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55|回复: 9

转载:“QQ”:公共空间的双重逃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26 18: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网络聊天已经逐渐成为现代都市人时髦的交流方式,这是一种依赖文字和现代技术的赛博空间叙事。这种叙事,既是对传统聊天的重建,也是对现实生活以及公共话题的双重逃逸,其结果,一是人的感性身体经验的缺失,二是人类内在自我中的非理性成分极度膨胀。
     [关键词] 网络聊天;赛博空间;虚拟叙事
     
     今天,西方社会已经发展到信息化资本主义阶段,中国社会也正在经历迈向“信息时代”的巨大变迁,毋庸置疑,网络逐渐或已经成为人的第二生存空间,尤其是,人们通过网络QQ以及手机短信进行的聊天日渐普及,“聊天”重新成为这个时代一个时尚的术语,并正在成为一种全新的“全民交往方式”。我们发现,从互联网聊天软件诞生至今,网上聊天不仅经历了参与者数量的巨幅攀升,而且正在经历聊天人员结构的巨大变化——从最初少数IT从业者,到部分中小学生和一些大学生(在时间上相对更多的“闲暇”,在经济上相对更加灵活的支配权,学习和生活压力的相对减小,以及互联网作为学习工具和作为休闲工具界限的模糊,已经让大学生成为互联时代规模最大、最为稳定的网上消费群体),再到目前相当部分的成年工薪族。聊天的场所,也已经从作为社会活动场所的办公室延伸到作为私人活动场所的家庭。可以说,互联时代,“聊天”的浪潮几乎席卷了各种年龄、身份、性别、职业、场所以及文化教养的人群。
     学术界对网络聊天的关注与研究也随之活跃起来,从赛博文化,因特网与社会学,网络犯罪、网络伦理到赛博空间的心理学研究,非常丰富。但是,专门针对网络聊天的研究还很欠缺。那么,网络聊天有哪些特点?它与传统“聊天”之间是什么关系?今日的聊天究竟是基于什么样的个体体验和社会心理产生出来的?它会对正常的人类社会秩序以及个体心灵带来哪些显著的影响?本文力图在这些方面作一些思考。
     一、自由言说的利与弊
     ——网络聊天的特征
     如果说传统的书信交流代表的是“纸质媒介”时代人类的联系方式,电话代表的是“电子媒介”时代的初期方式,那么, QQ所代表的则是“盛(high)电子时代”的人类联系方式。较之传统的人际交流形式,这种联系方式具有很多优势:
     首先,交往便利性。网络具有信息传播面广、速度快的特征,这完全改变了传统身体经验中的时空观。传统聊天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呈现依靠地域和现实关系来相互交流的交往模式。它局限于村落、部族,甚至局限于手工时代的不同工种,以及时间、性别等因素。而互联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自由言说已经达到了超越除“时间”之外的一切因素的程度。传统时代,时间起着标示与区分不同空间的作用。因此,对于传统聊天来说,人与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 万书辉,男,(1970-),重庆忠县人,渝西学院中文系讲师。
     人之间的交流在本质上受制于两个“空间维度”:因物理距离导致的空间维度和不在同一时间点上的空间维度。总之,共同的时空存在是传统聊天赖以发生的根基。对许多人来说,这同时也是当时无法克服的交往障碍。心仪已久,无缘结识的现象非常普遍。今天,网络聊天彻底打破了这种时空界限。可以说,在今天的人际交流中,已经不存在任何时间和空间的不可能。只要你想,你就能做到。
     其次,言说自由。网络时代,参与聊天的双方被隔离在网络两端,只通过文字进行交流,可以不受到现实中人格面具等因素的干扰,[1]这有助于实现心灵释放的自由无拘,尤其可以将受到显意识压制的“潜意识”尽情释放。不难理解,在传统聊天中,现实中那些生性孤僻、有性格缺陷的人注定是被淘汰的对象。而在这里,他们那被现实压抑致死的交往欲求可以重新复活。他们可以如现实中那些擅长交往的人一样,自由言说,游刃有余。可以说,在这个意义上,互联时代,网络这个巨大的“公共空间”实际上具有疗治心灵疾病的功效。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网络中这样一个现象:现实中越是闭锁的人越是乐于网上交流,越是没有现实交往经验的人网络交往的经验越是丰富。
     第三,安全感。网络好比一个天然的保护屏障,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这种安全感更提升了人们网络交往的兴趣。这里,网络标识既可以起到标示自己身份的作用,又可以起到保密的作用。[2]由于这种保密,人们甚至不必担心任何来自现实秩序、社会道德等因素对自己的言说带来的束缚,也不用担心年龄、职业与地域方面的差异,网络中的一切人际交流都可以按弗洛伊德所说的那个“自我”来引导。因此,网络空间的许多话语往往具有“私密性”的特征,而这种“私密性”,刚好是个体心灵自由敞开的表征。所以,英国心理学家杰弗里·加文在对42位年龄从19到26岁的聊天常客的个案研究中发现,网络聊天有利于建立人际关系,甚至建立恋爱关系。[3]显然,这种基于网络的人际交流对于缓解现代人巨大的生存压力,促进现代人的身心健康是有积极作用的。因为在本质上,它既是对韦伯所说的“现代性”即“理性”的反叛,也是对福柯所说的“监视社会”的逃离。[4]
     由于人际交流与沟通是传统聊天的根本职能,所以,网络聊天在某种意义上重新赋予了现代人自由“言说”的权力。这种自由言说曾经一度被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管理、物化商品等“他者”所阻隔,并直接导致传统聊天的终结。而网络聊天正在恢复的自由言说刚好是传统聊天赖以进入“公共空间”的根本特性,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网络聊天是对已经失落的传统聊天的重建。同时,因为有了互联网,QQ聊天的这种自由,甚至已经超越了传统聊天参与“公共空间”建构的那种自由。这样,我们有理由认为,网络正在再造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现代社会“公共空间”。
     当然,基于网络的人类交流方式不可避免的也会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性别偏差与质疑现实。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秘书长林维曾经指出,在他所看到的聊天案例中,同性角色非常少。[5]从心理学上讲,异性交往通常更具有吸引力,也更容易建立起固定的聊天伙伴关系。的确,网络聊天在本质上更是一种基于异性交往的联系方式,网上交流对象通常是异性,并有专属于异性的谈话方式和话题。网络聊天中存在的性别问题,不仅由于异性交往的单一性,还由于赛博空间中人为转变性别角色的种种企图,从而导致个性心理中的性别颠倒。在约翰·苏勒博士的著述中,他解释了许多人在赛博空间中故意转变自己性别身份的动机。他指出,赛博空间里这种情况非常多,其中尤以男性为多。因为在一个嘈杂纷乱的赛博空间中,女性身份更容易引起注意,可以借此观察男女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自己与女性交往的技巧;在一些游戏中,女性很容易获得男性帮助,容易较快过关。[6]此外,网络交往表面的安全性,很容易使人彻底敞开现实中那个封闭的内心世界,肆意倾诉现实中难于倾诉的心灵感受。人们由此错误的得出结论,认为网络比现实更为真实,它可以直接面对人的心灵,而不像现实中那么虚伪和沉重。一方面,异性之间这种“私密化信任”很容易使彼此关系由友谊发展为恋情。在一个虚拟世界中,聊天最后的结果便较多的指向了暧昧关系或者恋人关系;另一方面,网络聊天很容易诱发对现实的不信任。实际上,质疑现实并不能映证网络世界的纯净与圣洁。于是,网络交往欲深,欲不满现实,欲不相信现实,甚至行为选择中表现出逃离现实的倾向,便不足为奇。
     其次,想象的扩张与现实的逃逸。在一个虚拟世界中,人际交流存在对文字的想象性依赖。我们知道,人类对外部世界的知识是由感性的丰富性和完满性发展为理性的深刻性的。传统聊天时代,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是通过调动整体官能实现的,比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可以说,那时的人们一切经验都是直接的身体经验。在今天的现实环境中,人们之间的交流也需要互相观察对方的外貌、表情、眼神、体态以及说话中的停顿等等。然而网络聊天不一样,它不仅把传统人际交流中直接的身体经验让位于依靠文字的想象,而且实际上是把人类对他人的认知变得单一化了。在网上人们与他人的交流更多地依赖文字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存在对人类身体经验中感性丰富性的剥离,也存在交往判断中的想象扩张,因为单纯的文字给人的感觉恰恰是最充满想象力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倒夏学鸾教授认为,在人际交流中,语言是最靠不住的,眼神则难以说谎。[7]他的意思是:经由文字的想象真伪难辨,而眼神交流作为交往中的直接经验则可以分辨。这样,网络聊天把人们从现实世界完全移植进了一个“想象世界”。而我们知道,这种想象与虚构在本质上是艺术化的,具有想象性、情感性、具象性同一的特征。于是,在类似艺术虚构的情境中我们很自然地将交流对象美化、神圣化。虽然,相对于现实世界而言,那个对象只不过是一个理想的影子罢了,但人们自觉走入赛博空间的事实,与传统的文学艺术创造活动一块,足以让我们确信:现实作为人类肉体蜗居的场所,的确需要理想之光的朗照。在赛博空间这一交互式仿真场景中,我们似乎可以像古代的诗人、哲学家和政治家那样,自由表达对理想生活、社会秩序等美好事物的无限憧憬;唯有这样,一个现实中人才能完成他个体生命的完整结构。网络聊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完成了对 “缺陷现实”的补充和再造。但是,它固有的虚拟性、想象性,一方面丰富和活跃了都市人群的“内宇宙”,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对现实厌憎情绪的加重,甚至很容易把赛博空间作为现实生存的一个避难场所。而事实上,这种想象性理想空间最多只是一个现实生活的镜像它没有也不可能取代现实本身。
     再次,抢夺生存时间。在存在时间上,传统聊天与劳作同时发生,所以它是真正意义上的“闲暇性行为”,并不与生存发生矛盾,反倒能间接促进人的现实生存比如手工或农耕经验的传承。今天,劳作与聊天的分离,聊天的边缘化,已使得聊天不得不靠抢占生存时间,拼命挤出生存世界才能实现。于是,聊天行为与人的现实生存产生必然矛盾。可以说,个体心中对聊天时间的抢夺,也正是聊天与劳作之间的时间抢夺。由于自从资本主义制度诞生以来,专注于现实工作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尚,[8]所以,聊天在当代都市生活中对时间的争夺便变成了一种广受指责的行为。当然,对聊天来说,它的根本目的正是要解构那个以劳作为中心的话语权威,并且从边缘返回中心,重新建构起一个以心灵沟通为纽带的整体性(integrity)社会生活图景。只不过,当痴迷者将大部分生存时间用于网络聊天的时候,其合法性就该受到质疑了。
     二、网络聊天产生的社会心理机制
     大致说来,网络聊天是基于以下社会及个体心理而产生出来的:
     1)“孤独社会”的理性反叛。5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社会学家戴维·里斯曼(David Riesman)在其社会学名著中将二战后的美国人称为“孤独的人群”。[9]他指出,高速公路、大众媒体(比如电视)、郊区化在带给美国社会结构性变迁的同时也给美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疏离感,以及家庭和社区的解体趋向。疏离的原因,主要是技术的发达导致社会性格的变化。他认为,传统社会的社会性格是“传统引导型”:其他人做什么,我也做什么,而这就是正确的;市场资本主义的社会性格是“内在引导型”。由于社会上出现了一种英雄似的新人——实业家(entrepreneur),这一阶段的普遍个性就是:我相信我的创造力,我这样做是理所应当的;今天我们所处的后现代主义社会,社会性格是“他人引导型”。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人们生活在组织化资本主义。大家相信:做好组织中的一员,做好我应该做的已经足够,人的行动受到同行压力与公众舆论的支配。[10]
     通常我们会认为,知识修养与理性行为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也即,越有知识教化的经历,其行为一般也越理性化。按照以往的观点,网络聊天这种躲入赛博空间的行为会是一种非理性选择。然而,当大量有教养、有生活经历的人不断涌入这个虚拟空间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重新认真的反思这个问题了。从里斯曼的观点中我们不难见出,在一个“孤独社会”,网上聊天事实上已经或正在代表着有知识修养与理性行为的人对组织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反叛,对他者统治尤其是知识与理性的反叛。它正成为现代都市人敞开心灵、获取信息、寻找友谊甚至“虚拟爱情”、拥抱生活的一种生存方式。从人的心灵的敞开性意义上讲,这无疑是向人类本性的回归,是失落的“聊天”在新时代的重建。它带给人的全新体验,对被秩序化、规范化、商品化的现实生活所禁锢的现代灵魂来说,无疑是一次彻底的、朝向轻松、自由和彼此牵挂的精神解放,对于阻拒“他者”对人类生活的入侵,把人首先还原为一个感性实存的人无疑是有极大好处的。这正如刘小枫所说:“当代意识礼赞的是生命的赤裸裸的强力,怂恿生命自持强力超逾于神圣之上。”[11]
     历史的看,神性和理性固然哺育了漫长的人类文明,但同时,它们也压制了与生俱来的人自身的感性存在。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神性压迫下的“人”的解放,到资本主义发展巅峰时期理性压迫下的“人”的解放。可以说,通过“聊天”在新时代的重建,人又一次寻找到了失落的自身。
     2)呼唤“倾听”。QQ的风靡,不仅因为它的快捷、便利(QQ与电话的结合,使得交流双方可以随时找到对方),还因为它的“永远耐心的倾听”。生活中的反复陈述,会被视为唠叨,无人细听;生活中的琐碎表达,会被视为罗嗦,无人细听;而在网络中,你永远可以找到以最大的耐心和热忱最大限度地包容你、倾听你的人。相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流而言,QQ的最大不同在于:一方渴望“倾吐”,另一方愿意“倾听”。而且,“倾吐”和“倾听”是相互的,即彼此既互相“倾吐”,又互为对方的“倾听”者。在这种意义上,QQ的出现,其本质乃是对倾听的重建,而不是对传统聊天的简单重建。甚至可以说,它是对传统聊天的“解构”。因为,传统聊天更加侧重“言说”,彼此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所以它是“趋异”的。而QQ更多的是“趋同”,一方“言说”,另一方“倾听”,并赞同、支持或理解。所以,希望受人”倾听”,也就是希望被人理解;希望被人理解,也就是渴求他人尊重。对那些有类似心灵需求的人来说,QQ刚好是一个适宜的场所。于是,QQ中的朋友,就像久违的亲人或者作为心灵依靠的朋友,彼此没有任何现实生存法则的阻隔,没有年龄、身份、文化教养的界限。他(她)完全站在你的立场,分享你的快乐,分担你的忧伤。这样,无论是心中的烦恼还是喜悦,无论节假日或还是工作之余的“闲暇”,人们总会想到打开这个神秘的空间,去收获一份好心情。
     3)“边界消失”后的心灵释放。QQ、网络、手机短信,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人“存放心灵的空间”。这里,虚拟和现实,物质与精神、都市与乡村、文明与愚昧,甚至友情与爱情,彼此之间“边界消失”、完美融合,虚拟世界成为现实世界一个合理的组成部分,或者说,传统的现实生活已经延伸到一个陌生的虚拟世界,而这个世界正让我们逐渐熟悉起来。所以,当有些现实矛盾和伤害郁积在心中,不能在生活中尽情宣泄的时候,人们几乎会象小孩一样的跑向那台机器,去赛博空间中向那些永远耐心倾听的人倾诉,以实现对现实生活的“去蔽”。[12]
     三、QQ:赛博空间的虚拟叙事
     QQ聊天更多借助书面语,而书面语说话者的“不在场”(absent)很容易让人想到网络聊天具有传统书信的特点。同时,交往双方的“在场”(present)又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传统聊天。诚然,QQ在今天的风行,一方面因为它具有传统书信和聊天的一些共同特征,便于人际交流与沟通;同时也因为当代信息技术产生了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空间——赛博空间(Cyber space),并因此产生了一种新型文化现象——赛博文化 (Cyberculture) 。由此,关注网络聊天,弄清它与传统交流方式的区别,也就是对数字时代赛博文化的解读。
     1、QQ与书信
     网络聊天具有传统书信传情达意的功能(这里我们讨论的主要不是公文式的书信)。传统书信交流中,不同的人处在一个物理意义上不同时空的状态,需要借助书信这一特定的交流手段传达资讯,沟通感情。这种有距离的时空状态特别适合“审美关系”的建立。按照英国美学家布洛(Edward Bullough)的观点,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对象之间要保持适当心理距离,使主体以非理性、非功利的审美态度来对待对象,以便实现主体与对象间的感情交流,促成美感的发生。[13]
     书信交流时代,时空的距离以及超越现实功利的态度带来我们在想象中虚构的对对象的美感体验。这种体验诱发出心灵中情感性极强的语言,语言反过来又强化了对对象的美感,让阅书人对远方的人产生无尽美好的情思——思念。中国古代最为典型的“鸿雁传书”中所传递的,多半是“思念”、“牵挂”。“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疑无路”是证。QQ与书信的区别有三:
     一是时空观的变化。在QQ聊天中,交谈的人处在同一时间维度下。因此,相对来说,留言功能(本质是时间的先后差别)并不是它的根本。时间同一的特点带来QQ交流中即时性、互动性、片断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是隶属于传统聊天的而非书信的。也就是说,时间同一产生即时性与互动性的结果,而这一结果很容易诱发空间同一性的联想。这种联想的心理机制,本源于现实的时空联系以及传统的聊天经验。我们注意到,传统书信的时空分离,传统聊天的时空结合,在作为现代交际工具的互联网上已经演化为QQ聊天的时间同一和空间分离。时间同一性使它的交流具有即时对话的特点,而交流双方不处在同一空间,导致即时对话中又隐含着想象中的时间距离。
     二是古代书信的使用主体大多是家人,至少也是熟识的友人,故它通常最终会指向团圆或欢聚;而QQ的使用主体大多是互不相识的陌生人,通常它完全不是或不应该是指向欢聚的,它首先应该是一种讯息传递工具,除非虚拟现实与生活现实之间的关系已经打破。这一特征同时表明,传统书信重在抒情,网络聊天则主要应该承担叙事和信息传递的功能。
     三、古代书信的读写双方及其行为分别发生在不同的时空,这一特征要求书信自身作为独立文本以及作为双方情感承载物的完整性,或者说传统书信有对其自身“合法性”(Legitimacy)的要求;[14]现代技术条件下的QQ不同,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即时性和互动性,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非直接人际交流中“书写——倾听——沟通——理解——融合”的全过程。所以,它更具有传统聊天的特点,只不过,它缺乏的那种直接交流中对对象的感官印象。
     2、超现实的由来
     QQ赖以存在的赛博空间(cyber space)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也是一个超现实的空间。法国著名思想家鲍德里亚在谈到媒介的时候所使用了“仿像”或称“拟像”(simulacrum)概念,这一概念极好的诠释了赛博空间的特征。他指出:媒介没有简单的现实或想象这种现代区分,它只生产“仿像”,其特点是“既创造现实的强化形式又创造现实的替代品,但却不能达及现实”。[15]也就是说,电视、电脑中的这个空间生产出一种图像世界,这个世界的特点是:它既是非现实的,又容易使人产生比现实事物还真实的印象。对网络聊天来说,超现实的特征是通过如下手段实现的:1)在QQ聊天中,有一整套只属于网上聊天的表情符号。这些符号是高度形象化的,能传达出与文字相应的各种内心情绪,使对方很容易产生假想的面对面的感性印象;通过文字交流中一些语气词、标点符号以及这些表情符号的运用,所有的符号便成为把握对方心情变化的秘密武器。它的作用:一是可以通过表情符号把心中不便言传的话语传递给对方;二是使得较为单一的语言符号显得更为生动,传神;同时,这些符号又是“漫画化”与“游戏性”的,很容易让人们从中见出人类成年时期早已丢失的儿童天性——顽皮、赤诚、娇嗔,从而始终令谈话处于一种轻松、舒适的氛围。2)网络聊天首先是隶属于私人空间的秘密交谈,同时,为了它能更好的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它又有一整套对现实中人都有约束力的“规章”,所以它同时兼有公共空间的属性。比如,作为语言交流,它与传统聊天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主要采用书面语,而传统聊天则主要是口语,故今天的交流对象更多需要一些文化修养、生活阅历与社会经验。而文化修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就是语言运用的技巧,可以说,独特的话语方式是在网上结识朋友的极其有效的手段。因而,QQ极好地诠释了海德格尔关于“语言是存在的家园”的论断。在QQ和传统聊天的关系中,显然,书面语是对口语及其所代表的生活的“过滤”,与传统聊天的俚俗相比,它显得更为纯净;与传统聊天的大量场景铺排和罗嗦话相比,它明显更为简洁;与传统聊天按社会地位和个体身份区分相比,它更多按话语把握方式和机器操作这些技术要素对交流对象予以区分。但同时,它的交流速度、信息量和形象生动性却远弱于传统聊天。
     3、叙事分析:QQ与传统聊天
     从内容看,如果说传统聊天主要是家长里短、品评人物、交流经验与传递信息的话,网络聊天则主要是人情风物、性格志趣、工作家庭与感情经历;从叙事环境看,传统聊天主要是作坊、庭院与山水之间,人们所面对的是劳作对象与自然山水。网络聊天发生在现代都市,人们所面对的是各种现代化都市景观。从叙事心境看,传统聊天是人类完全“浸润”在劳作和大自然中,并从人们的生活中自然流淌出来的,它与当时人们的时间体验完全融为一体。[16]而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已经无法与劳作完美融合,相反只是从中感受到了“焦虑”,[17]人们迫切需要的是到一个与现实无关的空间去倾吐这种来自现实的“焦虑”;从叙事风格来看,传统聊天虽俚俗者居多,但大多是从容的,去雕饰的。网络聊天则不然,其中充满了根据对方话语、性格、欲求而创设的谈话内容,真伪难辨,真情难知,充满了许多未知数。因为有些阴谋是熟悉网络聊天游戏规则的人预设的,所以初聊者往往容易在诱惑中走上一条难以自拔的游戏之路。可以说,网络聊天的这一特点,正是自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开始以来的算计和狡猾的产物;从叙事结构看,一方面,网络聊天在总体上大致遵循“身份”(城市、年龄、职业)——“志趣”(性格、爱好)——“经历”(生活、感情)的线性结构。另一方面,在互联网上,每一个个体中心都会历时的面对许多聊天对象,而这个个体中心与那些历时对象之间的叙事,通常都是这个总体性叙事结构的循环呈现。传统聊天没有固定的叙事模式,由于传统聊天参与人所在群体的相对固定,一些初始话题往往会被省略,不再构成叙事中的组成部分。因此,它的叙事结构随话题不同具有不确定性。如果一定要寻找,那么,那里的叙事结构通常呈现一种简单的直线模式。也就是说,在一个群体中,不会因一个后来的陌生人而从头开始。
     总之,由于语言、符号、叙事模式、现实“焦虑”以及某些算计的原因,在网上,几句话下来,就对一个人产生异乎寻常好感的事例是不鲜见的。这是因为,在一个类似“公共空间”的环境中,表达是自由的、对话式的而且存在对语言的过分依赖。在这里,交往双方的内心情绪可以“无蔽的”表达,而且有言说就会有倾听。这种互动的情感传递会迅速将对方从一个陌生的社会群体中分化出来,并直接导向一个只属于个体内心的情感空间。在这里,聊天双方唯一可以判定对方意图与身份的只有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传统聊天则不一样,人们主要依靠对方面对相同事实时所陈述的观点,他陈述时的身体语言(诸如表情、声音、态度、手势等)来判定其意图的真伪,因此欺骗性较小。它的谈话内容与叙事结构也往往视场景和所述内容灵活变化,通常所涉及的内容都不是预设的。一句话,网络聊天与传统聊天的最大区别,乃是个体间性与群体间性的区别。
     从叙事分析中我们见出,在网上,我们的对手既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又只是一些应和着你的语言出现的字符;既是一个在你的时空中根本不存在的人,又是一个与想象中理想的人十分想象的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发现,自己对那些聊得很投机的人的印象,非常类似于对传统文学作品中那些艺术形象的印象。无论是生活素材的来源,内心情绪的萌动,大脑对知觉对象的“完形”和“建构”,以及对理想世界和理想情怀的找寻,这一切都是相似的。这样,一个人宁愿舍弃生活中的交流对象走向虚拟世界将是必然的,当然,也是十分危险的。
     4、赛博空间的关系结构
     赛博空间的叙事呈现1→n的结构。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同时和数个人聊天。但这与传统聊天中大家同处一个时空下,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彼此交流不同。传统聊天话题特有的“公共性“使其叙事结构指向一个共同的中心。彼此共同参与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每个人只断续充当该完整结构上的几个节点。而QQ中的人们处在一个共同的时间纬度下,我们现在的对象分别处在不同的空间纬度,但被这个聊天工具结构到了一起。它的结果是,每个对手与我的谈话与交流都有一个完整的过程,都有一种不同的体验。因此,在本质上,1→n关系的实质则是1→1的关系,加上QQ密码的保护作用以及虚拟空间的潜意识流露,每一对谈话人之间的聊天都具有了“私聊”的性质。由于“私聊”,人与现实生活和公共空间的关系被屏蔽。在这样的聊天中,人的完整的人格结构产生分化,理性、理智的一面被隐藏与淡化,感性、感情的一面彰显,很容易进入一种“不是朋友胜似朋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不是恋人胜似恋人”的“第四种感情”状态。
     
     结 语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原因,现代都市人的“闲暇”往往集中在晚上,因此晚上也就成为聊天的主要时间。与这一时间的闲暇心境相伴,人很容易在放松状态中袒露心扉,并表现出对真挚友情和理想爱情的热切渴盼。随着白日的逝去,黑夜的降临,人也开始躲入自己的内心,去寻找那个真正的感性自我,尤其是感情上那个真实的自我。于是,黑夜属于感情,黑夜属于放纵,黑夜属于网络。网络聊天顺应这一趋势,及时牵引出人们那被白日的繁忙和喧嚣所遮蔽的“相思”之情。
     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现代都市人的两张面孔:理性、崇高的和感性、卑下的。这两张面孔的分离,既诱发了当代都市人的人格分裂,带来白天与黑夜不同的身体经验,同时也标志着现代都市人在心灵深处向黑夜、向情感、向欲望的全面逃离。这种逃离的后果,是现实间人际关系的越发隔膜,人内心体验的越发孤独,以及内在自我的彻底迷失。如果说传统聊天是进入“公共空间”的话,网络聊天则是进入了一个表面化的“公共空间”。那里,赛博空间的叙事法则使得个体内在的私欲膨胀。其必然后果,是躲避现实生存空间,逃避“公共话题”。所以,网络聊天的本质是“私聊”,其后果是“公共空间”的双重逃逸。
     [参 考 文 献]
     [1][2][6]Suler, J. (Jan. 1996). The Psychology of Cyberspace..[DB/OL]2003-2-22.http://www1.rider.edu/~suler/psycyber/psycyber.html.
     [3][5][7]刘育英.停,别网下[DB/OL] 中国新闻社.新闻周刊,2003-02-06.http://cache.baidu.com/cache?word=%C9%E7%BB%E1%D1%A7%2C%CD%F8%C2%E7%3B%C1%C4%CC%EC&url=http%3A%2F%2Fwww%2Echinanewsweek%2Ecom%2Ecn%2F2002%2D07%2D15%2F1%2F97%2Ehtml&b=4&user=baidu.
     [4]福柯. 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8]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 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9]理斯曼.孤独的人群——美国人性格变动之研究[M].刘翔平译.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10][17]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1]刘小枫.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重温《金蔷薇》[DB/OL]. 2003-2-14.http://www.nfcmag.com/2002-06-2/article/68.htm.
     [12][德]海德格尔.人,诗意的安居[Z].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3][英]布洛.作为艺术中的因素和一种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DB/OL].2003-3-9. http://cache.baidu.com/cache?word=%C3%C0%D1%A7%3B%BC%D2%2C%B2%BC%3B%C2%E5&url=http%3A%2F%2Fwww%2Ezhsc%2Enet%2Fshuyuan%2Fjiaocai%2Fxingshang%2Fxs074%2Ehtm&b=10&user=baidu.
     [14][德]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M].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5][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6][德]本雅明.本雅明文选[M].陈永国,马海良译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发表于 2003-12-26 22: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载:“QQ”:公共空间的双重逃逸

请问作者、出处
发表于 2005-11-9 21: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载:“QQ”:公共空间的双重逃逸

我是作者,现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化批评”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文章于2003年发表在《渝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后刊发于“文化研究网”,也可以在CNKI数据库中查询。  万书辉
发表于 2005-11-9 21: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载:“QQ”:公共空间的双重逃逸

补充:发表在《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可在该网址下载:http://cache.baidu.com/c?word=%CD%F2%3B%CA%E9%3B%BB%D4&url=http%3A//cnki%2Ejxlib%2Ecom/Grid20/detail%2Easpx%3Ffilename%3Dcqsz200302017%26dbname%3Dcjfd2003&b=0&a=36&user=baidu
发表于 2005-11-10 00: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载:“QQ”:公共空间的双重逃逸

万兄居然两年一现身。
真是仙人啊!
谢谢!
发表于 2005-11-10 11: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载:“QQ”:公共空间的双重逃逸

作者想必也是骨灰网虫之一了。
当时我有几点意见,也许可以为您补充一些思路。
作者的文章分析是正确且有深度的,只是还不全面而已。网络聊天,不只是腾讯QQ,还有诸如网络猪、网易泡泡、各网站聊天室,以及传统的ICQ、MSN、yahoo!雅虎通等等。
(一)QQ本身的局限性。
QQ这款聊天软件,自20世纪末产生以来,在中国大陆迅速扩张领地,甚至成为电话的强有力竞争者,这是勿庸置疑的。它具有很多优势,作者已经分析不少。但是我有几点需要提醒:
第一,QQ只能部分代表中国大陆的聊天。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QQ的使用非常少,这一点,您随便找几个台湾人问问便知。在外国,只有一部分这几年的出国留学人员,在使用QQ,并且仅限于与中国大陆人员联系时。这是QQ地域上的局限,QQ聊天只能代表中国大陆。
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在国外,更多使用的是ICQ和msn,以及yahoo!的雅虎通。
第二,在使用人员的层次上,作者似乎只是看到了那部分不认识的人、孤独的人,看到了哪些因无聊而聊天的人,所以只看到了其因“虚拟”而带来的特征。作者忽略了另外一部分人——因为网络聊天的低成本而使用它的网聊人群。这部分人都是相互认识的人,他们使用网络聊天,只是因为网络聊天具有电话所无法代替的功能。
第三,使用QQ的人群并不像作者说得那么普遍。一直以来,QQ的使用者一直大量集中在学生人群。也许是由于QQ的一直一来的娱乐面孔罢,各大公司、党政机关在规定中是不允许使用它的,但是可以使用msn作为商业交谈的工具,而有些机关,则允许使用icq和msn来作为工作时间传递信息的工具,都是因为这可以大量节省电话费的支出。
第四,因为腾讯公司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地需要客户端买单,由此造成某些瘾君子(主要是初中、高中生和中专生)为了自己的网络形象而大量投入时间和金钱——除了挂机赚级,如果要使自己的网络形象光彩照人,每个月至少需要向腾讯公司投入150元人民币,开通三钻贵族、qq秀、会员、特殊靓号、网络大硬盘等等有偿服务。在这种情况下,QQ往往被学生家长和老师所深深诟病。这无形中也形成了QQ的局限。
(二)网络聊天人群的潜规律性。
首先要说明,是哪些人在聊天,他们使用哪种工具进行聊天,聊天的目的何在,没有绝对的界线,这里说的只是其大多数。而且,这里所说的人群,也是仅限于中国大陆的。
我网络聊天的经历也许不比作者长,我是从1999年开始的——当时考上了大学,那个暑假就开始接触网络,接触网络聊天了。一直聊到现在,没什么大的长进,刚刚16级,但是回想经历,尚能总结出一点小小的规律。
由于只需要认识汉语拼音和汉字就能网络聊天,所以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是先进的标志。同时,网络游戏、对电脑的操控,也往往都是他们课余的谈资,或者互不服气,或者产生小权威。据我调查,他们大部分是使用网易泡泡(卡通性具有很大吸引力)和腾迅QQ。
对于中学生以及中专生来说,QQ等网络聊天往往是其身份的象征,所以他们往往是向腾讯公司交钱的主要人群(除了广告客户之外)。他们的QQ往往绚丽多彩,使用特殊号码,使用一系列有偿服务——似乎这就象征了主人的财力、智力和身份。到了高中生,由于外语学习的深化,开始有一部分同学开始使用ICQ和msn,虽然很少跟老外单挑,但是这也能代表其开放性与先进性,往往成为自己炫耀的资本。中学生也开始进入各网站的聊天室,并且很容易会成为其中的焦点——这种焦点很能给青春期的人带来莫名的满足感。极少的一部分出国的中学生,我暂时还没有接触,不敢妄言。
大学生大多集中在QQ聊天中,并且大量出现多样性,即同一人会同时使用几个聊天工具,在几个聊天工具中都有帐号,同时在几个聊天工具上发言。由于大学本身的开放性,聊天对象和聊天时间等都获得了空前自由,某些人可以达到近乎疯狂的程度。作者文中的观点基本上全都适用这个阶段的网聊人群。
当面临毕业以及毕业之后,网聊人群就会随着工作或者进一步的学习生涯而产生分化,但是共同的特点是更加走向成熟和理性。继续学习的一群人,仍然会继续使用QQ;出国留学者也会部分地使用QQ,但在与他们的外国同学联系时,较多使用msn和icq;去公司工作者,上班时间或者不允许网聊,或者使用msn(icq也很少被允许使用,QQ基本上都不允许),其内容大都限制在工作内容和商务联系上——老板、领班和领导不在场的下除外;下班后可能会用QQ。有的单位和企业会处于节约电话费的考虑而允许员工使用网络聊天,但其内容会受到比较严密的监控。此时的聊天对象已经趋于固定,并且认识的人逐步占到聊天对象的大多数。对于私人来说,QQ的音频视频功能,更加充当了可视电话的功能——我家的长途电话费因此锐减。
为了与以往的朋友联系,这些非QQ使用人群,还会带动一部分人使用其它的聊天工具,但此类数量较少。
(三)网络聊天尤其是QQ的发展。
QQ和其它的聊天软件一直在不停地发展完善中,各款聊天软件的功能趋于类似,而又都在发掘属于自身的特色。有一个反面例证,腾迅公司的“网络链接超时,请您稍后再试”,成为广大聊友的一句笑谈,成为腾迅的一大特色。嘿嘿。
QQ由原先的仅限于聊天,后来逐步发展,到目前已经集成了网络日志、网络硬盘、在线播放、交友论坛、席娟门户、商务服务、个人空间、电子宠物、QQ群(实际上就是网站聊天室的变通)、聊天室链接、手机服务、音频视频、文件传输、网络游戏等等一系列功能,使其适用性更加广泛。
QQ往往还成为论坛的补充。由于论坛发贴的非即时性,成员为了更加直接地进行交流,大多数论坛和网络游戏战网论坛,会有自己的QQ群,例如默然居、各战网论坛、五月森林等,还有咱这个论坛也有QQ群。这也算是聊天工具增强适用性的一个表现罢。

我觉得,网络聊天的行为背后除了社会文化因素,更有聊天工具使用者的心理因素,并且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对此因素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应该能得到较好的答案。

没有准备什么提纲,拜读楼主大作后信手写来,必定会有很多漏洞,有待于补充。希望楼主能不吝赐教,也希望各位多多拍砖。
发表于 2005-11-10 11: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载:“QQ”:公共空间的双重逃逸

对了,还有一点在下不敢苟同:
“QQ赖以存在的赛博空间(cyber space)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也是一个超现实的空间。”对于那些因为无聊而聊、因为无聊而上网的人,和对于初次接触网络的人来说,是这样的。但是,QQ和其它网络聊天工具,甚至包括整个网络,正在日益发展为一种产业和交流工具。从各网络公司的股票,到网友聚会,从有人因网络而发家或破产,到因网络而起的犯罪行为,从当初的时尚,到今天的联系工具,所谓的虚拟空间已经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人们的心理也日趋平和。当新奇的玩意司空见惯,它朴实的功用就会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它越来越现实,就如同要使用那些服务就要交钱一样,根本就不可能超现实,更不虚拟。赛博空间实际上是信息产业的工作对象之一,也是盈利手段之一。所谓的虚拟,只是说它的传输方式是电子数据流而已,网站或者电脑坏了,就啥都没有了,所以就是虚拟了。如果赛博空间真是虚拟的、超现实的,大家还怎么赚钱养家呢?嘿嘿。作家的小说也能营造一个空间,在读者的脑子里,更看不见摸不着,是不是也是虚拟、超现实呢?嘿嘿。
另外,赛博文化涵盖所有通过国际互联和局域网传递的信息,广义包括p2p的传输方式也涵盖在内,而网络聊天只是这其中的一个部分,而使用QQ更是网络聊天的一个小部分,所以从QQ的立场去研究赛博文化,还是需要从DNA看生命个体的功夫的。嘿嘿。
[ 本帖由 张礼敏 于 2005-11-10 12:56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5-11-10 12: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载:“QQ”:公共空间的双重逃逸

感谢版主和五月森林!希望以后多多联系,我的确很少上论坛,主要是感觉注册麻烦,呵呵。不过能结交朋友,也是很不错的。

我的联系方式是:dibadui@sina.com
感谢赐教!
发表于 2005-11-10 13: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载:“QQ”:公共空间的双重逃逸

偶可不敢当赐教二字,只是因您的文章而有些感想而已。。。。惭愧惭愧。。。。

ps:五月森林网站因为没有向网络空间服务商交钱,现在被暂时关闭了。。。。

还希望您常来看看啊。。。。
发表于 2005-11-11 15: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载:“QQ”:公共空间的双重逃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11 12: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