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80|回复: 0

华东师范大学07级民俗学研究生论文答辩(2010052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30 19: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又到一年一度的答辩期,对于每一位研三的同学来说,顺利通过答辩,交上一份满意的论文,可能是对三年学习成果最好的总结~~5月20日,在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会议室内,四位07级民俗学专业的学生,圆满地完成了他们毕业论文的答辩。        
   当晚邀请到的答辩组主席是复旦大学郑土有教授,答辩组的其它导师分别是社科院研究员蔡丰明老师、上海大学黄景春老师、上海大学耿敬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安俭老师、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答辩组秘书是王菲和刘捷同学,答辩学生分别是陈文军、马佳、吴丽丽和钱婷婷同学。他们一同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的答辩过程。
(现将答辩流程和答辩现场的照片附在下方)


答辩流程:
1、导师介绍学生情况
2、各自陈述论文主要内容:
3、答辩人员提问:
4、答辩人回答:

陈文军 《公共物品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西施传说为例》

  相关的研究文献少,论文主要有中国传媒大学的几篇,我是以一个新的视角,做一个尝试性的工作。文章以公共物品理论为中心,从历史文献(西施传说)、主体角度(政府、市场、民间) 、地域角度来阐发的。在行文上,从西施传说的起源、功能、价值来阐发其作为公共物品的属性。主体角度是本文阐述的重点。文中提出民间才是西施传说的真正主人。最后参照国外做法,提出我国应该还民间传说到民间社会,回归到地域、各主体资源共享上来。
耿敬:公共物品理论涉及到产品的再分配、福利系统、商品形式,是工业生产领域创作出来的东西,但西施传说不是工业化的,也不是作为消费品出现的。因此,前提是一个可论证的前提。
蔡丰明:在供给-消费关系中,你认为政府、市场是供给方,消费是民间本身,是不是存在问题;民众的净胜需求是不是消费?
黄景春:资料形式多样,大多版本权威。转引不少,有错误。材料罗列,缺少论述。从社会福利角度谈保护,跟理论无关。
安俭:是否将经济学理论如何支撑大众文化传承给予解释。
郑土有:赞同耿敬的看法。在理论的运用中,注意哪些契合,哪些应该舍弃。
回答:理论运用的可行性;版本资料;社会福利。

马佳《新年画运动与“民众”的身份确认问题研究》
  1930年代和1950年代的中国分别兴起过两次“新年画”运动。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政治权利掌控者两次利用了年画这一传统的民间文化符号,传达了自己对现代国家建构的规划。第一次运动,实现可“民族国家”的建立;建国后的运动,形成了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民众”概念,只有这样一种带有阶级性的“民众”身份才能适应“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建构规划。
耿敬:选题好。旧年画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又是怎样对应的转化到新年画的?新年画运动建构的是民族国家还是工农联盟?
蔡丰明:讲“新年画运动”作为运动是否合适?年画本身的发展规律又是怎样?
安俭:年画本身蕴含着节庆中的美好祝愿,其中必不可少的经济和审美问题文中没有综合考虑。
郑土有:文章结构上有可调整之处。
回答:我论文中的新年画是对“新木刻”进行调整后诞生的“新年画”,限定为农村受众;文中对木刻版画与年画之间关系界定的混乱,主要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作者。
        
吴丽丽《上海地区马祖信仰研究》
   马祖信仰从宋代开始便已传入上海,但这是一种“口袋信仰”,随着信仰携带者的流动而传播。福建人是上海马祖信仰的主题,上海地区马祖信仰的本土化,并未深入上海民间社会,而是以福建人为支撑。随着福建人群的退离,上海地区的马祖信仰也失去了生命力。
耿敬:完成“本土化”的标志是什么?马祖作为行业神,上海地区信仰的衰落,是不是更与上海的漕运衰落有关?文中提到的三山会馆,并不能作为上海社会的缩影。
蔡丰明:文章将在上海的马祖文化分为官办、商办,官办的妈祖信奉组织持续保持,商办的却不断衰落,商办的部分正是“口袋信仰”的真正对象。
黄景春:田野调查的范围是否可以扩大到郊区?
安俭:部分描述言辞不当。
郑土有: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妈祖信仰的区域被缩小到市区范围;上世纪的“新文化运动”对庙宇大肆破坏,对其肯定有影响。
回答:“本土化”只能是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民间的、以商人为主体的信仰正是有福建人维系的。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同乡与同业、会馆与公所的概念有一种互相融合混用,所以本文不得不将问题简单化。
        
钱婷婷《神界亲缘关系的建构与地域联结——以象山如意娘娘信仰为例》
  选题由来:一开始我的大方向就选定了海洋文化,然后在关注象山开渔节的时候发现了象山石浦与台东富冈地区之间如意娘娘和妈祖之间的省亲仪式,初步了解之后,发现其背后所蕴含的独特的海岛文化和一段特殊的历史背景,于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寻根问源般地进行了调查研究
  如意娘娘信仰是起源于象山渔山岛地区的海岛信仰,因为其投海殉父的非凡举迹而被当地人供奉为海上平安孝神。在她的信仰体系中,信众们还将她与妈祖联系在一起,这种神界姐妹亲缘关系的建构,我认为一方面是妈祖信仰在象山当地包围式影响的结果,但另一方面更折射出偏安一隅的动荡海岛与象山内陆地带的依附关系,两位神灵间姐妹神格的差距也是与岛岸域级、富裕程度和文化品级的对应。
  1955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时将包括渔山岛在内的沿海居民都携往台湾,从而也形成了如意娘娘信仰分隔海峡的两个信仰圈状态。在渔山岛当地,因为信众的缺失、神像的搬离和庙宇的破败,如意娘娘信仰一度呈现日趋衰弱的迹象,在解放后伴随着残庙信仰的方式逐渐恢复
  而在台湾富冈地区,如意娘娘信仰日益显示出更多的移民特色和道教色彩 。
  在近年来,以民间叙事中的如意娘娘与妈祖之间结成的姐妹亲缘关系为依据,两地更是形成了省亲仪式。这种仪式的举行,不但强化了神界的亲缘关系,更让地缘关系血缘化,而且带动了业缘上的交流。
黄景春:选题好,结够好,布局好。姐妹缔结关系可以加以补充。
蔡丰明:如意娘娘信仰地域性强,带来难点,因而重要问题没有突破。如信仰的起源问题无回答;姐妹关系的表现形式没有说明。
耿敬:框架思路最清楚。资料搜集得非常好,在建国的过程中,把事件做了描述。渔山岛、台湾政府采取什么形式,做了那些事情来建构这种关系?仪式的逻辑关系没有表达出来。岛上原来的信仰内涵是什么?建构从何时开始?
田兆元:民间传说信仰的研究,应杜绝平铺直叙,要有问题意识、创新性的努力,形成特色。选题上具备上述的“标准”。地域联结论述不够。
郑土有:作为个案研究,资料珍贵。但对资料提炼不够。结论部分平常,无理论拉升。
回答:关于姐妹关系的民间方式的表达:合祀现象,台湾有的。同时合祀的对象还有瑶池、精母。

图片1.jpg 图片7.jpg 图片4.jpg
图片6.jpg 图片9.jpg 图片5.jpg
图片2.jpg 图片8.jpg 图片3.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2 11: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