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霁弘,男,纳西族,1963年出生。云南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云南茶马古道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古汉语、民俗学及民族文化的研究。著有《普洱茶》,《云大早期的历史文化 插图珍藏本》,《茶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茶马古道考察纪事》,《儒学与云南政治经济的发展及文化转型》 ,《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汉藏语系语言研究》,《古玩手册》,《宝玉石辞典》,《香格里拉文化史》 ,《心路》,《第4趟列车 开远文化的新视界》,《富村之路》,《普洱茶文化辞典》,《普洱茶手册》 ,《普洱茶》 (北京出版社, 2004),《普洱茶艺》 ,《云南奇观》 ,《云烟之乡》,《永世的昌盛 行走在古代的保山》 ,《普洱茶:品茶馆》,《烟文化说》,《云天下 三四十年代云南大学校园文化》,《云南神秘文化之旅》等三十余部作品。同田壮壮一道拍摄了《茶马古道系列——德拉姆》。另有文学作品若干。
10余年的考察研究之后,木霁弘最早提出了“茶马古道”这一名称。今年,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成立,木霁弘担任该研究会副会长。
1987年,木霁弘和同学徐涌涛得知金沙江边有一条通往西藏的古道,人称“南方丝绸之路”。通过研究,他们想出一个称呼——“茶马之道”,最后定名“茶马古道”。
1999年,中国第五代著名导演田壮壮与木霁弘相识,此后他们与著名作家阿城一道多次前往茶马古道考察采访。2004年,田壮壮导演的中国首部高清纪录片《茶马古道系列之德拉姆》在全球公映。
部分论文及其摘要:
题名: 白水台——圣地的谜语
作者: 木霁弘;
年: 2007
期: 08
页码: 34-35
关键词: 白水台:7531,纳西族:3940,东巴文化:3737,东巴教:2039,香格里拉县:1811,纳西语:1373,纳西文化:1152,岩画:1132,东南部:987,祭祀:932
摘要: <正>天下名泉,或以形胜,或以名传,香格里拉白水台则兼而有之,但令世人瞩目的却是它产生过的独特文化——东巴文化。
题名: 从怒江到独龙江
作者: 张跃 ,黄泽 ,木霁弘 ,邓永进
年: 2003
期: 10
页码: 47-50
关键词: 独龙江:8232,高黎贡山:3152,“三江并流”:2251,怒江:2174,傈僳族:2050,“茶马古道”:1665,青藏高原:1455,云南少数民族:1175,自然历:1058,西藏察隅:940
摘要: 2003年7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中国云南省的“三江并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三江并流”从此成为云南的形象标志,也成为继丽江之后云南拥有的又一个世界级品牌。本文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曾先后多次在这一地区旅行考察,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领略“三江并流”地区的神奇与美丽吧。
题名: 古代南方对外通道研究笔谈
作者: 申旭,林文勋,吕昭义,木霁弘,龙晓燕,任乃强
单位: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云南大学中文系,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信息管理系,四川大学历史系 研究员 ,所长、教授 ,副院长、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已故教授
年: 2001
期: 05
页码: 133-140
关键词: 西南丝绸之路:7798,云南:2912,对外通道:2788,东南亚:2736,“丝绸之路”:2077,“海上丝绸之路”:1775,“茶马古道”:1683,南方丝绸之路:1400,印度文化:1332,民族迁徙:1180
摘要: 国际大通道建设是云南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重要战略工程。经济的全球化和西部大开发决定了云南国际大通道的建设不再单纯是对外交通通道的修建 ,更重要的是要将这条通道真正建设成为云南与世界全方位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这就迫切要求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对这条通道做出准确而又科学的定位和阐释。为此 ,我们约请有关学者撰文并搜集了已故任乃强先生《蜀布之路———中西陆上古商道》一文 ,汇为一组。这组文章 ,从不同角度讨论了大通道的定名。但这决不是意在概念之争 ,而是希望以此更加深入地发掘大通道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 ,为云南国际...
题名: 汉唐时期的云南儒学
作者: 木霁弘
年: 1994
期: 06
关键词: 汉唐时期:5577,云南:4601,边疆少数民族地区:3524,《华阳国志校补图注》:3352,汉语言文字:2746,儒学:2269,《十三经注疏》:1956,董仲舒:1653,文心雕龙:1592,地主经济:1507
摘要: 汉唐时期的云南儒学木霁弘儒家学说及其地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演进得到了发展和强化。到西汉武帝时,大儒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
题名: 中国民间文学的生命亮点
作者: 木霁弘,王可
年: 1996
期: 01
页码: 20-25
关键词: 纳西族:6034,中国民间文学:5391,“毕摩”:2902,东巴文:2639,古代文学:2436,傣族:1785,文学作品:1699,少数民族:1600,象形文字:1560,西双版纳:1453
摘要: <正>在悠长的历史岁月里,云南一些少数民族便以自己独特的文字,记载了自己的文化历史。这些思维的“符号”工具“固定”构创了浩瀚似海的民族文化的书面典籍。所以说这些用民族文字记录的东西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正是这些民族典籍,蕴藏了包罗万象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等等诸方面。文学作为文化殿堂的一隅同样也包孕于其中,并且是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典籍中极富特色的组成部分。
题名: “九”字发微
作者: 木霁弘
年: 1987
期: 02
页码: 92-95
关键词: 图腾:5057,《九歌》之“九”:3925,九辩:3759,神话传说:3326,原始意义:3226,虚指:2313,神秘力量:2218,见母:2185,许慎:2046,祭神:2041
摘要: <正> 一、“九”——一个龙形图腾化的文字 “九”甲骨文写作“”“九”“”等形。金文进一步写作“”“”“九”的形状。 许慎《说文·九部》(十四下)解释说“阳之变也。像其屈曲究尽之形。”显然,这是就字形而言,并没有点明“九”的原始意义。 但是,许多人据许氏之说作了各种不同的阐释。
题名: “过”字虚化的历史考察
作者: 木霁弘;
年: 1989
期: 02
页码: 37-42
关键词: 虚化:5085,敦煌变文:4093,现代汉语:3873,朱子语类:3216,世说新语:3085,魏晋南北朝时期:2620,动态助词:2542,演变发展:1796,搜神记:1759,完善程度:1687
摘要: <正> 汉语言的不断演变发展,显现了自身的新陈代谢,作为现代汉语的某些语法关系,人们是能够找到它的变化渊源的。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过”的虚化是明显的。但从总体上来看,“过”的虚化还处于萌芽期,而且这种虚化到了一定程度后似乎就停滞了。值得一提的是,唐代“过”虚化的完善程度远不如同时代“了”“著(着)”虚化的程度。从书中例子来看,唐代虚化的“了”“著”都有相当的比例,而“过”则无法相比,没有那么多虚化的例子。此外,有一有趣的现象,“过”在魏晋
题名: 论南诏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作者: 木霁弘
年: 1990
期: 04
页码: 45-51+60
关键词: 南诏王:6047,云南史:3439,云南志:3377,古代云南:3029,经济文化:2533,异牟寻:2492,南诏文化:2489,南诏德化碑:2326,地方政权:1928,西洱河:1747
摘要: <正> 滇池、洱海作为古代云南地域文化的发祥地,它具有自身的发展模式,它可以自我生长,产生凝聚和扩散效应。当然,随着地域界线的被打破,民族文化的交流,个体的地域文化必然要和中华整体的文化汇合。公元8世纪前,滇池文化(如青铜文化等等)领先洱海文化。可是自8世纪中叶起,洱海文化(南诏文化)异军突起,产生跳跃,使滇池文化之光暗淡了,正是这洱海文化——南诏文化,自此以后几乎成了云南文化的代名词,何以如此?下面我们就从盛唐文化与南诏文化的关系入手,对此进行探讨。
题名: 纳西族文学发展模式初探
作者: 木霁弘;
年: 1990
期: 03
页码: 56-62
关键词: 纳西族:7521,文学史:2960,文学发展:2687,汉文学:2370,民族文学:2299,当代文学研究:2020,自体生殖:1880,东巴文:1840,民族特色:1748,民族性:1573
摘要: <正> 纳西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中的一员,有着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模式.文学是文化的一隅,纳西族文学在促进纳西族整体向前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这样一个民族的"历时"文学发展模式进行研讨,也许能够为其它民族文学的进步提供借鉴.
题名: 汉唐时期云南儒学的特点
作者: 段跃庆作者: 木霁弘
单位: 云南大学中文系;中国旅游文学研究会;云南省诗词学会;
来源: 云南人民出版社
年: 1994
关键词: 汉唐时期:3630,云南:3545,边疆少数民族地区:3504,南诏文化:3390,异牟寻:3180,汉族移民:2927,元以前:2899,南中大姓:2808,统治阶级:2786,儒学:2778
摘要: <正>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由于山高谷深、重蟑迭峦,极其复杂的地理条件和十分艰险的交通危途,使得汉唐时期云南与中原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距离似乎要比其实际的地理距离显得更为遥远。当时
题名: 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作者: 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木霁弘
来源: 工人日报
出版日期: 2006-01-21
出版者: 工人日报
由于文献检索能力有限,如有错漏,敬请谅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