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36|回复: 9

四大金刚之巴莫曲布嫫老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1 12: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巴莫曲布嫫:女,彝族,19644月生于四川凉山昭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民族文学理论与当代批评研究室主任,口头传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民族文学网”学术策划,数字网络工作室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中心理事(20022008),特约研究员。此外兼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美姑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巴莫姊妹彝学小组成员;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国际民俗学者组织(FF)通讯会员;欧美同学会会员;《民族艺术》编委;文化部外联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出版个人学术专著《鹰灵与诗魂──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研究》,田野图文报告《神图与鬼板:凉山彝族祝咒文学与宗教绘画考察》;译著《荷马诸问题》(Homeric Questions, 哈佛大学格雷戈里•纳吉教授著)。在《文学评论》、《民族文学研究》、《民族艺术》、《民俗研究》、《口头传统》()、《亚洲族群》()、《日中文化比较研究》()、《比较民俗学》()等学刊上发表论文和调查报告等90余篇,主要代表作和学术观点见《叙事语境与演述场域》、《“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口头传统与书写传统》、《田野研究的“五个在场”》、Traditional Nuosu Origin Narratives: A Case Study of Ritualized Epos in Bimo Incantation Scriptures等;参与编撰的著作有《中华文学通史》、《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彝族文化史》、《彝族风俗志》、Mountain Patterns: The Survival of Nuosu Culture in China和《四川大凉山》等。完成和承担多项国家级、部级重点项目与委托项目。目前正致力于“口头论辩与史诗演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口头传统教程”(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生教材工程)两项课题工作。
发表于 2010-3-22 07: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民俗学民间文学的硕士生博士生大都是女性,我们把巴莫,杨利慧等树立为榜样,希望他们在学术上有所所追求。未来的民俗学研究主体,可能是女性,因为学生都是女性。
但是同学们的学术追求不强烈,说这是男同学的事情,而男同学没有多少,指望谁?
发表于 2010-3-23 14: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田老师,我们这边报考博士的还是女同学多哦,男同学好多找工作去了
巴莫老师确实很能干,让人钦佩!
发表于 2010-3-25 20: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百度百科上关于巴莫老师的资料:

巴莫曲布嫫  

巴莫曲布嫫,女,彝族。
  1964年出生于四川凉山州昭觉县,全名“巴莫阿尕曲布嫫”;198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1988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史哲部,获法学硕士学位(民族学);2000年9月─2002年1月年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访问博士研究生;2003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民俗学)。
  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民族文学理论与当代批评研究室主任,口头传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理事。此外,兼广州中山大学古代戏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美姑中国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巴莫姊妹彝学小组常务理事;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国际民俗学者组织(FF)通讯会员;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欧美同学会会员。
  在治学方法上长期坚持实地田野调查与彝文文献考察相结合,业已形成的学术方向是彝族毕摩经籍文学与口头传统研究;已出版个人学术专著《鹰灵与诗魂──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研究》(2000),田野图文报告《神图与鬼板:凉山彝族祝咒文学与宗教绘画考察》(2004);在《文学评论》、《民族文学研究》、《民族艺术》、《民俗研究》、《口头传统》(美)、《亚洲族群》(英)、《日中文化比较研究》(日)、《比较民俗学》(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调查报告80余篇,主要代表作有《叙事语境与演述场域》、《“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口头传统与书写传统》、《田野研究的“五个在场”》、《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的学术流变》、《彝族祝咒经诗〈紫孜妮楂〉的巫化叙事风格》、Traditional Nuosu Origin Narratives: A Case Study of Ritualized Epos in Bimo Incantation Scriptures(英文撰写);参与编撰的学术著作有《彝族文化史》、《彝族风俗志》、《中华文学通史》(〈古代文学卷〉编委)、《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Mountain Patterns: The Survival of Nuosu Culture in China等;完成和承担多项国家级、部级重点项目,目前正致力于目前正致力于“口头论辩与史诗演述──彝族民间叙事传统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一般项目)和“口头传统的田野研究与民族志写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工程)等课题。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彝族经籍文学与民俗文化,口头传统与书写传统;
  教学领域:西南少数民族叙事文学,口头传统与田野研究,民俗学;
  开设课程:西南族群文学传统,口头传统研究及其方法论:专业英语导读,口头传统的田野研究与民族志写作。
  【荣誉】
  2007年,获文化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个人奖”。
  2005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唐圣基金“钟敬文民俗学奖”。
  2004年,论文“Traditional Nuosu Origin Narratives: A Case Study of Ritualized Epos in Bimo Incantation Scriptures” 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五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1998年,《“诗魂说”与“三魂说”》(论文)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颁发的“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论文佳作奖”。
  1998年,《彝族古代经籍诗学范畴与命题的基本模式》(论文)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青年学术成果评奖”一等奖。
  1997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1991年,参加编著的《彝族文化史》获北京市优秀科学成果一等奖。
发表于 2010-3-25 20: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社科院巴莫曲布嫫:网络改变不了游子的归心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巴莫曲布嫫
记者  许立群

2009年02月05日09:5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09年春节,因为工作的缘故,巴莫曲布嫫没能回老家四川与父母团聚。除夕之夜,她给二老打了电话拜年,而对其他许多老友和同事的问候,都是通过网络完成的。
  网络正改变着传统拜年方式,这种做法已经有好几年了,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居民刘富磊一家三口就通过网络视频向邻村姑姑一家恭贺新年。
  张振祥摄
  网络春节挺有年味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将传统节日纳入了国家节假日的制度安排,这一决策从论证到实施,一直有中国民俗学会的积极参与。作为中国民俗学网的学术总监,巴莫曲布嫫一直关注着同道们对于传统节日特别是春节的研究。中国民俗学网在节前就开设了学术专题栏目“春节:我们的节日”。
  “像人民网、新华网、新浪、搜狐和央视等很多著名网站也都开设了春节专题。”巴莫欣喜地说。她还注意到,今年网上过年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了,音影图文并茂,新意迭出。网上大拜年,网上送春联,网上逛庙会、网上赶年货大集、网上聊年俗、贺岁电影展、新春网游黄金档,一派除旧布新、迎春接福的气象。网友、驴友、影友还纷纷结伴过年,出现了购年礼“拼单”、买年货“拼团”、回家出行者“拼车”、留守一族“拼伙”等等新年网景。除了发送电子邮件、电子贺卡和幻灯片PPS,定制祝福彩信和祝福网页,自制视频、卡通和MV,人们还通过社区论坛和个人博客互致新年问候,祝福祈愿,写下新年日志,上传当地节俗图片和视频,记录和分享节期的点点滴滴。“这是多么生动、鲜活的记录啊,值得民俗学专业的学者去做跟踪研究。”
  巴莫认为,“网络上的春节”经过十年、几十年的不断积累和沉淀定将成为中国人新的历史叙事和有关时间的代际生命体验;同时,还有助于年轻人捡拾起已经遥远或正在模糊的节日记忆,重新激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向往。
  时下,不少人觉得网络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节日礼俗。对此,巴莫并不担心。“现在中国的网民已接近3亿,如果网络拜年真的可以替代阖家团圆的话,火车站就不会人潮汹涌了。”巴莫笑着说。“新华社有报道,今年春运期间全国有23.2亿人次东西南北大流动,比去年又增加了3.5%。这足以说明,无论科技多么发达,都无法改变天下游子的一片归心……
  传统文化也需经营
  比起虚拟世界里耀眼的中国红,巴莫觉得现实图景里的年味儿反倒没有那么浓郁。“至少从公共美术的角度看,春节里的北京城还是缺少有年味儿、有劲道的城市景观。”“倒是圣诞节的时候,很多大厦、商场门前都竖立起巨大的圣诞树,上面缠绕着五颜六色的彩灯,身临其境,人们很自然地就感受到了圣诞的气氛。”
  巴莫说,去美国华盛顿大学和哈佛大学访学期间,她赶上了两个圣诞节。“我发现,他们圣诞树上的挂件儿其实都很讲究,大多是旧东西,有祖辈们世代相传的宝贝,也有亲朋好友多年前的馈赠。每年圣诞之际,人们把玩着这些心爱之物,讲述着背后的故事,缅怀先人的恩德,回忆美好的时光,那种厚重的历史感和庄重的仪式感令人动容。”
  巴莫认为,中国的春节也有丰富多彩的节日符号,春联、福字、年画、窗花、爆竹、庙会、社火、花灯、生肖、五神(福神、禄神、寿星、喜神和财神)……中国人应热爱、重视并善用这些符号,不能流于形式,要提炼和抽绎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节日和民族精神。
  春节(正月初一)作为岁首大节,最早确立于汉朝。两千多年来,我国沿袭了这一历法体制,但民间过春节的方式却在不断演变。巴莫说,“传统只有适应当下的文化语境和社会情境才能继续保持活力。毕竟时代在发展,我们不大可能在‘现在’重建‘过去’的仪式。但春节传统及其文化精神却不应该被遗忘,那就是在团圆、和美和福瑞的氛围中朝向又一个新的始端,接续中国人有关时间的世代认知和生命体验……”
  巴莫认为,春节作为民族文化的历史记忆和现实映像,不仅需要呵护、珍视,更需要经营。“惟思既往,立足当下,朝向未来,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熔炉中闪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光彩。”

[ 本帖最后由 oyo 于 2010-3-25 20:47 编辑 ]
发表于 2010-3-25 20: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小可爱就是我们的巴莫老师
发表于 2010-3-25 21: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oyo 的帖子

天哪太可爱了!!捏捏~~
发表于 2010-3-26 10: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张志娟 于 2010-3-25 21:32 发表
天哪太可爱了!!捏捏~~

哇塞!简直就是小天使耶!不过现在的老师更迷人!献鲜花:

[ 本帖最后由 寂寞程生 于 2010-3-26 11:01 编辑 ]
真情玫瑰.jpg
发表于 2010-3-26 23: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莫老师也是民文所四大金刚之一呢~
发表于 2010-3-30 16: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一位美女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2 09: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