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70|回复: 0

作为国家认同仪式的国庆节(南方都市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7 17: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社评推荐
  说到国庆节,越来越多的人第一反应就是“黄金周”:人气加财气。对于个人是一个休假游玩消费享受的时间,对于商家是一个扩大销售赚取利润的时间,对于政府是一个拉动内需增加税收的时间。所有这一切单独看都是那么合情合理,顺乎自然。但当我们连续几年经历着每年三个几乎一样的“黄金周”时,我们开始隐约感觉到缺少了点什么:过节到底意味着什么?每个节日与其他节日有什么区别?国庆节又有什么特别含义?是不是还需要增加些什么?
  环顾世界各国,国庆节都有种种特别的公共活动,人们都要借各种方式放飞自己一份特殊的心情,一个社会在此时此刻也总会爆发式地出现一些迥然不同于日常的现象。小到家家户户挂国旗,社区集会,大到倾城游行,广场阅兵。所有这些活动都具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必须有共同的活动;二是必须进行集体活动;三是必须使用与国家有关的符号,无论是国旗还是军队。对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国庆节的意义都在这三点之中。
  在人类学意义上,过节就是人们暂停各自的活动,回到一定的整体中参加一些特定的活动,表达某种共同的情感和信念。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个人再次感受和确认自己所属的共同体,重新明确自己与整体不可割断的纽带。节日是个人向共同体的回归,国庆节是以“国家”为共同体的节日,必须要有自己的共同活动,像家家户户挂国旗,就是这样一种共同行动。全国范围的共同活动体现了国民对国家的认同。
  以国家为共同体的国庆节必须有自己的集体活动,像倾城游行,特别是首都举行的向全国实况转播的游行,就是一个常用的国庆节仪式。巨大的方阵行进,宏大的团体操展开时,象征着个人完全融入了一个名字叫“国家”的实体之中。尽管平时人们可以在法庭审判等场合看到“国家”的存在,但类似的场合给人的感觉还是象征多于实体,只有在国庆节宏大的场景中,国家才现实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个人在化入这一宏大场景的直接过程中,体会和体悟到了国家的存在。历史上为什么在重大事件发生时,都会出现规模巨大的集体活动,就为了在这一关键时刻,国家形象的现实再现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形成以国家为指向的共同行动。
  过年办年会,传递的是农事劳作中相互合作的理念;中秋吃月饼,传递的是家庭生活中互助互养的理念;劳动节游行,传递的是“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的理念,而国庆节国家首脑举行招待会、国民挂国旗,盛大阅兵式和群众游行相随,传递的都是国家和个人对国家的义务的理念。
  按照这样的节日逻辑来思考,仅仅“黄金周”和分散个人的消费享受是远远不足以实现节日的社会和文化功能的。国庆节本身是一种仪式,国庆节又需要特定的仪式,通过国庆仪式所传递的信息,可能远过于单纯讲述关于国家的道理。参与仪式是一种体验,而按照现代教育学理念,体验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在现代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公德意识还不够强,家庭观念、地方观念和小群体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而阶层分化、群体分化已渐成趋势的背景下,我们的国庆节是否应该在像旅游、购物、玩乐这样的“体验经济”之外,为我们自己多开发一点体验国家和国民的机会?
  □顾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原载9月30日《解放日报》本报有删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3 22: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