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79|回复: 18

广西师范大学展示周之教师风采篇——覃德清教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6 21: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覃德清,男,19637月生,广西柳江县人,壮族,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华南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长,壮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理事;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西壮学会副秘书长,桂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度人选;广西师范大学中青年拔尖人才;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入选者。
    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壮侗民族口传文化遗产、审美人类学、族群关系、民族认同与文化发展等方面的教学、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

    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审美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民生与民心》。主编的教材《中国文化概论》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北京、南京、广州、台湾等地有关学术机构主办的《文学评论》、《民间文学论坛》、《民族文学研究》、《东南文化》、《东方丛刊》、《中国文化月刊》等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

主要经历:
1982年——1986年,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获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学位。
1986年——1989年,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获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硕士学位。
1989年——1995年,在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1994年升任副教授。
1995年——1998年,在广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脱产学习,获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专业法学博士学位。
1998年——至今,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任教,讲授文化人类学、社会调查理论方法、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1999年被评为教授。


承担的主要科研课题:

一、国家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度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壮族民歌习俗传承现状的跨学科调查和研究》,正在进行。
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1997年度课题:《社会文化人类学与壮族  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验和研究》,独立主持。已结题。
三、2005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课题:《文化保护与社会发展——壮族民歌文化习俗传承与延续的调查和研究》
四、国家社科2000年度课题:《中西部开发与珠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和发展》,独立主持。已结题。
五、2002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西部开发进程中壮侗民族教育的跨学科多视角探究》。 正在进行中。
六、自治区大型课题:1998-2002年《审美人类学系列研究》,王杰主持,主要参加。即将结题。
七、广西社科十五规划课题2003年度:壮族歌圩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审美人类学探究,主持,正在进行。
八、2004年广西百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项目:歌咏文化资源与壮族社会发展,主持,正在进行。
获 奖 情 况:
1、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开发民族审美文化资源,推动民族地区中文学科教学改革》,核心成员,排名第二。
2、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审美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著作)
3、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教材奖二等奖:中国文化概论
4、广西壮族自治区2001年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与王杰等合作,排名第二):
                                                                                              文艺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跨学科交融
5、广西壮族自治区2004年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与王杰等合作,排名第二):
     中文学科为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发展服务模式和途径的探索

6、广西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壮族精神文化:传统特征与现代建构

7、桂林市第六届文艺创作与表演“金桂奖”:审美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著作)

主要科研成果
著作类:
1、《文化保护与民族发展——珠江流域中上游族群文化的调查和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
2、《民生与民心——华南紫村壮汉族群的生存境况与精神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壮族文学发展史》(合作)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4、《审美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5、《中国文化概论》,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民间文学教程》(合作),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7、《天人和谐与人文重建》,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8、《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现代建构》,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9《中华文化通志·京族文化志》,(合作),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论文类:
1、《美国人类学家摩菲论仪式与宗教》(译文),《广西师大研究生学报》,19891

2、《民族文学史体例的缺憾及补正》,《广西师大学报》,1989年增刊。

3、《论壮族传统文化的非整合性特征》,《贵州民族研究》,19923
4、《莫一大王原型显隐结构内涵与壮民族文化心理》,《民间文学论坛》(北京),19925
5、《壮族先民是“正常的儿童”——瓯骆文化类型及其历史地位比较研究》, 学术论坛》,19926
6、《从多元起源到一体结构的演进律则》,《东南文化》,19931
7、《关于创立中华民族文化学的构想》,《广西师大学报》,19934;《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42转载。
8、《壮族抒情悲歌群的构成及其价值》,《民族文学研究》(北京),19934
9、《从考古学上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性》,《中国文化月刊》(台湾),19942
10、《中华民族文化学——中国民族学与中国文化研究的全新拓展与整合》,东方丛刊,19932-3
11、《粤西壮族铜鼓多维文化浑融性的深层透视》,《广西师大学报》,19942
12、《中华民族文化学研究对象的新统合》,《贵州民族研究》,19964
13、《多维文化聚合与壮族抒情悲歌繁荣的原因》,《民族艺术》,19962
14、《多维文化渗透与民族文学史观的变革》,《民族文学研究》(北京),19972
15、《中国人类学研究方法的点线面模式》,《广西民族研究》,19972
16、《诗性思维理论与中国诗学精神特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74;《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81。转载
17、《中西汇流,理性回应》,《中国社会科学》(北京),19983
18、《宏观思辨与微观实证相结合的新学科建构方略》,《民间文学论坛》(北京),19963
19、《海外社会人类学家研究汉族社区的方法论特征》(执笔),《广州社会》,19972
20、《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现状与改革的思考》,《民间文学论坛》,19974;《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宗教>19981、转载
21、《海外汉学人类学:方法抉择与价值取向》,《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1
22、《关注民生,体认民心——华南紫村族群生存境况与精神世界的人类学考察》,《广西民族研究》,19992
23、《多重的认同,共赢的汇融——壮汉族群互动模式及其对消解民族矛盾的启示》,《广西民族研究》,19994
24、《变迁中的华南茶山社会经济与文化》,收入《广东区域文化调查研究报告集》,广东高教出版社,1999年版。
25、《茶山工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收入《广东区域文化调查研究报告集》,广东高教出版社,1999年版。
26、《教育功能与人格提升——华南农村教育现状与革新机制》,收入《人的素质》论文集,台湾法鼓大学出版发行,1999年版。
27、《边缘意识的新解读》,《民族艺术》,19991
28、《审美人类学:价值取向与方法抉择》,民族艺术,19993
29、《壮族文化开放性特征新探》,《广西师大学报》,19992;《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民族研究>19999。全文转载

30、《文化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南方文学——跨学科对话与多视角阐释》(合作,本人执笔),《东方丛刊》,19991
31、《恬淡劲健的人生,人类文明的范本——红水河流域人文资源的审美人类学综合考察与研究》,收入红水河文化研究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32、《激扬民族潜能,共创和乐美境——论21世纪壮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广西民族研究》,20004
33、《作为审美人类学理论潜源的后现代精神》,《东方丛刊》,20012
34、《学科交融创新与民族地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构》(合作),《民族教育研究》(北京),20013
35、《西方旅游人类学理论与中国旅游文化研究》(合作),《广西民族研究》,20013
36、《审美人类学的学理基础与实践精神》(合作),《文学评论》(北京),20024
37、《从民俗与旅游的制衡机制论漓江流域民俗旅游的开发策略》,收入《多维视角中的旅游文化与发展战略》,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
38、《经济形态制衡中的婚姻习俗与亲属制度的变迁——华南紫村壮汉族群婚姻文化习俗的人类学调查与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4
39、《波特夫妇华南茶山调查的追踪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1
40、《天人和谐,文明共生——桂南-环北部湾区域人文资源的审美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收入潘琦主编《广西环北部湾文化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41、《审美人类学的兴起》,汝信 曾繁仁主编《中国美学研究年鉴2002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42、《华南茶山的多重文化意象》,收入庄孔韶主编《时空穿行——人类学回访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43、《瓯骆族裔—壮侗语民族的族群记忆与人文重建》,《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
44、《多重力量制衡中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以广西若干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开发个案为例》,《民间文化论坛》,20051
45、《红水河流域文化艺术遗产保护及其衍生载体的建设》,《贵州民族研究》,20052《漓江流域“小传统”场境中的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2。
46《中国人类学重心的转移与研究领域的拓展》,《河池学院学报》,20074
47、《关于开展南岭民族研究的构想》,《广西师大学报》,20082
48、《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柳州师专学报,》20082
49、《人保护文化?抑或文化拯救民族?——关于文化保护基本理论的人类学思考》,《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2
50、《中国文学地图整体景观的建构与中华民族文学史体例的建构》,《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1
51、《南岭民族走廊文化积淀与审美人类学研究的拓展》,《文化遗产》,2009年第3
发表于 2010-3-16 21: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覃老师照片

覃老师照片
覃德清个人照片a.jpg
发表于 2010-3-16 21:2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覃老师在美国国会山留影
美国国会山留影a.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16 21: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覃老师的QQ好友印象中,大家对他的评价是:成熟稳重儒雅、为学生着想难得的好老师、温文儒雅等等等~~~~
发表于 2010-3-16 22: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覃老师,是那种很难得的学问高,却没脾气的人哪~~~
发表于 2010-3-16 22: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覃老师的著作《民生与民心——华南紫村壮汉族群的生存境况与精神世界》和《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现代建构》

[ 本帖最后由 刘里琳 于 2010-3-16 22:36 编辑 ]
DSCF2397.JPG
DSCF2395.JPG
发表于 2010-3-16 22: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才发现跟覃老师是校友,怪不得老听几位老师提起呢
发表于 2010-3-17 00: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水云霓任观瞻——覃德清访谈录》,是由徐杰舜教授对覃德清教授进行的访谈,回顾了覃教授走上人类学道路的历程,主要的研究领域,所思、所想、所悟。
该文载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收入荣仕星 徐杰舜编:《人类学世纪真言》,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发表于 2010-3-17 0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覃德清教授等获得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证书


    [ 本帖最后由 jingjuanxue 于 2010-3-17 00:40 编辑 ]
IMG_0271-1.jpg
DSCF2384-1.jpg
发表于 2010-3-17 16: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献上覃老师《壮心&#8226;壮志》组诗六首 其六:
壮志凌云壮士心,
峤岭苍茫念古情;
旷原放歌震霄汉,
激浊扬清展澄明。

呵呵,覃老师很喜欢写诗,《壮心&#8226;壮志》是他为民族文化研究会成立而写的组诗,秀一段给大家瞅瞅。
发表于 2010-3-17 21: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接触过覃老师并且对他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做学问严谨细致是他一贯的风格,更重要的是他心系民众,有着济世情怀。和覃老师长聊过,感动于他的宽容与和善,还有他的慈善事业,绝对支持!
发表于 2010-3-17 22: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覃老师是一个很亲切的老师,学问很好,有很多值得我们这些晚辈学习的。
发表于 2010-3-17 22: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覃老师对学术和人生的态度都很让人敬佩
发表于 2010-3-17 23: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刘里琳 于 2010-3-16 21:25 发表
覃老师在美国国会山留影

呵呵,我还以为是奥巴马他弟弟呢。
覃老师的山歌唱得很好听。
上次我们在大明山,他还和几个职业女歌手一起对歌,虽然最终败下阵来,但总算替我们这帮“酸秀才”抵挡了一阵。
下次你们搞活动,千万不要放过覃老师。
他的情歌唱得特别好。

.

[ 本帖最后由 施爱东 于 2010-3-17 23:5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3-18 07: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3-17 23:52 发表

覃老师的山歌唱得很好听。
上次我们在大明山,他还和几个职业女歌手一起对歌,虽然最终败下阵来,但总算替我们这帮“酸秀才”抵挡了一阵。
下次你们搞活动,千万不要放过 ...

(*^__^*) 嘻嘻……,施老师又知道我们平时爱干的事情,覃老师不仅和职业女歌手一起对歌喔,还和歌王对歌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5 03: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