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11|回复: 2

长江大学展示周之民俗教育篇——民俗学教学模式的探讨与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9 17: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孙正国
       怎样才能办好大学教育?大学讲师应该怎样在实践教学中创造性的讲学,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呢?是不是把自己的所学统统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了吗?我们需要思考。
文学院在目前的民俗学、神话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门多门课程教学中开创了一种实践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一个思维,五大模式”。


       一个思维即三角思维,也就是把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江非遗社通过课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家乡不仅指自己的家乡,也指他人的家乡,每个人的家乡都蕴含有丰富的民俗资源;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民俗的传承与研究关键是行动者,而长江非遗社正好充当了这样一个具体的行动者的角色。

      “五大模式”即论坛模式、问课模式、课间模式、长假模式和传统的基地模式。
论坛是一个开放性、创造性的教学大平台,突破了以往教学的封闭性与守旧性。论坛模式以全国性学术资源网站为基地,以课题调查为补充,学生与老师的视野与外界接轨,与前沿接轨,更加激发其创造性。长江大学民俗学等多门课程已经在中国民俗学会网和海上风民族民间文化论坛建立了自己的基地,并得到北大、北师大、华东师大等重点大学的专家学者的指导与好评。
       问课模式是颠覆传统的教师主讲,改为学生主讲课的一种实践模式。问课模式体现了对学生多种能力的重视,突破了理论灌输的教学办法。学生主讲,可以选择自己的问题与视角,可以充分地讨论,深入的了解知识学习的方法与路径,这样就把课堂引向了课前和课外。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一个组织者的作用,学生真正成为主体,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学识知识的方法,培养了知识实践能力。
民俗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要想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必须深入生活,走出校园。于是课间模式和长假模式这种教学实践模式的有力补充。
       课间模式为把理论灵活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从中获得创新知识提供了契机。长江非遗社的建立为这种模式的实施创立了坚实的基础,社团成为稳固的民俗学行动者与传承人。于2009年4月成立的长江非遗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在长江大学寻找荆州传统工艺的传承人活动中,自身不仅成为重要的组织者,而且也成为传承人,成为长江大学与国内外民俗学界交流的生力军!
       长假是走出校园,深入田野调查的最佳时机。田野调查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只有深入田野才能获得最鲜活最直接的材料。民俗是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劳作,要想了解它就必须得深入田间地头。09年暑假长江非遗社的几名学生组成马上民歌调查小组出发了,天气很热生活很艰辛,调查却让他们收获颇丰,马山民歌调查小组所获得的资料成为民俗学长假模式的典范。
       基地模式是一种传统的模式,一种相对独立却比较深入的研究模式,可以获得政府、社会各界、学校等多方面的集体支持,可以长期而深入的展开实践,是目前民俗学实践最常见也是最具影响的经典传统模式。

       三角思维始终贯穿课堂实践五大模式,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当然,民俗学实践模式的实施要以课堂改革为前提,长江非遗社建设为基础,充分发掘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的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遍性调查与传承走向家乡实践。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回归家乡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家乡,是我们人生中最温馨、最幸福的港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最智慧、最经典的精神遗产;大学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大学生在教育历程中远离家乡去求学求知,如果重返家乡,深度回归,一定会成为民俗学实践模式最有力、最富远见的行动者和传承人,一定能承担起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楼主| 发表于 2010-5-9 18: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思考是2009年07级中文系民间文学神话学开课以来,老师与同学们共同实践的一些经验,我们希望大家提出批评和指导。
发表于 2010-5-11 09: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孙老师的思考正在一步步付诸实践,这正是长大的可贵之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2 22: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