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49|回复: 12

第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主持人敖其教授致大会总结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5 13: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尊敬的乌丙安先生、尊敬的郝苏民先生、尊敬的各位代表:
       我们经过一天半的紧张而有序的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大会学术研讨的各项议程。在本次学术研讨会上,台湾大学、台湾中正大学、台湾国立成功大学、东吴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武汉大学、温州大学、安徽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长江大学、西南大学、常州大学、江苏连云港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青岛理工大学、湖北民族学院、常州大学、渤海大学、中国农业博物馆、广东省佛山博物馆、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上海新桥学院、韶关学院、呼伦贝尔学院历史文化研究院、内蒙古师范大学等28个高校、科研单位、博物馆的43名学者和学子发表了论文。
       大会上乌丙安先生、郝苏民先生、洪淑苓教授做了精彩的主题发言,几位先生渊博的知识和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大家终身受益匪浅。刚才由两位召集人分别总结了分组讨论的具体情况,对学术发言给予了较全面的总结,在这里对两位召集人的辛勤工作表示深切的谢意。
本次会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老中青三代学者和青年学子共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民俗学民间文学理论与实践,打破了年龄和代沟的界限。为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老一代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青年学者活跃的学术思想增强了会议的学术性,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三、跨学科综合研究,交叉研究也是本次研讨会的又一特征。
       借此机会我也对第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近一年的工作做一个简单的梳理与总结。
       我们自2010年10月8日正式接任第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主持工作以来,以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网络作为平台,与课外实践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每一个月确定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演示主题,开展了多项卓有成效的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与展示活动。
       如:2010年11月,论坛以“饮食民俗”为主题,进行内蒙古地区传统饮食的展示活动。一方面同学们在该月内在论坛上发布各自收集的内蒙古各地各民族的传统食品的相关资料,同时组织研究生准备了奶豆腐、奶皮子、炒米等蒙古族传统的经典食品,通过老师讲授奶食品的制作工艺、特色、礼节、禁忌及其文化内涵,展开互动性很强的教学演示活动。整个教学活动都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在论坛上进行网络直播,使登录论坛的网友都能分享这堂有意义的蒙古族饮食民俗课程。12月开展了以服饰文化为主题的论坛,同学们收集整理了多个民族的传统服饰的相关资料,发布于论坛进行交流,以此来了解各种服饰的特色、制作工艺,探讨服饰与地域文化、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
       2011年初,论坛举办了以年俗为主题的展示活动,同学们在论坛上发布了各自家乡的年俗,从小年到元宵节,各个节日中的饮食、服饰、礼节、禁忌等都得到了充分展示。同时大家也从民俗学的角度,对传统年节活动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进行讨论和交流。
       特别是在6月11日在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上,以课堂教学形式组织民俗学人类学专业和文化产业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了民间文化青年论坛遗产日特别活动。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发布了各自家乡独特的文化遗产,传播了家乡的文化,同时也了解了其他地区的文化遗产。因当日活动十分成功,我们将遗产日活动扩展为论坛文化遗产月活动,使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和讨论得以深入开展。使同学们感受了不同地区民俗文化的无穷魅力。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作为一个在民间文化界颇具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其广泛的传播性使学术信息、文化信息能得以迅速传播,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而论坛深刻的学术性又使其不同于一般的信息交流平台,无论是学界元老、还是学术新秀,都频繁光顾论坛,对于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诸多现象进行深刻的学术思考和探讨。这既促进了学术的进步,又使广大青年学子们获得了广泛学习的机会,给他们的学术生涯带来重要的启迪,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学科和学术未来的发展进步。因而,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的存在和发展都有着重大而积极的意义,论坛的创始人们和前八任坛主无疑是具有前瞻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过去一年中,接过接力棒的我们也尽力不负重托,将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作为一项十分重要且有意义的工作来进行,如今一年即将过去,我们的工作也接近尾声,在此呼吁海峡两岸的高校和科研单位,踊跃做薪火传递者,将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延续和发展下去,让民间文化青年论坛成为民间文化界的常青之树。
       在这里也特别感谢论坛的创建人之一钟宗宪先生为“第六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提供的奖金和审阅参评论文的朝戈金、萧放、扎格尔、田兆元、钟宗宪、陈永超、刘晓春、文化等各位老师认真的阅读和科学公正的评价。
       最后再次感谢与会的各位代表对本次会议多方的支持,感谢我们的特邀嘉宾乌丙安先生、郝苏民先生。感谢主办本次会议的内蒙古民俗文化研究基地、内蒙古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相关部门和领导。感谢会议会务组、秘书组各位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志愿者们。
       祝各位学者和青年学子们学术成果日益丰硕,在呼和浩特和草原考察期间心情舒畅、身体健康!愿我们的友谊天长日久,欢迎各位代表经常来内蒙古师范大学、来美丽富饶的内蒙古草原进行田野调查。
       谢谢各位。

[ 本帖最后由 田友丽 于 2011-7-26 16:23 编辑 ]
发表于 2011-7-25 17: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青年论坛会议圆满闭幕

第九届青年论坛会在敖其老师、田兆元老师及其团队的辛勤努力下、在诸位前辈学者及青年才俊的参与下,圆满闭幕,可喜可贺。
发表于 2011-7-26 13: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萧放 的帖子

借用多年前一个笑话,说一次别人访谈人大代表,问这一届有什么不同,他说:这次会议的“伙食”是最好的!

但确实,内蒙的热情款待让我们不得不这么说,这次伙食是最好的!!!
发表于 2011-8-5 16: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是坛主的精心安排,会议体现出内师大民俗学学科的实力,以及强大的社会资源动员能力。
发表于 2011-8-5 21: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恩施土家 的帖子

的确啊,那些天我们几乎就没粘多少粮食,好象肚子里装满了羊肉酸奶和美酒
发表于 2011-8-5 23: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衷心感谢敖其老师和田兆元老师,以及内师大各位同学的辛勤付出!
发表于 2011-8-24 10: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1-8-5 23:22 发表
衷心感谢敖其老师和田兆元老师,以及内师大各位同学的辛勤付出!


我们参与了两届了,希望你们一起物色新的坛主,开辟新的视野。
也希望青年论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有这样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平台很不容易。
这次也非常高兴乌,郝二老,他们自始至终参加会议,非常投入,给年轻一辈留下深刻的印象。
发表于 2011-8-25 17: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田兆元 于 2011-8-24 10:14 发表


我们参与了两届了,希望你们一起物色新的坛主,开辟新的视野。
也希望青年论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有这样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平台很不容易。
这次也非常高兴乌,郝二老,他们自始至终参加会议,非常投入,给年轻一 ...

田老师辛苦了。
前几天宪哥在云南,大家通了个电话,后来又趁着一班兄弟在北大开俗文学代表大会的时候,大家议了议,如果没有其他竞争单位的话,就由我们社科院的同人来接第十届吧。
发表于 2011-8-25 23:5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当年,青年论坛第一届会议由吕微老大哥开头,如今即将走过十个年头,明年第十届由爱东来作结,是很好的一个轮回。本人积极支持,热烈响应!
发表于 2011-8-27 12: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1-8-25 17:28 发表

田老师辛苦了。
前几天宪哥在云南,大家通了个电话,后来又趁着一班兄弟在北大开俗文学代表大会的时候,大家议了议,如果没有其他竞争单位的话,就由我们社科院的同人来接第十届吧。


那样很好啊,你们和敖其老师沟通一下就是。
发表于 2011-9-24 09: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专家学者老师同学,有了大家的全力支持,会议才能如此成功。很高兴施爱东老师表示社科院愿意承接下届论坛。那就请择吉日良辰隆重登坛吧。去年是10月8日登坛的,今年也这天如何?
发表于 2011-10-16 18: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敖其 于 2011-9-24 09:56 发表
谢谢各位专家学者老师同学,有了大家的全力支持,会议才能如此成功。很高兴施爱东老师表示社科院愿意承接下届论坛。那就请择吉日良辰隆重登坛吧。去年是10月8日登坛的,今年也这天如何?


敖其老师继续。。。

9是一个圣数呢。。。
发表于 2011-10-16 18: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1-8-25 17:28 发表

田老师辛苦了。
前几天宪哥在云南,大家通了个电话,后来又趁着一班兄弟在北大开俗文学代表大会的时候,大家议了议,如果没有其他竞争单位的话,就由我们社科院的同人来接第十届吧。


罪过罪过,没有看到则个,那也很好呀。
总之,继续继续,革命尚未成功,童鞋们尚需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1 23: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