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35|回复: 22

中国社会科学院周 •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1 09: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2002年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Ethnic Literature,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现设有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蒙古族文学研究室、藏族文学研究室、民族文学理论与当代民族文学研究室、《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图书资料室、办公室等。现任所长朝戈金研究员,党委书记孟庆海。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是指现今生活于中国境内的55个少数民族的文学和一些历史上曾存在于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文学,包括产生于这些民族中的民间口承文学和文人书面文学创作,还包括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成就。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其范围涵盖了境内各民族的作家和作品的研究、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和文学理论的研究。

  民族文学研究所汇集了来自不同背景的少数民族学者和汉族学者。目前全所在职人员47人,包括专业人员42人,占89.4%;行政人员5人,占10.6% 。专业人员中,具有高级专业职务者26人(研究员12人、编审2人,副研究员12人),中级专业职务者13人,中高级研究人员占全所在职人员总数的83%;博士学位获得者21人,在读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获得者12人。研究人员的民族成分包括蒙、汉、藏、苗、彝、白、壮、维吾尔、柯尔克孜、满、达斡尔、鄂温克、朝鲜、傣等十几个民族,大部分专业人员通晓一门或一门以上民族语言。经过30年的发展,民族文学研究所已形成一支语言布局大体合理、专业素质较高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科研队伍。

  民族文学研究所自建所以来先后承担了“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格萨尔》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格萨尔》艺人演唱本”、“‘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文学概况丛书’编写”等国家重大课题,以及“中国史诗学”、“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中国民俗学”院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目前,该所在中国少数民族史诗、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史、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以及部分少数民族的汉语古典文学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学术界也有较大影响。此外,在少数民族口头传统、民俗文化和作家文学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创刊于1983年的《民族文学研究》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中唯一的国家级学术刊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主办、面向国内外发行。创建于1999年8月的“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在中国民族文学界、民间文艺学界、民俗学界和公共信息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民族文学所科研人员长期坚持深入民族地区进行田野工作,通过参与观察、采录、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积累了丰富的民族志资料,搜集了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民族文学文本,为学科的基础研究与理论探索奠定了基础。目前该所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库”、“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媒资管理系统”、“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田野研究基地”等项目正在积极建设中,形成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库/口头传统田野研究基地/中国民族文学网”这一“三位一体”的可持续性发展态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少数民族文学系始建于1980年,具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民俗学两个专业的博士与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6位博士生导师,12位硕士生导师。建系二十多年来,为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和文化建设事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高级专门研究人才。现任系主任汤晓青教授。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1979)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1989)、中国《江格尔》研究会(1991)、《格萨(斯)尔》研究中心(1991)、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1996)、口头传统研究中心(2003)及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均设在民文所。

  民文所与全国各地的民族文学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与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海南、甘肃、青海、宁夏、吉林、辽宁、黑龙江、湖南、湖北及北京市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数十个民族文学研究机构和民族院校建立了工作关系或学术联系。

  民族文学的许多分支学科与国际显学如藏学、蒙古学、维吾尔学、突厥学、彝学、苗学、纳西学等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出访、研修、留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接待外宾来访等多种方式,民文所已与日本、美国、德国、蒙古、朝鲜、韩国、芬兰、匈牙利、俄罗斯等国的学术机构和学术同仁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学术联系。

       民族文学研究所近年来的学术方向,充分体现了具有国际前沿水准的学术自觉,体现了“弘扬文化,振兴学术,传承文明”的人文学术宗旨和“立足国情、立足当代”的工作方向,在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促进社会进步、民族平等、文化沟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0-3-21 09:52: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学术委员会(2010-2014

  主 任委员:朝戈金
  副主任委员:汤晓青
  委   员:
        尹虎彬
        巴莫曲布嫫
        刘亚虎
        丹曲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
        斯钦孟和
        吴晓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学术委员会(2005-2009)

  主 任:杨 义(中国文学史与叙事学)
  副主任:朝戈金(史诗传统与口头诗学)

  成 员:
      郎 樱(突厥史诗传统)
      扎拉嘎(比较文学)
      尹虎彬(口头诗学)
      杨恩洪(藏族史诗传统)
      汤晓青(文学理论)
      刘亚虎(南方民族文学)
      巴莫曲布嫫(口头传统)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第七届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
 主 任:朝戈金(史诗传统与口头诗学)

  成 员:
      朝戈金(史诗传统与口头诗学)
      包明德(作家文学)
      汤晓青(文学理论)
      尹虎彬(口头诗学)
      吕   微(民间文学史)  
      文日焕(民族文学理论)
      斯钦孟和(蒙古族文学)
      巴莫曲布嫫(口头传统)
      丹    曲(藏族史诗传统)
 楼主| 发表于 2010-3-21 09: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始末
我国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50年代。1958717日,时任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领导的何其芳在中共中央宣部召开的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座谈会上提出,中国的文学史不能仅仅是汉族的文学史,于是有了编写民间文学史和少数民族文学史的动议。周扬在该次会议上提出,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三选一史”(即歌谣选、故事选、谚语选和文学史)的计划。中宣部于当年815日将《关于少数民族文学史编选工作座谈纪要》转发各地,推动了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大规模搜集研究工作的展开。遗憾的是,生机勃勃、发展未久的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而陷于停顿。

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原名“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的成立,中国文联的刘锡诚在其《文坛旧事》(武汉出版社2005年)中认为是在197910月的文代会期间,由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马学良和钟敬文提议,周扬当场拍板,并指令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负责人、语言学家傅懋勣负责筹备成立的。此说法可能来自于钟敬文在《周扬与民间文学》(张光年题、王蒙、袁鹰编《忆周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一文中的回忆。此说流传颇广。在中国社科院成立30周年之际,笔者在对参与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后又担任该所第二任所长的王平凡同志访谈中,发现民文所的创建,从最初参与人员到重大事件的时间和过程,都与上说不同,可见上说不准确。

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确立,起源于上个世纪50年代国家宏大学术体制的设计,具体研究机构的建设却要晚很多。1979年初,长期研究民间文学的文学研究所贾芝和毛星同志在征得所领导陈荒煤同志同意和支持后,找到院政治部王平凡同志,商谈成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机构事宜。该提议随即上报副院长周扬同志。周扬同志很快就召集专门会议,议决由贾芝、毛星、马寅(国家民委司长)、马学良(中央民院教授)、王平凡五人组成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筹备组,负责起草给党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成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的请示报告》。报告签署日期为197923日。报告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从发展文学事业的方面来看,少数民族有着丰厚的民间文学、作家文学以及文艺理论遗产,可以说占据了中国文学的半壁江山;从政治意义上来说,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能够增强民族团结,提升民族自尊,巩固民族凝聚力。

220日,中国社科院委托文学研究所在云南昆明召开全国文科规划暨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会议。时任国家民委主任的杨静仁和中国社科院院长胡乔木、副院长周扬指示,拟在内蒙古、新疆、云南等地筹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分所。贾芝、毛星、王平凡等人同云南省委宣传部协商后,经中国社科院党组书记、副院长梅益同意,率先在云南筹建分所,10月云南分所成立(数年后归地方管理)。

3月,筹备组拟定了《关于建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方案》的草稿,具体提出了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方向:抢救少数民族口头文学资料,编修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编订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学史,研究各民族之间以及各少数民族与邻国之间的文学交流等。该规划框架迄今没有重大改变。

518日,中共中央秘书长兼宣传部长胡耀邦批准了中国社科院社科(79)政字第45号文件《关于一九七九年增加编制的请示报告》,并于64日将请示和批示一并送交国务院。该请示报告规划中国社科院将于1979年再建立十个研究所,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技术经济研究所、计量经济研究所、院刊《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等。其中,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计划编制150人,研究人员逐步调配,拟修建8000平方米的办公室,3000平方米的宿舍楼。筹备期间,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武光还专门给筹备组调拨汽车一辆用以考察选择施工建设地点。由此可见当初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建立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19799 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正式成立,这个时间比前面提到的第四次文代会上周扬拍板要早一个月。经胡乔木同志提名,第一任所长为贾芝,副所长马学良。少数民族文学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刘魁立兼任﹑副主任委员由仁钦道尔吉兼任。建所初期,设有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各民族文学研究室﹑藏族及青藏地区各民族文学研究室﹑西北地区各民族文学研究室﹑南方地区各民族文学研究室﹑理论研究室﹑《格萨尔王传》研究室和《民族文学研究》杂志编辑部等。

30年来,民族文学研究所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确立与发展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成绩巨大。承担并完成了多个国家重大的科研课题,并培养出了一批学历高、精通外语和民族语、业务能力强、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少数民族科研骨干。今天,我所在中国人文学术发展格局中,已经堪称资料学中心和学术研究中心,并正在向人才培养中心发展。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和口头传统研究方面,特别是在史诗学和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等领域,已无可争议地居于领先地位。我所学者也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国家文化建设大潮中,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在各民族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0-3-21 09: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民族文学研究所发展历程回眸
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是最为炫目的亮点之一。

尽管从中华文明的黎明时期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就参与到了多元一体的中国文学建设之中,但因政治、经济、文化的长期弱势地位和自身发展不平衡,其地位一直得不到应有的承认,更不可能有其本体建设。只有当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进本世纪之后,奇迹才开始出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才惊天问世。它缘于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裂变,缘于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斗争和建设生活,缘于中外各种思想与文化的大交流、大冲撞。更直接的原因是,它得益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民族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地上彻底铲除了滋生民族压迫与文学沙文主义的土壤——万恶的剥削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建立起旨在加强民族团结平等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的诞生、发展,正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登上学术舞台的重要标志。

自1980年正式成立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便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健康成长。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正确领导及全所同志的艰苦努力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如涓涓的溪流,在穿过高山峡谷之后,终成浩荡的江海。到今天,它已拥有一个较详备的科研和行政体制;从硕士到博士、博士后的人才基地已经建成;多品类、多语文的图书资料得到一定的积累;一支多民族、高素质的学术队伍基本形成。它曾受委托主持许多国家级重大学术项目,曾承担大量的院、部级科研课题,曾参与组织一系列国际学术活动,对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繁荣社会主义文学,推动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兴旺发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不会忘记胡乔木、周扬、何其芳、钟敬文、马学良、毛星、贾芝、王平凡等同志为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及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建立做出的功绩。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始终将加强自身建设、组织社会力量推动本学科的发展作为崇高的使命。在中国文学的整体研究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总体研究、族别研究、分体研究、关系研究等方面勇于探索,取得了一批又一批的成果,尤其是在史诗研究、神话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及其研究、少数民族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等领域建树颇多,在国内外学术界赢得了较高的声誉。已经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丛书”(共5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文学概况丛书”(共82部),正在进行中的“《格萨尔》精选本”(共40部)与“《格萨尔》桑珠说唱本”(共50部)编纂工作、“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共3部),行将启动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资料库”项目等,都是其代表性工程;《〈格萨尔〉与藏族文化》、《民间诗神——〈格萨尔〉艺人研究》、《原始叙事性艺术的结晶》、《〈江格尔〉论》、《〈玛纳斯〉论》、《尹湛纳希评传》、《款词研究》、《老舍评传》、《东巴神话研究》、《鹰与诗魂》、《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萨满神歌译注》、《草原交响诗——玛拉沁夫小说创作论稿》等,都是其标志性成果。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一贯坚持向民族地区与国际两极延张的方针,前者使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寻找到坚实的根基与明确的服务对象、亟需解决的学术问题。许多研究人员因之深入到边疆山寨、牧场作田野考察,为丰富中华文化宝库,收集了许多濒临消失的口头文学作品、手抄本、木刻本,以及民俗、宗教、文化资料;后者使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得以开阔视野、开拓前路,吸吮到域外学术思想、学术信息的清新空气,寻找到发展自己的国际空间。至今,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已与十几个国家的学术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所内绝大部分学者都有过出国留学、研修、访问、合作研究、讲学等经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名言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已经被证明为真理。

目前,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正处在既往开来、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的关键时期。根据李铁映院长关于要办名所、出大家、产精品的指示精神,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2000-2015年发展规划”,高品位、高档次、开放性、创新性已被确定为本所追求的建所目标。拥有最丰富、最真实的研究资料,以及最灵敏、最迅捷的信息系统,做到“显学”、“强学”、“绝学”、“新学”兴所,造就一代代饮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家、专家,推出一批批富有创见性的学术精品等,已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发展方向。

21世纪前夜,回眸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20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展望她未来光辉灿烂的前景,新时代的钟声撞击我们的情怀。它令我们振奋,更让我们神往。
发表于 2010-3-21 11: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无可争议的中国民族文学研究第一所,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3-21 13: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们所的logo,挺漂亮吧,呵呵~~
发表于 2010-3-21 17:4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知道民族文学所有“四大金刚”:

朝戈金
巴莫曲布嫫
尹虎彬
刘宗迪

听说刘老师要调到山东大学去了,四大金刚缺角了。呵呵
发表于 2010-3-22 13: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logo挺漂亮的,就是不知道里面的图案代表了什么意思呢?
发表于 2010-3-23 09: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答案不是已经由小竹子暗示了吗?logo代表的就是“四大金刚”,右下角那个就是刘宗迪。
以后这个logo要改了,改“三足鼎立”。

.
发表于 2010-3-24 08:35:3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太壮观的展览了!我先是汗不敢出后又汗流浃背了耶!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10: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3-23 09:35 发表
答案不是已经由小竹子暗示了吗?logo代表的就是“四大金刚”,右下角那个就是刘宗迪。
以后这个logo要改了,改“三足鼎立”。

.

施老师的解释很经典,嘿嘿嘿~~
发表于 2010-3-24 15: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施爱东 的帖子

施老师,俺受教了,这下是彻底的明白了

[ 本帖最后由 王明 于 2010-3-24 22:58 编辑 ]
发表于 2010-3-24 22: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王明 于 2010-3-24 15:52 发表
施老师受教了,这下是彻底的明白了


施老师受教了
发表于 2010-3-24 23: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张志娟 的帖子

晚生实不敢大逆不道,没别的意思,一时马虎,领罪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23: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王明 于 2010-3-24 23:03 发表
晚生实不敢大逆不道,没别的意思,一时马虎,领罪了!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2 21:4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