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67|回复: 18

复旦大学展示周之历史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5 12:4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复旦大学展示周之历史篇

    中国现代民俗学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复旦大学民俗学的起点同样以五四一代为开端。自赵景深先生1924年发表《童话评论》为起点,复旦学人在民间文学与民俗学领域的辛勤耕耘已经度过了八十多个寒暑,形成了自身的学科风格与学术传统。
01000000000000119080469090396_s.jpg
    赵景深先生(1902~1985)的民俗学研究始于二十年代,涉足童话、民间文学,民间戏曲等诸多民俗学领域,其中在民间故事研究方面尤其开风气之先,连续发表《童话概要》(北新书局 1927年)、《童话论集》(开明书局 1927年),《童话学ABC》(世界书局 1929年),《民间故事研究》(上海复旦书店 1928),《民间故事丛话》(中山大学民俗学会 1930年)等一系列著作,开拓了中国民间故事研究领域。协同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林兰)搜集编辑出版的民间故事丛书,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作为一名资深的戏曲学者,赵景深先生结合戏曲研究与民俗学研究,先后发表出版了《大鼓研究》(商务印书馆 1934年),《弹词考证》(商务印书馆 1937年),《元明南戏考略》、《中国戏曲初考》、《元明清戏曲论集》等一系列民间曲艺研究著作,拓展了民俗学和民间文艺研究视野。
    另一方面,赵景深先生还作为以郑振铎先生为首的“俗文学学派”最热心的联系人和组织者,推动了这一学术流派发展壮大。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许多追随郑振铎研究体系的研究者,继续开展俗文学研究,并先后在香港、上海和北京的报纸上开辟了“俗文学”研究专刊,其中以赵景深在任教复旦期间先后编辑的《神州日报》“俗文学”(周刊)、《大晚报》“通俗文学”(周刊)、《中央日报》“俗文学”(周刊)延续时间最长。在这些学术阵地上发表的文章多是关于戏曲(包括当代的地方戏曲)、小说、说唱文学(变文、宝卷、弹词、子弟书、大鼓、俗曲、唱本)和歌谣、谚语等的研究、资料的发现等,一时蔚为大观。五十年代“新民歌运动”方兴未艾之时,赵景深、关德栋先生筹划、编校并陆续出版了《明清民歌时调丛书》,并主持出版了其他一系列“俗文学”导向的民间文学著作,形成了在主流民间文学研究之外,以文学史与民间文学的跨学科对话为基础,独具特色,影响深远的民间文学研究脉络。
    20090504_da13cd88ee9fc4cc3d0eXWW6x621Lhua.jpg
    而作为对百年复旦影响最为深远的学者之一,陈望道先生(1891~1977)同样从自身的思想学术领域出发,对于中国民俗学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陈望道先生是三十年代“大众语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在“大众语运动”中,他着重提倡对于民间语文的发掘工作,首倡使用民间“手头字”,收集民间谚语和词汇,提出将民间土语方言作为新的“大众语”重要的语言源头,以厘清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入手,使得白话文运动的诸多主张能够与民间语文形成对话。陈望道由此提出了“三路并进”,建立“普遍”的大众语的路线。这“三路并进”是:方言土语“从下送上”,即从语言流入文字;文学科学等用语“从上迎下”,即从文字流入语言;中间由普及教育、语言教育等编定通用的语汇、语法“从横通过”。“大众语运动”是“五四”白话文运动在新的社会语境中合乎逻辑的发展,对于文学创作运用群众语言、形成独创的民族风格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开启了文艺民俗学研究的先声。“大众语运动”虽然并不是直接的民俗学研究思潮,但其中主张对民间语文材料加以重新审视,这既是《歌谣》以来民俗学研究文学化倾向的延续,也从语言学的视角丰富了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研究的内涵。
    20091231050240489.jpg
    (右起第二位)
   乐嗣炳先生(1901~1984)于1920年加入“中国文学研究会”,与沈雁冰、顾颉刚、郑振铎等人一起开始研究民间文学。1922年,北大歌谣运动开始,乐先生参与其中,并辑录选编《儿童歌谣》八册(中华书局 1922年),是歌谣运动早期重要成果之一。三十年代,乐先生撰写《怎样研究中国歌谣》、《歌谣与风俗》、《桂江两岸的歌谣风俗》、《柳江上游的歌节》等多篇文章从理论建构与实际歌谣研究多方面入手,为推进二十年代以来歌谣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做出了贡献,此后历经抗战时深入广西,再回到上海重登复旦讲台,乐先生对于民间歌谣的研究始终未曾中断。三十年代初,乐嗣炳先生参与翻译英国民俗学者班恩女士的《民俗学手册》(the Handbook of Folklore),以此作为确定民俗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与核心方法的基础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在钟敬文先生主编的《开展月刊》民俗学专号上,以《民俗学是什么以及以后的研究方向》为题,对中国民俗学的学科本体进行了探讨。他在这一文章中明确提出了民俗学所应具有的三个基本限定:重视民俗学理论的指导意义,以理论指导材料的收集,以实证材料作为研究的基础;为民俗学研究而采集民俗学材料,确立民俗学研究的主体地位;民俗学各部门平衡发展,不因研究对象“文艺”与否而有所偏废。这是一篇在中国民俗学学科建构过程中较为重要的文章。除了这两方面贡献以外,作为中国最早的普通语言学理论专著《语言学大意》(中华书局 1921年)的作者,乐先生也参加到鲁迅先生所极力支持的“大众语运动”中,和陈望道先生一起,成为发掘民间语文材料,重视民俗语言研究的最早提倡者之一。   
    01300000339824123695872878582_s.jpg
    谢六逸先生(1898~1945)既是中国新闻学界的奠基人之一,复旦新闻系的创始人,同时也以其在神话学方面的工作,成为中国民俗学史上的重要学者。谢六逸先生在出版于1922年的《西洋小说发达史》中,即将神话作为小说的重要起源。1928年,谢六逸先生出版《神话学ABC》,学术脉络上承前作,与黄石先生的《神话研究》(1927年),沈雁冰先生的《中国神话研究ABC》一起,成为最早专门讨论中国神话问题的专著,也是最早一批以进化论人类学观点研究中国神话传统的人类学派民俗学著作之一。在此作中,谢六逸先生以西村真次《神话学概论》与高木敏雄《比较神话学》相关工作为基础,对世界神话学进行了全面梳理,尤其对语言学派与人类学派着重加以评述推荐。在探讨世界神话学发展演化的过程中,谢六逸先生对神话学与民俗学的异同与关系进行了讨论,提出狭义神话学和广义神话学,而将后者纳入民俗学的整体范畴之内。这一讨论不仅在民俗学建立初期具有深远意义,时至今日,对于民俗学如何成为跨学科研究,如何加深拓展自身研究领域依然具有深远意义。此外谢六逸还翻译了《伊利亚特的故事》、《海外传说集》等。
    1951年,赵景深先生和北师大的钟敬文先生,震旦大学(文学部后并入华东师范大学)的罗永麟先生,率先在中文系开设民间文学课程,这也是中国民间文学正式作为大学学科教育体系组成部分的开端。赵景深先生的民间文学课程,生动有趣,吸引了大批学生,1958年,以复旦大学中文系三年级学生为骨干成立了民间文学兴趣小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编《民间文艺通讯》第7期)。在历经波折后,七十年代末高校民间文学教育得以恢复,赵景深先生再次开设民间文学课程,复旦大学学生还成立了民俗学社,师生共同推动民俗学学术活动。赵景深先生去世后,李平教授(1932-,出版《中国地方戏剧初探》《雷峰塔传奇与民间文学》等著作)、秦耕教授(1934-,专著有《文艺民俗学》)接过接力棒,又相继开设了民间文艺学、文艺与民俗等课程,
    进入新世纪,复旦大学的民间文学、民俗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在郑元者教授的领衔下,2003年5月经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建立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硕士点;2004年2月建立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的博士点和硕士点,同时成立了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研究中心,构建了从本科、硕士、博士教育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和学术平台。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复旦大学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研究走过了八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虽然道路坎坷,但小有成就,相信复旦大学民俗学事业明天会更美好。

[ 本帖最后由 shark19846100 于 2010-7-5 13:1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2:5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沪上名门~~~~~~~~~~

[ 本帖最后由 shark19846100 于 2010-7-5 13:10 编辑 ]
发表于 2010-7-5 15: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旦校门

剪裁后 复旦校门.jpg





复旦老校门

1951年校门.jpg




复旦光华楼                              
            
复旦光华楼.jpg

[ 本帖最后由 sabrina 于 2010-7-5 15:17 编辑 ]
复旦光华楼 (2).jpg
发表于 2010-7-5 22: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赫赫~我來配合幾張去年拍的夜景~

在心底默默祝福複旦。古希腊的庙宇。.jpg

在心底默默祝福複旦。古希腊的庙宇。



思之帆,迎著悟之風。驢背詩思,那自由而無用的靈魂呵!.jpg

思之帆,迎著悟之風。驢背詩思,那自由而無用的靈魂呵!



旦復旦兮.jpg

旦複旦夕。



讓珍惜時間的人感到他們前面去。.jpg

讓那珍惜時間的人趕到他們的前面去。



聯結著天空的那片寧靜.jpg

聯結著天空的那一片寧靜。



離開的時候,會想念嗎?.jpg

離開的時候,會想念嗎?

[ 本帖最后由 刘芊玥 于 2010-7-7 12:59 编辑 ]
发表于 2010-7-5 22: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炮亮啊。
发表于 2010-7-5 23: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贾利涛 的帖子

還沒發完呢,你就惊艳了?

[ 本帖最后由 刘芊玥 于 2010-7-5 23:11 编辑 ]
发表于 2010-7-5 23: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又来捧场了?
发表于 2010-7-5 23: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杜庄人 的帖子

你來回折騰,累不?封你IP~
发表于 2010-7-6 11: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没想到还有这样一番学术史
发表于 2010-7-6 12: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漂泊的舞者 的帖子

复旦老前辈们都多对民间的东西很关注。
发表于 2010-7-6 12: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刘芊玥 的帖子

要封了我,我就注册个刘万玥。
发表于 2010-7-6 12: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7-6 13: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杜庄人 的帖子

那麼多月亮你不怕把你的腦袋照暈啊?
发表于 2010-7-7 13: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改完毕,顶上来~~
发表于 2010-7-8 14: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刘芊玥 的帖子

照片超级赞!是摄影水平比较高吗?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2 09:3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