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6-6-22 11: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傅谨《草根的力量》讲座报告回应
一篇小字。
乡民艺术 路在何方
读咱老乡论文,看到胡集书会教人担忧的现状/出路,总觉得这小曲变了调,评书没了味,老
百姓少了那份心。
演艺大厅自然和露天广场不同,和田间地头不一样。电视上的名家大腕可不是咱民间的艺人,
吃千家饭,走千里路。年轻一代,抱着卡拉就ok。
难道民间艺术真成了无根的草,乡民文化真成了随风飘的叶?
但,我深信,老少爷们会回来的,他们好听这一口。中国人好品这个味。之前乱唱流行歌的俺
,这两年对村里的吕剧特有感觉,学了两口,可惜的是乱七八糟。
自然,单凭热情是不够的。要找一条健康的路。窃以为,路在脚下——农村歌舞团。
虽是新兴事物,农村歌舞团的气息还是很浓厚,很强劲的。05年,我有幸跟着阳信的歌舞队走
村串户三天,采访了主要成员。以下是俺的调查报告的大纲。
一, 基本细胞是家庭。骨干是这一家的四口人。
中年男子,是主管老板,他身藏祖传绝活,可不轻易表演。
他老婆,泼辣大方,是发动机,唱一口好吕剧,现场主持。
女儿,现代舞,流行歌。儿子,武术,花架子。
二, 剧目丰富,零距离接触。
京戏样板,吕剧经典,电视剧老歌。
流行歌曲,劲歌热舞,武术杂技,过年的话。
场院里,天井里,空一个地就行。晚上是高潮,几乎整个村都来看。
三, 市场经营,雇用演员。
主家出钱多,阵势就大,带人就多。这次,有两姑娘,打工。
乐器传统,设备新潮。唢呐,锣鼓,笙。架子鼓,音箱,喇叭,麦克。
面向红白事,可大可小,分档次。农民普遍喜欢这种多采的演出。这比放电影录象,单调的吹
鼓手热闹的多。
建议——民间文艺搭上这辆快车,登上这个舞台。
甲:评书,快板艺人,与其结对子,形成互动。相互学习,一人多技。
创作新段子,快段子,适当模仿电视。
乙:静态民艺,点缀歌舞团。
剪纸,泥塑,年画,编织,工艺类,让歌舞队锦上添花。在吉庆事中,或做赠品,或出售,培
育市场。
小结:民间文艺可能在歌舞队里获得新生,而歌舞队必会因此色彩纷呈,丰富文化底蕴。如此
,新农村文化可能会俗中有雅,地域风情也会多样共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