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40|回复: 0

转:传统节庆的现代转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20 23: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统节庆的现代转型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ture.china.com.cn  时间: 2010-06-18 14:52  责任编辑: 老北
端午节刚刚过去,今年的端午节因为世界杯足球赛的缘故,节庆本身的纪念活动似乎被冲淡了许多。这并非孤例。近年来,西方节日来势汹汹,不少传统节日尤其是民族性较强的传统节日有逐渐式微的危机。正因为如此,节庆究竟该如何传承、如何发展就成了一个新的文化话题。

时逢端午,应中华文化促进会、西安市政府之邀,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人文学者、节庆会展行政主管部门的代表,在中央文明办的支持下,于西安曲江区举办了以传承和光大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主旨的“七节论坛”。“七节论坛”是“中华民族七大传统节日文化论坛”的简称,“七节”主要是指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七大传统节日。这些年来,传统节日有了一些复苏的迹象,无论是国家层面出台的一个个振兴传统节日与文化的政策,还是地方上对节庆活动的大力举办,都在一定层面上使得传统节庆重新进入大众视野。

但是,当下毕竟是一个市场经济的时代,是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七节均起源、植根于漫长的农耕文明时期,出现一些不尽适应于现代社会的情况也是正常的。面对西方节日的来势汹汹,传统节日在市场上的表现也较为微妙。但传统节日的复兴不是靠自怨自怜就可以达致的,关键还是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如果仅仅依靠政府搭台,而无企业唱戏,无群众参与,传统节日的衰败几乎是必然的。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带有一定西方基督教色彩的节日之所以在中国的青年群体中流传,不能把棒子都打在西方文化入侵上,而要仔细想想我们究竟在中华传统文化节庆上有没有下功夫,有没有创造一个可能,让青年群体从心底里接纳传统节庆?一个不能忽视的现象就是,目前推广和积极参与传统节庆的群体多为中老年群体, 他们对传统节庆的传承大声疾呼,对传统节庆有可能衰败而忧心忡忡。

大声疾呼是有必要的,忧心忡忡也是必须的,中华文化要传承下去,传统节庆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如果放任其衰败,这是对民族文化的不负责任。然而也没有必要非得把传统节庆和西方节日对立起来,而是应当思考为什么西方节日可以在没有政府倡导的情况下而轻易占领市场?这其中有没有价值观的原因,有没有传播效果的原因?中国人不是不爱过节,而是要看过什么样的节日,举办什么样的活动,这种活动能够对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等。说到底,应当探讨传统节庆中有什么样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是否契合现代性,是否契合人类普遍追求的共同价值。如果这些精神方面的内容不厘清、不加以分析的话,传统节庆搞不清方向,也就难以真正赢得老百姓的心。

《诗经》有一首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把这两句诗概括为“旧邦新命”,“旧邦”指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指现代化。阐旧邦以辅新命,其实正是对于当前传统节庆发展方向的最好概括。节日是文化的一个方面,节庆的核心价值也在于文化,每一个不同的节庆都会有不同的文化传承。传统节庆在文化上的现代化是一项艰苦却又不得不做的工作,否则,不少节日在年轻人看来会觉得迂腐、可笑、沉重而难以接受。传统节庆不能放弃青年人这一最大的市场,只有让青年人能够广泛地接受传统节庆,传统节庆才能够焕发生机。

近年来,节庆产业开始如火如荼,诗歌节、龙舟节等聚集了大量的人气,各地有效地利用市场功能使节庆在当地“复活”,取得了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这说明,只要肯开动脑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传统节庆是有市场的,并非在洋节的“入侵” 面前不堪一击。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是一句经常听到的话,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族的就是保守、闭塞和顽固,封建文化流毒就必然不是世界的。因此,我们讲越是民族的,其实是在一个普遍价值基础之上的“民族性”,是能够打动中华民族自身的民族性。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传统节庆的复兴,实际上是一个把发现传统美和重新现代化有机结合的过程,是从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的过程。有了这种结合和转型,传统节庆才真的能够“阐旧邦以辅新命”。(周虎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31 02:0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