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05|回复: 3

钱理群:如何理解我们脚下的土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22 18: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被忽视的教育课题:如何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


2003年11月20日09:24   ? 来源:[ 中国青年报 ]?  

  这是由一本书引出的教育话题。

  日前,钱理群、戴明贤、封孝伦等主持编写的《贵州读本》一书由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在该书的前言中,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当远离自己生长的土地,远走他乡与异国,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时,青年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土地知之甚少,对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对厮守在土地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的精神危机,更是人自身的存在危机”。出于这样的忧虑,该书编者呼吁:“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

  作为学者,作为任教多年的老师,钱理群一直非常关注青少年的精神成长,先后主持编写了《新语文读本》、《新语文写作》等一系列针对中小学生的课外辅助读物。谈到《贵州读本》的编写,他说是受教育部《新语文课程标准(草案)》的启发。课标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文化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在高中选修课的设置中,还列入了“旅游文化专题”、“民俗文化专题”等选题。这就意味着地域文化将进入中小学语文教学,这是落实语文教育改革中所提出的“大语文”理念,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的举措。

  在这之外,钱理群教授说,他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还有更深远的思想文化背景。

  “人们常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国际化的时代,由此产生的全球意识、开放意识,已经对新一代年轻人的精神面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认为,从积极的方面讲,现在年轻人世界的观念、人类的观念,比过去要强得多。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种远离乡土的趋势,大批年轻人从农村到城市,从国内去国外。

  他说:“作为个人选择,这无可非议,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倾向来考察,就是另一个问题。”

  在钱理群看来,人的生存状态大概有两种,或者离开本土“漂泊”,或者“坚守”。本土这个概念,可以是故乡,可以是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影响较大的地方,也可以是祖国。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条件做出各自不同的选择。无论是漂泊者还是坚守者,如果心中拥有自己精神的“家园”,有民族文化的“根”,那么,漂泊中会有乡思,有心灵的归属和依靠;困守中也有认同,不会因为对日常生活的不满而牢骚满腹或麻木不仁。

  “如果年轻一代,对中国这块土地,对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在认识上无知,在情感和精神上疏离,我认为是很可怕的。”由于教育的缺失,由于强势文化的影响,他觉得,这种现象现在已经有所显现。

  他觉得,与上世纪鲁迅、胡适、钱钟书那代人相比,我们现在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已经差了很多。而更大的问题是,目前所谓“世界”的概念,“全球”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西方的,甚至只是美国的,这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双重危机。

  从北京大学退休后,钱理群形容自己的状态是“想大问题,做小事情”。《贵州读本》的编选,就是他把“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这个“大问题”具体落实的尝试。全书在初选200万字的基础上,精选了51万字,包括关于贵州、贵州人、贵州事的神话、歌谣、诗文,还有图画。内容涉及山川、地理、民族、历史、人物、信仰、方言、风俗、物产、饮食、服饰等,并对贵州文化的特点做出了新的阐释。

  这位年过花甲依然充满激情的老教授说,“引导我们的孩子去了解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去发现、领悟、认识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去关心这块土地上的普通人民,和他们一起感受生命的快乐和痛苦,并把这一切融入自己的灵魂与血肉中,成为自我生命的底蕴与存在之根。这将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丰厚的精神底子”。

  自称是一个“低调的理想主义者”,钱理群不否认对于教育的设想带有理想的色彩,但是他相信,“有一个较高的,不完全具有现实性的目标,与没有这样的目标,是不一样的。”而且,他觉得自己的某些设想,是具有一定实现的可能性的。他说,“我能起到的作用可能只有零点零零零几,但只要这个作用是正面的,那就总能增加一点点价值”。

  《贵州读本》用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作为引领全书的题辞,钱理群教授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句诗,放在这里很能契合他对这个话题的感受。 (记者 冯癑)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3 17: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钱理群:如何理解我们脚下的土地

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  


作者: 钱理群

来源:   



  这是我从北大退休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和当年在贵州的朋友合作编成了这本由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贵州读本》。这是我的贵州情缘所致,是对曾经宽厚地接纳了我的贵州这块土地及其人民的一个回报——我曾在那里度过了人生最艰难也最难忘的长达十八年的岁月。编这本书,也是我的精神归根之举。我在给编委会的朋友的信中这样谈到我编书过程中的生命体验:“我好像第一次进入贵州,而以前只是一个陌生人,行走在这块土地上而已。同时,我也在重新发现和认识了我自己:原来我和这块土地及生息其中的普通百姓,竟有着如此多的相通,这是我的真正的回乡之旅。坦白地说,这一个多月,我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国际、国内,中国知识分子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让我忧心如焚。但只要打开电脑,进入贵州,我的心就平静下来,仿佛回到真实的大地,感受到某种永恒的东西。于是,所有外界的纷扰,就变得无足轻重,有如过眼烟云了。真没想到,这次编《贵州读本》,对于我,竟会起到精神提升的作用:贵州再一次恩惠于我了”。

  当然,《贵州读本》的编选,也还有另一种意义:贵州和其他西部地区一样,正处在一个新的开发时期;但人们通常把这样的开发,理解为经济的开发,有时仿佛也在谈文化开发,但着眼点在旅游经济的发展,即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就是说,文化开发与建设的问题并没有受到真正的重视。在我看来,这是有可能影响到整个开发的方向的:如果对贵州(西部地区)本土文化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认识,简单地以“封闭”与“落后”两个字全盘否定,这样,就会把贵州(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变成“重起炉灶”,将固有的传统全盘抛弃,特别是将其中体现了人类文明理想的宝贵的文化内核,像“脏水”一样泼掉,就会在取得某些方面的进展的同时,又造成了历史的局部倒退,走一条“先破坏,再恢复,重建”的老路,那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因此,《贵州读本》的编选,对于我和我的贵州朋友来说,是一个重新认识贵州文化的过程,是对贵州本土文化的一个新的发现与开掘;在我们看来,这也是科学地开发贵州的一个基础性的工作。而其内含的问题:“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困惑,诸如如何处理“保护”和“开发”、“继承”和“创新”、“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等等,都是具有更普遍的意义的。

  在更深层次上,《贵州读本》的编写,还包含着我们的一个隐忧:我们现在正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由此产生的开放意识、全球意识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新一代年轻人的精神面貌与精神走向,这在总体上自然是有一种积极意义的;但也不能不看到,在相当一部分年轻人中间,却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即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块土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坚守其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了疏离感、陌生感。在我们看来,这不仅可能导致民族文化的危机,更是人自身存在的危机:一旦从泥土中拔出,就成了无根的人。正是出于这样的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忧虑,我和我的朋友想发出一个呼吁:“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这是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也是精神建设的大问题。《贵州读本》的编选,正是一个自觉的尝试:我们期待着以这本书作为契机(我们正在同时编选《中学生区域文化读本》),与贵州(西部地区,以至全国)的年轻一代,大、中学生们一起关注、讨论与研究贵州(西部地区,以至中国)这块土地,认识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与历史文化,和祖祖辈辈耕耘于这块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对话,共同感受生命的快乐与痛苦,从中领悟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并将这一切融入自己的灵魂与血肉中,成为自我生命的底蕴与存在之根:这就能够为以后一生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而丰厚的精神底子。

  这件事需要持之以恒地长期坚持下去,需要有更多的人一起来做。现在只是开始。






      转载请注明出处:当代文化研究网 www.cul-studies.com  
发表于 2003-11-24 19: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看看咱学生如何理解咱纸头的“文化”。

超强。
[ 本帖由 桃花庵主 于 2003-11-24 19:49 最后编辑 ]
ldmsapp.jpg
发表于 2003-11-24 19: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钱理群:如何理解我们脚下的土地

更强。
ldmsapp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 17:2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