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75|回复: 12

【推荐】胡杰纪录片《媒婆》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3-6 23: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胡杰:1958年生,祖籍山东。 当过十五年兵,上海空军政治学院毕业, 1989年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油画班进修, 曾任连指导员,1995年拍第一部纪录片 《圆明园的画家生活》;现为纪录片独立制作人,作品有《远山》《媒婆》《平原上的山歌》等。

   今晚有幸看了《媒婆》和《平原上的山歌》,有种也想拍纪录片的冲动
   《媒婆》纪录了河南某村一位媒婆为一个叫严震的男青年做媒的事件。导演跟着这位骑着自行车串行于四围八庄的妇女两年多,才拍成了这部40分钟的片子。
    其实,事情本来是简单的。在媒婆的张罗下,男青年严震已经与外村的小红进行到了“送日子”的阶段。所谓送日子,即在迎娶前不久,首先由算命先生根据男女青年的生辰八字确定迎亲的吉日以及女方上下车的面向和送亲客人的属相禁忌等;接下来就由媒婆带着男青年携礼品和定下的日子往女家。严震跟小红的大喜日子定在十月初八,女家也没什么异议。
    照说,媒婆的工作到此已经差不多了,便前往男家要媒红钱。据称,一般的价位是200块,所以一个媒婆一年的收入可以到1000多块。可是,严震的母亲说最多只给80块。一番讨价还价后,双方还是互不相让。媒婆很生气,便到严震一位亲戚家(是这桩婚事的另一位媒人,至于他的作用,片子没有过多介绍)进行“威胁”。怎奈,严震的母亲还是不肯松口,还暗示说自己的儿子抢手着呢,不行就散。于是媒婆便去了小红家,告诉她的母亲说,男方要散了。听说这事,小红闹到要上吊自杀。媒婆见事态严重,便也前去化解了男女双方的矛盾。
   十月初八,婚礼如期举行,200块的媒红钱始终没给。媒婆的日子依旧。
   书籍也好,影视也好,其中讲述的媒婆往往给人巧舌如簧,为了钱财不择手段的刻板印象。这部片子的导演以其客观的立场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别样的声音,这声音来自于一位媒婆的现代生存状态。这位媒婆有着跟周围的妇女类似的日常生活:六十几的年纪仍要下地劳作,吃的馒头有白与不白之分,住的土坯老房子里鸡羊进进出出,骑的是高高的28自行车……尽管这样的人物被学者或艺术家们定位为无数“边缘人”之一,然而,我们可以揣想大概她在生活的地方是个“名人”,能说会道、消息灵通以及媒婆身份都使她在某个层面上区别于其他妇女。在工作的过程中,她被住家奉为座上宾招待,这种“享受”一般的农家妇女恐怕难得一遇。被尊重的成就感是平凡的日常生活很难给予的,大概这也是媒婆在弟弟和儿子都不大满意的情形下继续为人“操心”的关键所在。
    这部片子另一位重要的人物也是一位妇女,即男青年严震的母亲。同媒婆相比,她的性格更为强悍。严震本来有一位处了三年的未婚妻,后来他母亲硬是哭了一个春天给拆散了。后来,在跟媒婆的“交战”中,这件事儿连同儿子前未婚妻城里人的身份成为她炫耀儿子、威胁媒婆的一个砝码。最终,她是胜利者。有时,我真怀疑那些研究国民性的人凭什么认定中国人是含蓄内敛的。
[ 本帖由 流萤 于 2004-3-7 11:22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4-3-7 13: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推荐】胡杰纪录片《媒婆》等

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求一种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所来自的那个地方的方式,包括继续学习民间文学。
   每次的返乡都让我有很多感触,但那似乎都是我的文字却无法一一表现的。而昨天的纪录片让我感到了影像强大的冲击力。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不同的个体存在着,彼此之间却未必有什么了解。只有少数的人才有表达自我的能力。即使是真正的民俗学调查,所得到的所能呈现的也是被抽象过的事项,个体被遮蔽了,这令我感到无奈。但影像,尤其是纪录片,关注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而不是被抽空的民俗事项的承载者。这很重要,当《媒婆》中的一个个镜头带我的精神回到故乡,空洞的心一下就满了。
   
[ 本帖由 流萤 于 2004-3-9 18:23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4-3-9 22: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推荐】胡杰纪录片《媒婆》等

流萤,这些片子哪里找到的,有VCD吗?
 楼主| 发表于 2004-3-9 23: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推荐】胡杰纪录片《媒婆》等

回李老师:
   这是系里艾晓明老师约胡杰先生来广州做的“妇女与其他边缘人群记录片展”。片子都没有公开发行,偶也不知道去哪里找拷贝。
   影像展的相关内容可以看这个网页:
   http://genders.zsu.edu.cn/board/news/display.asp?id=36
发表于 2004-3-10 09: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推荐】胡杰纪录片《媒婆》等

谢谢,原来你是中大的。
纪录片就是不好买,特别是那些新锐探索的。目前只偶尔买到一些《老头》、《北京的风很大》之类。
 楼主| 发表于 2004-3-10 09: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推荐】胡杰纪录片《媒婆》等

请不必客气
这种片子确实不好找。偶本科时看过几部,都是一位老师的电影课上放映的,包括《北京的风很大》。《北京的风很大》放映10多天后,一个外校的女生便带回来受这部片子启发拍摄的《不幸福的不止一个》来讲述父母之间的情感纠葛。去年,在人类学系也看过几部,印象最深的是一部关于云南某小镇铜匠生活的片子。

胡杰的片子,让我震撼之处,除了“仿佛摄像机飘在空中的真实感”外,还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了然,当然这是对《媒婆》《平原上的山歌》和《在海边》来说。
《寻找林昭》不同。一位台湾籍的老师说,在看这部片子前,她从没有敬佩过任何一个中国历史上的人物,而现在她找到了这样一个圣洁的灵魂,看完的刹那恨不得立刻飞回台湾介绍给朋友们。或许她的感动可以代表很多人的心声。
[ 本帖由 流萤 于 2004-3-10 09:50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4-3-10 09: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推荐】胡杰纪录片《媒婆》等

http://genders.zsu.edu.cn/board/news/display.asp?id=36

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V日艺术行动


妇女和其他边缘人群记录片展

导演 胡杰 摄制 江芬芬


中山大学性别教育论坛2004年电影展演系列
中山大学中文系 性别教育论坛项目组 联合举办
广州校区:2004年3月5日-3月7日
珠海校区:2004年3月8日-3月9日


第一场

时间:3月5日星期五晚7:30
地点:广州校区文科楼4楼中文系多功能会议厅
《远山》——片长40分钟

    [影片背景] 中国搞市场经济后,一些有权的当地人利用简陋的设备开设小煤窑,这是对煤炭资源做掠夺式开采的经营方式,由于安全没保障,每年小煤窑都有上百人死于非命。但因为可以挣到一些钱,大批贫困的农民依然去那里挖煤。这部影片纪录的就是青海祁连山地区的小煤矿,这些小煤矿由无数小煤窑组成,它们是当地的摇钱树。

    [影片内容] 这是拍摄小煤窑工人的一个纪录片。地点是中国青海省祁连山区,海拔3600米,空气稀薄,矿区中有无数个小煤窑,有200多名矿工,他们都是来自附近的农民,年龄在17——50岁之间。矿工们每天都下到深六七十米的矿井,几乎是爬着背出30担煤,每担煤三十公斤。每月一个矿工收入500元左右,没有任何安全保障。矿工一般干4——5年就会得矽肺病,从而失去劳动能力。他们挣到的钱主要用于盖房子、娶媳妇和给孩子们读书。如果在事故中死了,他的家属可以的到5000元的抚恤金。

    拍摄者用一种尽可能不打扰他们的方式纯粹纪录他们最平常的工作和生活,纪录他们劳动本身以及他们的生命,纪录他们沉重的呼吸和目光,纪录他们头顶上挂着的那一盏小煤油灯,纪录在几百米深井下的劳动,纪录他们在黑暗的注视下爬向太阳般的洞口。这是对原始劳动的纪录,也是对创造了人类的劳动的纪录。

《一个农村女人》——(片长10分钟)
《晒太阳》——片长50分钟

    [影片背景] 当代艺术成为中国搞艺术的青年人追逐的时尚。年青的艺术家们常常以艺术小组或小团体的形式组织活动,但这一切不但政府不能接受,而且还受到很多限制。但艺术家们也有很多展示自己的方法。

    [影片内容] 这个片子纪录的是中国南京市的几个艺术家,召集了其他地区的200多名艺术家搞一个“晒太阳”的现代艺术活动。他们选取私人荒岛做场所,投当地招商引资之所好,竟把这个活动搞的很热闹。片中反映了在2002年的中国、一个现代的大城市中艺术家在想什么?新闻媒体在想什么?地方官员在想什么?批评家们在想什么?媒体意识形态在想什么?老百姓们在想什么?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第二场

时间:3月6日星期六晚7点半
地点:文科楼4楼多功能会议厅
片名:《平原上的山歌》——片长70分钟

    [影片背景] 七十年代末,大批到云南的北方军人发现当地的年青女子结婚时不要男方钱财,许多退伍者娶了南方的女人回到北方。由于北方农村重男轻女的传统使得男女比例失调,女少男多,娶一个媳妇要花一至两万块钱;所以去云南等边境贫穷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找媳妇成了很多乡村男人的择偶途经,那里的女人也成了人贩子的挣钱目标。

    [影片内容] 一首山歌在山东平原上回荡,这是17岁就被拐卖到山东平原的云南彝族少女罗小佳的歌声,现在她已经在山东农村生活了七年。来山东后她被迫嫁给一个年轻的农民,并领到了结婚证。她流过两次产,那是她年幼的原因。后来她生下一个男孩。她说:这个村子里还有20多个像她这样从南方拐卖来的女孩嫁给了当地农民。本片纪录了她在陌生的山东农村的家庭生活和她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她对命运的看法。经过4000公里的旅程她回到了故乡云南,看到了日夜思念的母亲。然而是留在云南的家里在罗小佳来山东省的第十个年头,她终于争取到回家的权力。还是回到山东的家,她陷入了矛盾之中,最后她让母亲为她唱了很多山歌,她带着那些悲凉的山歌又返回了山东。

《媒婆》——(片长50分钟)


第三场

时间:3月7日星期日下午4点
地点:文科楼4楼多功能会议厅
片名:《在海边》——片长60分钟

    [影片内容] 100年前为了躲避战乱和贫穷,中国出现了一个闯关东的人口大迁徙,100年以后为了生存几十万他们的后代又沿着他们祖辈的迁徙之途返回了老家——山东。

    本片纪录了祖辈闯关东的贾庆云一家人,因东北生活困难,夫妻两人带着三个孩子五年前又回到老家山东省并在老家的海边居住了下来的故事。然而面对这片祖辈生活过的土地,他们却没有一份自己的土地,也没有户口,没有房子。他们只有面对大海,重新开始顽强的生活。


第四场

时间:3月7日星期日晚7点
地点:文科楼4楼多功能会议厅
片名:《寻找林昭》——片长90分钟

    [影片背景] 1957年中国大鸣大放时期,北京大学中文系女生林昭洞察到当时的各种社会问题,勇敢地发表意见,其后遭到迫害,身陷囹圄,最后在1968年被处决。作为在中国当代社会追求公民权利的先驱者,林昭怀着悲悯的大爱把自己献上了祭坛。在今天政治开明、人权重塑的年代,林昭为我们昭示了人的价值和理想。

    [影片内容] 纪录者读到林昭遗稿,萌发了呈现林昭生命足迹的设想。他在四年时间里采访了很多人,让她/他们述说林昭的故事,看林昭如何从满怀理想主义的纯洁青年,逐渐意识到中国社会的深重苦难和自己的精神使命,并在艰难卓绝的境地坚持思考、百折不挠地求索。林昭以自己的生命之光照彻了中国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必由之路。


3月7日晚8点半-9点半 胡杰、江芬芬记录片座谈会:

如何再现妇女和其他边缘人群


第五场

时间:3月8日晚上7点半
地点:珠海校区B201多媒体教室
《寻找林昭》


胡杰记录片简介: 

胡杰,中国独立纪录片工作者。

1995年3月,开始独立纪录片制作,第一部纪录片《北京独立的艺术家》

2001年6月 举办胡杰纪录片展映(北京大学)

2002年3月 胡杰纪录片《严震的婚事》获“中华青年影象大展”最佳编辑奖

          <The wedding of Mr.Yan Chen>

2003年3月 参选中国独立纪录片展映(北京图书馆)

2003年8月 参选中国纪录片展映(法国巴黎)〈Brut be Chine>

2004年2月 参选“东西方艺术与个人身份” (德国波恩历史博物馆),展映《平原上的山歌》


胡杰影像作品录:

1995年——《园明圆画家村的艺术家》(北京)。

1995年——《迁徙》(青海省)、《远山》(青海省)。

1996年——《媒婆》、(山东省)

1997年——《戏班子》(山东省)、《一个农村的女人》(拍摄中)(山东省)。

1998年——《圣光》(南京)

1998年—— 农民进城打工系列短片《收废品的人》 《架子工》 《清洁工》

          《拆房工》《农民办工厂》(江苏省 安徽省)

1999年——2003年《在海边》(山东省)

1999年——2004年《寻找林昭》(拍摄中)(中国)

2000年——2004年《民选村长》(拍摄中)(北京)

2001年——2003年《平原上的山歌》(山东省、云南省)。

2002年——《2002晒太阳》(南京市)《宝宝贝贝》(江苏省)。

2003年——《小天使》(拍摄中)
 
发表于 2004-3-10 15: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推荐】胡杰纪录片《媒婆》等

re师姐这个,不过听说《寻找林昭》更棒,就是题材太敏感了。
发表于 2004-4-27 21: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推荐】胡杰纪录片《媒婆》等

终于买到了《媒婆》和《平原上的山歌》。

课堂上放给学生看,原来以为这些孩子会对影片中的东西很陌生。
谁知道,讨论的时候,一个男生站起来说:老师,罗小佳那个村,
就是我们家的邻村,我的表哥也娶了个拐卖来的云南媳妇。
另一个女生说了两句就抹眼泪:老师,我妈妈就是被拐卖来的四
川女子……
---------------------------------------------------
刚刚买到韩国的纪录片DVD《灵媒》,还没看。
发表于 2004-4-28 08: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推荐】胡杰纪录片《媒婆》等

老李探花 于 2004-4-27 21:15 写道:
终于买到了《媒婆》和《平原上的山歌》。

课堂上放给学生看,原来以为这些孩子会对影片中的东西很陌生。
谁知道,讨论的时候,一个男生站起来说:老师,罗小佳那个村,
就是我们家的邻村,我的表哥也娶了个拐卖 ......


探花兄告诉我哪里可以买到这些记录片。小弟在此拜谢!
发表于 2004-4-28 11: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推荐】胡杰纪录片《媒婆》等

晓春兄请看短信息。
发表于 2004-5-1 12: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昭

林昭骨灰安葬仪式在苏州举行
──兼谈电视纪录片《寻找林昭的灵魂》

张敏

(首集首次播出日期:2004年4月24日)

今年4月29日是在“文革”中被当局秘密枪杀的原北京大学女生林昭遇难三十六周年的日子。

4月22日,林昭骨灰安葬仪式在苏州灵岩举行。与此同时,一部历时四年由胡杰先生采录制作的电视纪录片《寻找林昭的灵魂》已经完成,正在中国以非公开放映方式在一些关注者之间传看。历史见证人对林昭的回忆、学者专家对有关林昭史料收集和研究工作仍在进行......

  
   林昭,原名彭令昭,1932年生于苏州,1949年就读于苏南新闻专科学校,以后曾在《常州民报》工作。1954年,她以江苏省最高分数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57年,共产党把55万以上响应共产党号召给党提意见的人打成“右派”,林昭因为替被打成“右派”同学鸣不平,也被打成“右派”。

   她被打成“右派”后曾向有关方面申请与另一位“右派”结婚,但得不到当局准许。以后,林昭几度入狱,一直未能结婚。1960年,林昭因反革命罪名在苏州被捕,她的父亲彭国彦连说:“我们家完了”,不久自杀身亡。1968年4月29日,林昭接到由20年有期徒刑改为死刑的判决书,她当即刺破自己的血管,用鲜血书写了“历史将宣告我无罪”。 当天,她被秘密处决,终年35岁。当局派人到林昭家中,索要5分钱子弹费。林昭遇难后,她的母亲许宪民在“文革”中继续遭受迫害,精神失常,1975年于上海自尽(另一说是流落街头受伤而死)。一年后,随着毛泽东的逝世,“文革” 结束,后来,55万“右派”获得“改正”。1980年,上海市高级法院宣布为林昭平反。

   4月22日,林昭亲友和同学在苏州郊外举行林昭骨灰安葬仪式。当天,我通过电话采访了一位参加安葬仪式的林昭在北京大学时的同学。(以下简称“同学”)
   同学:这个墓地在苏州灵岩山南麓,安息公墓老区最高一层左端。
   记者:能否请您讲讲骨灰安葬仪式的情况?
   同学:仪式由林昭舅舅和林昭妹妹主持,是一个民间代活动,大概到了共56人,也没有想惊动任何人。林昭舅舅许觉民先生主祭,宣读祭文。

祭文:
林昭,今天是我们将你的骨灰下葬的一天。你离别人世已经有36年了,经悠悠岁月才找到你的骨灰。骨灰盒中还有你母亲保留下你的一缕头发,一块你随身用的丝巾,现在随着你的英魂一起下葬了。
林昭,你被迫害的痛苦,如此的深重呵!现在,聚集在你墓前的,有你在新专的同学、北京大学的同学和你的亲友们。我们都怀着极其沉痛的敬仰的心情向你祭奠。
苍天茫茫,痛心如割,林昭,你安静地长眠吧!
你走过的那个世纪是个悲惨的世纪。在那些黑暗的年代,不少先驱者为了追求真理奋斗不息,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你就是其中的一个。你的生命之被摧残分外地惨烈,我们完全理解和敬佩你视死如归的精神。你的不屈,你在监狱和就义前的英勇姿态,你追求真理的锲而不舍的意志,永远教育着我们,我们永远永远地不会忘记你。名人黄宗羲的诗句中有:“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你的弦歌至今不绝在祖国大地上传播。
林昭,你安息吧!
新专、北大部分同学及亲友同祭。
2004年4月22日。  

   读完祭文,林昭妹妹发言,然后是新专同学、北大同学发言和北大同学诗歌朗诵。
   记者:仪式还有什么内容?
   同学:然后是安葬林昭父母骨灰。林昭父母的墓就在林昭墓的右侧,他们是紧靠在一起的。
   记者:请描述一下林昭墓周围环境。
   同学:墓左侧翠柏已经成荫,左后的香樟树长高到八、九米了。墓后层层渐高的山坡郁郁葱葱,掩映着点点鹅黄、嫣红。如此清静、幽静之地,林昭在天之灵当会觉得还是故乡美吧。
   记者: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林昭,不再被遗忘》,前面有两页照片,其中一幅是林昭之墓,这个墓地与今天安葬之处是否同一地方?
   同学:同一地方。
   记者:过去下面埋藏的是什么?
   同学:墓有,骨灰没有。原来埋的是林昭母亲保存的林昭的一缕头发,和她用过的一块头巾,现在仍旧是放在骨灰盒里边的。
   记者:以前一直找不到林昭骨灰,现在怎么找到的?
   同学:林昭就义若干天以后,当局通知林昭的亲属去领取的,但是过去,林昭妹妹不知道骨灰存放在什么地方,有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后来才知道一位热心女士把林昭骨灰存在自己家里。最近林昭妹妹专程从美国回来,进行骨灰安葬。
   记者:墓碑上写了什么文字呢?
   同学:正面是:林昭之墓。背面原刻的诗现在改掉了,原来那首以为是林昭写的,实际不是。现在换成林昭所写的:“自由无价 生命有涯 宁为玉碎 以殉中华 林昭1964年2月”。
   记者:这是她在狱中写的吗?
   同学:狱中。
   记者:骨灰安葬仪式后有什么别的活动吗?
   同学:开了座谈会,缅怀林昭,发扬林昭精神。大家各自按照自己的认识水平、自己的良心去做自己的事情吧。我想,恐怕还是会有很多人会写一些纪念林昭的文章的。我们不搞任何组织,大家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告慰林昭的在天之灵吧!我希望林昭精神能够发扬光大。张志新被追认为烈士,我无意贬低她,她也很了不起。但张志新的觉悟比林昭迟,牺牲也比林昭晚。也有人把林昭比作古代窦娥,但窦娥因个人冤屈而冤气冲天,林昭是为中华民族人民争自由,这是不好相比的。也有人把她同秋瑾相比,秋瑾烈士我们非常崇敬,但秋瑾烈士1903年就义时,至少绝大部分仁人志士认为应当推翻清王朝,但是林昭是在“红太阳”上升阶段,提出这些观点是非常了不起的。
   记者:您能否举例说说林昭的观点?
   同学:林昭讲:“被奴役的人不得自由,奴役他人的人同样不得自由”。虽然她在狱中那么惨烈的情况之下:被用两副手拷把双手拷在背后180天,吃饭、大小便、妇女例假时不给松开,林昭仍旧反对以暴易暴,她讲:我们不能以暴力甚至以权力方式建立自由......我们共同的想法是,林昭精神应该得到应有的地位,大大发扬光大。甚至我们今天下午的座谈会上有人提出“林昭精神的研究会”等等。
   记者:许觉民先生编过《林昭,不再被遗忘》。
   同学:是的。现在要扩充、增补。许先生已83岁高龄,他说他一定把这件事完成。
   记者:您知道现在有一部关于林昭的电视纪录片吗?没有公开放映,只是在一些人中间传看。
   同学:你说的是胡杰先生拍的?
   记者:是。片名是《寻找林昭的灵魂》。
   同学:“寻找林昭的灵魂”?对,你可以照这条途径去找。
  
   记者:我采访了几位历史见证人、在这部片子中接受采访或看过这部片子的人。
  
   我采访了现在已经退休的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教授(以下简称“钱”),他在电视纪录片中接受了采访。
   钱:凡是看过这部片子的,我想,一定程度上都会受到震撼,这段历史现在在中国已经越来越被遗忘,知道那个时代的已经越来越少。林昭是跨越反右与“文革”这段时间的历史性人物,这部片子的震撼力来自它的真实。
  
   记者:我又采访了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吴国光教授,请他谈谈观后感。(以下简称“吴”)
   吴:非常沉痛。边看边流泪。看完一晚上周身疼痛,非常痛苦。
   记者:您看别的片子有过这种情况吗?
   吴:让我流泪的影片有一些,但我从来没有这样痛苦过,每个细胞都痛苦的感觉,说不上来的感觉,从未有过的感受。
   记者:这部片子为什么引起您这么强烈的反应?
   吴:整个情节非常令人震惊,非常让人难过。
   记者:请您讲讲这部片子让您印象最深的地方。
   吴:林昭用发卡刺破皮肤写了数万字血书,当镜头拍到这一情节时,看着非常痛苦,浑身颤栗。其中有一绝命书,写有“自由万岁”四字。确实不同一般。她不是用马克思主义,也不是从革命这个角度批判当时的制度,批判共产党的作为,而是从自由的角度来批判。我觉得她的思想境界是很高的。他寻访了很多林昭的老同学,其中颇有一些被打成“右派”,讲到当时的处境,几乎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战栗。
  
   记者:我又采访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女士(以下简称“崔”),请她用最简洁的话说明这是一部什么片子。
   崔:如果看过《圣女贞德》的话,那么,这是一个中国圣女贞德的故事。
   记者:这位您眼中的“中国的圣女贞德”有什么特点?
   崔:林昭年轻、漂亮、尊贵、优雅,如果她不走上这条道路,凭她的聪慧、能力、美貌,她会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她完全是为了服从她心中的真理,献身于这一真理。我觉得,现在的年轻朋友可能不习惯于找出其中的逻辑。看过这部片子会发现真的有人为真理而存在,为真理而斗争,献出自己非常宝贵的、美丽的生命。
   记者:崔教授还谈到她印象较深的地方。
   崔:我印象较深的是,她于1957年在北大作学生时就用“极权主义” 形容当时的社会,是很了不得的。那时,“极权主义”这个词在国际社会也是才浮现不久,正在讨论的。这是现代社会特殊的专制现象,除了暴力以外,还有思想的控制。她在1957年就使用这一概念,表明她对社会的了解,她的思想是非常深刻、非常彻底的,挺前卫的。她坐牢时,刺破手指在衣服上、墙壁上写下了一些诗文,纪录片里作了展示,看到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当时的同学回忆林昭,她是讲一口苏州的普通话,声音很柔和,就是现在我们也难以想象,这么柔和的一个人,怎么会如此坚毅、英勇,这两面是怎么结合起来的?这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记者:我采访当年北大一位林昭的女同学,她是这样描述林昭的:
   女同学:林昭本人确实是一首诗,一朵花一样。她长得也漂亮,人是相当的高贵,平常说话都像诗一样,后来和共产党对立到这个地步,与她的品质有关系,她是不愿意苟且偷生的。
  
   记者:当年北大物理系学生谭天荣成为全国知名“右派”,被劳动教养11年,又被遣送回家乡10年,现在是青岛大学物理系教授(以下简称“谭”)。他谈到对林昭的认识。
   谭:林昭最大特点是十分真诚,所以她也特别痛苦。有人说,她的整个生命像诗一般,当然,她那么年轻就去世了,这是非常可惜的,但是她能做的,她都做了,甚至于在监狱里她还写了那么多东西。
   有人把林昭与张志新相提并论,我觉得她们是不同的。可以这么说,张志新是体制内的,林昭是体制外的。
  
   记者:崔卫平教授谈电视纪录片《寻找林昭的灵魂》时说:
   这是一部史诗作品,纪录英雄的业绩,传唱英雄的故事。导演胡杰花四年时间,自费,跑了上万里的路程,采访尽可能多的林昭的同学、好友。林昭做了别人不能做的非凡的事业,说了别人不能说的非凡的话,忍受了普通人不能忍受的非凡的痛苦,我把这样的人就叫作英雄。我们曾经经历伪英雄的和伪崇高的时代,所以人们对“英雄”这样的字眼已经比较反感或者不熟悉。但这部片子还是让我们看到一位女英雄的形象的,她的原貌。林昭的精神、道义很可以成为塑造我们民族性格的一个道德资源。
发表于 2004-5-1 12:55: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往事前尘,又见斯人
吴人犟起来也真当仁不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4 10: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