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96|回复: 0

《红楼梦》原稿失落部分或许还能找到(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6 16: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江闻杰

千古奇书《红楼梦》的完整原稿早已不见,今日程高系统一百二十回本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即使前面八十回也有缺失和被改动的痕迹,随着CCTV“百家讲坛”刘心武“红楼探佚”系列讲座的热播,关于《红楼梦》原稿以及故事结局的探秘又揪住了人们的心。
《红楼梦》原稿还能找到吗?
我认为仍有可能,虽可能性极小极小,但不可放弃,关键是找准方法。

一 1950年代以来红学研究走过的弯路耽误了对原稿失落部分的寻找
其实,CCTV“百家讲坛”刘心武“红楼探佚”系列讲座中的很多内容,除了有关秦可卿的部分,其它大多是上个世纪初红学研究者已经发现了的,当然,大家不要误会,我并不是说刘心武老师在炒冷饭,相反,我认为,刘心武在红学研究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一些结论令人叹服,我的意思是,CCTV“百家讲坛”刘心武“红楼探佚”系列讲座大热,说明大家(包括许多热爱《红楼梦》的朋友)对上个世纪初红学研究成果很不了解。这就怪了,在我国红学研究一直是不冷的,为什么说大家对上个世纪初红学研究成果很不了解呢?
原因很简单:自1950年代以来,红学研究就被绑到了政治问题上,当时掀起了一股批判“索隐派”、“繁琐考证”的斗争运动,矛头指向几位老红学研究者,批判这几位前辈的认真考证是在搞“繁琐考证”(做大学问,不“繁琐考证”能发现深刻的内容、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吗?),指责他们光是研究《红楼梦》中几位人物的原型是谁,史湘云的原型是不是脂砚斋,曹雪芹家是哪一年垮的,而没有注意到《红楼梦》中深广的社会意义,特别是没有注意到其中的阶级斗争情节,指责“索隐派”企图掩盖阶级斗争等等。于是乎,“新红学”诞生了,其研究对象转向了书中老爷与仆从、小姐与丫鬟、地主与佃户的斗争问题,这一偏差,直到1985年以后才逐渐纠正,故此也导致许多人对上个世纪初红学研究成果很不了解,而刘心武“红楼探佚”系列讲座中的很多内容就是继承了早期一些结论,当然,讲座的核心内容则是刘心武自己的。但是红学研究走了几十年弯路,这也耽误了找到《红楼梦》原始完整版本的机会,而且可能是最后的机会

曹雪芹改变了初衷
有一点很重要:曹雪芹原先可能没有打算“偷藏”《红楼梦》原稿,而是打算找出版商公开出版的,但是《红楼梦》原稿实在太敏感了,别说公开出版,就是谈论《红楼梦》原稿的一些内容都是可怕的,因此曹雪芹不得不放弃了公开出版的计划,而考虑怎样使自己的沥血之作能够传之后世,即“偷藏”下去。
大家都知道,清朝的文字狱是十分残酷的,文人写作,无不战战兢兢,生怕被罗织罪名,更何况《红楼梦》的内容、背景的确涉及到宫廷斗争,对这一点,多数红学研究者都不否认。因此即使作者采用了“真事隐”的方法,清朝读者仍能感到不安,特别是曹雪芹原稿八十回后的贾府被皇帝下令抄家(这么大的官员家族联合体被抄家,只有皇帝下令才能办到),更是触犯忌讳。
曹雪芹原先打算找出版商公开出版《红楼梦》的事并不是我的个人猜测,而是许多红学研究者的看法,因为许多情况都透漏了这一点。大家可以参看红学专家周汝昌的《曹雪芹小传》一书“二十六 南游”以及“二十七 脂砚”两节。而且,周汝昌甚至认为曹雪芹写成《红楼梦》后可能两次南游江南金陵,当过两江总督尹继善幕僚,似为出版《红楼梦》以及寻找出路,但就在乾隆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乾隆帝在皇子永璇家发现《红楼梦》片段,很不高兴,虽未意识到其中的全部意思,但为皇子看这种可能导致永璇伤情伤身之作大为恼火,消息传到正在“金陵”任两江总督的尹继善耳中(尹继善是永璇的岳家),迫使正在尹继善身边的曹雪芹放弃了这次寻找出版商的计划,回到北京,再加上前后几次由他自己寻找出版商失败(出版商看到这原稿的政治背景就会胆战心惊,若了解了这位作者的“背景”就更加担心),曹雪芹后来肯定会考虑:我怎么办?我的沥血之作怎么办?我所处的时代不允许我的作品出版,我能不能想办法使之暗中保存、留之于后世?我原稿(特别是八十回以后,即当前出版商肯定不敢留存的部分)的“偷藏”地点、方法、路径能否就设一个谜,这个谜加在书前面,即出版者可能保存的那一部分中,使百年后人们可以找到(曹雪芹不可能想到其实是约200年后,人们才考虑到找寻其原始完整版本问题)?

  曹雪芹设下迷局
曹雪芹是一个酷爱设谜、设局、擅长猜谜、解局的人,这不仅通过《红楼梦》中大量的人名谜、地名谜、情节迷局、“戏中戏”、物品伏笔“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可以印证,而且从其朋友诗文介绍中也可以看出他这一特点。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第一回里还提到另外的书名:《风月宝鉴》、《情僧录》和《金陵十二钗》,从本书开头写作缘起与收束(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上一块灵石,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将其变成一块宝玉、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历尽劫难,最后回归原地,石头上记录的就是本书内容)、道具设置(石头进入“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历经情劫)、器物与主人公的关系(宝玉暗合主人公“宝玉”之名,宝玉出生时口含宝玉,宝玉失去宝玉则疯癫,贾府败落前宝玉会有预兆)、象征意味(宝玉和黛玉,名字都含“玉”,二人都像玉一样高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情节设置(二人原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前世的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为了结情债、因玉结缘)等方面看,这块石头都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不仅该书原名应为《石头记》,而且此名的确最合全书之意。
从另外一些旁证看,亦可证明《石头记》一名合乎曹雪芹原意:红学专家周汝昌的《曹雪芹小传》一书“二十八 茒召”一节提到:曹雪芹擅长画石,并且必定借画石寄寓自己傲世抗俗的情趣;在“二十九 佩刀质酒”一节提到:“有种种迹象说明曹雪芹也是一位石癖者”,曹氏在创作时以石为名,可能性极大。
更直接的证据是,曹雪芹的神秘挚友、伴侣、真正读懂其作品并参与《石头记》的创作、修订、批阅的人脂砚斋,称此书为《石头记》,即“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脂砚斋也在大多数批语中称此书为《石头记》。
程甲本出版时程伟元序也说:“《石头记》是此书原名”。
还有一点,曹雪芹毕竟是旧时代的文人,有浓厚的宿命论思想,这从《石头记》结构布局、行文特征上都可以看出来。更重要的是,小说中的主要城市金陵,原名“石头城”,作者把这发生于石头城的故事取名为《石头记》,更能加深小说的宿命特征和悲剧意味。
曹雪芹的几个朋友,其名字、爱好也与玉(石)有关,例如其至交明琳,不仅名字“琳”为玉字旁(其实这些满族人,名字可以称为“林”,而他却用玉字旁的“琳”,足见其爱玉石),更明显的是明琳还建了一座“养石轩”,原来他也是一位石癖者!还有脂砚斋这一名号中亦含有一个石字旁,"" 为石见,据周汝昌推测可能与曹雪芹相识的皇子永璇名字也为玉字旁,这都可能启发了曹氏在书中安排贾府一辈人名字中用玉字旁,如贾珍、贾琏、贾宝玉、贾珠、贾琮、贾珩、贾珖、贾琛、贾琼、贾璘等。

(待续)
如果您对本文有兴趣,可参看本人博客http://hi.baidu.com/%C6%C6%D2%EB%C9%F1%BB%B0%D5%DF/blog/item/ff295b165badf514972b438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2 10: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