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05|回复: 3

关于胡辣汤的文化随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4 13: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胡辣汤是在河南随处可见的早点,渗透于中原人民的饮食习惯当中。似乎一直以来胡辣汤都有种草根的属性,它仿佛只属于地摊和小店,不大能登堂入室,以致于无数的河南商家们在胡辣汤产业化的尝试中,感到举步维艰,因为它天然有种强烈的草根性、地域性。然而胡辣汤表面上的“低端”,并不能抹杀它在中原大地的特殊地位。胡辣汤的伟大,在于它在中原分布的普遍性、以及对于中原百姓生活强烈的渗透性。
      在河南,似乎再也难找出一种小吃可以代替胡辣汤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在河南,可以有人没听过豫剧,但是不大有人没喝过胡辣汤,如果有人不知道胡辣汤为何物,那他在河南就是个外星人。
      河南原省委书记徐光春说过:“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如此高度评价了河南史在中古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河南历史在整个中国史的地位,有点类似胡辣汤在河南民间文化史中的位置,它在历史传承、地域扩布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与河南的历史、文化、百姓的生活发生着交织,我们完全可以借用徐书记的话这样评价胡辣汤:“一碗胡辣汤,半拉豫文化。”
      胡辣汤以其浓缩的历史文化,寄予的乡土情感和认祖归宗的情怀,特别是河南特有的人文积淀,都使得胡辣汤有很高的文化研究价值,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条件所限,在此不打算做过多的涉及与展开,仅以胡辣汤涉及和包容的一些历史、文化现象做一个简单梳理,是为抛砖引玉。
      首先,胡辣汤创制的源头,反映了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的交融,反映了中国释道相容的宗教格局。在古代中国,中原腹地与楚地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与往来,两地都有着灿烂的文明,在饮食与药学领域也都有着丰硕成果。胡辣汤的最初配方就是来自于这两地的两种药汤---少林醒酒汤、武当消食茶。
      据有关资料记载,宋徽宗年间,宫中有位小太监深得徽宗皇帝宠爱,特许他出宫游玩,顺便回家省亲。小太监途中游玩嵩山少林寺,得到少林寺方丈热情款待。小太监喝了少林寺的“醒酒汤”后直觉体气清爽,当即讨要秘方,方丈无奈只得相赠。随后小太监又到武当山游玩,武当山掌门人为小太监准备了武当山的“消食茶”,小太监喝后喜不自禁又将此方讨来。            
      见此二方颇有效用,小太监回宫后,便寻思将它献给徽宗皇帝,以讨得皇帝欢心。他找来御膳房的太监及太医院的院士,以少林寺“醒酒汤”和武当山“消食茶”为基础,做出了一种色香味俱全的汤。该汤既消减了茶之苦味,又去掉了汤之辣味,且能醒酒提神、开胃健脾。施与诸妃嫔,众皆曰佳;奉与徽宗皇帝品尝,龙颜大悦,问之为何汤,小太监回答是“延年益寿汤”,徽宗皇帝遂赐小太监赵姓。
      小太监所制作的“延年益寿汤”,是目前所见的胡辣汤最初雏形,而作为其配方基础的两种药汤,一个来自于少林寺,一个来自于武当山,可以说分别地处河南、湖北的这两处宗教圣地,是胡辣汤的根脉所在,通过对胡辣汤配方的溯源,我们可以洞悉出两种文化在此汤中的交汇。中原物阜民丰,盛产粮食,粮食多的吃不完,于是促成了河南酿酒行业的发达,酿酒的始祖杜康即是河南伊川人,喝酒的人多了,醒酒汤自然应运而生,于是胡辣汤的源头之一便出现了。而楚地那边,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人们的食物来源也就相对复杂,除了粮食外,还有很多的山野之物,加之楚地气候湿热,当地人肠胃就容易出现各种毛病,因此,胡辣汤的另一个源头---武当消食茶又出现了。这两种看似偶然的组合,其实是可以作为中原与楚地文化的两个典型的,因为它们无不与当地的生活文化紧密相联。
      除了地方文化的交融外,胡辣汤尚能反映出中国民间宗教的情形。少林寺乃佛教寺院,佛门弟子对于酒是有戒的,佛门净土也容不得醉鬼的出现,因此醒酒汤在少林寺的出现是情理之中。而道教文化讲究养生,从道教源流老庄哲学中,常可窥见关于养生修性的文字论述,养生是为了长寿,发展到极致就是修仙,武当山作为道教圣地,养生之物自然异常丰富,武当消食茶便是其中代表。
    综上所述,胡辣汤创制的两个源头,是与中原荆楚文化交融、民间宗教的释道一体的格局相联系的。
   其次,胡辣汤的地理迁徙反映了重要的历史变革。河南人都知道,最有名气的胡辣汤当数西华县逍遥镇。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既然胡辣汤最初是北宋宫廷御厨发明的,按常理最有名的应该是北宋国都开封,为什么会出现在逍遥镇呢。关于这个问题,胡辣汤专家们已经找出了相应的历史资料---逍遥镇胡辣汤的出名,得益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乱”。由于金兵攻陷了开封,徽、钦二帝被掳,宋史记载,当时的国都汴京“兵荒马乱,十户九迁”,同时迁徙出开封的也包括那位小太监以及胡辣汤的配方技术,一路南逃至距开封二百余里的中州名镇--逍遥镇。从此,胡辣汤的根据地便完成了一个历史转换,开始在逍遥镇落地生根、传承发展了。后来胡辣汤又发生了一次分流,反映在地理上,是从逍遥镇分流至西南的一个小镇---北舞渡,关于这次迁徙的史实,似乎不如靖康之乱那么重大,因此相应记载很少,有待于进一步探究,但它却促成了河南胡辣汤另一支重要流派---北舞渡胡辣汤的诞生。
    最后,胡辣汤的配方沿革反映出了一定时期的民族关系史。最初胡辣汤是素的,仅仅是两种药汤的组合与改进,里面全都是中药材和调料,最有意思的一点,胡辣汤的前身是没有胡椒的。但是现在的胡辣汤,大都是放有羊肉的,羊肉的具体做法,或炖肉、或炒肉,因地而异。胡辣汤中羊肉的加入,其实印证了北宋灭亡后这一时期的中原民族关系。当时金人南侵,侵占了大半个中原,并与中原人杂居、通婚,为了迎合北方金人的口味,胡辣汤进行了多次改进,最终加入了金人喜欢吃的羊肉。  后来,一位北方客商带了一大瓶胡椒粉来吃小太监的肉粥,客人不小心将随手放于粥桶边上胡椒粉瓶碰翻落入锅中,小太监捞胡椒瓶时又将翻入的胡椒粉搅和。结果客人吃后,身心俱畅,通体舒泰。就问小太监这是什么汤?小太监舀出一尝,辣味醇郁,既有干姜、良姜的辣味,又有胡椒、荜拨的辣味,还有肉桂、山奈等的辣味,各种不同的辣味综合起来,随口答到:“胡辣汤”。至此,现代版胡辣汤的名称与配方才算是尘埃落定。羊肉和胡椒在胡辣汤配方中的出现,折射了那一历史时期的民族融合、中原与北方民族的文化、贸易往来情景。后来,胡辣汤中又加入了海带等新的元素,这想必与沿海与中原的往来有所关联,但这只是本人的臆测,缺少相应的文献佐证。
     小小一碗胡辣汤,五味调和,兼收并蓄,集中体现了中原历史文化的中庸、和谐精神,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博大、包容,更折射出无数的历史变迁与沧桑,胡辣汤那暗黄的色泽,正是中原人民朴实如黄土地般的精神底色,当河南人喝下胡辣汤,他就连通了中原文化的根脉;当一个外地人喝下胡辣汤,他就接通了河南的地气。胡辣汤,已经远远超越了小吃的范畴,成为了河南历史、人文的一种浓缩,河南人把它融进身体里、血液里,以此进行了河南人的身份认同、激发出河南人对于中原黄土地的深沉情怀。胡辣汤,也成为了中原历史、河南人生命史不可割裂的一部分。
发表于 2010-7-4 21: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怀念糊辣汤

中原是糊辣汤的发源地,比较著名的有逍遥镇糊辣汤和舞阳县北舞渡糊辣汤,因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呀。
发表于 2010-8-21 22: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代就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之说。意思是说,熟悉苏东坡的文章,科举考试中举的机会就大,就能当官,就能吃羊肉。可见,吃羊肉在当时上层社会比较流行,老百姓对此也比较羡慕。廖师兄在文章中说到的胡辣汤里加羊肉是因为金兵占领中原,似乎不太确切。
发表于 2010-10-5 09: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竹林遗风 的帖子

早晨没吃饭,被各位河南老乡引起了喝胡辣汤的欲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1 17: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