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31|回复: 0

正月里来正月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14 14: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正月里来正月正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0年02月08日00:05

  刘锡诚

  “正月里来正月正,家家户户挂红灯……”离开故乡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儿时的许多人物和事情,在记忆中已经模糊不清了,惟独过年的那些事儿,买年画啦,写对联啦,贴门神啦,祭灶王啦,接财神啦,祭祖啦,守岁啦,拜年贺岁啦等等,却还清晰地刻印在脑海里。因为春节对乡民们来说,不仅是喜悦的、欢乐的,也是神圣的、神秘的。



  凡是神秘的事情、尤其是神圣的事情,一旦经历过、体验过,是不会轻易忘记的。就说送灶王爷升天的仪式吧。腊月廿三晚上,旧的灶祃被从碗柜边的墙上揭下来,把新买来的灶祃换上去,并把供品——关东糖摆好。家长默默地走到黝黑的天井里,把旧灶祃烧掉,让灶王爷随着火光的升腾回到天上。一边烧,一边念念有词地说:“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嘱咐灶王爷升天不要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家里的坏话,祈求全家来年平安吉祥。乡俗认为,灶王爷不是神,是家庭的一员,有的灶祃还一左一右画有两个老婆,但他能通神,是个人神中间的人物,而关东糖是可以把他的嘴巴粘住的。祭灶仪式固然简单,可是在我们小孩子的心里,却以为灶王爷真有这样大的本事,全家的祸福,都掌握在灶王爷手里,尽管民间传说里也有不少是奚落他的。



  守夜也很有神秘感。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夜,把大门关闭、上了门闩后,天井里要撒上芝麻秸(我们那里俗称撒碎)。芝麻秸干燥,踩上去会发出吱吱嘎嘎的响声,鬼魅邪祟不敢来犯。大人开始坐在屋里守夜,要点长明灯,全家不能大声说话,怕惊吓了神灵,屋子里萦绕着一片神秘气氛。熬不住的小孩子要睡觉了,但头要向着喜神或财神来的方向。旧时灶祃的上端都印着“喜神东南”或“财神东南”的运势提示。到五更起床时,也要朝着这个方向穿衣,且不准大声说话,以祈求来年好运。儿时所经历的这种神秘的过年氛围,怎么会忘记呢。尽管科学家和政治家可以责难农民被迷信所误,但不要忘了,这是自给自足的农民们的狭隘而局促的生活天地所带给他们的信仰理念和平安吉祥的希望,是谁也无法超越的,谁也不能断送他们的希望。



  除夕晚上祭祖,初一早晨贺拜。一是对逝者,一是对生者。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祭祖是家家户户不能少的程序,表示追念先祖先人的艰难创业和高尚品德。贺拜也是家家户户不能少的礼仪。中国是个家族伦理社会,向长辈贺拜和向平辈致意,表示对家族秩序的认同和尊从。向邻里朋友贺拜和问候,表示团结、和睦、友善、祝福的意愿。这个传统,在今天,也是我们要坚守的。



  我国是一个幅员广阔、民族众多的国家,春节的民俗和风尚,不同地区自然也略有差异。各地春节的民俗风尚色彩斑斓,不仅是地域文化的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表征之一。南方的,如鲁迅在《祝福》里描写的绍兴城里鲁四老爷家过春节:张灯结彩、祭祖仪式,以及在鞭炮声中辞旧岁迎新年的场面,那是清末民初江南一带人家过年时的情景。茅盾在《香市》里描写的家乡乌镇的香市,四乡的农民摇着赤膊船,成群结伙、摩肩擦背地来到社庙前,赶香市,有的背着香袋,有的挎着香篮、带着香烛。他们先到社庙里拜菩萨,再到水潭里汰“蚕花手”。那些茶棚,戏法场,弄缸弄瓮,走绳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髦儿戏,西洋镜,百草梨膏糖,花纸,各式各样泥的金属的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薰得眼睛流泪的檀香烟,木拜垫上成排的磕头者。北方的,像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描写的荣宁二府除夕前打扫房屋,更换门神、对联和重油桃符,使门庭焕然一新,以及新年放花炮的欢乐气氛,那是旧时富家豪门过春节的大致情况。老舍在《北京的春节》里写的则是普通北京市民过春节的景象和老北京人的心理,他说,腊八那天人家里和寺观里熬制和分赠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中国的春节,色彩缤纷,风俗各异,而它的文化指向却是一样的:平安吉祥。



  春节的文化意蕴,除了我们今天所感受到的以外,古人还曾赋予它一些其它的深厚而广泛的意涵,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逐渐被遗忘了,有些被遮蔽了。譬如,周天子在元日这一天要祈谷于上帝,要扛着锄头到田地里耕作,因为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后五日,蛰虫始振,再后五日,鱼上冰,五谷开始发芽生长了。还要祭祀社稷,向农神祈愿。农神是哪一位呢?相传是苟芒。又譬如,《史记·天官书》里说:“凡候岁美恶,谨候岁始。”《正义》云:“以四时之日,候岁吉凶也。”所谓“候岁美恶”、“候岁吉凶”,是说如果正月旦晴天,预示着来年一年丰收。古代有“正月旦決八风”之说,即:如果风从南方来,预示着一年大旱;风从西方来,预示着一年中将有兵祸;风从东南来,预示着“民有疾疫”,是岁恶;等等。针对着这一系列文化涵义,人们又制定出了一系列的对策。譬如元旦(春节)这一天,“先于庭前爆竹……贴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宗懔《荆楚岁时记》)。在这一天还要悬羊磔鸡,以压疠气。也逐渐形成了一些节日风俗,如周处《风土记》里记载的拜年之俗:“元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列子》里记载的放生之俗:“邯郸之民,以正月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厚赏之。”这种合乎环保理念的放生活动,在邯郸衍而为春节之俗。这一系列有关春节的文化意涵,所显示的,是浓重的农耕文明的色彩。属于物候的,应当是古人科学观察的总结;而属于巫术的或禁忌的,当可供认识和梳理人类文化发展的轨迹。



  庚寅年(2010)春节,在我国全球化、现代化、城镇化的脚步声中来临了。我们常说“新春佳节”;古人说“睠芳节兮嘉时”!人生易老,岁月无情。尽管人生无法再回到童稚无邪的年月,关于春节的理念和春节的过法也已今非昔比,但春节所固有的那些或隐或显的意涵,却让我一次次感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与鲜活。


载《文艺报》2010年2月8日                                                                                                                http://blog.sina.com.cn/u/1662165262刘锡诚新浪博客

[ 本帖最后由 xicheng-liu 于 2010-2-14 14:40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2 21: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