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00|回复: 0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学术平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16 03: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在京成立


--------------------------------------------------------------------------------
发表时间:2003-9-17 11:50: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作者:巴莫 刘宗迪 高荷红  点击 64 次


    9月16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口头传统研究中心在院学术中心举行了隆重的揭牌成立仪式暨《口头传统·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专辑》(美国出版)发布会,并就启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紧急委托的调查项目进行了说明,同时举办了该所口头传统研究学术成果展。来自政府部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与中国社科院的领导、学者和研究生共70多人参加了会议。

    口头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史诗、歌谣、说唱文学、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口头文类以及与之相关的表达文化和口头艺术,它不仅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更严峻的形势,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加剧,文化标准化、战争、旅游业、工业化、大众传媒、移民和环境恶化等使世界各个民族的本土文化传统面临日益严重的威胁,许多古老的口头文化传统和优美的口头文学迅速消亡。有鉴于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议和推动下,世界各国日益把本民族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纳入议事日程。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民族的民间口头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底蕴深厚,如史诗、藏戏、维吾尔的十二木卡姆、蒙古的好力宝、彝族的克智口头论辩等等,都具有独特的口头艺术魅力,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审美享受,并以多样化的传承方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整体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面临着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效地保护本土文化传统、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的时代课题。尤其是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展开,这一工作显得愈加紧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口头及非物质遗产的倡议已经得到我国文化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我院作为国家最高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更应高屋建瓴、顺势而上,充分调动本院在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方面的学术资源,推进我国各民族的口头传统研究。经充分酝酿,民族文学研究所决定成立“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国外的“口头传统”研究肇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迄今已经形成了专门而精深的学术传统,“口头程式理论”被广泛运用到了多达150种语言传统的跨学科研究中,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当代人文学术研究。西方许多国家很早就开始成立专门机构,搜集、保存和研究各种口头样式的文化遗产,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与芬兰文学学会分别建立了具有世界影响的口头文学资料库和口头传统档案库,尤其是哈佛大学威德纳学院图书馆的“帕里口头文学特藏”更是树立了口头文化搜集、保存、开发、应用和研究的范例。反观我国,我们虽然有五十六个民族,有异常丰富的口头文化传统,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国内学界对口头传统的学术研究,乃至口头传统资料库的建立都相对滞后,全国至今没有一个专门从事口头传统研究的学术机构,更没有一个专门收集和保存各民族口头传统的图书馆或档案库,原本从事民间口头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民间文学专业在大学中也呈萎缩态势。正如国际著名的史诗学者、口头传统研究专家约翰·迈尔斯·弗里教授指出的那样,“……在东方的这一国度中(指中国),活形态的口头传统是一个极为宏富丰赡的宝藏,世代传承在其众多的少数民族中,而在此基础上的口传研究当能取得领先地位。中国同行们正是处于这样的一个有利位置,他们可以做到在世界上其它地方的人们所无法做到的事情:去体验口头传统,去记录口头传统,去研究口头传统。这些传统在范围上具有难以比量的多样性,因而更值得引起学界的关注。”因此,成立“口头传统研究中心”,对中华民族丰富的口头文化传统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和收集,建立中国民间口头传统资料库,推动中国口头传统的研究,可谓适得其时。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的创立宗旨与中国社科院的办院宗旨是一致的,这就是: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为自己的神圣使命;本中心力求树立关怀民生、关心民间、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和学术传统;通过组织各民族口头传统领域的学术活动,构建与国内外口头传统研究机构和学者相互沟通的桥梁,为国内外口头传统研究者提供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的平台,推动中国口头传统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将对口头传统的研究和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结合起来,为中国各民族文化传统的维系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中心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㈠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求实与求是精神,在对中国各民族口头传统和文化多样性的切实调查基础上,厘清中国各民族口承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态势,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和推进文化多样性保护和不同族群文化间的沟通与对话。

    ㈡ 对受全球化冲击而即将消失的口头艺术、濒危语言、文化表达、族群记忆等攸关人类文化多样性和族群认同的口头传统,进行专业性的学术普查,建立“中国少数民族口头文学资料库”,对各民族口头遗产进行鉴别、保存、研究、传播和宣传,在资料信息收集与共享、科研手段的提高、以及田野研究方法的改进等方面发挥示范和协调作用,为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发展和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和信息。

    ㈢ 为政府的民族文化政策提供学术咨询和文化资料,为国家的文化多样性保护策略提供学理性依据,推动中国各民族蕴藏丰富的口头传统、及其体现的文化多样性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㈣ 组织和协调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共同开展学术研究工作,对口头传统研究领域的学术资源进行整合,积极开展跨地区、跨机构的学术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对话,发挥本院民族文学学科的整体优势,加强本中心与民族地区各级学术机构的横向联系,打造强强联合的人文学术精品,推进中国口头传统研究走向世界,为从事各民族口头传统研究的学者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学术空间和一个更有活力的学术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江蓝生研究员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她指出,“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个民族的文化,是由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共同组成的,对哪一个层面的忽略或漠视,都不可能对该文化从整体上加以正确把握。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尤其是对口头传统的重视,对人类共同文化财富的自觉,反映了人类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识逐渐加深的历程。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谈论口头和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话题,其含义更为丰富深刻。文化多样性,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文化的认同等题目显示出在世界范围内,知识界正在努力限制文化霸权的扩张,修正旧有的文化偏见,这种偏见是来自种族的、地域的、语言的、信仰和宗教的、国家和政治的、阶级和阶层的等等。口头传统文化固然历史悠久,但另一方面它又非常脆弱;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和商品经济的巨大冲击,其中口头传统遭受的冲击尤为严重,为此,口头文化传统的研究和保护就显得格外急迫和重要。口头传统的消失,意味着信息的丧失;口头传统的消失,也意味着民族文化信息的丧失。一位美国人类学家说:‘如果你失去一种文化,你虽然不一定会失去现代化,但你失去的却是一整套对人类生存意义的丧失。’文化是民族的凝聚力,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护、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切不可停止对口头传承文化的人文关注和学术研究。”最后,江蓝生副院长积极评价了民族文学研究所这些年来积极推进研究基地和网络的建设,并对加强口头传统研究和无形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出了要求:“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包括资源的整合,人员培养规划,理论和方法论的建设等。从现有的条件和已经开始的工作来看,我们相信,口头传统中心成立后,一定会推动这些计划的有效实施。为我国口头文化传统研究开拓健康发展的广阔前景!我们预祝民族文学研究所口头传统中心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不断取得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称的成绩!从而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的文化项目专员埃德蒙·木卡拉先生在中心的成立仪式上致辞,他指出:中国拥有宏富的文化遗产,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对于整个世界而言也是一笔无法估量的文化财富。我坚信,通过在座的各位专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对中国各民族的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和保护,使之能够长久地传承下去。因为中国口头及无形文化遗产(包括各族群的口头传统)的保护,在全球文化的发展当中占据着一个战略性的位置。因此,各位专家的努力并不仅仅是对中国文化做出的贡献,而且也是为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在这个领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期望着与各位专家、与新成立的口头传统研究中心,以及中国的各级政府机构进行合作,以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中国的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的口头传统研究中心,标志着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研究和保护迈开了崭新的一步。中国各族群的口头传统,目前正不断承受着来自经济和社会急速变迁的巨大压力。我们相信,作为一支重要的学术力量,口头传统研究中心不仅会对传承中国过去五千年的文明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而且也会为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未来可持续性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此,我祝愿新成立的口头传统中心和我们共同的努力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

    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综合司副司长、青年经济学家赵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也应邀出席了中心的成立仪式。会上他从经济工作的角度,向与会的专家学者介绍了国家“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三年以来的重要进展,说明了国家在正确处理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对西部地区各民族口头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也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性意见。他认为,西部开发中的经济工作与文化工作都非常重要,政府部门在一以贯之地采取相应措施来促进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同时,还应更深入地理解和支持相关的学术研究活动,一则在文化政策与发展策略的制订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学术界的专门性意见;二则采取切实的积极举措,在经费上加大力度来资助西部地区各民族口头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三则在学术机构与政府部门之间、在研究单位与公众社会之间,在学者与企业家之间起到一种“接口”的桥梁作用,为保护中国多民族的文化遗产,为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口传中心”主任朝戈金研究员在中心的成立报告中说,“广义的“口头传统”指口头交流的一切形式,狭义的“口头传统”特指传统社会的沟通模式和口头艺术(verbal arts)。……自1982年建所以来,尤其是‘六五’规划以来,我们一直实践着以我国各民族口头传统等无形文化遗产为长线发展的学术路线,从我所学术力量的合理构成、学术视野的国际化与开放性、各民族专家学者在民族地区的长期田野作业和追踪研究、以及我所与相关学术机构和地方学者的协作关系等有利条件而言,都为建立‘口头传统研究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之近10年来,我所多位学者先后参加了‘世界民俗学者组织’(FFN)的国际高级培训,并在哈佛大学、密苏里大学口头传统研究中心进行了专门研修和访问交流,多次参与了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与国际口头传统研究界的专家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积极引进和介绍了国外口头传统理论和方法论的同时,我们的学者在田野研究中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学术成果。近年来,我所相继启动了【中国少数民族口传文学研究资料库】(院级重大课题),【中国少数民族口承文学资料丛编】(院级十·五重大项目),【中国民族文学研究论文全文检索档案库】(院级信息化建设推广单位·民族文学研究所子网开发重点课题),【口头传统研究基地】(与西部民族地区联合建设)等科研项目,基于各民族口头传统和文学事象的【多媒体数字化信息平台】也在同步建设中。国内的同行专家指出,这些立足于本土传统的学术实践不仅引领了国内口承文化的研究,而且标志着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研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成立‘口传中心’已是当务之急,意义重大,既可为我国向世界展示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及时搭建起一个多向互动的学术平台,也是提升我院在国际学界的学术形象和学术地位的一个绝好的契机。我们的工作一直得到院国际合作局的大力支持,也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的高度重视。”

    民族文学研究所与国际学术界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1999年4月,在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的支持下,该所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口头传统研究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根据该合作计划,该所刊物《民族文学研究》于2000年12月以增刊形式出版了《美国口头传承文化研究专辑》,密苏里大学口头传统研究中心的学术刊物《口头传统》(Oral Tradition)也出版《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研究专辑》,该刊作为跨学科的著名学刊,在国际口头传统研究领域具有权威地位。该英文专辑收入了民族文学研究所老中青三代学者的13篇专题研究论文(其中有3位学者直接以英文撰写而成),分别探讨了蒙古、藏、满、纳西、彝、柯尔克孜、苗、侗等民族的口头叙事传统,是国际学界首次用英文集中刊发中国少数民族口头叙事艺术的论文专辑,也是中国社科院学者首次在国际学术刊物上的集体亮相,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专刊的出版,表明我国学者在口头传统研究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对话,并占有了学术前沿的位置。在中心成立典礼上,同时举行了该专辑的发布仪式。

   “口传中心”成立之后,将在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的领导下,首先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我所的紧急调研项目——“中国西部的文化多样性与族群认同:怎样保护沿丝绸之路的少数民族口头传统”,该项目计划年内完成。会上,口头传统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巴莫曲布嫫博士就项目的启动和实施做了学理性的说明。鉴于项目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口传中心决定于9月22~23日在北京举办为期两天的调查工作讨论会,9月26日在乌鲁木齐市召开专家会议,围绕沿丝绸之路各民族口头传统与文化多样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研讨,会议形成的专家意见和建议,将直接应用于该紧急项目的组织和实施。10月1日起,该所学者将与新疆地区的部分专家一道分赴各调查点进行实地田野作业。项目最终成果将提交联合国教科文向国际社会和学术组织发布。

    据悉,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的“口头传统研究中心”是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基于各民族口承文化和口头艺术研究的专门性学术机构,同时该所也正在建设一个基于保护各民族口头遗产和文化表达的数字化信息档案库。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杨义研究员、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黄宝生研究员先后发表了讲话,来自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央民族语言翻译局、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学术机构的专家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贺辞。

http://www.folkcn.com/shownews.asp?newsid=32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1 18: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