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43|回复: 0

关于七月半鬼节的习俗及其由来——杭亦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 18: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七月半鬼节的习俗及其由来

08文博 杭亦舒

选择这个不太起眼的节日来说是有原因的。我父亲出生在南京,但是爷爷和曾祖父以前生活在扬州的江都,再往前推祖籍是杭州。我母亲出生于上海,小时候跟随我外公外婆工作调动来到南京,外公外婆的上一代生活在南通启东,是因为闹太平天国运动逃难到那里去的。外公家再之前的祖籍是苏州。如此混合的家庭在传统节日庆祝方面要么是大杂烩,要么就是都不怎么过。我家就属于后者的“现代化”家庭,只有春节、清明会比较“认真”地过一下,像端午、中秋之类的节日也就吃吃粽子跟月饼而已。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家里偏偏记得过这么一个鬼节,每到农历七月半便买来纸钱去院子里画圈烧,着实很神奇。
我是在上初中的时候经过同学的教导才知道这个七月半即是中元节和盂兰盆节,之前也就管它叫“鬼节”。中元节是道教中的叫法,而盂兰盆节则是佛教中的叫法。下面分别来说一说。

中元节

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上元灯节,也就是元宵节)、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中元节时,道教宫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传统中元节除了有拜祖先的习俗之外,还有各种普渡的相关活动。普渡祭拜无子嗣的孤魂野鬼,让它们也能享受到人世间的热忱,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博爱”的延伸,可说一个具有正面意义的节日。下面是一些普渡时会进行的活动。
树灯篙:举行普渡的前夕,得在庙前挂幡灯招魂,通知孤魂前来领受普渡,幡灯竖得愈高,招聚的鬼魂愈多。   
放水灯:放水灯是中元祭最引人注目的活动,为水路孤魂照路,邀请它们上岸共享普渡。传说水灯飘得愈快愈远,施放者愈发,当年的运气愈好。
火烧大士爷:接著举行火烧大士爷的仪式,希望鬼王大士爷能诏令众鬼返回阴间。   相传大士爷是恶鬼的头目,曾经常率手下为非作歹,使人间扰攘不安,後来由观音菩萨其降伏,从此弃邪归正。因此在大士爷头顶上立有观音菩萨像,而在普渡期间特别请他来,是让他管理众鬼魂,不让他们作怪。也有人说大士爷是观音大士的化身。
跳锺馗:寺庙会请道士、法师或戏班中人来跳锺馗,藉锺馗的法刀赶走滞留当地的孤魂野鬼,此时一般民众不敢在现场逗留,以免被煞气冲到。中元祭礼随之告一段落。   
送灯敬献:完整的祭典活动,自农历七月十二日送灯敬献开始,于十五日举行隆重的普渡祭典,送灯敬献所送的灯为主普灯,於夜晚大放光明,表示普照阴阳两界。   
台湾到现在还流行“抢孤”:普渡结束,有抢孤的活动,主办人一发号施令,大家便蜂拥而上抢夺高丈馀台子上的祭品,据说当鬼看到一群比自己还要凶猛的人,就会吓得逃开,不敢流连阳世。
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但祭祀活动一般在七月底之前进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某些地区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祖先灵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盂兰盆节

盂兰盆节的由来与佛陀的大弟子大目犍连有关。盂兰盆本意是“倒悬之苦”,是为了拯救这个苦难而进行的佛教法式。《盂兰盆经》中记载,目连始得六通后,想要度化父母以报哺育之恩,却发现亡母生于饿鬼道中。目连盛饭奉母,但食物尚未入口便化成火炭,其母不能得食。目连哀痛,于是乞求佛陀。佛陀告诉目连,其母罪根深结,非一人之力所能拯救,应仗十方众僧之力方能救度。于是教他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为父母供养十方大德众僧,以此大功德解脱其母饿鬼之苦。
唐朝时三教趋于融合,盂兰盆节由于其普渡苦海众生,孝敬父母的本意与中元节相近,时日便也定在了一起。

盂兰盆节在日本

盂兰盆法会在中国还在举办,但民间的盂兰盆活动已荡然无存,很多中国人已经不知盂兰盆为何物。现在谈及盂兰盆节,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日本的节日,这就说明了盂兰盆节在日本的保存之完好。
盂兰盆节在飞鸟时代传入日本,现在已成为日本仅次于元旦的盛大节日。盂兰盆节在日本又称"魂祭"、"灯笼节"、"佛教万灵会"等,原是追祭祖先、祈祷冥福的日子,现已是家庭团圆、合村欢乐的节日。每到盂兰盆节时,日本各企业均放假7-15天,人们赶回故乡团聚。节日期间家家都设魂龛、点燃迎魂火和送魂火,祭奠祖先。现在一般在阳历的8月13日前后迎接祖先的灵魂,和活人一起生活4天,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灵魂送回阴间。京都的“大文字烧”就是这个活动的顶峰。另一种欢送的形式是盂兰盆舞,夏夜,在太鼓声中,男女老少穿着浴衣起舞,现在已成为日本著名的观光活动。
记得高中时上日语课的时候老师曾经说过,在日本,元旦比较单纯地偏向辞旧迎新的意思,虽然多半会和家人一起过,但是在外地工作的人们是不一定会回老家的。然而这个盂兰盆节的过法则更贴近于中国的春节,合家团聚,夸张到有“民族大移动”之称。不过这个夏天里的节日留给我们这些外国人的印象更多的是和服,祭典,花火,西瓜和那窘绝的盂兰盆舞……这个舞我也曾经在课上看老师跳过,感觉像缓慢的转圈锄地运动,是不是因为过完这个节就要到了收获的季节的原因呢?

老南京的七月半习俗

主要项目当然是盂兰盆法会和放河灯了。有关过去盂兰会的细节,有人作过详细记载,“在街道中心搭起高台,上面排放方桌,供列佛像法事,两旁及上座分坐和尚念经,临街一面挂有桌帷,案上焚香燃烛。和尚在木鱼声中齐声诵经,临近尾声时,老和尚起来托盂,用手指蘸盂内清水,四面弹射,代表菩萨施降甘露,普渡众生。”有趣的是,由于这一天做佛事的人很多,又都要赶在同一个夜晚完成善举,因此这些和尚们就像明星赶场子一样,做完一家就急急忙忙赶往另一家,即使马不停蹄,还是忙不过来,有的疲于奔命,就拉人临时充数,南京有句俗话“七月半,烧锅的和尚也上台”,说的就是这种情况。除了集资搞盂兰会外,还有家境殷实的大户和一些资本雄厚的商号单独搭台,相互比拼竞争。法坛陈设,花样多变,看热闹的人往往围个水泄不通。同时小贩叫卖之声不绝,出售制作精细的冥钱等物。此版热闹的场景着实把本来阴气森森的鬼节办得热闹非凡,更像是一个欢乐的集会。
另外,据说老南京会炸茄饼(也就是茄夹)供奉祖先,也算是一种特色。在《陶庐续忆》中有这样一首诗:“茄饼家家设祭筵,盂兰盆会太喧阗,怪他一路金银纸,未结人缘结鬼缘。”这个说法我倒是没有见过身边认识的人家里实践过,不过茄夹还是非常好吃的^_^
小结
从上面解说不难看出,七月半的鬼节在我国本是一个很大的节日,这也是它为什么在不被宣传不被提倡了那么多年之后还能依然默默存在的原因之一。它与清明节是相对而生的。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也就是生者去看望死者;而鬼节则是由死者来看望生者,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也就是在这互动过程中人们仿佛感受到了先人的存在,给了他们一个在心里实践孝行的机会,以达成自我安慰,更能寄托自己对死者的怀念之情。其实当现代清明节少了它的另一半中元节时,难免渐渐演化成一种传统意义上的任务,缺乏感情上的互动,这样会渐渐失去过节的真正意义的,只是为了烧纸钱而烧纸钱罢了。所以现今提倡过传统节日的同时,不应忘了普及其中的文化含义,不要让传统节日只是成为一个新的假期而已。没有文化底蕴的节日是空洞的,就像不信教的中国人硬要过圣诞节一样,无非是多了一个上街购物的理由罢了。

(本文为南京师大社会发展学院,文博专业08级杭亦舒同学的民俗学作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5 03: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