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53|回复: 0

内蒙古阿拉善盟沙力搏尔式摔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1 15: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申报的“沙力搏尔式摔跤”,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项目类别。沙力搏尔式跤是卫拉特蒙古族独创并保留至今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在阿拉善是乌日斯那达慕盛会中体育比赛的主要项目之一。沙力搏尔式跤在我盟各苏木镇和新疆、青海、甘肃的部分蒙古族聚居区广为流行。
 “沙力搏尔”系突厥语,是裤子之意,现土耳其族、新疆蒙古族仍将裤子称为“沙力搏尔”。顾名思义“沙力搏尔”是跤时穿的短裤,其发源时代至少有2000年的历史。在著名史诗《江格尔英雄传》的作战描述中,就多次详细提及沙力搏尔跤的技巧、服饰制作材料等。《江格尔英雄传》的研究者认为其口头传承年代为6—9世纪,由此看来沙力搏尔起源年代至少应该早于六世纪几百年,这也是阿拉善沙力搏尔式跤的源头。古代蒙古族,在将野马驯服为家畜,广泛运用于日常游牧生活的过程中,缰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那时起,爱好跤的勇士们,用缰绳捆绑在腰部和大腿上,随时随地可以较量,所以沙力搏尔跤又叫作“朝力搏尔”,即缰绳搏克的意思。随之产生了缰绳系法,到现在发展到了十几种。
  沙力搏尔式跤和蒙古搏克、中国式跤、日本相扑等有很多共同之处,也有它独特的地方,它在规则、方法、服装、场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沙力搏尔式跤报名不分民族、地区,不限人数、年龄和体重,自由组合;也不受场地、服装的限制,只要有一根系的绳子,一片草坪、松软空地或沙滩随地可以进行。乌日斯那达慕上的沙力搏尔式跤正式开赛之前,将跤手分为左翼方和右翼方,双方都有人高唱战歌,以助声势。唱过三遍后,由搏克扎苏拉(裁判)宣布开赛,左、右翼跤手在引跤员的带领下,将面孔蒙住,进入赛场。两位搏克手面朝后掀面布,首先向广大观众行大礼,接着双手握土起俯,抛撒四方,拍掌拍胸;继而双方跤手摆出半蹲式姿势,抓稳对方系带的固定处(古代是自由式抓法),在摆出公平预备式的情形下,裁判宣布竞技正式开始。
    沙力搏尔服饰的形成也有了几百年的历史。最早的沙力搏尔式跤上身不穿任何服饰,光脚。随着沙力搏尔式跤逐渐成为一种竞技性和观赏性合为一体的体育活动,它的服饰也越来越具美感。
 (一)沙力搏尔——跤手穿的一种特制的短裤。多用公牛皮、鹿皮、褡裢布等制做。腿上的绳圈用马驼鬃绳、丝绳、皮革、麻绳制作。
 (二)坎肩——跤手上身穿着的一种服饰。据老人们说,坎肩有绸缎做的,也有皮制的,款式与蒙古族坎肩相似,露肩、无袖、封襟,有众多图纹、装饰。
 (三)背特格——用软皮、薄毡、褡裢布做的长筒袜。起初沙力搏尔搏克不穿筒袜,是光脚丫,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为了保护脚,穿起了背特格。
 (四)金腰带、银腰带——与蒙古搏克章嘎相同。过去赐官顶帽,现在获旗级512名搏克大赛的冠军、256名搏克大赛的冠军2次、128名搏克赛冠军3次者获“布尔古德”称号与金腰带,亚军获“哈尔察盖”称号与银腰带。
 (五)盖头——跤手上场时遮盖头部的一种服饰,可用褡裢布、绸缎做。据说昔日喇嘛用的是黄盖头,俗人用的是黑盖头,忌白、绿盖头。
 (六)裁判服——清朝时期裁判大多是苏木章京以上的官员,服装均为官服。现在的裁判服以白色蒙古袍为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1 19: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