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75|回复: 1

《神仙传》对汉武帝求仙失败的宗教学阐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8 11: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神仙传》对汉武帝求仙失败的宗教学阐释

黄景春(上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葛洪《神仙传》,共载有84位仙人的传记,其中没有“汉武帝传”,因为他是一位求仙的失败者,不能算作仙人。不过,他在《神仙传》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先后出现了7次,其中5次有较详细的描写。
汉武帝没有成仙,《神仙传》为什么还要一再提到他、描写他呢?
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之一,与秦始皇并列,称作“秦皇汉武”。汉武帝与秦始皇在追求长生不死方面的作为也很相近,都曾经派遣方士到东海寻找仙人,后来都以失败告终。两汉魏晋时期,民间流传了很多关于秦始皇、汉武帝求仙的传说,而汉武帝的传说尤为盛行,风头盖过秦始皇。从那时产生的志怪小说、志人小说(这些小说都是文人对传说故事的记录和加工)来看,民间流传的汉武帝传说总的来说还是尊重历史原貌的,即汉武帝的求仙没有获得成功。至于为什么不能获得成功,文人方士们在小说中有所解释,或者认为他世俗欲望过于强烈,或者认为他杀伐太多,或者认为他狂妄傲慢,不一而足。这些说法流传很广,影响也很大,葛洪著《神仙传》时,就有意地利用这些传说阐述自己的神仙思想。
《神仙传》是怎样利用汉武帝传说的呢?葛洪是魏晋时期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对后世的道教神仙思想影响很大。他的神仙思想主要在《神仙传》、《抱朴子内篇》中得到体现。葛洪最欣赏的是“地仙”,即获得了长生不死而又盘桓人间、享受各种人生快乐的仙人。葛洪在《抱朴子内篇•论仙》中说:“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地仙的品阶在天仙之下,但是地仙可以出入人间而享受人生欢乐,比飞升到天界而寂寥冷落的天仙更有吸引力。于是就有了马鸣生、阴长生、帛和等人,得到天仙神丹却并不全部服下,只服半剂先成地仙。马鸣生服半剂神丹之后,打消了死亡之忧,居住在人间,“架屋舍,畜仆从,乘车马,与俗人无异”,在人间辗转了五百多年才白日升天;阴长生服半剂神丹之后,除了“大作黄金数十万斤”之外,还“周行天下,与妻子相随”。  可见,地仙是比较世俗化的仙人,既获得了生命的永久,又享受人生富贵和欢娱。但是,是不是每一个人动能成仙呢?葛洪主张“仙可学致”,认为任何一个人,只要坚持学道修炼,都可以成为仙人。《神仙传》描写的84位仙人,通过服药、行气、导引、房中等多种途径成仙。这些传说中成仙的人物绝大多数是平民百姓,其中有超过半数是方士,只有少数为官员和诸侯王。汉武帝没有成仙,魏晋时期也没有方士把汉武帝当作仙人来对待;虽然《汉武故事》末尾部分把他的死说成尸解,也描写了他的多次现身和多种灵异,但汉魏志怪都把他当作求仙的失败者。(南朝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也没有他的位置。)作为一位博学多识的道士,葛洪对于民间流传和文人记录的汉武帝故事都很熟悉,他在描写汉武帝求仙的时候,比较注意突出传说中提到的那些不利于求仙的缺点,而这些缺点成了汉武帝求仙不能获得成功的直接原因。该书第十卷“王兴”篇云:

王兴者,阳城人也,常居一谷中,本凡民,不知书,无学道意也。汉武帝元封二年,上嵩山,登大愚石室,起道宫,使董奉君、东方朔等,斋洁思神。至夜,忽见仙人长二丈余,耳下垂至肩。武帝礼而问之,仙人曰:“吾九疑仙人也,闻中岳有石上菖蒲,一寸九节,服之可以长生,故来采之。”言讫,忽然不见。武帝顾谓侍臣曰:“彼非欲学道服食者,必是中岳之神,以此教朕耳。”乃采菖蒲服之。且二年,而武帝性好热食,服菖蒲每热者,辄烦闷不快,乃止。时从官多皆服之,然莫能持久。唯王兴闻仙人使武帝常服菖蒲,乃采服之不息,遂得长生。

这个传记除了对王兴基本情况的介绍之外,主要叙述九疑仙人教汉武帝服食菖蒲,汉武帝不能持之以恒,结果没有能够获得长生。王兴本来无心学道,听到仙人教汉武帝的这个方法之后,常年服食菖蒲,后来竟得长生。这里首先出现了九疑仙人,证明神仙是真实存在的,然后通过王兴得长生,表明神仙可学的思想。汉武帝在服食菖蒲过程中出现了“烦闷”而不能坚持下去,是他求长生不死失败的直接原因。
再如该书第八卷“巫炎”篇,叙述汉武帝得知巫炎(字子都)有道术,责备巫炎不说出道术就是“不仁”,就不是忠臣。巫炎只得顿首相告:

子都顿首曰:“臣诚知此道为真,然阴阳之事,公中之私,臣子之所难言也。又行之者皆逆人情,能为之者少,故不敢以闻。”帝曰:“勿谢,亏君耳!”遂受其法。子都年二百余岁,服饵水银,白日升天。武帝颇行其法,不能尽用之,然得寿最胜于他帝远矣。

巫炎的仙法是什么,有什么难言之处,文中没有具体交代,但他说这个仙法“皆逆人情,能为之者少”,说明其中有诸如无为、寡欲、斋戒、房中之类的不适合帝王施行的约束性要求。果然,汉武帝得到仙法之后,虽也按照仙法修炼,但不能完全遵循仙法的要求,最后只获得了一点延年益寿的效果,而没有像巫炎那样成仙。巫炎通过修炼可以病体转愈,从老年返回壮年,后来还“服饵水银,白日升天”,说明学道和修炼是可以通达成仙之路的。神仙可学也正是葛洪在《神仙传》反复强调的观点。请看《神仙传》5处描写汉武帝的主要情节和表达的思想:

篇名        主要情节        表达的思想

卷二“卫叔卿”        卫叔卿得仙后降临汉宫,武帝以臣民待之,卫叔卿离去。武帝遣卫度世上山寻找,卫叔卿拒绝下山。        神仙可学,但不得怠慢仙人,强梁自贵。

卷六“淮南王”        汉武帝听说淮南王刘安成仙,也广招方士,求度世之药,不得。后从西王母处得尸解之道。         神仙可学,但需遇到明师。

卷六“李少君”        李少君炼丹,因武帝不能绝奢侈,远声色,杀伐不止,喜怒不除,神丹未成。武帝悔求少君之不勤。        神仙可学,但不得嗜欲滥杀,求仙不勤。

卷八“巫炎”        巫炎服饵水银,白日升天。武帝获巫炎仙法,不能尽用,得寿胜于其他皇帝,不能成仙。        神仙可学,但需尽用仙法。

卷十“王兴”        汉武帝上嵩山,九疑仙人教他服食菖蒲,武帝不能坚持。王兴听说此法,采服不止,得长生。        神仙可学,但需持之以恒。

实际上,关于神仙是不是可以学得,道教思想史上是有过争论的。《太平经》主张人不断学道和修炼都可以成仙:“夫人愚学而成贤,贤学不止成圣,圣学不止成道,道学不止成仙,仙学不止成真,真学不止成神,皆积学不止所致也。” 而嵇康《养生论》则认为神仙“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 。葛洪对嵇康的观点持否定态度,他在认为,服药求仙也好,仿效龟鹤以求延年益寿也好,都不是禀之自然,而是后天努力的结果,前贤所记仙人千余人“相传皆有师奉服食” ,都不是生下来就知仙道。他的观点与《太平经》一致,而又有所发展。他引用《玉钤经中篇》中“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 的说法,认为人通过学习和修炼,积累功德,可以成为地仙乃至天仙。不能积累功德,或者过大于功、恶多于善,都无法获得长生或者成仙。帝王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任何一个小的失误都可能造成大的损失,任何一次草率决策都会造成天下苍生的苦难,并由此造成功德流失,乃至于出现过大于功、恶大于善的情况,所以帝王修炼仙道更加困难。
《神仙传》中的汉武帝虽然一直在求仙,但因为他身上还有很多缺点,如上面的表格列出的强梁自贵、嗜欲滥杀、求仙不勤、学仙不能持之以恒或不能尽用仙法,又不能遇到明师指导,功德不积,仙路难通,所以他远远没有达到成仙的要求,最终只能成为求仙路上的失败者。当然,这是葛洪从道教神学的角度对汉武帝求仙失败的一种解释。他在《抱朴子内篇》中还说:

 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而人君撞千石之锺,伐雷霆之鼓,砰磕嘈囐,惊魂荡心,百技万变,丧精塞耳,飞轻走迅,钓潜弋高。仙法欲令爱逮蠢蠕,不害含气,而人君有赫斯之怒,芟夷之诛,黄钺一挥,齐斧暂授,则伏尸千里,流血滂沱,斩断之刑,不绝于市。仙法欲止绝臭腥,休粮清肠,而人君烹肥宰腯,屠割群生,八珍百和,方丈于前,煎熬勺药,旨嘉餍饫。仙法欲溥爱八荒,视人如己,而人君兼弱攻昧,取乱推亡,辟地拓疆,泯人社稷,駈合生人,投之死地,孤魂绝域,暴骸腐野,五岭有血刃之师,北阙悬大宛之首,坑生煞伏,动数十万,京观封尸,仰干云霄,暴骸如莽,弥山填谷。秦皇使十室之中,思乱者九。汉武使天下嗷然,户口减半。祝其有益,诅亦有损。结草知德,则虚祭必怨。众烦攻其膏肓,人鬼齐其毒恨。彼二主徒有好仙之名,而无修道之实,所知浅事,不能悉行。要妙深秘,又不得闻。又不得有道之士,为合成仙药以与之,不得长生,无所怪也。

这段论述不仅阐发了“人君”不能得仙的原因,还揭示了做帝王与求仙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不只体现在秦皇汉武等个别帝王身上,对于所有帝王都是通用的。也就是说,帝王自恃特权而逞强嗜欲与求仙的任道无为、清静寡欲存在着生活方式上的结构性对立和冲突。或者可以说,深居喧嚣宫掖之中过着嗜欲放纵生活的帝王,把人性的弱点尽情暴露出来,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求仙是背道而驰的,所以他们是最不适合成仙的人;因而汉武帝不能成仙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他求仙失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长生不死的想法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独特的宗教观念,本来是很离奇的想法,因为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生命历程,人人都必需直面这个基本现实,逆天道以求长生不死,实在是虚妄之至。扬雄《法言•君子篇》力辟不死成仙之虚妄,其云:

或问:“人言仙者,有诸乎?”“吁!吾闻虙羲、神农殁,黄帝、尧、舜殂落而死。文王,毕;孔子,鲁城之北。独子爱其死乎?非人之所及也。”……或曰:“世无仙,则焉得斯语。”曰:‘“乎者,非嚣嚣也与?惟嚣嚣为能使无为有。”  

北宋吴祕注曰:“嚣嚣然,方士之虚语尔。嚣嚣之多,则能使无为有也。”  神仙的虚言妄语经过方士(或道士)的反复宣讲而“使无为有”,形成关于神仙的传说、知识和信仰,并融入中国古人的社会理想和人生愿望之中。可是,世界上并没有神仙,道教所宣扬的神仙都是虚幻的产物,追求长生不死也注定以失败而告终。对于任何一种宗教来说,“失败总会发生,但它们是能够得到解释的。”  关键是如何解释、谁来解释这种失败。历史上那些掌握神仙传说话语权的方士和葛洪这样的道教理论家,善于把失败解释成一种成功,从而建构起一个生动的、诱人的关于神仙的知识系统。
《神仙传》反复描写汉武帝这个因自身品格有缺陷而失败的求仙者,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葛洪看来,神仙不仅实有,而且超越于人间帝王之上,神仙对人间帝王不感兴趣,而帝王却对神仙殷殷以求。《神仙传》极力宣扬神仙实有,仙可学致,因而汉武帝求仙的失败,既是他的个人原因成的,也是帝王嗜欲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其他学仙者都应该引以为鉴,避免重蹈覆辙。葛洪借助汉武帝这个求仙者的反面典型,阐明修仙要诀,为奉道学仙之人指明了修炼的正确途径。
从另一方面来说,葛洪等道教理论家不断提起汉武帝求仙失败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秦汉以来,儒家人士(后来还有佛教徒)都以秦皇汉武求仙失败作为世上没有神仙的力证,民间也有人讲述他们的故事以证明神仙荒诞。当时道教正处于上升时期,道士要开展传教活动,吸引信徒入教,就必须打消神仙虚无主义观念,也必需明确地回答儒家和佛教对秦皇汉武求仙为什么失败这样严峻问题的追问。道教理论家突出强调汉武帝身上的缺点,让人们相信他的失败是他自己没有“仙才”,而不是世界上没有神仙。这种解释在当时对开辟道教发展之路非常重要。
后来由道士写成的《十洲记》、《汉武帝内传》等书,也都在宣扬神仙实有的同时,突出汉武帝的个人品格有问题,将求仙失败的原因完全归结于他个人身上,其思路与《神仙传》如出一辙。

发表于 2010-5-15 17:3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2 23: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