化背後所承載的優秀的道德追求呈現在衆人面前,撥開迷霧,還其本源。

作者任職于本地宗教機構從事關於歷史和宗教的研究

[ 本帖最后由 五院女婿 于 2009-10-8 12:49 编辑 ]
发表于 2009-10-8 13: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传统文化的正确弘扬以及传播给更多的人,确实是一项紧迫的工作
发表于 2009-10-9 12: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缺乏的其實是對傳統文化的正確弘揚,以及將之傳播到年輕一代的橋樑。而這個任務僅僅靠草根實踐者是無法完成的。文化工作者在觀望、批評的同時,更應該正面地引導,把傳統文化背後所承載的優秀的道德追求呈現在衆人面前,撥開迷霧,還其本源.”
   这句话说的好,我们重任在肩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2 12: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