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是东君兄在百度中搜索到的一则批评贴子,我费了老半天的劲才将它打开,作为一个开放的论坛,我认为可以而且有必要让批评的声音纳入我们的话语体系,至于对或不对,读者自有火眼金睛。现将新青年君的批评意见转贴如下,诸位可以按该贴作者本人的指向,去查看新青年的论文,然后自作评议。另外要说明的是,作为上届论坛会议学术委员之一,我本人对新青年君提交的论文是投了反对票的,为了不嫁祸他人,特此说明。欢迎新青年君对我进行批判,比如,新青年君在文中提到我曾把“异曲同工”打成了“异曲同共”,我非常诚恳地接受批评,并向论坛读者致歉。
北大的耻辱,民俗学的悲哀——“民间文化青年论坛”批判(之一)
何明易之
---------------------------------------------------
一、炒热的“学术”
2003年7月14日,在北京大学新闻中心“北大新闻网?学术新闻”栏目中,有这样一则醒目的报道:
----------------------------------------------------------
“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民间文化”网络学术会议召开
7月10日至16日,来自全世界50多位研究中国民间文化的学者和200多名民间文化爱好者齐聚北大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举办了以“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民间文化”为主题的网络学术会议。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会议本拟于今年4月初在北京大学召开,但由于sars的侵扰,会议一再延宕,经多方商量协调,组委会决定于2003年7月10日—16日召开网络会议。本次会议旨在以学术史为资源,对民间文化研究在现代学术史上的发展、演变与承继加以反思。此次会议的论题涉及到神话研究,史诗研究,民间故事的叙事分析研究,民间文艺学思想研究等诸多领域。
参加这次网络会议评议的论文都经过了严格筛选。在征稿过程中,组委会要求来稿直接由e-mail发送,论文必须与会议主题有关。组委会收到来稿后,即匿名送交有关专家评审,最后由该期论坛的学术委员会成员共同决定是否录用。论文一俟录用,即在“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上公布,公开接受各方人士点评,入选论文作者有义务对所有评点意见给予答复。经过严格评审,有14篇专题论文入选……每次讨论,先由作者对自己的文章发表简短的介绍和说明,然后由指定主持人综合已有的各项意见,并率先发表自己的意见,主持人还负责协调该场讨论。此后所有登陆会员即可自由跟贴、发贴。
……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为纯学术开放式同人组织。论坛吸引了众多青年学者与学子的光顾,甚至引起了该领域德高望重的老学者和国外专业人士的关注。
----------------------------------------------------------
该网页见:http://pkunews.pku.edu.cn/newsshow.php?id=15871
2003年7月16日,“北大新闻网”在“教育视点”栏目中,又以转载“千龙网”新闻的形式,以“人文学科举行首次网络会议,主题锁定民间文化”为题再次做了措词几乎相同的报道:
http://pkunews.pku.edu.cn/newsshow.php?id=15898
与此同时,国内众多网站都对此次“学术盛事”做了标题、措词几乎相同的报道。该论坛的总坛主陈泳超先生(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副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出版部负责人)兴奋地在该论坛贴出两张喜报,泳超先生的弟子们自然也是欢欣雀跃。请看师徒们的这段网上对话:
----------------------------------------------------------
■ cyc(陈泳超先生的网名——笔者按)/系统管理员:
IP源 202.112.*/ NO.5563 北大新闻网的报道 ( 2003-7-15 09:57 )
http://pkunews.pku.edu.cn/newsshow.php?id=15871
----------------------------------------------------------
■ 淇园之竹/系统管理员(北大研究生,陈泳超先生的弟子之一——笔者按)
IP源 162.105.*/ NO.5569 RE:北大新闻网的报道 ( 2003-7-15 11:26 )
这个是老师的主意,还是fphhj的主意呀。小竹子真是愚钝,居然连这都没有想到,真是~~~
----------------------------------------------------------
■ cyc/系统管理员:
IP源 202.112.*/ NO.5571 RE:北大新闻网的报道 ( 2003-7-15 11:39 )
都是fphhj在操心,这方面我什么都没管。
----------------------------------------------------------
上引文见:
https://www.folkculture.cn/thread.php?tid=977
笔者注意到,北大新闻网的报道署名记者为“淇园竹”,而上引对话中这位“淇园之竹”却又因为“居然连这都没有想到”的“愚钝”而深感自责,足见此条报道并非出自“淇园竹”之手,而是某位隐身高人冒名顶替的杰作。
总坛主陈泳超先生果真如其所表白的那样是“这方面我什么都没管”吗?那就请看陈泳超先生与其徒弟们的另一段网上对话:
----------------------------------------------------------
■ cyc/系统管理员:
IP源 202.112.*/ NO.5689 千龙网以及相关报道链接 ( 2003-7-16 15:39 )
http://china.qianlong.com/4453/2003-7-15/45@951485.htm
新浪新闻搜索中可以搜索到的报道
相关新闻 共找到 5 条 点击新闻标题搜索,得到更准确新闻搜索结果
新闻简介
千龙网北京7月15日讯(记者王玲)近日,通过互联网络,来自国内外的数十名民间文化学者及数百名爱好者于在北京大学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上(http://chinese.pku.edu.cn/teache ... hp?tid=936#NO.5281
)举办了以“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民间文化”为主题的网络学术会议。这是中国人文学科领域内的第一次网络学术
人文学科举行首次网络会议 主题锁定民间文化 2003/07/15 21:27
来自:中国宁波网国内新闻
人文学科举行首次网络会议 主题锁定民间文?.... 2003/07/16 10:45
来自:北大新闻网教育视点
人文学科举行首次网络会议主题锁定民间文化 2003/07/15 23:18
来自:中华宽带网国内新闻
人文学科举行首次网络会议 主题锁定民间文化 2003/07/15 21:38
来自:青海新闻网时事新闻
人文学科举行首次网络会议 主题锁定民间文化 2003/07/15 21:31
来自:千龙新闻网国内
----------------------------------------------------------
■ Sylvie/初级会员:
IP源 61.149.*/来自 Beijing/ NO.5693 RE:千龙网以及相关报道链接 ( 2003-7-16 17:33 )
wow!
Say, what\'s going on?
This could create more respect for folk and folk culture, for folklore and our work.
Enjoy your day FFCS!
本帖由 Sylvie 于 2003-7-16 17:44 最后编辑
----------------------------------------------------------
■ stanza/中级会员:
IP源 61.149.*/ NO.5767 RE:千龙网以及相关报道链接 ( 2003-7-17 23:17 )
光明网转贴了本次网络会议:
http://www.gmdaily.com.cn/readers_s.nsf/655908a8c876e7cc4825674b004adf98/e8afe000939b5a4b80256d66007a5437?OpenDocument
http://www.gmdaily.com.cn/readers_s.nsf/form?openform
----------------------------------------------------------
■ cyc/系统管理员:
IP源 202.112.*/ NO.5768 RE:千龙网以及相关报道链接 ( 2003-7-17 23:20 )
平面媒体等其他媒体哪位大侠有办法?这方面好象现在还没有动静呢。
----------------------------------------------------------
■ 小酒仙/新手入门:
IP源 61.207.*/ NO.5778 RE:千龙网以及相关报道链接 ( 2003-7-18 01:06 )
昨天问你,不还说都联系好了吗?
本帖由 小酒仙 于 2003-7-18 01:09 最后编辑
----------------------------------------------------------
上引文是如下网页的拷贝:
https://www.folkculture.cn/thread.php?tid=991
显而易见,陈泳超先生岂止早就亲自谋划要在网上炒作一番?“平面媒体等其他媒体”也是陈泳超先生不愿放过的。上引网名“小酒仙”者抱怨他的回帖,便凸显了陈泳超先生“这方面我什么都没管”的忸怩作态滑稽且虚伪。
让我们来看看早在此次“学术盛会”尚未开场时,总坛主陈泳超先生是怎样进行炒作动员的:
----------------------------------------------------------
■ cyc/系统管理员:
IP源 202.112.*/ NO.5305 RE:网络会议正式公告 ( 2003-7-7 20:15 )
各位注意明天准时到会议室热身哦!
还有,既然开了一个会,希望能做一点宣传报道,这个我很不在行,各路大侠有什么高招,请赐教!
----------------------------------------------------------
■ 李扬/版主:
IP源 211.87.*/ NO.5307 RE:网络会议正式公告 ( 2003-7-7 20:42 )
“网络会议”就是个卖点啊,告诉新浪、搜狐还有传统媒体,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第一次网络学术会议(是不是啊?)于2003年7月10日20点整开始在INTERNET上隆重召开,住在世界各地的学者济济一线(电话线、宽带),敲击键盘之声此起彼伏,展开了热烈的手谈......
本帖由 李扬 于 2003-7-7 23:10 最后编辑
----------------------------------------------------------
■ 萧云从/初级会员:
IP源 162.105.*/ NO.5308 RE:网络会议正式公告 ( 2003-7-7 20:53 )
“民间文化”而且“网络”而且“number 1”,就更是“卖点”了。
----------------------------------------------------------
■ 500座/初级会员:
IP源 202.116.*/ NO.5322 RE:网络会议正式公告 ( 2003-7-8 11:53 )
有没有哪位GGJJ(笔者按:流行网语,即“哥哥姐姐”)老师同学与媒体交道多?写点东西在报头刊尾的吹吹。只当是为中兴学科做点贡献,好东西要摆出来别人才看得到。
这个时代,香酒也得有个好摊位,摊位好还要能吆喝,要不,小巷深处酒发了酸,也无人识得我们的天下第一呀。
还望北京的大爷多想想办法。
----------------------------------------------------------
上引文见:
https://www.folkculture.cn/thread.php?tid=936&page=1
该论坛首次网络会议之后,总坛主陈泳超先生便应邀赴台湾讲学(不知是否台湾东吴大学或台湾辅仁大学),临行又有好消息传来:
----------------------------------------------------------
■ Sylvie/中级会员
IP源 61.51.*/来自 Beijing/ NO.6872 RE:欢送本坛原大斑猪CYC兄前往台湾讲学 ( 2003-9-15 19:52 )
CYC兄一路走好,别忘了嚼“槟榔”的故事。
另外,论坛第一次会议的报道(小竹子写的)明天上《人民日报》,虽说晚了太多(因我那任编辑的同学刚从美国回来),但也算上了“党报”。
有什么吩咐请email联系。
----------------------------------------------------------
■ cyc/中级会员
IP源 202.112.*/ NO.6873 RE:欢送本坛原大斑猪CYC兄前往台湾讲学 ( 2003-9-15 21:28 )
谢谢你朋友的帮助!
“槟榔”大胆嚼,“槟榔西施”小心看,谅无大错!
对了,明天贵中心开张,因为要去取护照等许多事,不能前来观瞻盛况,十分抱歉,在此恭祝贵中心开张大吉,日新月异!
----------------------------------------------------------
上引文见:
https://www.folkculture.cn/thread.php?tid=1185&page=2
二、热炒的“学问”
看起来, “作秀” 、“包装”等等以往只是在商场和演艺界时兴的“恶炒”,眼下确乎大有向学术界蔓延的势头。而一旦“学者”们也“炒”将起来,“学问”也就大了,引经据典中西合璧、镂月裁云虚实难辨。但依笔者看来,学术界的“炒作”与“正常宣传”其实也不难区别,且不管他花说柳说,仍只须看是夸大其词、故弄玄虚、以假乱真,还是实事求是、客观报道、不加渲染,黑白照旧立见。
笔者认为,对学术界而言,严格甄别、监督各式媒体的种种漂亮说辞尤为重要,否则,任凭“作秀” 、“包装”大行其道,学术活动都变成了精通“热炒学问”的“学术秀”们的精彩“表演”,何以再称之为“学术”?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北大新闻中心对这次“学术”研讨会是货真价实地报道还是在“炒作”:
1. 北大新闻中心未等会议结束,就于7月14日提前报道称:
“7月10日至16日,来自全世界50多位研究中国民间文化的学者和200多名民间文化爱好者齐聚北大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举办了以“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民间文化”为主题的网络学术会议……”
请问:这样的措辞,符合“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吗?
2. 事实上,此次会议的论文作者中只有一个国外学者,即美国人J. M. Foley,并且仅是入选论文《口头史诗的五个基本问题》的第二作者,其本人也并未参加该网络会议就其论文安排的专场答辩,亦未参加其他场次网络会议。如果台湾地区也可美其名曰 “来自全世界”的话,那就还有两个:一个是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的鹿?鹿教授,且本人亦未参加该网络会议就其论文的专场答辩;另一个就是该论坛的8位组织者之一,台湾辅仁大学的钟宗宪副教授。除了此三位之外,其余便全是道地的土著了。对于这样的与会人员构成,该报道所称“来自全世界50多位……”的虚张声势,不显得有点曲苑杂谭“民间文化”式的幽默吗?
3. 北大新闻中心报道所称的“……和200多名民间文化爱好者齐聚北大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又是否是事实呢?请看该论坛自己公布的“会议在线人员”情况:
----------------------------------------------------------
■ 施爱东/中级会员:
IP源 202.116.*/ NO.5385 第一天会议结束时在线人员(时间10:40) ( 2003-7-10 22:44 )
淇园之竹, cyc, 田园将芜, 流萤, 小人家, 刘晓春, 杨利慧, Bamo, 高丙中, 元?有, 刘宗迪, 萧放, fphhj, 虎彬, 锺宗?, 陈连山, occultyb, 小青, 柳逐霓, taolf, 爪哇堂,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施爱东,
(笔者按:以上名单总计39人)
----------------------------------------------------------
■ 施爱东/中级会员:
IP源 202.116.*/ NO.5386 RE:第一天会议结束时在线人员(时间10:40) ( 2003-7-10 22:45 )
第一天会议创下55人同时在线的新纪录
----------------------------------------------------------
■ 流萤/中级会员:
IP源 202.116.*/ NO.5387 RE:第一天会议结束时在线人员(时间10:40) ( 2003-7-10 22:47 )
值得庆贺,cheers!
----------------------------------------------------------
上引文是如下网页的拷贝:(察看此网页,还可以看到各场会议的在线人员和在线人数统计)
https://www.folkculture.cn/thread.php?tid=953&highlight=&page=1&showgood=
不难看出,第一天会议开到末了,观众就走掉了近一半。而以后的几天会议,每场在线人员皆总共约30几人,除了该论坛自己小圈子的成员,外人寥寥无几;至今,该论坛自动记数系统显示的历史最高记录仍然仅仅为第一天会议所创下的“55 人同时在线”的“新纪录”。请问:报道所谓的“和200多名民间文化爱好者齐聚……”有何根据?“和200多名……齐聚”的数字乃是按照何种“科学”方法统计出来的?
下面,再让我们通过实例,来看北大新闻中心报道所称的“本次会议旨在以学术史为资源,对民间文化研究在现代学术史上的发展、演变与承继加以反思……参加这次网络会议评议的论文都经过了严格筛选……论文必须与会议主题有关。组委会收到来稿后,即匿名送交有关专家评审,最后由该期论坛的学术委员会成员共同决定是否录用……经过严格评审,有14篇专题论文入选……”,又是否货真价实。
[ 本帖由 施爱东 于 2003-11-20 18:32 最后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