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93|回复: 0

“七夕:中国的情人节”与民族自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7 09: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七夕:中国的情人节”与民族自信
柯小杰

     说起七夕节,我最深的印象是儿时的记忆,夏夜,农村的村民大都在禾场上纳凉,每到农历的七月七,晚上人们聚在一起,谈论的话题,往往少不了“牛郎织女”的传说,大人领着小孩,指点着天上的银河,说哪是牛郎星,哪是织女星,特别关注着它们越过银河相会在一起的时刻,同时讲述着“牛郎织女”的传说。中国的节日文化,对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有着特殊的功能,七夕文化毫不例外的具有此功能。
    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时下有称之为中国情侣节、乞巧节、中国的情人节、中华情人节等等。前人已经定有这个节日的名称,中国人已经做为传统节日过了几千年,就是七夕、乞巧节。为什么还要称之为“中国的情人节”?这种说法是相对西方情人节而提出的,其中商家、新闻媒体等传媒为始作恿者。其实这种说法是不能反映七夕节丰富的民俗内涵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缺乏民族自信。
    西方有个情人节,是在阳历2月14日,又叫瓦伦丁节,相传有个古罗马青年基督教传教士圣•瓦伦丁,冒险传播基督教义,被捕入狱,感动了老狱吏和他双目失明的女儿,得到了他们悉心照料。临刑前圣•瓦伦丁给姑娘写了封信,表明了对姑娘的深情。在他被处死的当天,盲女在他墓前种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一天就是2月14日。现在,在情人节里,许多小伙子还把求爱的圣•瓦伦丁的明信片做成精美的工艺品,剪成蝴蝶和鲜花,以表示心诚志坚。姑娘们晚上将月桂树叶放在枕头上,希望梦见自己的情人。通常在情人节中,以赠送一枝红玫瑰来表达情人之间的感情。将一枝半开的红玫瑰作为情人节送给女孩的最佳礼物,而姑娘则以一盒心形巧克力作为回赠的礼物。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在汉代,七夕的庆祝已经很普遍了,但传统上庆祝七夕的内容与情侣约会之类的活动无关,只是乞巧、许愿的节日。后来由于牛郎织女在七夕鹊桥相会的传说赋予了七夕节以情人节的含义。“牛郎织女”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作为成语可解释为:牛郎织女为神话人物,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对恋人。近年中国年轻人又以庆祝西洋情人节的方式庆祝七夕,内容上与传统习俗并无关系。
   七夕的主要民俗事项有:①坐看牵牛织女星,述说牛郎织女的传说;②南瓜藤下听声;③吃巧果;④拜巧姑;⑤穿针乞巧;⑥为牛庆生等等。
    西方情人节和中国七夕节的内涵是有区别的,七夕节的民俗内涵,远远要比情人节丰富的多。没有必要跟着外国人一样也叫情人节,更不应该叫什么“中国的情人节”,意思是西方有情人节,我们也要有情人节,典型的没有民族自信。瓦伦丁的爱情悲剧虽然非常动人,却带有很强的基督教色彩。在以基督教为主的西方国家中,瓦伦丁节可以成为情人节。中国信奉基督教的人不多,瓦伦丁节要在我们中国成为情人节,似乎不行。尽管中国年轻人在2月14日,也过西方的情人节,只是一种表面形式,却没有实质的内容。也就是说,中国人过西方的情人节,没有基督教的信仰色彩,缺乏实质性的内涵。由于商家的热炒,西方情人节曾经红火过一阵,但当冷静下来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种盲目西化的做法,缺少文化根基,终究不能得到广泛认同。
    在中国传统民俗中,事实上情人节虽然没有名义,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元宵节、三月三、七月七的相关民俗,就含有情人约会的内容。牛郎织女的传说流传了两千多年,传承着七月七牛郎织女天河配的爱情故事,纪念他们在七月初七日这一天鹊桥相会,而形成了情人节的核心。其实,把七夕叫做“中国的情人节”,实在有点牵强附会。
我们应该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弘扬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赋予时代的内容,将有着深厚民族文化基础的传统节日过的更好。以七夕节为例,节日名称不变,在内容上可以以情侣节、情人节、女红手工艺节等等,借用商家、媒体宣传抄作,或者政府主导,相关部门举办有关七夕文化活动,营造节日氛围,让民众对此节日有着更深的理解,有自发变成自觉的过自己独特的七夕节。
国内外已有些地方在这方面作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我们可以学习日本七夕的一些做法,亦即传续宋代的一些七夕活动。他们抓住七夕传说故事里牛郎织女有一双儿女的情节,在家庭亲情、亲子关系上头大做文章,老故事早已被改编为新的童话,七夕节的衍生产品有漫画书、动漫影视等,语出强调仙女下凡和上天,以及她与两个孩子的关系。近年,日本的迪斯尼乐园又在七夕节那天推出由米老鼠“米奇”和“米妮”扮演牛郎织女的表演,吸引了许多小朋友。其实,如此突出少儿的七夕,我国两宋时期就已然。南宋笔记《梦粱录》卷四“七夕”条,说这一日“倾城儿童女子,无论贫富,皆着新衣”,而且“手执新荷叶,效摩合罗之状”。摩合罗,是当时孩子们的七夕玩具,一种泥塑的偶人。只是,中国后来渐渐丢失了这么好的一个节日意蕴,除了浙江有个沿海小岛、台湾一些地方还把七夕过成“小人节”外,绝大部分地区、绝大多数人恐怕都不知道有这回事了。日本大部分地方的七夕放在新历,其实这个时间有点不合天文。这时正是梅雨季节,三天下雨半天晴,基本上很难看到牛郎织女银河相会。不过新历的7月正是夏天和服——浴衣争妍的时节,女孩们穿上浴衣,高高兴兴地逛街,说不定就碰上一段良缘呢。2010年7月7日,日本神奈川县平塚市的七夕祭,当天正午举行神奈川民众的文艺游行。其重头戏是选出织女,然后坐上赞助商的香车游街。还有人们把愿望写在短册上,系到竹子上,愿望以婚恋为主,据说这样愿望可以上达天庭。将七夕从旧历七月七挪到新历七月七,这再一次说明,历法作为纪时符号系统对于节日定位的重要意义。
     再就是广东省东莞市望牛墩镇也就七夕节节日文化活动,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有益创新。
    2010年8月15至17日,首届中国(东莞•望牛墩)七夕风情文化节在广东省东莞市望牛墩镇举行。全国16个省份的26支参赛队伍的民间七夕文艺精品,浪漫荟萃,同台比拼,一举角逐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活动期间举行全国乞巧赛艺比赛,获得前三名者将入围“山花奖”,这一奖项是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颁发的国家级民间文艺大奖,是我国文艺界最高奖项。各地选送的作品题材丰富,制作技艺高超,极富民族和地方特色。
     本届文化节以“梦圆七夕节、情定望牛墩”为主题,旨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民间七夕传统文化,促进我国各地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的交流,促进我国民间民俗活动、民间艺术的挖掘、传承与发展,促进更多人对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的热爱。通过活动进一步传承弘扬诚挚、忠贞、纯洁、专一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同时提升望牛墩镇市民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塑造展示望牛墩良好的城市形象、城市风貌及人文风情,提高望牛墩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探索一条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产业与经济发展相融合的新路子,助推经济社会双转型。
    还有湖北陨西举办“中国(郧西)•天河七夕文化节”,天河七夕文化节以“天河之爱”为主题,通过举办以大型婚礼、祈福庙会等为主的系列活动,弘扬传统文化,打造七夕品牌。河北邢台,以牛郎织女传说与自然景观天河山相结合,打造七夕旅游文化。据民俗专家考证,千古神话“牛郎织女”演绎所在地作出最新论证,即山西省的和顺县与河北省邢台县接壤一带的天河山。天河山被授予“中国‘七夕’文化之乡”和“中国‘七夕’文化研究基地”荣誉称号。景区保存有大量牛郎织女生活遗迹,主要有天河梁、织女洗澡的南天池、鹊桥、清溪沟、瑶池(锅穴)、以牛郎命名的二郎峡、牛郎峪、牛郎庄、织女庙以及世代流传的民间口头传说等。浙江石塘的“小人节”经验,凸显少儿的主题。
除此以外,我觉得各地可以有自己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七夕节。比如:上海嘉定有一座牛郎庙,江苏太仓有一座织女庙,两地一河之隔,完全可以联手搞活动,把那些健康朴素的节庆仪式、节日精神恢复起来,围绕着节日的民间艺术更需要保护和传承。2010年7月,我在上海参加“俗文学与民间文化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期间,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陪同我们考察时,在路上,介绍过黄道婆与上海纺织业及上海城市发展的关系。黄道婆及其乌泥泾棉纺织技术,现在已经是上海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而黄道婆是江南乃至中国千千万万个“织女”的代表。可惜的是,不但她的事迹不详,而且姓名不详、生卒年不详。所以,要想为她安排一些常规性的纪念活动,必须寻找一个能够周而复始的时间节点。七夕节是最好的时点,把对黄道婆的纪念,与七夕节捏合起来。“织女”是可以大力运用的文化元素。七夕,乞巧,学习和发扬黄道婆的创新精神,为我们的时代所用,保持中华民族“巧手民族”的优点不使失传。

   商家炒作西方情人节是以赢利为目的,年轻人热衷过情人节,某种程度上讲是崇洋心理作祟。学者研究七夕节,更多关注的是对传统节日文化之担忧,乃至民族文化的安全。民众过节是传承民族文化传统,从而增强民族之自信心,保持和维护民族自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2 21: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