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04|回复: 6

中央三号文件: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2-23 16: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悉,中国社会科学院已在年前向各所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央三号文件) ;该文件面向社会的正式发布,大概在“两会”期间或之后。

----------------------------------------------


    抓住重要契机做出更大贡献
──我院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学习贯彻中央《意见》精神
     
    本报讯(记者马海涛)

    我院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王洛林副院长、朱锦昌秘书长出席座谈会。王洛林在会上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和回答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颁布反映了这一时代要求,是体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要标志,是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的重要契机。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学习《意见》的精神实质,制订实施具体方案,多出成果,不辜负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期望,为新世纪哲学社会科学的继续繁荣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与会专家在发言中认为,《意见》是党中央作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决策,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视、关怀和期望。《意见》阐明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从教材体系的形成、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选拔及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10年发展目标,并且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管理体制改革、队伍建设和加强党的领导方面提出了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的基本任务,是一份在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期内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纲领。它在思想上统一了人们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意义的认识,在实践中解决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具体问题,从而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关心和重视,提高了工作的信心和热情。

     与会专家认为,《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任务,这是党中央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理论创新,而采取的一项意义深远的重大举措,为深入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从而为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支持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党中央交给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一项光荣而重大的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相联系。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使主观世界符合客观世界,这是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基本准则。我们要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形而上学和主观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与会专家认为,《意见》再次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求真务实的要求,对于当前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一方面肩负着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任务,为改革开放开辟道路;同时要解决和回答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改革开放提供对策建议。另一方面,要坚持搞好基础研究,推动学科建设和基本理论创新,扩大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学术领域中的地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20多年的持续繁荣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我们要继承优良传统,保持学术环境应有的平静、平和、渐进、积累的氛围,杜绝浮躁、急功近利等有害学术发展的因素。近几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推进优良学风的建设做了不懈努力。《意见》的颁布和实施无疑会对学风建设产生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有了好的学风才会有求真务实的研究工作,才会不断推出学术精品、传世之作,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专家学者。

     办公厅主任黄晓勇主持座谈会。江小涓、陈祖武、黄宝生、李景源、李崇富、郝时远、景天魁、尹韵公、邢广程、杨光、秦毅等参加座谈会。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本网发布时间:2004-2-17 10:11:56
 楼主| 发表于 2004-2-23 16: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央三号文件: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新世纪文化工程的总纲目

杨  义

中国将以什么样的文明形态,或文明姿态走向新的世纪?这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这种“同样重要”不仅有“一”,而且有“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里协调发展的文明层次不仅是“二”,而且是“三”)。这表明,中国已经在全面地规划作为一个现代大国的文明形态的总纲,它要以科学的精神、文明的风范建设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这是中国这个曾经为全人类文明做出过伟大贡献的国家,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再一次为全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的庄严承诺。

哲学社会科学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深刻地涉及一种文明运行的方向、方式、机制和气象,涉及它的总纲目和内在特质。它赋予一个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身姿态和风采。它左右着人心,凝聚着情感,化育着精神,把它视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是非常明智的,也是非常深刻的。作为早期人类最聪明的族群之一,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还在这种文明形成自己发展模式的所谓“文化轴心时代”,《周易》就这样表述对文明的理解: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中的“止”字,依照甲骨文、金文,是脚趾的形状,也就是说,文明的立足点是人文,用它所包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开化天下人心。这就是我反复说过的一句话:文化工程是一项人心工程。这也是我考察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的历史得到的一点体会。有记载说,中华民族于夏之时有万国,于商之时有三千余国,于周朝五等分封,还有千七百七十三国。这主要是讲中原地区。自中国的完整版图而言,更应该说它是多部族、多民族激荡而融合的复合形态的文明。在漫长曲折的分合激荡中,文化扮演了非常关键的粘合剂或精神纽带的角色。一方面是中原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一方面是边远文化的“边缘的活力”,使不同地域民族在经济互补、和战相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愈来愈深厚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认同感。陈寅恪研究南北朝隋唐史,发现“文化重于种族”,实际上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条通则。惟有礼乐文明之邦的文化的这种关键作用,中华文明才不会像世界上其他某些文明那样,陷入无休无止的仇恨火并之中,从而统一起来共创、共享自己的文明成就。抗日战争时期,包括陈寅恪、陈垣在内的一批最有名的历史学家,以不同方法研究中国历史不同时段,都得出与上述相似的结论,既可看到中国文化精神有其千古一贯的脉络,也可以看到哲学社会科学在发现、弘扬和培育中国文化精神上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个民族在它全面振兴的时候,需要对自己的文化精神有一个系统的而不是片面的、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与时俱进的而不是固步自封的认识,以建立自己全面复兴的内在精神支柱和文化动力。因此应该加强和深化中国文化精神总纲目的研究,把小康社会与大国文化气象的建构,作为我们民族当下的必修课题。美国文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是不怎么被英、法文化精英们看得起的,但它此后以极大的注意力和资源进行美国学的研究,系统地阐释了熔炉文化背景中的清教—扬基文化精神的历史源流及其价值观的合理性,从而在美国经济强势中开拓文化强势。对比起来,中国文化的历史极其悠久,构成极其复杂,面临的难题和困扰也更加繁多。面对世界上第一流的文化资源,需要以第一流的精力和聪明,才能非常到位和充分地清理出其千头万绪中的历史根源、文化脉络、智慧精髓和精神结构,才能去芜存精、辨析精微地把握它的诸多因素的发生学、本体论、结构形态和发展动力学。这就是文化上“认识本我”的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的一项重要价值,就在于它只要把这项工作做充分了,做到位了,做得极有说服力了,就能够使全民族获得一种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上的共识。民族共识可是一种无法估量的力量,它可以在面对来势凶猛的经济全球化和日益频繁的文化对话时,底蕴深厚,众志成城,处变不惊,举措从容。

讲到中国文化精神,讲到大国文化气象,我初步觉得有四个要点应该记取,这就是:重健行,讲大度,究天人,成化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此言为众所熟知;《周易》还有言:“其德刚健而文明。”文明而要刚健,必须有原创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文明之所以为文明,必须有原创;没有原创,它只不过其他文明的附庸或稗贩。能不断地原创的文明,才能有自己刚健的风骨。只有刚健,大度才有依托,才有价值。不讲健行的大度,会流于平庸和懦弱,正如没有大度的健行会流于刚愎和霸道一样。《说文解字》解释“大”字:“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这是一个会意字,大既是天地的本质,也是人生存于天地之间的本质。人下有横是“集”(亼)字,大下有横是“立”(?)字,集天下之智慧以自立,因此《周易》以“健”解释乾卦之后,又以“厚”解释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且要“德合无疆”,也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意思。中华文明历数千年中不断而愈壮大,都是天地合德所产生的无限的原创力和兼容力交互作用的结果。为此,司马迁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成为中国历史学智慧千古不磨的格言,于今犹可做出新鲜的解释。究天者有自然科学,究人者有哲学社会科学。二者之际要通而究之,以求得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得科技而强,科技得人而正。二者协调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化境。前人已经发现,“化”在殷周文字中是一个正立的人和一个倒立的人,即所谓翻跟头。怎样才能做到“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呢?关键就是这个“化”字。不要食古不化,或食洋不化。而要通过充分深入的现代性阐释、转化和运用,使古代的和外国的优秀文化智慧,在不同的层次、以不同的方式融入现代中国博大精深而又充满活力的文化体系之中。

我曾经讲过,衡量一种文化的生命力有两条不可缺少的标准:一条是它的原创性,一条是它的共享性。中国文化的总纲目和总体精神经过充分深入的原创性研究之后,它浮现出来的原理原则、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还应该通过教育体制、传播体制化为全民族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文化价值共识,成为举世同享的精神成果。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在这里所承担的历史责任是非常重大的。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院网发布时间:2004-2-9 9:14:15)


 楼主| 发表于 2004-2-23 17: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央三号文件: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迎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又一个春天  

[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特约评论员    转贴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4-1-29]


    2004年新春之际,党中央颁发了今年的第3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这是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热切盼望的一个文件,是党中央赠送给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最好的新春礼物!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科学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意见》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意见》要求党委和政府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无限关怀,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意见》再一次重申了我们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指导方针,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理论创新”。这是对我们党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领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符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实践反复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三条基本指导方针,就能够确保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正确方向,就能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术环境,不断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

     《意见》科学规划了新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关于总体发展目标,《意见》指出,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形成全面反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材体系,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尤其令人关注和振奋的是,《意见》醒目地提出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任务,强调: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引导人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发现、把握人类社会及人自身的发展规律,在理论上有所创新;马克思主义还是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皇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有生气、有活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充满无穷无尽的创新能力。因此,落实《意见》所提出的新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对我院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性的意义。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我国社会面临重大转折历史关头的1982年,党中央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颁发了第一个专门性文件(第48号文件),转发了当年10月由中宣部和我院联合召开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座谈会“纪要”,对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今年新春之际,党中央就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问题颁发第二个专门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研究比较这两个专门性文件,应该说,今年的3号文件,无论是对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还是对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基本指导方针,以及发展目标和任务的阐述,均比22年前的48号文件要全面、丰富、深刻得多,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大大深化了。我们一定要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必将迎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更加繁荣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楼主| 发表于 2004-2-23 17: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央三号文件: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中国社科院构建科研新体系

  本报北京2月11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在社科界引起强烈反响。作为我国社会科学最高研究机构的中国社科院将怎样进一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在今天于京召开的院工作会议上提出,努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

  据了解,中国社科院今年将重点改革科研津贴等制度,集中精力构建科研新体系,并推出如下重大举措:

  ——科研津贴以加强激励机制为主要取向。为建立和完善人才竞争和激励机制,达到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吸引突出人才的目的,将实行在维持基本工资不变的基础上,“增量”科研津贴,并适当拉开差距,对实行聘用制后的解聘、辞聘人员和年度考核不称职等人员不享受科研津贴,以使绝大多数专业人员能够凭借其科研业绩获得一定的科研津贴。

  ——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在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立足国情和当代,加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及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围绕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确立一批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同时,继续高质量完成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有关部门交办、委托的科研任务。

  ——科学立项,推行课题责任制,组织落实重大精品专题研究,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以公开发布选题计划、招标竞争等方式予以落实,申报工作经院学术委员会评议和推荐,院主管部门负责审核并组织同行专家进行评审、提出评估意见及经费资助建议,报院务会议审批。

  ——实施“人才工程”。采取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等措施,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

  ——实现研究所管理规范化,创办“一流”研究所。建立健全研究所规章制度,修订《研究所党委工作条例》和《所长工作条例》等,进一步健全党委会、所长办公会、所务会制度,以及所内人事、财务、科研、后勤等制度,使研究所管理更能适应科研发展的需要。

  ——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举办多种形式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积极主办体现我国社会科学发展水准并能与国际学术界对话的大型学术论坛,论坛将注重探讨和研究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并突出论题的学术性、战略性、前瞻性和注意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及重要学术机构代表参加。(李瑞英)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于 2004-2-23 20: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央三号文件: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发表于 2004-2-24 12: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央三号文件: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哈哈,诸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发表于 2004-2-24 13: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央三号文件: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子曰:不患寡而患津贴不均;不患贫而患人才不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 17:2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