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90|回复: 12

山东大学展示周——民俗学研究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8 12: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简介



                                              1.jpg

        
       山东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民俗学、民间文学教学与科研的高校之一,在民俗学、民间文学、神话学各领域的教学和学术有着悠久传统。山东大学诸多先贤都在中国民俗学史上留下了不俗的学术业绩,如顾颉刚曾在1930年代任教于齐鲁大学(山东大学前身),王统照收集整理了山东地区第一本民间故事集《山东民间故事》(1937),其他如闻一多、童书业、高亨的神话研究,丁山的上古宗教和神话研究,陆侃如、冯沅君关于神话、楚辞、俗文学的研究,游国恩的楚辞研究,台静农的歌谣研究,沈从文的古物和服饰民俗研究,老舍的俗文学研究,关德栋、车锡伦、李万鹏的俗文学研究,路遥的民间宗教研究等等,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山东大学在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理论研究、俗文学研究、神话学研究、典籍民俗研究等方面的深厚传统。

        1978年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复兴的大背景下,山东大学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创刊于1985年的《民俗研究》学术杂志,是国内唯一公开发行的民俗学理论刊物。1987 年 11 月,在原社会学系民俗学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该所当时是国内唯一有独立建制的民俗学专业研究机构。徐经泽、叶涛曾先后担任本所所长,现任所长张士闪。2002 年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成立,民俗学研究所并入研究院。1998年山东大学成为我国首批民俗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该硕士点下设理论民俗学、中国民俗史、比较民俗学和区域民俗研究四个研究方向。2002年山东大学获得中国民间文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该博士点下设民间文学、中国民间文学史、民俗与民间叙事研究三个研究方向;同时增设民间文学硕士点,下设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中国民间文学史、中国俗文学与俗文学史、当代民间文学研究四个研究方向。本所现为博士后流动站招生单位。挂靠在山东大学的山东省民俗学会,秘书处也设在该所,张士闪现任该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民俗学研究所现为“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研究基地”、“文化部中国节日研究基地”。


        近十余年来,山东大学民俗学团队在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方面发展迅速,尤在华北村落田野作业方面已形成学术传统。该所现有在编人员5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2人(张士闪、刘宗迪),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人(李浩、刁统菊),讲师1人(王加华),在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国家社科基金子课题4项、省级社科规划课题3项。另聘有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叶涛),合作博士生导师2人(刘德龙、曲金良),兼职硕士生导师1人(刘德增)。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度,该所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得国家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泰山文艺奖2项,显示出良好的学术发展势头。

        该所现有《民俗研究》、《节日研究》两种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和由在校研究生主编的《百脉泉》内部交流刊物(现已出版4期)。《民俗研究》为季刊,每期272页,每季末月出版,发行至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全世界将近50个国家和地区。该刊为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实行匿名审稿制。编委会由国内多学科知名学者组成,编委会主任齐涛,副主任为陈炎、叶涛(常务),李万鹏、叶涛曾任主编,现任主编张士闪,编辑部主任刁统菊。


        2009年,由文化部、山东大学主办,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编辑出版的《节日研究》学术刊物宣告创刊,创刊号将在2010年6月问世。主编李松、张士闪(执行),副主编张刚、刘宗迪,编辑部主任王丕琢。该刊坚持学术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原则,主要刊发国内外节日研究的论文、调查报告、学术批评等,致力于提高中国节日文化研究水平,保护和弘扬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从而服务于学术发展、人才培养和和谐社会建设。该刊采取以书代刊方式发行,计划经过3-5年的发展,使其转为正式学术期刊。





[ 本帖最后由 刘星oO 于 2010-5-18 12:33 编辑 ]
发表于 2010-5-18 13: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呼万唤始出来啊
顶一下~~~~
发表于 2010-5-18 14:5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了不起的学术机构,也是一班做事业的人,学习!致敬!
发表于 2010-5-18 14: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有学术传统的高校,发展起来就很有气势,通过刊物形成中心,贡献了学界,发展了学科。
两个刊物,国内高校也是唯一的了。
发表于 2010-5-18 20: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民俗研究》,还有两个刊物哦~山大真棒!多会儿能带到上海,让我们一睹为快~~
发表于 2010-5-18 21: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大一出手,非同凡响。

宗迪老师不是在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所吗??
发表于 2010-5-18 23: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啊 前人的基础加上后人的努力造就了山大民俗学的辉煌~
 楼主| 发表于 2010-5-19 09: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大家的厚爱,《百脉泉》目前只是内部刊物,刘宗迪老师最近刚刚调到山大来,这是山东民俗学的一大幸事
发表于 2010-5-19 18: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上传太慢了
还有许多老师没来得及展示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0: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抱歉,由于我这个账号是刚注册的,貌似限制很多,每发一个帖子都要审核才行,下一个帖子我发过好几遍了,怎么还是没通过呢?
发表于 2010-5-22 18:5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闻一多与山东大学

日前勾留济邸,偶閱《齊魯晚報》,見所載聞黎明《闻一多与山东大学》一文,于聞一多先生任教山東大學之首末言之甚詳,足資考證,故轉貼于茲。
又,此文提及陳夢家亦因聞一多引薦而一度執教于山東大學。陳氏以甲骨文資料證上古神話與宗教,為古代民俗學和神話學別開生面,則山大民俗學志,亦應記陳氏一筆。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诗人、学者,和勇猛的民主斗士。1930年-1932年他曾在山东大学的前身国立青岛大学(校址为今中国海洋大学)任教。在这期间,他不仅取得了许多学术研究上的突破,而且招收了臧克家这位后来成为著名诗人的学生。同时他还亲身经历了三次学潮,思想上经受了很大冲击。上周,闻一多的长孙闻黎明受邀来到济南,在本报和省图书馆举办的大众讲坛和山东大学分别讲述了他的祖父闻一多。本文节选自他在山东大学的讲座文稿。

    闻一多与山东大学



   □闻黎明

   应聘国立青岛大学的来龙去脉
   山东大学的前身“国立青岛大学”创建于1930年,首任校长是杨振声。
   闻一多是1932年来到青岛大学的。那年闻一多由于学术上的新旧矛盾刚从武汉大学辞职。这年夏天,他到上海寻找新的工作,在那里碰到了正为青岛大学聘请教员的杨振声。
   杨振声一见到闻一多,马上发出邀请。同时邀请的,还有梁实秋。闻一多不是山东人,不像杨振声那样对山东有那么深的情结,因此对到青岛大学起先有些犹豫。杨振声很会做工作,力言青岛胜地,景物宜人,劝闻一多不妨前去看看。当时正是暑假,梁实秋打算回北京省亲,于是两人相约去青岛一看究竟。在青岛的情形,梁实秋在《谈闻一多》中有许多记述。他们先是到一家店里,各买了一件宽袍大袖的和服,然后雇了两部马车观光海滨公园、汇泉浴场、炮台湾、湛山、第一公园、总督府等处。在青岛,他们印象最深的是当地的民风。给他们拉车的两个车夫都是山东大汉,对人彬彬有礼,路过山上居民接水的橡皮管时,尽管周围无人,也要把车停下来,把水管高高举起,让马车赶过去后再把水管放下来,以免马车轧着水管,一路上折腾三次,也不以为烦。所以,除了杨振声的热情邀请和青岛的风光外,山东人的质朴、诚实,让他们认定青岛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地方。于是,当杨振声设宴款待他们时,二人便一言而决,在席上畅快地答应接受青岛大学的聘书。
   当时,闻一多还有一条选择,那就是回母校清华大学。1932年,清华大学设立一个新的教授岗位,叫“研究教授”,这是一种新制度,主要是想鼓励学术研究,担任这个职务的,不用讲课,可以一门心思地进行学术研究,并且地位、待遇在一般教授之上。闻一多是第一批被聘请担任“研究教授”者之一,但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可见杨振声和青岛大学,对他的吸引力有多么之大!
   青岛时期的学术研究
   闻一多到青岛大学,正是学校初创阶段。那年,青岛大学在北平、济南、青岛三处招收一年级新生,闻一多一进校,第一项工作就是参加招生阅卷。青岛大学是1930年9月21日正式成立并开学的,杨振声宣誓就任校长后,宣布聘任名单,闻一多被聘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下设中文、外文、教育三个系,中文系主任由闻一多兼任。
   在青岛大学,闻一多第一年开设的课程有“中国文学史”、 “唐诗”、 “名著选读”三门。这些课程虽然是闻一多所熟悉的,但为了讲好这些所必须进行的进一步研究,则对闻一多的治学起到了相得益彰的作用。
   在青岛大学,闻一多的唐诗研究有了很大进步。梁实秋在《谈闻一多》 中说:“一多在武汉时即已对杜诗下了一番功夫,到青岛以后便开始扩大研究的计划,他说要理解杜诗需要理解整个的唐诗,要理解唐诗需先了然于唐代诗人的生平,于是他开始草写唐代诗人列传,积稿不少,但未完成。他的主旨是想借对于作者群之生活状态去揣摩作品的涵义。”根据梁实秋的这一回忆,说明闻一多的唐代诗人列传始草于青岛大学,其成果可能就是手稿中的《全唐诗人小传》。该稿共9册,约60余万字,收集了唐代406位诗人的材料,其中部分编成传记,其余多为分门别类摘录的原始资料。
   在闻一多的唐诗研究手稿中,还有《全唐诗校勘记》、《全唐诗补编》、《全唐诗人小传订补》、《全唐诗人生卒年考》、《唐人遗书目录标注》、《唐人九种名著叙论》、《唐文别裁集》、《唐诗要略》、《唐诗校读举例》、《全唐诗辨证》、《唐风楼捃录》等。仅从这些篇名来看,就足以说明他的勤奋和深入。以上工作,当然不是全部在青岛进行的,但许多是在青岛时期便开了头。臧克家在《我的先生闻一多》 中回忆到:“这时候,他正在致力于唐诗,长方大本子一个又一个,每一个上,写得密密行行,看了叫人吃惊。关于杜甫的一大本,连他的朋友也持笔划列成了目录,题名《杜甫交游录》。”
   其次,说说诗经研究。闻一多的诗经研究是在武汉大学开始的,但他学术成果的基础,则是在青岛大学奠定的。他的诗经研究很有创新之处,他特别注意运用西方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窥视中国文化源头时代人的心态变化,许多观点与传统的注经结论截然不同,后来得到郭沫若的高度评价。
   比如《诗经》中有篇《芣苡》。“芣苡”就是车前草,这首诗,过去一直被解释为是劳动时唱的歌。闻一多想,车前草是很普通的植物,长得又不美,不值得歌颂,为什么要歌唱它呢。经过思考,他用现代社会学理论解开了答案,认为车前草是种多籽植物,因为上古时代女性最大的责任就是传宗接代,劳动时唱它,实际上是表达了女人多孩子的意思,因为只有多生孩子,自己在那个社会才有地位。
   与陈梦家、臧克家的师友关系
   很多人都知道,闻一多有两个很得意的学生,一个是陈梦家,一个是臧克家。在青岛大学时,闻一多曾把他们的照片摆在桌子上,这说明他很喜欢这两个学生。
   对于臧克家,我们校园里就有他的塑像,大家对他比较熟悉。臧克家与闻一多关系上最有名的故事,是他投考青岛大学时数学虽然得了零分,但一首颇具人生感悟的短诗,打动了闻一多的心,破格把他录取了。
   说起对臧克家的破格,人们都只知道闻一多爱才的一面。其实,很少有人知道,臧克家就是闻一多本人的缩影。臧克家数学成绩不好,而我虽然没有看到闻一多数学成绩表,也知道他谈起数学也很头痛。闻一多成名成家,靠的是个人奋斗,自学成才。清华学校是留美预备学校,实行的是通材教育,学生在校八年不分专业,赴美留学前才开始自选专业。闻一多从小就喜欢文学,他的志向是做一个中国文学教师,但去美国不可能学中国文学,所以曾犹豫是否留学,最后选择了西洋美术。由于这一点,他很理解和同情臧克家,所以才能破格录取。臧克家的确得到过闻一多的许多提携,他的一些新诗,就是闻一多推荐到《新月》发表的,这对他后来终生从事诗歌创作,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
   陈梦家是青岛大学的教师,他跟随闻一多的时间,比臧克家要早三年。1928年,南京第四中山大学成立的那年,陈梦家考入外文系,而闻一多正是外文系主任。陈梦家很有灵气,闻一多只要稍稍一指点,他就能上路。闻一多不仅向《新月》推荐过他的诗,还推荐过他的剧本。陈梦家的名声与他编辑的《新月诗选》有很大关系,这个人很会动脑子,他把《新月》上的新诗汇集起来,单独成书,算是对《新月》的一个总结。闻一多到青岛大学不久,就聘请他来做讲师,实际上是做自己的助手。不料,恰恰由于他编辑了《新月诗选》,也被认为是“新月派”一员,结果山东学潮时,矛头也指向了这个新月的晚辈。
   对于陈梦家、臧克家,这里不多说,我想说说另一位教师——方令孺。闻一多到青岛大学后,已经不再写诗了。但他在徐志摩的催促下,终于写了一首《奇迹》。这首诗可以说是最早的朦胧诗,徐志摩看了大加称赞,但他对诗的意境却不大了解。其实,这首诗写的正是方令孺。方令孺是青岛大学外文系教师,此前他们并不认识,但方令孺也喜欢写诗,后来被称为中国新文史上四大女诗人之一。不过,她起初对诗创作的认识,似乎注意得还不太多,而闻一多则很早就对中国新诗进行过研究与评论,到美国后又恰在美国文艺复兴运动发源地芝加哥,接触了不少美国文艺复兴运动的著名人物及诗界领袖,同时他在科罗拉多大学,还选修了英美诗歌的课程。因此,闻一多能够对方令孺进行一些创作方面的指导。两人接触多了,外面就有了风传,说他们的关系如何如何。
   最近,有美国学者金介甫,在考证闻一多《奇迹》这首诗时,提出一个新的看法,认为诗中所写的不是方令孺,而是俞珊——后来接任杨振声的山大校长赵太侔的夫人。
   为何离开国立青岛大学
   闻一多于1930年来到青岛大学,1932年就离开了,他在青岛大学只有两年,却遇到了三次学潮。这三次学潮中,他因为担任着文学院院长的职务,成为校务会议的主要成员。闻一多是杨振声请到青岛大学的,与杨振声的关系非常密切,于是总是处于风口浪尖上,成为学生反对的目标。
   下面说说三次学潮。
   第一次学潮出现在闻一多进校不久。当时,青岛大学刚刚成立,一些学生是用假文凭考进来的,按照教育部规定,这些人的学历不被承认,于是学校发出布告,开列了这些学生的名单,让他们离开学校。但是,当时情况有些特殊,一是这样的人很多,几乎一半以上;二是这些人认为,既然能考进来,就说明有这个能力,就不应该让他们退出学校。后来,学校坚持自己的立场,闻一多当然起了很关键的作用,结果势必成为后来驱逐他的原因之一。
   第二次学潮,发生在九一八事变后。这次事变发生后,全国群情激昂,青年学生尤甚血气方刚,纷纷到南京请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青岛大学学生也组织起来,为了南下请愿,曾卧在铁轨上,要求火车运送他们,秩序显得有些混乱。鉴于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到南京,教育部下令各校阻止学生前往,青岛大学当然要执行教育部的指令,于是又与学生发生矛盾,最后不惜开除了几个为首的学生领袖。学生们当然不肯接受这个处分,和学校当局产生对立,这也成为闻一多在次年学潮中首先被“驱除”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次学潮,出现在1932年春季。当时,教育部出台了《大学学则》,规定全年学程有三门不及格或必修学程有两门不及格者,令其退学。学生们认为,时局不靖,爱国第一,学校如此压迫学生,目的是反对学生从事爱国运动,于是群起反对。学生们的斗争很有策略,他们认为杨振声是山东人,不易首先攻击他,于是采取“清君侧”的方法,把矛头首先对准杨振声最信任的闻一多。在学生自治会发出《驱闻宣言》里,说闻一多纠集新月派霸占学校领导权,过去迫害青年学生,这次又要对学生施加暴力,是法西斯分子。这个宣言,我最初是在我们研究所的胡适档案中看到的,铅印件,后来不记得在哪种报上也看到过。其后,学生们又把矛头指向梁实秋,最后再对向杨振声。
   那次学潮影响很大,教育部决定解散学校,重新成立国立山东大学,学生均需经过甄别,通过者才能留下来。教育部还成立了新的领导班子,负责甄别工作。闻一多虽然也是这个班子的成员之一,但经历了三次学潮的闻一多,已经十分灰心了,他决定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并且再也不做任何行政工作。况且,清华大学两年前给他的“研究教授”聘任书依然有效,于是,他最终决定离开青岛,返回离开了整整十年的母校清华大学。
   青岛大学的伤痕,一时难以抹平。闻一多回到清华后,学校让他作中文系主任,但他坚决不干,再也不愿意陷入斗争漩涡。这样,朱自清先生才结束了“代理”,成为正式的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本文作者为闻一多长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 本帖最后由 刘宗迪 于 2010-5-22 18:54 编辑 ]
发表于 2010-5-22 19: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10-9 15: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学潮与闻一多,
不管学生驱逐闻一多先生妥当与否,至少当年学生改换门庭还有这个风气和能力
现在的大学 不仅没有这个宽容,而且学生心思多已不在校内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2 21: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