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97|回复: 0

拓展市场空间与民间工艺文化产业之形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1 15: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拓展市场空间与民间工艺文化产业之形成
柯小杰
本文通过对湖北省孝感剪纸个案之描述和分析,阐述民间剪纸工艺如何被作为一种资源和手段而加以利用,民间剪纸工艺如何作为资本在商品经济的市场中被包装、展示和消费。在一个微观的层面上探讨和论述: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在民族旅游、民间佛教信仰中,游客、信众和旅游地、寺庙、社会之间的交流、互动跟传统民间剪纸工艺的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联,以及在此背景下民间工艺传承者对文化传统的有选择性重构的动机和意义。得出的结论是,在旅游观光、民间信仰情境中展示的文化传统是基于满足民间文化的“消费者”——游客、信众的消费需求,在游客、信众对民间文化传统的诠释体系中,通过民间工艺传承者有选择性的重构完成的。
一、民间工艺的双重属性
民间工艺,也叫民间手工技艺,是大众生活的民俗艺术。是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载体。其内容主要是以审美意义为主的造型艺术,即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其研究领域主要局限在以实用性的工艺美术为主的范围之内。民间手工技艺制作出来的产品,就是民间工艺品,民间工艺品的生产达到一定的规模,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才能形成产业。因其蕴含着民间工艺,当属文化产业。
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于个体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而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这些活动可以发挥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潜力。” 根据这个定义,英国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后来又增加了体育产业、旅游业、文化遗产、博物馆等,民间工艺理当属于创意产业。由于创造性是产业运作方式的核心,因此其成败常常取决于创意产品在风格、基调、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独创性,取决于产品唤起集体情感的心理力量。所以,保存着集体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而然成为最有价值的创意素材。
文化产业一端连着“文化创意”,另一端连着消费,是以“文化创意”的产生、传播、消费为核心环节的一条文化价值链。文化产业竞争力有两层含义,一是文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一是传播或推行某一种文化的能力。不管是哪一种竞争力,其来源都是文化产业,文化的产业化。文化产业化在源头上为满足消费者多方面文化需求提供了保障。要通过加强文化产业化,逐步形成符合现代化产业扩大再生产需要的生产、流通、营销、分配、消费机制,转变经营和管理方式,建立保证文化产业正确导向、富有活力的微观运行机制,为生产、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组织结构保证。
二、个案分析:民间剪纸艺术――孝感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参入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相郊成习,需要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然而,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以现代新兴剪纸艺术孕育而生。
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也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随着岁月的推移,曾几何时,剪纸这一民间工艺,在民间逐渐的形成了文化产业,在装饰民众生活环境的同时,还创造经济价值,其生产逐成规模,湖北孝感剪纸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个案。
湖北孝感是汉孝子董永的故里。“孝感”因董永“孝心感动天地”而得名,沿用至今。
孝感雕花剪纸艺术源远流长。雕镂和剪纸的民间习俗历代盛行不衰,剪纸艺术在历史长河中代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许多雕花艺人以剪卖花样为职业,进入商品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孝感剪纸更象一簇烂漫的山花,在百花园中争相绽放。1952年成立了“孝感县雕花剪纸艺人协会”和“孝感县雕花剪纸研究会”,创办了剪纸工艺门市部、雕刻工艺厂,创作出了一批高质量的作品,选送到欧亚地区十多个国家展览、展销并获奖,让这一民间艺术走出孝感,融入了世界。
孝感雕花剪纸,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融合了南北艺术之长,既有北方粗犷苍劲的风格,又有南方玲珑细腻的特点。它出自劳动人民之手,表达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以物比兴,以形传神,突出时代风情,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创作的枕花《庆贺翻身》、《伟大胜利》、《保家卫国》、《爱国增产》等,秀丽洒脱,风格独特,虚实结合,疏密有致,构图丰满,主题鲜明,既保持了孝感剪纸的传统特色,又展示了人民群众热爱新中国的美好心灵。它注重形似,更重神似,以心融物,大巧若拙,以高度的艺术概括与大胆的艺术夸张,创作出独具个性、逼真感人的艺术形象。作者从侧影、动势、黑白调度中,以均衡求不均衡,以单纯求丰富,以对比求和谐的造型手段,实现对立统一,取得美学优势。孝感民间艺人在艺术造型上总结出“图外有形,形中有景,线条圆润,对比分明,花中有花,粗中有细,均衡对称,大胆夸张”的方法,动静结合,构图均衡,着重写意,情趣盎然,达到了形神兼备、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
孝感剪纸雕花讲究功力,要做到运刀胜笔、连而不断、握刀要正、开刀要严、下刀要顺、行刀要匀。从而达到“运刀胜笔”、连而不断、断而不连的艺术效果。真正做到“茎如花线叶圆润,花蕊突出破功严,虫鸟眼睛要认真、刀法流利见功能”。孝感雕花剪纸有一种独特工艺——“破功”,其主要表现是花中见花,这是南北剪纸工艺中所独有的刀法。剪纸色彩从传统的单色发展到套色、分色、衬色、点色。用料上,发展到用布、金箔、银箔、吹塑纸、墙壁纸、不干胶等,使作品不断翻新。
孝感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有池福新、胡均启等。
池福新,男,1955年生于孝感,大专文化,历任朱湖农场文化站站长、孝感市孝南区图书馆副馆长、孝感雕花剪纸协会主席、剪纸研究所所长。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艺术展会参展,并获得众多奖项。2008年4月,剪纸《龙凤呈祥》、《天上人间》入选中国剪纸艺术大展;2008年10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池福新的雕花剪纸技艺来源于家庭传承,祖母黄氏、母亲管英均为孝感市南部湖区新府城一带民间剪纸艺人。剪纸主要以花、鸟、虫、鱼等图案为主,以剪刻民间鞋花、帽花、涎兜花、枕头花、门帘花、帐帘花(各种花样主要用作刺绣底样)等样式见长,其剪纸样式在孝感市南部湖区新府城一带极具盛名。池福新的二哥池春新是老三届高中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油画、烙画创作,兼有雕花剪纸创作。在祖母、母亲和二哥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之下,池福新继承了家传雕花剪纸技艺,他深爱雕花剪纸艺术。
池福新一方面搜集整理剪纸艺术史料,一方面不断研究创作新作品,先后同其他雕花剪纸艺人一起设计整理编辑出版《孝感雕花剪纸》画册三辑。孝感雕花剪纸作品每年参加国内、省、市各类艺术展出,先后十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奖项。
据池福新介绍,孝感雕花剪纸主要分布在孝感地区、孝感南部和北部;孝感雕花剪纸主要是“雕”和“剪”两种工艺方法。剪花,即是用剪刀剪纸成花,一次可剪几张;雕花(亦称切花),是将二十层左右的纸放在蜡盘(用油、灰等炒制面成)上用自制小刀镂刻而成。
一生从事文化工作的池福新,在其先辈的熏陶下,潜心于雕剪艺术研究,剪纸作品多次获奖。2001至2006年,先后获首届中国书画之星大展中年组铜奖、湖北省首届绝技绝活大奖赛银奖、湖北省民间艺术之乡画展铜奖、湖北省民间艺术之乡成果展金奖、全国剪纸大赛银奖、世界园艺博览会剪纸大赛银奖、首届国际剪纸艺术大赛优秀奖。
另一代表性传承人胡均启,出生于剪纸世家,自幼酷爱艺术,随父学习扎灯扎彩。胡均启继承父业,苦攻“形意功”,专凭一把剪刀,用一块黑布蒙住自己的头面,即可剪出令人叫绝的速成偶像。胡均启剪出的各条战线英雄模范人物像,衬托自然环境,贴切协调。改制和发展的羽毛花卉、鸟兽虫鱼,既浪漫又严谨,亦刚亦柔,不脱离剪纸原艺,又赋予了时代气息。
1952年,政府为了进一步发展民间剪纸工艺事业,成立了“孝感剪纸工艺协会”。湖北省工艺美术学会授予胡均启以工艺师职称,并将其剪纸作品如“梁祝缘”、“扑蝶”、“秋江”、“刘海砍樵”、“西游四像”、“槐荫记”、“武松打虎”、“送公粮”、“抗旱防汛”等拿到展销会上展出,博得了外商的赞赏。孝感剪纸自此被列为出口产品之一,出口到东南亚国家,换回了外汇,扩大了孝感的影响,给孝感艺苑增添了一束绚丽的奇葩。
胡均启从艺50余年,在继承和创新上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作品柔媚挺秀,风格独特,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全国出口工艺品展览会和广州交易会,获中国美协服务部奖状和纪念章。1988年撰写的《孝感剪纸浅谈》一文,在《湖北工艺美术学报》发表,其业绩载《辞海》、《地方志》和《名人录》,成为高级工艺美术师。
随着社会需求的扩大,孝感剪纸渐渐形成专业分工。管俊高就是专门从事丧葬剪纸的专业艺人。解放前他家几代都是道士,因而自幼以剪小幡闻名。解放后,他参加了孝感县雕花剪纸研究班,潜心创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他的作品传统功夫很深,刀法流畅圆润,曾出口到日本、西欧等九国。五十年代,中央美术学院和湖北艺术学院教授、专家对他进行了专访,并收藏了他的许多作品。
不少女艺人更是以心灵手巧见长。祖传艺人张秋屏,技艺娴熟。随便拿一把剪刀和几张纸,就能剪出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活灵活现的花鸟虫鱼、庄重典雅的“龙凤呈祥”,方圆百余里都视她为“神手”。著名女艺人夏翠香,四岁开始向母亲学艺,她的作品随心出样,随手剪裁,一气呵成,是乡里鼎鼎有名的“神剪”。
孝感雕花剪纸代有传人,有四代、五代剪纸世家,有上百户人家的剪纸湾村。
孝感雕花剪纸是荆楚大地民间艺术瑰宝,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传递着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记录着剪纸技艺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承续着历代艺术精华,荟萃了不同时期的创作成就,犹如雕花剪纸艺术的历史长廊。它融合南北艺术之精髓而自成一体,以其清新活泼、古朴典雅的风格特立于民间艺术之林。它植根社会,取材民间,题材广泛,内容朴实,表现手法奇特,各种流派和风格迥异的作品争奇斗艳,堪称珍贵的民间艺术宝库。当今更是赋予美感的造型和丰富的感情色彩,使作品洋溢着浓厚的诗情画意,表达出朗朗向上、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郭沫若先生为之题诗:“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天工,美在人间永不朽!”
孝感民风淳厚,素以“民多俭朴,士喜学问”著称,在雕花剪纸中也得到充分体现。“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人日即事》诗诠释了民间雕刻、剪裁工艺与社会风俗的关系。孝感雕花剪纸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当地民俗风情的客观记录。她象一面时代镜子,映射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精神风貌和风土民情,表达着人们的情感爱憎,透露出浓厚的乡土气息。例如赞颂为官清廉的系列剪纸《清官图》,祝愿吉祥的《福禄寿喜》、《招财进宝》、《吉庆有余》,妙趣横生的《扑蝶》、《状元打马游街》,遐思无限的《梁祝缘》、《刘海砍樵》、《吹箫引凤》,高洁典雅的《黄鹤楼》、《蔡文姬》,反映现代生活的《五业兴旺》、《民族歌舞》……无不寓意深长,或歌颂盛世,赞美英雄;或申张正义、抨击邪恶;或寄托人们对理想的渴望与追求,祈祝生活幸福、后代昌隆、人寿年丰及辟邪消灾,体现了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在民间顽强生长、传承和发展,一直延续到今天,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反映民俗风情的组画《贺新年》,充满醇厚、欢快的乡土气息,1954年赴北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间艺术展览”巡展后,被选送到东欧各国参加展览、展销;表现董永孝心感动天地,七仙女下凡与其婚配的《槐荫记》,不仅赞美了孝敬父母的中华传统美德,而且反映出人们对婚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深受海内外人士喜爱,曾赴欧、亚、美洲交流,更被美国俄亥俄州政府收藏。
党的十六大,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要求,出台了新政策,为开发民间艺术资源、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提供了巨大的原动力,给孝感雕花剪纸这一古老民间艺术以茁壮成长、阔步走向市场的阳光雨露。孝感人民把剪纸艺术作为文化产业大力开发,使之从纯艺术品转化为商品,成为招商引资的宠儿,倍受国内外客商欢迎。2002年,中南民族学院德国客座教授慕名来孝感进行剪纸艺术交流,给孝感雕花剪纸提供了难得的产业契机。他们深入乡镇农村、大街小巷,广泛搜集老艺人的作品,在香港招商盛会上,赶制出一部装帧考究、精致美观的《孝感剪纸》大型画册,饮誉中外客商。
现在的孝感雕花剪纸,早已超出单纯的艺术范畴,融入到社会、经济和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业、商业、建筑业,都离不开雕花剪纸。其应用范围涉及报刊题花、杂志封面、礼品装饰、广告宣传、插图书签诸多方面,原来的单一品种逐渐向“品种多样化,功能齐全化,内容时尚化”转型,扩展到了窗花、门楣、挂签、日用器具及室内装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美化环境的装饰品,艺术爱好者的收藏品,旅游观光及大型活动的纪念品,人际交往的馈赠品。创作内容也不断拓宽,由单纯历史题材到现实生活题材,在秉承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入了时尚化、新潮化阶段。图案设计由单纯的图画到文字书法,而且突破传统工艺模式,广泛应用新工艺、新技术,由平面到立体,由微型到巨型,由单色到多色,由版刻到卷轴、装裱、覆膜,制作出既能观赏、又能装饰,既可收藏、亦可馈赠的剪纸壁挂投入市场,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孝南区桃花艺术节上,系列产品剪纸画册、剪纸壁挂、剪纸展牌等十几个品种及剪纸艺人当场的绝活表演,成为艺术节的一大亮点,受到各方商客的青睐。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遗产,当地政府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把开发孝感雕花剪纸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系统工程来抓,广泛宣传发动,动员相关部门参与,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其次,深入、系统地开展调查、搜集和研究工作,进行抢救性发掘,建立孝感雕花剪纸陈列室和民间剪纸艺术人才档案库。再次,创造更为宽松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开发;广泛开展“文企联姻”,把雕花剪纸融入企业文化之中。第四,定期举办雕花剪纸艺术节和展览,举办短期培训班,传播剪纸艺术;职业学院、中小学美术课增添孝感雕花剪纸内容,着眼未来,大力培育艺术新人,使这一中华独特的传统艺术后继有人,永久传承,长盛不衰。
孝感雕花剪纸,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传递着古老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也为人所称道。
1987年,剪纸作品《百凤图》参加中国首届艺术节,获优秀作品奖,1990年取材于孝感民间神话传说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剪纸作品《槐荫记》,在世界博览会上获特别奖,并被美国俄亥俄州政府收藏。1999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时任中国剪纸研究会会长的靳之林先生曾为孝感雕花剪纸欣然题辞:“孝感雕花剪纸,荆楚大地民间艺术的瑰宝。”,2002年4 月,中南民族学院德国客座教授慕名到孝感进行剪纸艺术交流。2005年10月,在中国剪纸艺术节暨全国剪纸大赛上获银奖。2007年5月,参加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同年2月和6月,参加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览,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的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实物展览。
为了促进孝感雕花剪纸的传承、保护和发展,2002年4月,孝南区恢复成立雕花剪纸协会,设立剪纸研究所。网罗孝感新老艺人,组织专家研讨,培训剪纸专业人才,开展设计制作和产品生产,进行产业化运作。截至目前,孝感剪纸已经形成了汇集二组合壁挂、四组合壁挂、剪纸精品册、台历、大中型匾额为一体的精品产品系列。
近年来,孝南区文体局克服资金困难,积极向市、省、国家申报“非遗”保护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已被孝感市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在扩展项目名录中,孝感雕花剪纸榜上有名。
如今的雕花剪纸不再仅仅是为广大民众提供各种花型样式,而是已经开发成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集中展现了孝文化特色。孝感市雕花剪纸创作丰富,1952年先后创作一批高质量雕花剪纸作品送往欧亚地区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展销;1986年将近2000件雕花剪纸作品进京、出国参展;1988年孝感剪纸艺术片《一剪美人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获国际特别奖;1994年获得湖北省“民间艺术之乡”荣誉称号;1999年出版第一套、第二套孝感雕花剪纸实物画册,2004年省委书记俞正声率团出访国外,曾以第二套孝感雕花剪纸画册作为礼品赠送国际友人;2006年6月孝感雕花剪纸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国魅力城市展”现场展演。
2005年作为孝感剪纸的发源地,孝南剪纸产业发展速度不快,规模很小,每年销售额还不到20万元。为了打破剪纸产业发展瓶颈,2005年上半年,孝南区文体局将原来有1~2人的剪纸小作坊扩充为有6~7名具有专业技术基础的青年人长期驻扎的剪纸工作专班,长年从事剪纸工作的雕刻和研究。同时,投资5万元,建立了剪纸加工厂和作品陈列室。另外,加紧推动“剪纸艺术进课堂”活动。目前,剪纸进课堂的教案编写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2009年孝感雕花剪纸,经过民间剪纸艺人不懈努力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已开发出反映孝感孝文化和富有地域风情的系列产品。该市的雕花剪纸,已超出单纯的艺术范畴,融入到了社会经济和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美化环境的装饰品,旅游观光及大型活动的纪念品,人际交往的馈赠品。该市建立了有6个编制的剪纸研究所,从2005年起,将拨款列入财政预算,每年拨出扶持专款5万元,该市的剪纸作品已步入市场化运行机制,每年制作剪纸画册三千余套(册),创产值2000多万元。
民间剪纸工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传承人,传承人的培养是其发展后劲的必要储备。
近年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在弘扬中华孝文化、营造浓郁校园文化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形成独具特色校园文化品牌。人文艺术系结合专业特点,通过聘请民间老艺人到校传授技艺、选派教师参加雕花剪纸产品开发、辅导学生参加艺术展览等形式,植根区域吸收传统文化之养分,丰富师生艺术设计创作之内涵,在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设计创新方面取得实效,部分师生作品在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元素设计比赛中频频获奖。
近年来,随着孝感经济的快速发展,挖掘孝感现有的文化资源,提上日程。一套装帧精美、极富韵味的大型画册———《孝感剪纸》问世了,受到中外人士的好评,成为孝感市旅游佳品。
孝感剪纸等民间工艺在形成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其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坎坷、曲折,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过程中,这些民间工艺均非一成不变,但是其精神内核没有变,也正如陈建宪说的“当一种文化体系发生变迁时,一方面会产生许多新的文化因子,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另一方面,传统的文化母题作为一种结构元素,会以新的方式整合入新的文化体系中。因此,文化体系能够在变化和稳定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使其既不断更新,又不致发生断裂。”“一句话,文化母题代代相承,成为人类文化薪火相传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具体到上述民间工艺来讲,有的生产技艺有所改进,有的使用材料有改变,有的生产工具也不完全与原来的一致。文化母题作为一种传承基因,并不因产生它的文化母体解构而消亡。在不同时代,文化母题在保持其精神内核的同时,通过转换形式而得到新的生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2 11:3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