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0|回复: 0

民间精神 独特魅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15 23: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间精神 独特魅力
户晓辉

     光阴荏苒———在不知不觉中,民间文学室和文学所一起走过了五十个春秋。
     民间文学室是文学所成立时设立的第一批研究室之一,当时称“民间文学组”。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时,曾经改称“各民族民间文学室”。在新中国民族国家文学的建设过程中,民间文学室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成为文学所的传统优势学科。文学所的第一任所长郑振铎和第二任所长何其芳,不仅自身就是俗文学或民间文学研究的专家,分别有《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商务印书馆,1938)和《陕北民歌选》(何其芳、张松如选辑,上海书店,1950)等佳作传世,而且还以筹建者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从一开始就重视民间文学室的建设,为文学所形成整齐而全面的学科阵容开了一个好头。在风雨飘摇的数十年里,民间文学室始终是一面不倒的旗帜,在文学所乃至民间文学研究界释放出独特的学术魅力。20世纪80~90年代之交,国内许多大学纷纷将民间文学教研室撤消或合并,民间文学研究也逐渐步入低谷,但文学所民间文学室却毫发未损。目前,在全国各地社科院的文学所中,大概只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还“独此一家”地保留着民间文学室。这既象征着民间文学在国家学术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充分映现出,重视民间文学研究已经成为文学所五十年如一日的特有传统。
     实践证明,民间文学室没有辜负人们对它寄予的厚望。自成立以来,民间文学室的科研人员不算很多,但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已经形成自己的研究传统和优势,并且在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学科的田野采录(资料整理和汇编)、分体裁研究、理论研究和学术史研究等方面保持领先地位。
     在1958~1983年间,民间文学室负责和参与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调查和编写工作,是中国当代民间文学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我国过去从来不曾进行过的工作”,它“不但对文学和学术大有贡献,而且还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何其芳:《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中的问题———1961年4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召开的少数民族文学史讨论会上的发言》,见《文学评论》1961年第5期)。在组织和实施这项庞大的学术工程的二十多年间,祖国大江南北到处都有民间文学室的前辈学者调查、收集各民族民间文学时留下的足迹和身影。笔者辑录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室五十年大事记》,也清晰地记录了老一代学者在岁月长河中的辛勤耕耘和做出的非凡业绩。
     在几十年里,民间文学室以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写工作为重心,编辑、出版了大量民间故事、民歌、传说和叙事诗,发表了一批引人注目的研究专著,使一代学者成为知名的专家。民间文学室还从工作需要和学科发展的布局出发,在人才培养方面,既注重知识面的广度,又有一定的专业分工,形成合理而全面的研究阵容,其各有专长的故事、神话、传说、史诗的研究,长期引领着国内的潮流。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文学室集体编著的三卷本《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毛星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和《中华民间文学史》(祁连休、程蔷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都成为填补学术空白的重要著作。
     近年来,民间文学研究的意识形态功能趋于弱化,在国家学科体制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民间文学室在文学所中的位置非但没有动摇,反而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可以说,民间文学室在新时代的文学所乃至民间文学界立足的关键,在于它能否把老一代学者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能否拿出更有分量和学术品位的学术成果,能否与所内其他学科形成平等的学术对话关系,能否在小学科的冷板凳上做出大学问。
     或许正是为了迎接这些机遇和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间文学室以高屋建瓴和把握全局的学术眼光,将民间文学分体裁研究的优势纳入宏观民间文学史的写作,在国内民间文学研究界形成以写史见长的特点,并承担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民间文学史》(八卷本)。针对国内民间文学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的现状,民间文学室在回顾中外学科发展史的基础上,关注中外民间文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前沿问题,注重对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性语境的研究以及对学科理念的深度反思和关键词的梳理,在学科规范建设与跨学科对话方面正逐渐显出新的特色,已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外民间文学关键词研究》(2003~2007)。与此同时,民间文学室注重活形态民间文学样式(例如叙事诗)和民俗的田野调查,形成了民间文学的田野与文本相结合的研究特点,已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大课题《中国叙事诗载体的置换与并生》(2002~2005)。我们可以相信,民间文学室的新一代学者将不辱使命,为文学所的下一个五十年写下更辉煌的篇章。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 19:2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