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60|回复: 1

推荐乡土电影之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8 10: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继棠棣兄的旧帖 ,再推荐一下乡土电影。 转载央视第10放映室的一期节目解说词。

                                 情动中国·乡情悠悠
   有了土地便有了庄稼,有了庄稼便有了安心的生活,有了生活便有了文明的传承。人类文明的火种就这样采自农耕的瞬间,作为一个拥有着悠久的农业传统的国家,土地情结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心灵之中。滚滚风云,从大漠狂沙吹过,从黄土高坡吹过,从黄城根下吹过,从湘西山城吹过,从东方明珠吹过,从海天一色吹过。五千年的历史记忆不断筛选,留下的都是动听的歌。在农耕文明中,“稳定”、“和谐”一类的词占据核心地位,人们遵循着人与自然的“契约”,期冀着自然界给予丰收的回报。这种原生态的关于农业的心理引申到了社会,就成就了中国社会讲究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这样的特点。孝,是在家庭里纵向处理父子之间的关系,以稳定一个家庭的关系;忠,是国家系统里的孝,以稳定一个国家的系统;而礼、悌,则是在社会关系中,在朋友、亲戚、陌生人之间讲究礼仪,讲究礼数。最终,这样的经纬纵横实现了整个中国的稳定。这是一片热土,这是我们的家园,透过炽热浓烈的风土人情,静默含蓄的情感表达清晰可见。本期节目我们就将以光影之笔来书写中国隽永美好的乡情乡韵,探究中国人沐浴天泽的乡土情结,思考中国人植根厚土的乡土意识。

主持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这两句诗所以引起大家的共鸣,不仅因为它表达了诗人深刻的爱国情怀,更是因为它同时表达出了一种中国人普遍的故土情结。我们常说: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以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都在说人们对故乡的情感,土地与人的关系。这种感情和关系用四个字恰好可以形容它的韵味,那就是“乡情悠悠”。从农耕社会发展而来的中国,千百年来都厚土重迁,因而往往被误读为是守着一亩三分地的小农意识,但究其深层,我们的乡土情结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对单纯美好的固守和依恋。所谓“乡”,就是有家有爱有责任的地方。

                                                    恋乡
《我的父亲母亲》

1999年,张艺谋推出了他执导的第10部影片《我的父亲母亲》,本片在当年上映时获得了5400多万的好成绩。国际方面,更是一举夺得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银熊奖,以及其他大小国际电影节的奖项与赞誉。影片通过孙红雷扮演的生子的旁白,讲述了一段生子的父亲母亲年轻时一段简单却有十分浪漫的爱情故事。

母亲乳名招娣,年轻是是远近闻名的美人。不仅心灵手巧,而且勇敢地成为十里八乡第一个自由恋爱的女孩。年轻的老师叫骆长余,是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自愿来到三合屯当教师的城市青年,也是学校的第一任老师。他来的时候,学校都还没盖好。

根据当时乡下的习俗,男人在修房子的时候女人是不能靠近的。怕给房子沾上邪气儿,但是招娣在每天中午送完派饭的时候也还是不肯走,离着很远也一定要看看是不是骆先生拿走了她家的那支青花瓷大碗。葱油饼、葱花炒鸡蛋、蘑菇蒸饺,招娣悄悄地将自己欲说还羞的爱意全部盛进了青花瓷的大碗中。

在我国北方,人们多习惯吃面食。面食既可以作为日常饮食,也可以作为贺宴的款待。那憨实洁白的面条像极了北方汉子的性格,在粗朴的外表之下蕴含着大气和实在,又不乏细腻的情怀,再加上红亮亮的油泼辣子和清透透的醋,一碗面就道尽了生活酸甜苦辣咸的各种滋味。

学校就要盖好了,根据老传统,招娣作为村里最漂亮的姑娘要织出一匹最艳丽的房梁红来。织布机经纬穿梭,讲述着北方姑娘的灵巧。

中国人对爱的执着像黄土地一样厚重,破土萌生的情愫载着母亲的雀跃和父亲的深情,不同于八十年代的电影作品,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对于“黄色”的定义绝不是陌生与梳离,荒蛮与落后,而是在漫漫的泥土芬芳中娓娓道来一段地久天长,传递了父亲与母亲之间坚韧、绵长和深刻的爱恋。终于,招娣的美丽和诚挚打动了骆先生的心,他们很浪漫又很传统地相爱了……

影片中不断展示着一个个怀旧的带有乡土情结的符号,招娣大青花碗里的饺子、摆派饭的长条桌,招娣迎先生时门口摆着的老窝瓜,年轻盈巧的招娣穿着的碎花红棉袄,还有她那娇羞朴实的笑容,这些画面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如此的熟悉和让人眷恋。

然而,就在心灵刚刚撞击的那一刻,悲剧降临了。先生莫名其妙地被打成右派,连招娣特意为他做的蒸饺都没吃上就被带走了。这之后,招娣天天守在村口马车必经之路上,盼着先生回来。《我的父亲母亲》讲述爱情、家庭、责任等等,为我们如今这个浮躁社会所逐渐失去与淡忘的最宝贵的东西,它唤醒了我们心底最真的情感,于是,感动成为对这部影片最恳切的评价。

在张艺谋的影视作品中随时可见民俗的痕迹,从《黄土地》到《我的父亲母亲》,民俗在其影视作品中都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些民俗往往集中典型地表现了中国的民间文化及地域特色,展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风俗和乡土情怀。而《我的父亲母亲》也延续了一贯的民俗展示特点,比如我们之前看到的包梁部以及这一场景中那即将逝去的锔碗工艺。

从秋到冬,招娣执着地等着先生回来。昏死在路上的招娣终于争开了美丽的眼睛,就在她挣扎着还要上路的时候,骆先生回来了!从此,他守在她身边,一守就是四十年。虽然几十年过去了,父亲最终还是先一步离母亲而去,可留下的却是一段质朴且执着的爱。一个男人对于家与学校的责任,骆先生自编的识字歌——人生在世要有志气,读书识字,多长见识,吸引了招娣,勾起了这位乡村姑娘对未知文明的向往,从而也成为了爱情的催化剂。而骆先生对于招娣的爱,我们还可以将其引申到他对于乡土的热爱。他本不是村里的人,他从城里来,可他盖学校、教书、吃派饭、送学生回家,这里本不是他的故乡,可因为招娣,因为学生们,因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他又回到了村里,和招娣朝夕相守,教书育人。可以说,他已然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故乡,把自己深深扎根在这里。我们为爱震撼,更为父亲的责任与奉献而鼓掌。影片《我的父亲母亲》充满了诗意的浪漫,用抒情单纯的手法表现了一个带着乡土气息的爱情故事,整个片子对过去的岁月进行了色彩斑斓、诗情画意的描绘,再加上作曲家三宝那优美动人的主旋律流淌在其中,给了这部影片一份浓厚的怀旧情绪。那个可能已经销声匿迹的锔碗匠、那片悦人的黄叶覆盖的山峦、那场皑皑的白雪、那阵白桦林篱笆后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是中国人对乡土生活的记忆、依恋和切盼。

《那山那人那狗》

在湘西茫茫的深山中,一个送了一辈子信的乡邮员马上就要退休了。他不放心新人上岗,于是决定带着长年跟随的忠狗为继任者引路,而这个继任者是他唯一的儿子。人与神的差别,不在相貌而在思想和行动,人们认为神做过的事和希望神做的事都不是我们这些肉身的人能够做到的。而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神。他把青春献给了他的邮路,把满腔的爱献给了大山,他已经成了守护大山的山神。儿子接过的不是邮包,而是父亲未完成的事业,那是一个普通百姓心中的坚守,是中国人气韵独特的乡土意识和乡土乡韵。

影片《那山那人那狗》是一曲关于过去的牧歌。这个散文诗式的影片就像是一种对乡土生活的想象,一个怀旧情绪寻找的时空坐标。休息的时候,父亲跟儿子絮絮地说:这腿病怎么都治不好。可儿子心里清楚,父亲觉得是因为腿病害他无奈地退了休,他并不想退,他依然热爱着这份乡邮员的职业,依然爱着这片大山。

一路上,父亲逢人便讲这是他儿子,以后有什么事就找他。虽说是父亲怕儿子不熟悉才给他带路,其实父亲更是要把他放不下的事与人一一托付给儿子,好让他继续守护着他们。五婆便是其中之一。五婆是个孤寡老人,双目失明,每天所做的事就是守在门口,等着乡邮员送来她在深圳工作的孙子的信。儿子发现,其实五婆孙子从来没寄过信,信纸是空白的。信的内容是父亲凭空念出来的。

多少年来,父亲一直在山里跑,很少能和儿子见面。所以两人的意见也总有些不一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情感开始变得粗糙,粗糙得如同一块冻僵了的脏抹布,而这部影片,恰恰像一盆温热的清水,荡涤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崎岖的邮路就是父亲的一生,这里承载着父亲的梦,记录着父亲的爱,也见证着父亲的责任。要过溪了,父亲提醒儿子要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站稳脚,儿子不让父亲再下水,执意背他过溪。湍急的溪流中,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忽然消失了……

影片中的天然景色都俊逸得令人称奇,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旖迤低旋的雾霭,缤纷落尽的斜阳,一切那么恬淡宁静,仿佛早早避开世俗嘈扰。没有曲折的剧情,没有媚惑煽情的画面,影片《那山那人那狗》只给人一个干净、清晰和简单的想头。人可以过得简单而丰富,一次父子共赴的邮路就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旅程。收获丰盛而且干净简单。也许生命就如那父子行业间的遗传和圈状的工作路线般充满循环。

这趟邮路即将走完,入夜了,儿子絮絮地向父亲嘱托起家里的活计,男人间的责任感有了最具象的传递。影片《那山那人那狗》最好的地方就在于它不着急它想要表达的东西,不见得有什么精妙高深之处,但却能够耐心地坚持讲到底。这一趟邮路使得儿子对父亲以及他的工作有了深刻的理解。他也体会到了父亲为什么这样放不下那片山,那些人,那条邮路……

一梦醒来,年轻的儿子以是独自踏上征程的行路者,那未曾言说的乡情悠悠传递……

主持人:农耕生产是一种完全依赖于土地的生产。因而对土地的感情才会是那样的复杂和厚重。在过去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当中,只有在故乡才是最安全和幸福的。因此人们才会把离开故乡叫作背井离乡,才会把对故乡的思念叫作乡愁。这种对故乡执着的眷恋和依赖就叫作故土难离。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脚步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土地,走进了陌生的大城市,开始体会新的乡愁。

                               离乡
《泥鳅也是鱼》
据官方统计,2005年全国已有超过一亿一千四百万农民背井离乡进城打工。这还不包括数千万随同他们进城的家属。在影片《泥鳅也是鱼》中,倪萍扮演的泥鳅——一个刚刚离婚的农村女人,为了过更好的生活,一个人带着她的双胞胎女儿,从山东老家来到北京打工。泥鳅在北京有个同乡叫花姐,是更早来城里打工挣钱的女性,农民工的代表人物。她深味以它们的身份在大城市立足的不易,所以极力劝阻女泥鳅不要留在这个繁华之地。“人命八尺,难求一丈”,花姐的现实主义没有错,但女泥鳅的那句“泥鳅怎么了?泥鳅也是鱼!”更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农民工兄弟,只要自尊自爱,人人的生命质量就都是一样的。

泥鳅是一种淡水性小鱼,它的个头虽小,能耐却很大。尤其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特别强,哪里都能钻,在一些含氧量低,水质较差的恶劣环境中它能够生存,在干旱季节水源枯竭的情况下它能生存,而每到冬季,它还钻入水底的淤泥深处长眠,以抵抗严寒的侵袭,还能生存。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泥鳅也是一个生命力特别顽强的女人,她是水里的泥鳅,土里的狗尾草,她是中国农人的代表,言语不多,意志顽强,在北京艰辛的打工生活中,她一次又一次地遇到了一个也叫泥鳅的包工头。男泥鳅一直试图说服女泥鳅与他晚上一起睡觉做个伴,但是女泥鳅始终坚持自己的情感观和价值观。片中,女泥鳅的口头禅就是“不要个脸”,而这句话实则是维护尊严的一道符号。因为她一直认为的人可以什么都没有,可是连脸都不要的话,那就什么都不是了……

泥鳅往泥里钻的比喻象征了中国的农民工和他们曾世代依存的家乡的土地之间的关系。待在泥里是安全的,习惯的,但也是被认为不是鱼的根源。世代伺候土地的中国的农民兄弟们在二元化的社会体系里,在城里人把握着文化话语权的世界里,开始大举进城做工,选择做廉价的劳动力。一股农民工大军潮俨然是上世纪末至今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景观。然而,这座城市再热闹,却始终拒绝泥鳅们的参与。

起初女泥鳅跟着男泥鳅在工地干活,随后她又找到了一份看护老人的工作。雇主对女泥鳅的态度和看法似乎正是城市文化精英阶层对农民工的一个概括。这个知性的高级知识分子或者都市白领的角色面对农民工似乎总带着那许多的优越感、自恋、甚至是神经质。太多自鸣得意的都市精英恐怕都能从这一面镜子中照到自己的轮廓。

其实,有谁愿意背井离乡,孤身在外呢?“挣了钱回家盖个大房子,想睡哪屋睡哪屋,再请个保姆。”影片中出现过许多次的这段顺口溜,正是道出了千千万万农民工兄弟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工的原因之一。也许是回家盖房子,也许是为了娶媳妇,也许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生活,农民工兄弟都是怀揣着各种美好的梦想和希望。纵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委屈,他们也还是坚持到底,不辞辛苦的工作。为的就是通过劳动,有一天能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自己的故乡,建设自己的故乡。

工地上有个青年试图非礼泥鳅,男泥鳅替她报了警,跟他说 这样还能狠狠地敲那个小青年一笔。可她却跟警察撒谎说:什么都没有发生。虽然在物质上一贫如洗,可泥鳅还是个善良的人。在这个道德亟待修缮的年代,泥鳅对这个孩子所说的就是一种中国人的道义,一种教化。当我们学会宽容的时候,我们就可能为社会创造了一个未来的和谐。

在女泥鳅的感召下,一向猥琐的男泥鳅也变得高尚起来。他们两个背上了那本不属于他们的债务。拼死拼活地劳作,只是为了不使弟兄们没钱回家。两颗心也在这一过程中渐渐靠近了。导演杨亚洲要向世人所揭示的就像他自己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曾说过的一样:泥鳅是一种生命力非常强大的动物,在没有水的土里,也能生存很长时间。它又被称为活人参,全身都是精华。两位主人公与它们很相似,看上去很惨,但精神世界非常精彩。女泥鳅是一个外在粗犷,内心细腻,既具有农民的热情、质朴、执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又由于缺乏文化所以是非观念很模糊的女人。她在寻找舒适的住所,就如同在陌生的大都市中寻找自己的家园,得到身份上的认同。寻找的过程是在泥泞中挣扎前行的过程。不同的两个人,一起挣扎着,学会了很多东西——怎样生存,怎样爱,怎样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让人难过的是,为了挣足给民工兄弟们的钱,男泥鳅积劳成疾最终离开了人世,只留下始终连家都没有的女泥鳅。但她遵守着曾经许下的诺言,在伤痛中还上了男泥鳅欠工友的钱。百姓是善良的,在民风淳朴的乡土中,诚信就是一个字说出去就摔八瓣儿的笃定,就是以手指画押的君子誓言。全片的最后一场戏,不仅在影调上是最为浓墨重彩的惊艳一笔,在主题上也是点睛之笔,为泥鳅们惨淡的人生涂上一抹亮色……

主持人:人口流动的频繁化是现代化和城市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在这个大潮的裹挟下,古时令游子们伤感的乡愁在如今这个节奏飞快,人们永远也来不及停下的时代里已经成为了一种遥远而奢侈的诗意。然而新的时代里又会有新的问题,那就是融入的问题。融入无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不管怎样艰难和辛酸,有一种思念永远血浓于水。无论生在何方,我们都有一个故土的归宿,那就是我们魂牵梦绕,无可逃遁的心灵境地。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那细密的针脚里织进了故园的牵挂,那绵长的丝线系住了游子的思念。

                                    思乡
《我的美丽乡愁》

外乡人细妹来广州打工,人地生疏,屡屡遭骗。几经波折,她终于在一家蛇餐馆当上了服务员。雪儿是一个生活相对优裕的童装设计师。同为外乡人她的境遇却比细妹看似好了很多。雪儿的合作伙伴是公司从香港请来的三流广告导演杰克,两人将合拍一支广告。

影片《我的美丽乡愁》以自然流畅的语言将异乡人的故事凝聚起来,它正面描写了身处异乡的南漂们的生活,表现了他们所遭遇的艰难、真情和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不管是白领还是蓝领,他们终究都在流浪,在他们的心里,永远牵挂着自己的故乡。他们的面孔也永远笼罩在一种没有归属感的乡愁之中。

在餐馆里,细妹得罪了无理取闹的客人,但她始终很平静,那是一种坚强和隐忍。而同在餐馆里打工的强仔和蒙古族大姐乌兰的帮助则是一种同为天涯异乡人的体谅与温暖。雪儿和杰克去孤儿院挑小演员,雪儿执意要挑性格孤僻的兵兵,原来,她就是兵兵的生母。当年被一段感情欺骗,所以生下了兵兵,之后便把他放在了孤儿院。兵兵被一对美国夫妇看中,即将被他们接到美国,临走前,兵兵忍不住问雪儿她是不是自己的妈妈。与此同时,童装公司的老板拿到杰克的广告创意后想把杰克甩掉,雪儿虽然有些讨厌这个香港人,但在这事上,还是为杰克据理力争,到最后反而连自己也丢了工作。

当我们离农耕生活越来越远的时候,土地不再是唯一让人羡慕的财富。人人都向往起都市的白领生活,然而,白领的生活并不都市潇洒的,虽然他们有很强的工作能力,有丰厚的物质基础,但在情感上,他们可能比平常人更加细腻。就像优雅干练的雪儿,从她与母亲的通话中,我们才得知她之所以在外地如此拼命地工作,就是想要忘掉以前不愉快的感情经历。但是这个阴影却一直挥散不去,而就连母亲也不能理解她。只有到了这时,我们才会明白那单纯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乡土生活多么让人羡慕。

新年,细妹与同在餐馆打工的胖妞和乌兰一同逛街时,发现有人书包被抢,细妹见义勇为,追回了书包。就在失主拿钱酬谢细妹的时候,一旁经过的杰克突然发现其中有一张竟然是雪儿的许愿钞。杰克曾听雪儿说过只要找回一张做过标记的许愿钞,那她当初在这张钞票上许下的愿望就能实现。生活是一个希望又一个希望的链接,像春华盼着秋实,如冬耕耘着夏收,人们质朴的心愿无非天地人和。那是庄稼汉最大的期盼,也是一切幸福的开端。雪儿终于找回了许愿钞,也找到了一份真诚可靠的爱情。

胖妞因私藏客人落下的手机被炒鱿鱼,回家不久便出了车祸。得知消息的细妹心里难过,想跟妈妈通个电话,却被老板娘拦下。一直忍耐着的细妹终于爆发了,和老板娘争执了起来。被客人欺负时吸妹没有哭过,被毒蛇咬伤时细妹没有哭过,可是此刻,她泣不成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虽然离开了土地,在农耕时代里厚厚的人情味依然没有被冲淡。灯红酒绿的大都市里异乡人彼此间的关爱是他们最大的温暖……

在都市紧张的生活中,外来的打工一族在陌生的地方闯荡,面对一系列竞争矛盾时,他们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足以让每个人产生情感共鸣。经过努力,雪儿和杰克联手经营的雪儿童装公司开业了,兵兵在美国也有了好消息。而细妹也加入了雪儿的公司。

又一个除夕夜到来了,杰克、雪儿和母亲及细妹都来到了蛇餐馆,和以前餐馆的朋友们一起庆祝,零点的钟声响起了,人们纷纷打开手机,接听和传送异乡的祝福……

主持人:许多离乡的人都曾觉得故乡的生活是沉静而恬淡的,而有时那样的安宁则显得太过落寞,太过孤寂和太过凄凉。一群又一群的人用尽力气远离故土,像是要逃开生命当中不愿承受的破败。然而,家园的影子从来不曾在记忆当中模糊,多年后,当他们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归来的时候,蓦然发现,有个人还在灯火阑珊处。年少时离家说过许多的豪言壮语,说什么要证明自己,说什么要寻找自我。归乡后,我们才明白人虽在外,可心却分明早已回到了这里。

                                       归乡
《黑骏马》

白音宝力格自幼丧母,父亲的工作也很忙。于是按照蒙古草原上的风俗,白音宝力格
被父亲寄养到了远亲的奶奶家。奶奶有一个与白音宝力格年纪相仿的孙女叫索米娅。就这样,两人青梅竹马地一起成长。本片根据张承志同名小说改编,导演谢飞为我们展示了一副副明信片似的草原壮美画卷,以及极具蒙古族生活特色的场景。捕捉到了草原上强韧豁达的生命力,呈现出了一种宽阔的胸襟。

一个寒冷的冬夜,奶奶家的蒙古包外来了一只刚离开母亲的小马驹。奶奶说这是神的旨意,决定收养这只小马驹。两个孩子根据蒙古族流传的一首古曲的名称,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黑骏马。自此,这匹黑骏马就成了白音宝力格的坐骑。

内蒙古地区的游牧生活与游牧文化由来已久,传袭至今。而畜牧业在当地国民经济中也占了重要比重。看羊的叫羊倌,依此类推,还有牛倌和马倌。马倌是其中最辛苦却最令人羡慕的职业,因为马在这几种牲畜中最难驾御,谁当上了马倌就说明谁的骑技高,也最勇敢。蒙古人马上得天下,素有马悲民族之称。他们与马相伴一生,认为马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善解人意的牲畜。蒙古马性烈,彪悍。各马群的头马儿马子还能扬蹄踢碎狐狼的脑袋,但是她们对主人却十分忠诚。主人如果受伤、醉酒,只要把他放在马背上,它就会十分温顺地驮着主人将他送回家。

有一天,白音宝力格收到了父亲的信,叫他去城里学兽医。奶奶怕他一去不回,就给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定了亲。可上完八个月的兽医培训班,白音宝力格并没有急着回草原,他的音乐天赋得到了发掘,在别人推荐下上了三年的音乐学校。此后,虽然白音宝力格又得到了被推荐继续上大学的机会,但他还是不能抵挡住甜美爱情的召唤,回到了草原,要和索米娅结婚。可索米娅没能经受住漫长的等待,在白音宝力格离乡的日子里,肚里怀上了别人的孩子。他痛恨索米娅背叛了他,甚至还企图杀了那个让索米娅怀孕的坏青年。幸好被奶奶及时拦下了,奶奶的劝说更是让白音宝力格无法理解。年轻气盈的白音宝力格无法接受这一切,愤然离开了家乡,黑骏马追白音宝力格的这段场面让人很难不被动容。游子啊,你为什么要离家?离家的时候你又为什么这样悲伤?

白音宝力格再次归乡已经过了12年,片中并没有详细记述这12年白音宝力格在他乡的故事,只是通过一些简单的叙述,我们能够得知他有了自己的乐队,成为了国内知名的蒙古族歌者。他此次的还乡理应算是衣锦还乡了。可白音宝力格的心情却有些沉重。想必在异乡生活着或是生活过的观众都很清楚他12年的心路历程,曾经年少时,对故乡的有些事不能完全理解,甚至会嫌弃,曾经觉得很多事情离开了故乡就能逃脱,曾经觉得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可无论那世界再精彩,心中却总有份掩不住的落寞。离家再远,让白音宝力格魂牵梦绕的还是这片草原。见到了索米娅的女儿其其格和另外四个儿子,以及她酗酒的丈夫,索米娅这些年来的艰辛可想而知。这使得白音宝力格的心情更加沉重。

其其格错认他为父亲,白音宝力格却没有说破。他似乎意识到了心中多年来一直折磨着、纠缠着的原因,这也许就是那份他逃离故乡,丢弃了的责任。当索米娅砍柴归来,白音宝力格与她进行了一次长谈,索米娅告诉白音宝力格,奶奶去世前老糊涂了,但还是时常挂念着他。听到这些,白音宝力格终于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像许多年轻的朋友一样,我们总是在举手之间就抛弃了过去,选择了新途,我们是在永远失去了之后,才珍惜往日的一切。本片开头所讲的那句话,印证了许多归乡人的真实感受。在《蒙古人》的歌声中,白音宝力格带着对过去,对自己以及对故乡新的认识与情感离去,游子离家,归乡,也许是一个永远都说不完的话题。自古文人都纷纷留下与故乡有关的诗句,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贺知章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些都能十分贴切地道出浪迹天涯的游子的心路历程。谈思乡,说乡愁,物换星移,即使到了现在,也永远不会不合时宜。时值佳节,无论你现在正和家人在一起,或者因为一些原因暂时不能回家,都请接受我们对你和家人的一份祝福。

主持人:曾经,隔着一道闸门,大陆与香港两地人互相想象着对方的生活。然而,随着回归,香港的普通民众与我们越走越近,我们才发现,原来这里也是地道的中国式的市民社会。这里的家庭与我们的也并未有不同,邻里之间的温情,生活的琐碎与艰难,小人物的正直与善良。虽然分离已久,却也有一样的乡情乡韵。

《每当变幻时》

如果问你“故乡”是什么,你会怎么回答呢?想必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会一样。是妈妈给你做的那碗炸酱面,是离家时候爸爸那似有千万句叮咛却无法表达的眼神,是自家院子里那棵和自己同年纪的树,是那想见却不能见的恋人……总之一个物件,一个人,一份念想都可以勾起对故乡的所有怀念。而对于鸡佬来说,“故乡”就是他曾经卖过的鸡的富贵墟集市。

10多年前,鸡佬从香港移民美国,在得知自己得了癌症后,他决定和老伴回到香港。此次归乡只有一个目的,在手术之前一定要再看一眼富贵墟。这可让他那些在富贵墟的朋友忙了起来,其实富贵墟早已在六年前关张了,富贵墟摊贩们也早就另谋职业,过起了新的生活。也许是一种感情的投射,亦是一种集体的回忆,为了让鸡佬如愿,富贵墟出来的两个年轻人阿妙和鱼佬联手把大伙又重新组织起来,给鸡佬上演了一出奇迹。就这样,在2008年的夏天,菜市场的商贩又回到了关闭已久的富贵墟。摆起摊,张罗起客人,鱼佬熟练地将阿妙的两只煮鱼粥的锅子摆在鱼滩的墙边,还有那一盆摆在档口的白鳝和挂在墙上的挂历。只是几个再熟悉不过的动作,却一下下重击在阿妙的心中。一切好象都跟从前一样,一段段回忆又历历在目。时光倒回到1997年的夏天,那时阿妙和鱼佬还是一对仇人,27岁的阿妙为了还清父亲的欠债,被迫来到富贵墟集市卖鱼。见尽街市中人际关系交错纠缠的她决心不嫁街市的男人,她定下三年计划,目标是在30岁前帮父亲还清欠债,离开街市,并且找一个值得嫁的人,打破宿命。而同样是卖鱼出身的鱼佬则是一个将一生都投资在富贵墟的都市混混。面对机灵的阿妙,两个人展开生意场上的连番恶斗。

《每当变幻时》是一个故事相当简单的电影,故事通篇围绕着一个叫富贵墟的菜市场展开。卖鱼妹阿妙、鱼佬、猪肉佬、鸡佬等街市桑摊贩共同构成了整个故事的戏剧冲突,由鸡佬归乡为观众引出了一段富贵墟的前世今生。就在阿妙和鱼佬斗得不可开交之时,富贵墟迎来了它第一次严峻的考验。一家超市开在了离富贵墟不远的地方。随着超市的出现,鱼佬为了拯救富贵墟,被逼与誓成水火的阿妙合作,最后,虽然救市失败,但过程中,鱼佬和阿妙都对对方产生了特别的感觉。影片大多情节都发生在一个嘈杂的菜市场中,让人感到格外亲切,而故事又是发生在几个菜市场的摊主身上,则更加令本片充满了真实感。有些像系列情景剧,阿妙、鱼佬、猪肉佬、鸡佬虽然互相竞争生意,私底下却又像一家人一样,围坐在一起吃火锅。他们之间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说出来也绝对是有喜有悲。本片在开篇就营造了一个典型的上世纪90年代香港平民的市井生活图景,让本片充满了浓重的时代气息,同时,也把时代给予香港普通老百姓的幸与不幸,通过时代改革的变迁而展现得淋漓尽致。

可惜,一直嫌弃街市的阿妙始终没有跨过绝不爱上街市男人的心理底线。千禧年将至,阿妙父亲却因心脏病突发离世,为了避免与鱼佬朝夕相对,阿妙趁着政府宣布清拆富贵墟之际,离开了街市,她参加了政府再培训计划的化妆课程。希望借化妆为自己换一个新的脸孔。从此告别过去的阿妙在化妆界开始了新生活。世界忽然间变大了,有着一种未知去向,一晃似重生的天空海阔。影片的故事背景正是香港社会个方面变革较大的年代,而在这个年代下,影片里主要主角呈现的正是港人多种性格。鱼佬代表着守旧、坚持,当初第一个离开富贵墟的猪肉佬代表着思变,开拓,阿妙的身上则是迷茫与寻找,人物设置上的复杂性,其实是对人性对面性的一种书写。经历了兴旺、衰落、停封,即使后来极富人情味地一瞬间的重生,富贵墟也终还是成了废墟,这样的变迁,无论在哪个城市发展过程中都会不断反复地出现。只是在香港这样一个中西兼容,失而复得,经历着社会环境大转变的地标上,富贵墟更具象征意义罢了……10年时间的把变化看不见,但阿妙、鱼佬、猪肉佬、鸡佬他们却看见了富贵墟的变化和消失。此时的富贵墟仿佛是这个城市变迁的一个小小注脚,小人物虽是时代洪流中的沙石,但本片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在于面对悲喜人生,小人物们没有刻意的愤怒,而是通过轻松调侃的情节铺陈开来。人总要跟上时代,不然就会被淘汰,这是我们从社会中学到的最大心得。而这强大的适应能力不单是香港人的特色,也是整个中国人的特点。不管经历了多少潮起潮落,还在生生不息。这就是小人物的生命力。

在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中,阿妙度过了自己的三十岁,三十岁之后的人,总会看见很多事情的变化,老爸去世了,但靠着最后一搏还清了债,猪头佬出去闯荡,慢慢出人头地了,那个当年在菜市场写作业的小孩,一夜间也长高了很多,就连坚持到最后的鱼佬也结婚了,有了老婆和女儿,最后见证着这一切的富贵墟菜市场,也被政府拆掉了,面对生活的挣扎,阿妙与富贵墟一起,在错失的岁月中成长,往日的笑与泪也将全部埋在尘土之下。影片《每当变幻时》没有过度地去煽情,没有过度地去表现生活的困顿与艰难,而仅仅是用一种潇洒坚强的状态去面对十年生活的时间消逝。那失去与得到之间的无奈最后都汇成阿妙淡然一笑。这是一部能引起集体回忆的电影,在它的字里行间写无数乡土情结的符号,片中那些世俗化生活的片段也是一种对乡情的回味。

回望往昔对比现在,我们真的觉得很幸福,那物质上的富足是过去不能比拟的,然而我们同时也失去了很多东西,比如一捧泥土的湿润,一朵野花的芬芳,一枚野果的滋味,一滴露水的清醇,所谓有得必有失,远去的东西早已无法挽回......

转自:http://tieba.baidu.com/f?kz=723768581

[ 本帖最后由 祝秀丽 于 2010-10-28 10:3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8 10: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给学生放了一部韩国电影《爱·回家》,也饱含乡土亲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爱·回家》链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EzMzk2MjA0.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EzMzk2NDk2.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1 16: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