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53|回复: 13

中国确定第二批29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18 10: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确定第二批29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


--------------------------------------------------------------------------------
发表时间:2004-4-15 19:08:00 来源:新华社
作者:李建敏 沈卫星  点击 7 次


    新华社昆明4月13日电(记者李建敏 光明日报记者沈卫星)北京市民间音乐京西古幡乐、广东省民间工艺雷州石狗等日前进入了中国第二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名单。



    13日在此间举行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交流会上,文化部公布了该批29个试点名单,其中包括综合性试点3个,即江苏省苏州市、福建省泉州市和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专业性试点26个,包括北京市民间音乐京西古幡乐、天津市杨柳青木版年画、山西省地方戏曲耍孩儿、上海市民间曲艺锣鼓书、广东省民间工艺雷州石狗、宁夏回族自治区民间歌舞回族踏脚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民间艺术音像档案抢救等。



    为了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捍卫民族文化的独立性,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文化部于2003年1月20日启动了这一全国范围内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并于2003年10月26日公布了首批十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名单。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保护对象主要是珍贵、濒危的并具有历史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的口述文学和语言文字;传统的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传统的工艺美术和制作技艺;传统的礼仪、节日、庆典和体育活动等。此外,还包括与上述各项相关的代表性原始资料、实物和场所以及其他需要保护的特殊对象等。



    该工程的主要实施措施包括制定保护规划、建立分级保护制度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鼓励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珍贵、濒危的并具有历史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抢救和保护。此外,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的早日出台并建立用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专项资金,为该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法律保障和经济保障。



    这项工程计划从2004年到2020年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期从2004年至2008年,为先行试点和抢救濒危阶段;第二期从2009年至2013年,为全面展开和重点保护阶段;第三期从2014年至2020年,为补充完善和健全机制阶段。



    目前,中国政府已建立了由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文联等部门参加的工程领导小组,并成立了专家委员会。财政部已安排了专项启动经费600万元,用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前期启动和调研工作。

------------------------------------------------



    新闻背景:



    中国第二批29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名单



    新华网昆明4月13日电(记者李建敏)文化部13日于此间公布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试点名单,共29个。其中,综合性试点3个:



    1、江苏省苏州市
    2、福建省泉州市
    3、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专业性试点26个:



    1、北京市民间音乐-京西古幡乐
    2、天津市杨柳青木版年画
    3、山西省地方戏曲-耍孩儿
    4、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服饰艺术
    5、辽宁省凌源皮影艺术
    6、吉林省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
    7、黑龙江省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
    8、上海市民间曲艺-锣鼓书
    9、安徽省民间歌舞-花鼓灯
    10、江西省地方戏曲-弋阳腔
    11、山东省杨家埠木版年画
    12、河南省传统庙会文化(浚县、淮阳县)
    13、广东省民间工艺-雷州石狗
    14、重庆市铜梁龙舞艺术
    15、四川省民间歌舞-卡斯达温
    16、陕西省西安古乐
    17、青海省热贡艺术(同仁县)
    18、宁夏回族自治区民间歌舞-回族踏脚
    19、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音像档案抢救
    20、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民间音乐



    舞蹈戏曲艺术遗产目录



    21、国家民委文宣司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抢救(鄂伦春族、裕固族等)
    22、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陕北小程村黄河原生态文化
    23、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耀州窑传统工艺
    24、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化遗产(贵州从江、威宁)
    25、北京市民俗博物馆:老北京商业习俗
    26、陈哲工作室:普米族传统文化传习小组

 楼主| 发表于 2004-4-18 10:31: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确定第二批29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

中国首批十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确定


--------------------------------------------------------------------------------
发表时间:2003-10-28 23:30:23 来源:民间中国  点击 635 次


      从10月26日在贵阳召开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会议上获悉,中国确定首批十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评审、确定的第一批试点名单包括,综合性试点3个,即:云南省、浙江省、湖北省宜昌市;专业性试点7个,即:河北省武强县年画、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海南省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族文化保护区、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昂仁县迥巴藏戏、甘肃省庆阳市环县道情皮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



      据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介绍,这次文化部决定开展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一批保护项目的实施,探讨进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有效方式,并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资源建设、队伍管理和工作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同时,通过试点工作,推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立法进程。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是在过去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和新特点,由政府组织实施推动、对中国境内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系统保护的一项规模庞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制定保护规划、建立分级保护制度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鼓励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项基金;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对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创造才能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项目,特别是对濒危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系统地抢救、保护和合理利用等。这项工程计划从2004年起开始,分期建设,分步实施。第一期2004年至2008年为先行试点和抢救濒危阶段;第二期2009年到2013年为全面展开和重点保护阶段;第三期2014年至2020年为补充完善和健全机制阶段。



      目前,中国已建立了由文化部、财政部和国家民委、中国文联等部门参加的工程领导小组,成立了专家委员会。财政部安排了专项启动经费600万元,用于中国民族民间保护工程的前期启动和调研工作。


[ 本帖由 Karin 于 2004-4-18 10:44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4-4-18 10: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确定第二批29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

云南省形成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良好格局


--------------------------------------------------------------------------------
发表时间:2004-4-15 19:04:49 来源:新华网
作者:崔砺金 王研  点击 3 次


    新华网昆明4月13日电(记者  崔砺金、王研)云南省率先在全国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纳入了法制轨道,并已形成了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踊跃参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良好格局。



    这是云南省文化厅厅长贺光曙13日在大理召开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交流会上透露的。



    云南省有26个民族,其中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全省16个地、州、市中,有8个民族自治州,堪称民族民间文化的富。云南省被文化部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综合试点省份。



    据贺光曙介绍,《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是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第一个地方性法规,条例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内容、范围、交易与出境、保障措施、奖惩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云南省有关地区还通过政府提倡和地方立法,对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予以保护,丽江市对丽江古城、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摩梭风情、白沙壁画等传统文化的保护进行专题研究,并制定了《纳西族纳西古乐保护管理办法》,迪庆州制定了《建设迪庆香格里拉特色文化区的意见》,大理州制定了《大理民族文化大州实施意见》,促进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资料显示,在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方面,云南省已抢救保护的民族古籍达3万多册(卷),口碑古籍1万多种,全省翻译整理出版民族古籍600多册1万多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与合理利用,已从单一的政府行为发展为社会行为。云南民族村、盈江县允燕山公园、陇川县景颇文化园等民族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就有民资参与。依靠社会力量,云南省还培育了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如丽江大研镇纳西古乐团开办的古乐传习馆,已招收了120名中外学员入学;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创办了教授东巴文的学校,举办的7期培训班已培训了210名纳西族青年;云南省博物馆组织了民族制陶技艺培训班,对30名花腰傣妇女进行了培训。

 楼主| 发表于 2004-4-18 10: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确定第二批29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

我国首批22个历史文化名镇(村)公布


--------------------------------------------------------------------------------
发表时间:2003-11-29 20:01:06 来源:新华网
作者:孙玉波  点击 311 次


  新华网北京11月29日电(记者孙玉波)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日前联合公布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山西灵石县静升镇等10个镇和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川底下村等12个村榜上有名。



  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的通知中说,为了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建筑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决定,从今年起在全国选择一些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村),分期分批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单如下:



  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



  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



  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



  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



  浙江省桐乡市乌镇



  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



  重庆市合川县涞滩镇



  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



  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



  



  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如下:



  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川底下村



  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



  浙江省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



  浙江省武义县武阳镇郭洞村



  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



  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宏村



  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



  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



  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村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



  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


[ 本帖由 Karin 于 2004-4-18 10:45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4-4-18 10: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确定第二批29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

象形文字“水书”的抢救工作拉开序幕


--------------------------------------------------------------------------------
发表时间:2003-11-15 16:56:44 来源:新华社
作者:新华社  点击 449 次


  新华社消息  濒临失传的神秘的少数民族文字———水书的抢救工作,目前正在贵州省荔波县进行。



  水书是水族的独特文字,是一种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符号,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据专家介绍,水书可以说是水族的百科全书,相当于汉族的“易经”,是研究水族社会历史文化的钥匙,同时也是进行宗教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文字学等多学科研究的重要资料。



  据介绍,在我国56个民族中,17个民族有自己传统的文字,水族是其中之一。水族发祥于中原睢水流域,位于河南省东北,属于夏商文化圈。由于族人自称“睢(音suī)”而得名。



  几千年来,水书因其神秘的文字构造和特殊的用途而成为一种“被压迫和被限制”的文字,在民间艰难地传承着,且面临失传危险。



  对于大多数水族人来说,他们只能依靠上一代的口传学习水语。会说,却看不懂文字,更不能了解其中的神秘内容。那些能看懂水书,“能与鬼神对话的人”被称为“鬼师”或“师人”,如今更多的称呼为“水书先生”。



  60多岁的蒙熙能就是一位水书先生。“我从1975年开始偷偷跟着父亲学习水书。当时的水书和水书先生被当做牛鬼蛇神和封建糟粕加以批判。水书先生为求自保,将大量水书烧毁,还有的把水书埋在土里或藏在隐蔽的地方,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而我是冒着很大的风险跟着父亲学习。”回忆起当年的经历,蒙熙能有些感慨。



  实际上,即使在正常的情况下,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而且能够成为水书先生。蒙熙能说,水书先生所掌握的水书都是祖祖辈辈通过手抄传承下来的,是传家之宝,所以水书只能在家庭内部进行单传,而且女人是不允许学习水书的。



  “如今,大多数年轻人选择远离家乡打工,愿意学习水书的人越来越少。”蒙熙能忧心忡忡地说,我们这一代水书先生年纪都很大了,很多受人尊敬的水书先生还没有找到继承者就已经过世。水书先生过世时,由于家族内没有继承者,家人会把水书作为祭品烧掉或陪葬。因此,水书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去年3月,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将水书列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收藏保管。荔波县政府成立了征集抢救水书的专门组织,目前,共征集到各地水书先生捐赠的水书原件2018本。在这些珍贵的原件当中,经著名水书研究专家王品魁先生鉴定,发现有出自明朝洪武年间(距今600多年)的木刻版1册、明代手抄本8册、清朝年间的各种本子1053册。



  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晓渝几年前就开始带领学生进行水书的研究,并撰写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论文,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她的学生孙易博士说,目前的工作对于研究水书仅仅是个开始,如果需要进一步探讨,迫切需要查阅更多的水字水书原始文献。



  贵州省内研究水书的专家王品魁教授和潘朝霖教授等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目前已经在水书的起源、发展以及水字的注音翻译等方面取得了进展。



  据潘朝霖介绍,水书在水语中被称为“泐(lè)”,虽仅有400多个单字,大概由3类文字组成:一是图画文字,二是象形文字,三是借用汉字。作为文字的活化石,水书提供了文字起源的生动材料,从中可以了解到古老的造字方法,以及汉族与水族文化的交融。



  他认为,水族古文字的文化底蕴包含有神本意识、易学精神和逆反文化。前两者是从古华夏文化中传承下来的,后者是水族古文字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色文化。



  王品魁研究认为,水书源于《洛书》,根据易卦、星象、五行之理,进而推演凶吉,预测祸福,解决疑难。从水族古文字看,涉及到阴阳五行八卦方面的文字是相当全面的。



  近年来,水书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极高的研究价值,受到世界语言学界的瞩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到荔波研究水书。



  一些美国、法国等国家的语言学者长期住在当地,出资请水族人教他们水语。法国国家社会科学语言研究中心、东亚语言学研究中心聂蕊博士认为,学习研究水书,对研究人类学、语言学、历史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今年9月,由日本青山学院、中央大学、东京大学等8所大学及国内的知名教授学者组成访问团,在曾晓渝的带领下,在荔波县开展了水语、水书的学术调研活动。



  日本中国语言学会会长、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教授远藤光晓在参观完水书展品后题词:“如果把水书介绍到日本,将会像东巴文那样引起大轰动。”



  “直到今天,水书仍然在我们水族人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荔波县档案局局长姚炳烈说,从重大的宗教祭祀活动到日常的婚丧嫁娶、建房、乔迁、取名、出行等等,水族人民都严格遵照水书上的规矩办。正因为水书对水族人民如此的重要,所以水书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经历了无数的考验和灾难一直流传到今天。



  据悉,荔波县将建立专门的收藏馆,以便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楼主| 发表于 2004-4-18 10:34: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确定第二批29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

专家认为:文化遗产的“语境”也是保护对象


--------------------------------------------------------------------------------
发表时间:2004-3-19 23:13: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肖海鹰  点击 2 次


  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时,不能只保存它本身的文字或图象,即“文本”,也应该记录下文本使用时的情境,或称“语境”,否则会使抢救工作留下严重的缺陷。这是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张余的忠告。



  张余亲身参加了《中国谚语集成》的搜集和编辑工作。他发现对民间谚语的抢救和收集,只留存了谚语的具体词句,而没有记下它具体的使用环境,这样不利于读者的理解,研究者也会因不了解谚语的使用背景和方法产生误解。他认为,如果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只重“文本”,忽视“语境”,会使民间文化遗产在“保护”的过程中,发生人为的改变,影响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播和继承。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安德明同意张余的观点。他认为,我国古代在传承文化中有保存“语境”的成功范例,比如集我国古代谚语之大成的《古谣谚》,在记录谚语本身的同时,也记录了该谚语在何时用、何地用、如何用以及被谁用,提供了对“文本”有解释意义的宝贵信息。美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民俗学“表演理论”,也注重从“语境”来了解“文本”,强调“文本”和“语境”的统一,因此他们的研究成果远远超越了前代。当代的民间文化工作者,不仅应该了解这种保护“语境”的观念,也应该把这种观念体现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对民间文化遗产进行“立体”全面的保护。

    (2004年3月17日 星期三)

 楼主| 发表于 2004-4-18 10: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确定第二批29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

河北省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十大项目确定


--------------------------------------------------------------------------------
发表时间:2003-8-29 17:53:37 来源:民间中国
作者:抢救办  点击 408 次


      经过严密的筛选和整理,河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十大重点项目确定,它们是:年画、剪纸、皮影戏、瓷文化、后山文化、黄巾文化、周公与桃花女文化、耿村故事村和石头村、蔚县古堡、傩戏。



      中国民协副主席、河北省民协主席郑一民,在蔚县召开的河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会议上介绍,河北省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始于今年2月。期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分别成立了工作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并在省文联成立了专门的抢救工作办公室。这10个项目的确定是经过严密的梳理后确定的,基本上涵盖了该省有特色的民间文化。与这10项工程同时进行的还有国家在该省部署的4个单项工程,分别是年画、剪纸、皮影和老作坊。



      附:河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十大重点项目



      1、年画:河北省的武强、内邱、永年、肥乡、磁县等地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其中,武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年画产销中心,武强年画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年画博物馆,现保存2000多块年画印版。内邱神马是一种原生态的年画形状,构图简单,造型奇特,抽象古朴。永年年画,磁县和肥乡的灯方也都有独特的价值。



      2、剪纸:承德、张家口、邢台、邯郸、石家庄等地都有剪纸艺术,特别是蔚县、丰宁、肃宁的剪纸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



      3、皮影戏:河北省是皮影戏的主要发源地和流行区域。唐山的乐亭、玉田、丰润、滦县和邯郸磁县的皮影戏在中外影响较大,艺人较多。



      4、瓷文化:河北省的磁州窑、定窑、邢窑在我国的制瓷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磁州窑在邯郸彭城一带,邢窑在邢台内邱县。定窑位于保定的定州和曲阳。



      5、后山文化:后山文化中心位于河北省易县,有大小庙宇65座,山上有太阳神炎帝庙和我国最早水利专家后土庙。



      6、黄巾文化:是我国历史上数百次农民起义中惟一留下的农民起义运动的文化遗存,位于邢台县西部的灵霄山。



      7、周公与桃花女文化:位于邢台县的周村和桃花村,他们的婚丧嫁娶仪式是汉族婚丧嫁娶风俗仪式的渊源。



      8、耿村故事村和石头村:是我国北方居落文化的代表。耿村故事村位于藁城,是群落文化的典型代表。石头村位于井陉南王庄,是北方山区居住文化的代表。9、蔚县古堡:是历史上戍边官兵和人民居住生存、御敌防匪的堡垒。至今仍保留着大小400余座古堡300多座戏楼。



      10、傩戏:是我国原始先民头戴面具手舞足蹈驱逐疫鬼的仪式。河北的傩戏主要分布于邯郸、廊坊、保定、张家口、石家庄5个地域。其中保存最完好、规模形式最大的是武安固义村的大型傩戏《捉黄鬼》。




 楼主| 发表于 2004-4-18 10: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确定第二批29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

河南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取得初步进展


--------------------------------------------------------------------------------
发表时间:2003-5-2 12:15:08 来源:抢救工程办公室
作者: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点击 396 次




  自2002年下半年开始,河南省民协为了在工作上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步伐保持协调,逐步将重心向抢救工作方面转移。我们的工作思路是:协会运作,专家呼吁;活动造势,媒体催生;政府支持,抢先启动;结合实际,有所创新。目前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宣传与发动



  2002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座谈会”在京召开之后;河南省民协强调自己要保持足够的文化敏锐,充分认识到这次抢救工作是一项意义重大、规模空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必将永载中国文化史册的伟大工程,一定要努力强化自己的庄严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以高涨的热情、空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牢牢抓住机遇,为抢救河南民间文化遗产建功立业。



  为了增强各级党委、政府、宣传文化部门对抢救工程的了解与注重,我们多次向省文联、省委宣传部、省委有关领导同志进行汇报,宣传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是事关中华文明历史走向、民族精神的培育,是事关了解文化国情、促进文化创新的战略举措;宣传河南民间文化资源的丰厚和在中国民间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引起了各级领导同志的充分关注。



  为了扩大宣传范围,使各有关方面及时了解全国及河南抢救工作的进展情况,协会编印了《河南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简报》(已办8期),系统地报道抢救工作的重要信息,分别呈送省级和地市级的党委、政府、宣传文化部门及重要新闻媒体的负责同志,收到了明显效果。



  协会还与《河南日报》、《大河报》、河南电视台等河南主要媒体相结合,充分报道抢救工程的有关情况。《大河报》作为我省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强调自己“作为一个有文化责任感的主流媒体,一定要充分关注中原民间文化的现状和变化”,拿出足够的版面进行“抢救中原民间文化遗产”的系列报道。并根据省民协提供的线索派出多名记者分赴全省各地,对急待抢救的项目进村采访。



  为了使系列报道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大河报》与省民协联合召开了由相关部门领导同志和著名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河南报业集团总编辑出席了座谈会。会后将发言整理发表,作为系列报道的“开场锣鼓”。《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亦决定与《大河报》一起行动,形成联动效应。《大河报》还计划与协会联合,在寻求社会资金支持方面有所作为。



  协会认为;开展以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为宗旨的文艺活动,造成声势,是宣传发动工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2002年10月,河南省民协与中国民协联合,在河南开封举办了“首届中国木版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本版年画大联展”。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召开中国本版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中国木版年画全国大联展;举办河南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国民协命名朱仙镇为中国木版年画之乡;出版《中国朱仙镇木版年画》大型画册;推动朱仙镇木版年画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推动朱仙镇木版年画邮票发行;出版研讨会论文集等。



  德国、日本、韩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专家,及国内著名学者60余人出席了学术研讨会。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四川绵竹、山西临汾、陕西凤翔、湖南滩头、广东佛山等地的木版年画制作单位及个人的木版年画精品在这里进行了展示。中国民协冯骥才主席、白庚胜书记、向云驹副秘书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该项全国性、国际性、系列化的活动,始终紧扣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这一主题,立意高远,计划周密,组织得力;二是层次很高,规模宏大,参展单位齐全;三是内涵丰富,宣传力度大,影响面广。通过这次活动,无论对中国木版年画--这一人类文化遗产的理论构建;对各个不同年画流派之间的艺术交流;对朱仙镇区域文化经济优势的形成;对中国民间文化的抢救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该项活动被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历史性的开端和发动”,受到各方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会后协会编辑出版了研讨会论文集《开封论艺》,并拟于2003年2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由100余家中外新闻媒体参加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上散发。作为该项活动的承办单位,河南省民协和开封县委县政府获得河南省委宣传部的特别嘉奖。活动被评为2002年河南文艺十大新闻,见诸于报端。



  活动期间包括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数十家国家及省级新闻单位进行了大量报道,形成了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强大宣传攻势,引起了河南党政部门的注重。活动期间,河南省委副书记、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及河南省文联领导同志专门会见了冯骥才主席,就河南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进行了详细交谈,对我省工作起到了很大推进作用。



  二、组织建设



  2003年1月6日,“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和普查工作会议”在天津召开之后,省民协及时向省文联及省委宣传部进行汇报,并专程赴开封与开封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及开封县委进行了具体磋商,解决了办公场地、人员抽调和启动资金等问题。之后,在开封召开了“《中国民间美术集成·民间年画卷·朱仙镇木版年画分册》普查与编纂工作会议”,并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成立了以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开封市委副书记、省文联副主席牵头的“河南木版年画抢救领导小组”及“朱仙镇木版年画分册编委会”。编委会吸纳了开封市木版年画社、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开封市地方志等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及著名专家参加,结构合理,便于利用资料展开工作。



  第二,为了使抢救工作始终在专家的指导与参与下进行,保持普查编纂工作的理论高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及资料,协会把专家队伍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自2003年元月开始,协会通过传递信息、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为专家队伍的组建进行铺垫性工作。各方面专家反应强烈,积极性空前高涨。协会及时吸纳了一批理论工作者入会,加强了专家队伍的力量。协会目前正在操作筹建河南省民间美术工作委员会、河南省民间表演艺术专业工作委员会、河南省民俗研究会,同时准备承办中国陶瓷艺术专业工作委员会、中国木版年画专业工作委员会等。各专业委员会注意专家所占比例,以备抢救工程全面铺开时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



  第三、在上述宣传发动工作的基础上,协会现已开始酝酿建立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领导小组。初步意见拟由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和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民委、省文化厅有关领导同志及著名专家学者共同构成。此后,将进一步运作各市领导小组的组建。



  三、抢救工作部分启动



  第一,在进行广泛发动的基础上,河南省民协组织专家依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计划大纲》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河南民间文化资源的具体情况,制订了《河南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实施计划》(草案)、《河南民俗·民间美术普查专家意见书》及《2003年上半年河南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日程安排》,以备专家论证,并报领导小组批准。



  第二,《中国民间美术集成·民间年画卷·朱仙镇木版年画分册》编纂工作委员会成立后,根据冯骥才主席拟订的《中国木版年画卷编篡提纲》,从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现有资料及进一步普查的实际需要出发,详细拟订了《朱仙镇木版年画卷编纂提纲》及《普查计划》,各方面的资料、图片已开始集中,并拟立即启动年画普查工作。



  第三,由于抢救工程的宣传与发动,调动了各地市宣传文化部门的积极性,通过不同渠道纷纷与省民协联系,申报了数十个抢救项目,如:朱仙镇木版年画、内黄农民画、巩义康百万庄园、新密大隗手工造纸作坊、洛阳十万宫廷乐、宝丰马街书会、邓州锣卷成、开封大相国寺佛教音乐、淮阳太昊陵庙会、豫西民居地下村落等等。其中部分项目,地方政府及文化部门还提出了抢救措施。协会拟于适当时候组织专家论证,确定河南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十大重点项目,纳入抢救工作范畴。



  第四、通过媒体呼吁建立各种形式、各种规格的民艺、民俗博物馆。河南省民协将推动建立河南省民俗博物馆纳入工作计划,以收藏普查过程中收集的民俗实物。并呼吁各市(县)建立体现本地特点的博物馆,鼓励民间建立专题民间文化展览馆。目前,郑州市文联已将建立博物馆纳入其2003年工作计划。鹤壁市委宣传部与鹤壁古风陶艺厂已与省民协联合开始筹建民间工艺展览馆及民俗博物馆,现已征地45亩。



  第五、在2001年成功举办河南省首届民间艺术节的基础上,拟于2003年10月举行河南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节。艺术节将突出挖掘、展示、研究、保护民间文化遗产这一主题,做为抢救工作的再宣传,再发动,并力求收到实效。艺术节的主要内容包括:1、河南濒危民间戏剧、曲艺、音乐汇演暨河南省民间表演艺术学术论坛;2、全国农民画大联展暨中国民间美术学术论坛;3、黄河风情大型泥塑艺术大赛;4、河南民间工艺美术名珍博览会暨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发展研讨会;5、黄河民俗风情摄影艺术展暨河南民俗文化抢救工作座谈会;6、固守黄河文化的根脉--“万手筑堤”工程;7、民间焰火晚会;8、中日民间文化交流等。  第六、在云南丽江召开“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之后,省民协拟在济源市王屋山下召开“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会议”,对抢救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

 楼主| 发表于 2004-4-18 10: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确定第二批29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

重振湖湘文化:湖南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全面启动


--------------------------------------------------------------------------------
发表时间:2003-7-26 18:37:24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杨丹 朱永华 夏朝晖  点击 272 次


  编者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深刻、最久远、最具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的东西,恐怕就是历经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了。然而当历史的车轮迈向21世纪时,当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神州时,蓦然回首,我们震惊地发现,曾经令我们骄傲不已、曾经滋润了我们数千年的民族民间文化,正逐渐消失在现代化匆匆的步履中,其速度之快令人咋舌,更令人扼腕。



  新华网湖南频道7月23日电 能够让自己的文化流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吗?能够叫后人完全不了解先人这些伟大的文明创造吗?不能!



  今天,我们已开始强力呼吁。今天,我们更开始了行动,中国·湖南首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博览会拉开了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的帷幕……



  现状篇:“珍珠”失落了昔日的光彩



  湖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深厚的湖湘文化根基。同时,湖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有8个世居(原居)民族。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湖湘人民,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创造了极富内涵的湖湘文化体系。在这里,我们的祖先创作了商周青铜器“四羊方尊”(宁乡)、“人面鼎”(宁乡)、汉代帛画、漆器、丝织品“信纹绣”、明清铜官窑陶瓷(长沙),创作了1919年巴拿马博览会获得了金奖的“浏阳菊花石雕”、194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湘绣绣像,这些都堪称惊世之作。据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龙海清介绍,湘楚之地蕴藏的民间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不但有湘绣、滩头年画、小沙江瑶族挑花裙、目莲戏,还有长沙棕编、龙山土家织绵、江永女书、各民族的山歌等等。



  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代湖湘人的个体人格,造就了一种“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成就了一代代精英和豪杰。



  然而,今天的湖湘民族民间文化,却如一串串蒙尘的“珍珠”,正在一点点地失去它昔日的辉煌。



  据省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田顺新老师介绍,我们湖南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正在快速消亡或濒临消亡,许多传统技艺、绝技后继乏人,状况令人揪心。他说,就民族工艺品而言,我省原有上百人的拳头产品厂家若干个,如洞口的墨晶石雕工艺厂、邵阳的翻簧竹刻工艺厂、益阳的小郁竹器工艺厂、桃源的玉雕工艺厂、桑植的古生物化石雕刻工艺厂等等,目前也都垮完了。而闻名于世的一些独特传统项目,也已全线告急,前景堪忧。例如———



  滩头年画:画不出的精彩滩头年画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产于隆回县滩头镇,是我省一项非常著名的民间工艺。年画图案造型单纯,大胆夸张。色彩强烈鲜亮。其粉纸印刷术为滩头年画所特有,是我省惟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系我国四大传统年画之一。



  滩头年画风格朴素、简单,主题都非常明朗、直接,让人一目了然。内容一般取材于民间故事,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鼎盛时期滩头年画年销量达700多万张。



  但是,就是近几年,滩头年画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目前滩头年画仅剩下的最后一家也关门歇业。滩头年画,再也画不出年画的精彩。



  鬅毛针法:绣不出的辉煌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历史悠久。湘绣最有名的是大幅动物绣,其中狮虎绣更具有震慑人心的艺术魅力,这源于几代湘绣艺人创造的一种特殊针法———鬅毛针。正是由于鬅毛针法,将湘绣带到了大江南北、异国他乡。然而支撑起湘绣一方艺术天地的鬅毛针,在时间的磨洗中,已风光不再。



  如今,一方面,曾经济济一堂的湘绣大师们已先后离世,鬅毛技艺后继堪忧;另一方面,在短视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珍贵的湘绣精品逐渐流失,而粗制滥造的次品却在充斥着市场。湘绣难以绣出昔日的辉煌。



  目连戏:唱不出的戏曲目连戏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戏剧始祖”、“戏剧活化石”。目连戏的许多艺术手法如:台上台下互动融为一体、“意识流”等等,在现代看来还很新颖。



  现在,能表演目连戏的老艺人基本上已相继去世,整本目莲戏已成为记忆。尽管在1984年和1989年录制了演出录像,但时至今日,许多录像带掉磁掉粉,保存工作困难重重,若不将这些珍贵的资料以高科技手段保存下来,世界上就再也看不到湖南的目连戏了。(编者注:据最新消息,中国·湖南首届民博会“考察摄制组”在永州祁东发现了湖南惟一的一个目连戏班底。)



  这样的例子我们无法一一列举,严峻的现状,引人深思,抢救和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处方篇:对症下药,六大处方



  在全国、全世界抢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我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工作,早在去年,省文联、省民协就在长沙组织召开了“省会专家民间文化保护座谈会”。在座谈会上,领导和专家共同协商讨论,为抢救、保护湖湘民间文化开出了对症下药的“六大处方”:



  第一,要尽快完成我省民间文化的调查和整理工作,摸清家底,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分门别类,登记造册,便于将来的规划管理。



  目前,中国·湖南首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博览会“考察摄制组”正奔赴全省各市州,进行民间艺术挖掘工作和落实检查民博会市州组织情况。这次考察活动,历时一个月。从反馈情况看,收获甚大,并有了新的发现,例如益阳桃江马迹塘镇的“抬故事”、岳阳华容的“的咙”等,鲜为人知,精彩非凡。



  第二,在当前工作中,要注意突出重点,根据具体情况的差异,不同的类别要不同地对待:对于濒临消亡的,如江永的女书、湖南傩戏和目连戏等,要不惜一切代价,尽快地保护起来,决不能让其消失;对于急需抢救的,如湘绣的鬅毛针法、铜官窑的陶瓷制作工艺等,一定要切实做好抢救保护工作,不能再任其衰弱下去;对于有发展前景的,如湘西苗族的蜡染、瑶族的挑花、侗族的织锦等等,要配合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进行市场开发。



  第三,要着手建立多样性的民间文化载体,如编纂一套介绍湖南民间文化的图书和图片集,拍摄、录制一些地方戏曲和民歌唱腔的音像制品,建立一批展示民间工艺美术的资料馆和手工作坊,举办一些民间传统的节令活动等等,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得以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同时,要提高对民间文化人才的重视,要尽快在高校开办民间文化专业班,加强对民间文化研究人才、保护人才、民歌戏曲表演人才的培养,并创造条件,建立一个民间文化研究院,以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第四,要加快立法,将保护民间文化纳入到法制的轨道上来,要督促省人大尽快制定出湖南省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和实施细则,使保护工作做到有法可依,今后对于损害和破坏民间文化的行为,要能依法予以处罚,使保护民间文化成为公民的一项义务。



  第五,要尽快向财政部门申请建立一项民间文化保护基金或者是一笔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专门投入到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



  第六,准备筹建一座大型的湖南民间文化博物馆,将我省民间文化的精品都收集进来,进行妥善的保护和全面的展示。



  行动篇:湖南首届“民博会”启动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各国政府和有识之士越来越重视对本土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和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5年前已将继承非物质文化纳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范畴。我国首都文化界的专家曾举行签名活动和会议,呼吁加强民间文化的保护和抢救。



  2002年6月,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长沙组织专家举行了省内民间文化保护座谈会。省委领导黄建国同志到会作了讲话。这次座谈会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省委宣传部、省民委、省文化厅、省文联还召开了一次全省性的民族民间文化学术研讨会。也就在这个时候,我省首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博览会开始了它的酝酿。



  2003年2月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举办中国·湖南首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博览会。“民博会”由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省文化厅、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宇洋(企业)集团湖南好好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将于今年9月30日—10月7日在省博物馆、长沙市烈士公园、民俗文化村、晓园公园等地同时拉开帷幕。会展内容包括:民博会开幕式;民族民间戏曲、音乐、舞蹈、绝技表演;民族服装服饰展览;民族民间工艺技艺(绝活)表演;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览;大型灯谜游园活动;民族民间食文化展;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开发高层论坛;闭幕式暨颁奖晚会等。



  2003年4月25日,“民博会”组委会正式成立,许云昭副省长亲任组委会主任,“民博会”组织准备工作全面铺开。



  据参与筹备的我省民族民间文化专家介绍,“民博会”的举办具有以下三大意义:



  1.弘扬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充分发掘湖南各族民间文化艺术内涵,唤起全社会来关注、保护和发掘这块璀璨的文明结晶。同时加强省内外、国内外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合作,让民族民间文化发扬光大,振兴民族经济。



  2.以文化为载体,扩大湖南丰富的民族资源与自然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进一步夯实我省作为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地位,增进全省人民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加大对民族民间文化产业的保护、开发力度,促进民族民间文化价值的不断增长。



  3.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通过成功举办博览会,把民族民间文化中蕴含的商业价值充分挖掘出来,探索一种民族民间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有机结合的新模式,进而带动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湖南的经济建设服务。



  本次湖南首届“民博会”盛况空前,将是建国以来我省规模最大、内容最全、影响最广的大型民族文化盛会,所有参展、表演项目均为具有民族特色、代表性的经典项目,并经专家严格筛选,内容丰富精彩,博大精深。绚烂多彩的民族服饰表演,别开生面的文艺演出,巧夺天工的现场技艺表演,叹为观止的绝技表演……相信会激起全省人民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热情和关爱,从而有更多的人来关心、保护和拯救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

 楼主| 发表于 2004-4-18 10:40: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确定第二批29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

苏浙两省正式启动声势浩大的民间艺术抢救工程


--------------------------------------------------------------------------------
发表时间:2003-8-19 19:21:31
作者:光明日报  点击 222 次


  江苏和浙江是民间艺术十分发达的地区。造型艺术方面,江苏传统民间工艺品达23种、近4000个品类,数量居全国首位。苏州刺绣、宜兴紫砂陶瓷、无锡惠山泥人、扬州玉雕、南京云锦……更是扎根乡里,落户大城市。浙江的拳头产品“三雕一塑”——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青田石雕和瓯塑,蜚声国际。



  表演艺术方面,江苏有民间舞蹈70种、1600多个剧目,民间剧种上百个、近6000个剧目,其中包括中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浙江则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南戏的诞生地,现存民间戏曲20余种,“舟山锣鼓”、“龙舞”、“绍兴文戏”等无不脍炙一方乡邻。



  然而,这些地区的民间艺术的生存状况岌岌可危。宁海平调、南京白局、台州乱弹后续无人;龙泉宝剑、惠山泥人、东阳木雕深受“盗版”冲击;即便是世界遗产昆曲,面对市场,也缺乏“断奶”独立生存的能力。



  为此,苏浙两省正式启动了声势浩大的民间艺术抢救工程。



  八月底,江苏省和下辖各市有关部门将联合召开会议,部署民间艺术“地毯式”调查、登记的具体工作,目标是整理出版《江苏民间艺术集成》的文字和影像资料。为此,江苏每年最少投入资金50万元。



  几乎同时,浙江省和下辖各民间艺术研究机构也将联合召开会议,公布第一批《浙江省民间文化保护名录》,有重点、有导向性地对珍贵民间艺术分批予以保护。为此,仅十几种民间艺术的保护工程一项,就已到位资金1000万元。




 楼主| 发表于 2004-4-18 10: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确定第二批29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

上海:专家们为抢救民间艺术开“药方”


--------------------------------------------------------------------------------
发表时间:2003-7-3 18:28:24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顾咪咪  点击 292 次


      近日,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根据“中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倡议,对上海地区凡历史上传留下来的民间艺术进行普查,发现不少品种已经灭绝,有的则濒临灭种。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吴祖德说,我们正在奋力抢救,但步履维艰。

      据初步统计,已经灭绝的民间艺术达十多种,其中较为有名的如顾绣、旧校场年画等。顾绣与湘绣、苏绣等并列为中国四大绣,顾家儿媳韩起孟的作品曾在1901年巴拿马博览会上荣获金奖;现在,正宗的劈线法顾绣已不复存在,流行的是韩之徒沈爽的乱针绣、双面绣,也称之为苏绣。前几年,四川自贡灯会风靡上海,但闻名于世的以王剑影、王坤荣为首的亭台楼阁、走马灯彩灯,却早已烟消云散。人们都知道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的年画,却不知上海旧校场年画也曾引领时尚,现只能在收藏家和上海美协的仓库里寻觅得到。

  目前,上海还存留民间艺术十余种,其中有金山农民画、宝山吹塑版画、剪纸、面塑、微雕、瓷刻、瓷绘等,但也是岌岌可危。“江南灯王”何克明的孙子虽然继承了祖上技艺,但多年不操灯技,改行当行政干部了。以留青技法为特色的嘉定竹刻,一直被人称道;现传至艺人王伟,人在区文化馆,但也难得握刀。走街串巷的崇明扁担戏,原来能演七十多出戏,现也只剩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出了。

  吴祖德说,近年来上海做了不少民间艺术文字、文献类的抢救工作,编撰了上海民间故事传说、民间谚语、民间歌谣大系,目前正在补充传承人的影像资料和传承讲唱现场音像资料,但对艺术种类的挽救还是力不从心,关键是没有钱。民间艺术一般都是师傅带徒弟,或子承父业。“江南神剪王”王子淦故世后,其女力图继承发扬,但总是“惨淡经营”而苦苦支撑。究其原因,是民间艺术的价太贱!黄杨木雕创始人徐宝庆,他的作品均为手工创作,细腻、逼真,有生活气息,是木雕中的精品。然而,现在不少工艺品厂摹仿他的作品,采用机器成批制造,价格仅是他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目前,对这些民间艺人没有特别的补助政策,其结果只能是“自生自灭”。

  专家们也为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开了“药方”并正在努力实施。其一是在取得财政补贴的同时,向社会征集资金,为濒临灭绝的艺术种类“输液”、使之老树发新芽;其二,每四年举办一次民间艺术博览会,扶助民间艺人,使他们的才艺得以传承、光大。  
 楼主| 发表于 2004-4-18 10: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确定第二批29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

长三角调集资金 打响民间艺术保卫战


--------------------------------------------------------------------------------
发表时间:2003-8-19 19:10:13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张斌  点击 367 次


      苏浙两省正式启动声势浩大的民间艺术抢救工程

  解放日报8月18日讯 (张斌)都是在八月,苏浙两省正式启动了声势浩大的民间艺术抢救工程。

  月底,江苏省和下辖各市宣传部、文联、民协和文化局将联合召开会议,部署全省民间艺术“地毯式”调查、登记的具体工作,目标是整理出版《江苏民间艺术集成》的文字和影像资料,同时向政府提出建议:如何对不同种类民间艺术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比如有些该产业化,有些该收存进博物馆,而有些只需在其灭绝之前留下文字和影像记录等等。这是江苏未来5年民间艺术保护的工作重点,也是其建设“文化大省”的工作要点。为此,江苏每年最少投入资金50万元。

  几乎同时,浙江省和下辖各民间艺术研究机构也将联合召开会议,公布第一批《浙江省民间文化保护名录》,包括表演艺术10余种,造型艺术3-4种。有重点、有导向性地对珍贵民间艺术分批予以保护,这是浙江至少未来3年内的民间文化工作重点,同时配合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的举行,塑造其“文化大省”的全新形象。为此,浙江不惜巨资,仅十几种民间艺术的保护工程一项,就已到位资金1000万元。

  专家:民间文化五“敌”

  一“敌”:假冒伪劣

  新疆和田玉将尽!宜兴紫砂土涨价!无锡惠山泥告急!原材料匮乏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赖以生存的扬州玉雕、宜兴紫砂陶瓷、惠山泥人面临“找不到”好材料而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江苏省版权局版权管理处处长陆幸生认为,原材料匮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该民间工艺的巨大利润空间吸引大量粗制滥造的规模生产向之聚集,导致原材料被恶性开采。同时,“假冒伪劣”还最终抑制了民间工艺品的消费市场,抹杀了真正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发展。

  在表演艺术领域,同样存在“假冒伪劣”。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所长陈竟教授指出,各类打着“弘扬民间艺术”旗号、实质纯粹为商业活动的庙会、民俗文化节等,“穿土衣,唱洋歌,跳洋舞”,是不伦不类的“四不象”,大大损坏了民间艺术的本来形象。

  因此,专家呼吁,民间艺术保护也要维权、打假。

  二“敌”:保艺不保人

  “可能每天都有一个老艺人去世,一种民俗消失”,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长冯骥才认为,很多民间艺术“因人而存”,保护民间艺术应当包括保护老艺人。

  以浙江奉化步龙,这一南方最具代表性的龙舞为例,目前尚在世的“龙伯伯”陈世雄是该龙舞最正宗版本———60年代版本的唯一继承者。保护奉化步龙,不是指保护正流行于当地、已加进许多声光电等现代色彩的各种龙舞,而是“龙伯伯”当年将“奉化龙步”舞出名气时的“原始版本”。因此,这个版本的龙舞保护必须和艺人保护相结合。

  参考日本民间艺术保护的通例和自己几十年的工作经验,浙江省民间艺术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露生提出“保人”的两大原则:该艺人有不可替代性;有直接传承者。

  三“敌”:民间艺人自身发展停滞

  江苏省民协主席、东南大学博导陶思炎教授指出,“民间艺人也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民间艺人,尤其是进入产业化领域的民间艺人,在立志保存艺术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也要吸呐“现代经营”的理念。

  华琪宝玉的朱华琪在上海开店,扬州设厂,做的不再是一个“玉雕师傅”,而是“玉雕策划者”。监控进料,保证每块玉料都是真品;自行设计,保证产品款式不“落伍”;联合家装公司共打市场,目标是百姓人家也有一件玉雕摆件;成立“玉友之家”,邀请各地专家讲授玉器鉴赏知识,为“真玉”消费培养市场……

  “保护民间艺术的最佳之道,不是把它挂在墙上,记在书里,而是放回民间”,陶思炎认为,承袭一种民间艺术的艺人不能只是一个“手工精湛的制作者”,还得是一个“头脑精明的经营者”。

  四“敌”:流失国外

  陈竟指出,一些国外团体、个人,包括商人、学者、留学生等,借经商、考察、研究等各种机会,深入农村,走村访户,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收集各种民间艺术制品或资料,导致一些本应存留在中国民间或博物馆内的“原件”,被高价收购,进入国外博物馆,甚至文物交易市场。

  吴露生认为,民间艺术保护应“艺”“物”结合。从表演艺术来讲,需要保护道具。以浙江金华一带流行的舞蹈《跳魁星》为例,传统道具有“田鸡衣”、“米斗”、“点状元笔”和“傩面具”。这些流散在民间的独特道具,有的已有数百年“高龄”,具有文物价值。若艺人为高价所“诱”而卖出,则这一种民间艺术中极原生态的一部分就流失了。从造型艺术来讲,要从源头———原材料保护做起。比如新疆和田玉的开采场周围,聚集着大批国外客商,往往玉料刚出,就被高价购走。这样,不仅赖此生存的一种艺术的发展缺乏基础,也紊乱了正常的原材料价格市场。至于民间造型艺术中的“珍品”、“孤品”流失国外,情况就更严重了。

  五“敌”:缺乏法律保障

  陶思炎认为,民间艺术保护至今没有一个较为全面、有效的保护法,导致各项工作无章可循。一些地方的领导决策失误,将一些本应收藏的大师级作品陆续卖掉;一些集成资料因保管不善而丢失、霉烂,甚至被当废纸卖掉;某些部门随意将工艺美术品流水作业,传统特色减弱,个人风格淡化,导致一些民间艺术的质量严重滑坡,浙江木雕、石雕等几个大型工艺企业的倒闭就是受害于此。

  民间艺术保护,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一方面需要千千万万个“司马迁”的共同参与,另一方面则急需制订法律,完善相关政策。专家由此呼吁,要加快民间艺术保护的法制建设步伐,将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结合起来。据悉,《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于上半年形成草案,已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日程。

  新闻链接

  苏浙两省是我国民间艺术繁荣发达地区。造型艺术方面,江苏传统民间工艺品达23种,近4000个品类,数量居全国首位。苏州刺绣、宜兴紫砂陶瓷、无锡惠山泥人、扬州玉雕、南京云锦……更是扎根乡里,落户大城市。浙江的民间造型艺术虽不及江苏名目齐全,其拳头产品“三雕一塑”,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青田石雕和瓯塑,却是蜚声国际。表演艺术方面,江苏有民间舞蹈70种、1600多个剧目,民间剧种上百个、近6000个剧目,其中包括中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

  浙江则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南戏的诞生地,现存民间戏曲20余种,“舟山锣鼓”、“龙舞”、“绍兴文戏”等无不脍炙一方乡邻。

  然而,即便是在民间艺术如此繁荣、经济发展亦胜人一筹的地区,民间艺术的生存现状依然不甚乐观。宁海平调、南京白局、台州乱弹后续无人,生存岌岌可危;龙泉宝剑、惠山泥人、东阳木雕深受“盗版”冲击,发展陷于风雨飘摇;即便是争取到了保护的最高境界———世界遗产,例如昆曲,也还要国家大力度的经济扶持,面对市场,缺乏“断奶”独立生存的能力。  



 楼主| 发表于 2004-4-18 10: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确定第二批29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


资华筠: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中的优质基因


--------------------------------------------------------------------------------
发表时间:2004-3-13 23:40:43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黄小驹  点击 5 次


——访全国政协委员、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资华筠




记者:听说你元月初刚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过?

  资华筠:是的。对我来说,那是一段既快乐又焦虑的记忆。我到了凤凰县山江镇,龙山县农车乡、坡脚乡以及当地最偏远的靛房镇百型村。我观赏了山江苗族博物馆丰富的藏品,苗族的鼓舞、上刀梯等技艺表演,土家族茅古斯、摆手舞、梯玛、打溜子、冬冬喹等民俗表演,结识了龙文玉、田隆信等致力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老人,这些都使我感到快乐。如果说到焦虑,百型村已经84岁的老艺人梯玛是我的焦虑,文化资源在自生自灭中一天天被侵蚀消失是我的焦虑,整个州域内相对滞后的保护工作进程是我的焦虑。

  记者:你曾经说过,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植被,这一说法是基于什么样的理念?

  资华筠:人类创造了文化又被文化造就着。文化的涵盖面很广,简言之它是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相对聚居人群的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感情的方式。每个民族因其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的不同而积淀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那些在民间自然(或准自然)状态传衍着的文化是木之本、水之源,更接近于人性之本真,蕴涵着深层次的人文价值,凝聚着民族的生命力。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忽略自然生态保护带来的环境污染、植被退化,已经给予我们严厉的教训,同样,在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也必须注重文化生态保护。各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犹如人类的精神植被,它不仅属于本民族,也是人类所共有的。对民族民间文化实施保护,对人类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记者:在具体实施保护的过程中,你认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资华筠:对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来说,政府的主导是必须的。因为这一工程是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投入的人力、财力巨大,且涉及的知识领域广泛。政府主导有利于协调各方力量,发动社会广泛参与。

  我认为在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要遵循科学原则。民族民间文化并非全部是正面的、优秀的、积极的,要通过调查研究、科学论证,针对民族文化特异性,根据其不同的价值,采取不同的措施,予以区别对待。那些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蕴涵着民族文化优秀品性和审美特质,具有民族标志性的文化,值得在现实生活中予以活性地传衍。有些则可作为让人类寻找历史的“遗迹”,对其实施文献记录或博物馆式的保护。总之,不能一律采用“木乃伊”式的处置方式,以“牺牲部分人享有现代文明”为代价,更不是为迎合猎奇心理而实施保护,应该注重对民族民间文化优质基因的保护。

  记者:怎样判断一种民族民间文化的基因是优秀还是不优秀,以及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对其进行保护呢?

  资华筠:我给你举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安徽有一种民间艺术叫做花鼓灯,又名红灯,以前都是男扮女装来演,他们的艺名也大多叫做诸如“小金莲”“小白鞋”等,步法是以小脚为基础的碎小的“咯噎步”“软步”。而在发展过程中,花鼓灯的这些比较落后的基因被逐渐抛弃,出现了女演员和“上山步”“脚跟梗步”“大起步”等大幅度的动作,但这并没影响它的基本形态。安徽花鼓灯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能表现多种题材、塑造各种人物的舞台艺术,它的音乐和舞蹈被戏曲和其他艺术广泛吸收,甚至传播到一些亚洲和欧洲国家,原因就在于它保留的是优质基因。

  记者:像你这样的专家学者,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进程中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资华筠: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需要强大的学术后盾和科研工作的支撑,专家学者无疑是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但专家学者不是“救世主”。民族民间文化植根于群众之中,创造和拥有这些文化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他们才是保护工作的主体。专家只有深入群众,与群众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才智。

    (2004年3月9日,第1版)


-------------------------

民族民间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植被——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资华筠对话


--------------------------------------------------------------------------------
发表时间:2004-4-11 1:40: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单三娅  点击 10 次







  在2000年的人类学国际会议上,资华筠在论文中提出了“精神植被”这一理念;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她又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尽快出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的提案。近日,记者就“精神植被”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与她进行了探讨。



各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犹如人类的“精神植被”



  记者:“精神植被”这一概念目前被媒体广泛引用,可否进一步阐述一下?



  资华筠:这是2000年我在人类学国际会议发言中的一个论点,我认为,人类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环境污染、植被退化……在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不应使文化生态遭到自然生态同样的噩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保护自然植被,不同民族之间文明的协调发展,也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之间的对话、交流、融合,也需要保护精神植被。媒体接受这一概念我很高兴,但不可太泛化。



  记者:为什么提及“精神植被”时特别强调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呢?



  资华筠: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相对聚居人群的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感情的方式。那些在民间自然状态传衍着的文化更接近于人性之本真,凝聚着民族的生命力,蕴含着深层次的人文价值。这种原生态的文化是木之本、水之源,所以称它为“精神植被”。



  记者:您提出“精神植被”更关注的是本地域文化生态的保护,那么它是否又是针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种文化更需要共同协调发展而提出的?



  资华筠:是的,民族民间文化蕴含着各民族文化的本体特质,对它实施保护,就从根基上保护了各民族自己的文化特色。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人类文化发展也要“趋同化”和“一体化”,相反,在日益变小的世界里,人类更需要葆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文化价值取向的自主性,这正是不同文明之间对话的基础。各民族保护好各自的“精神植被”,有助于世界的文化生态平衡,对增强世界的稳定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原生态”文化极易受到摧残,要作为重点保护对象



  记者:说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人们经常提到“原生态”。原生态文化的特征是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文化还存在吗?



  资华筠:原生态文化一般是指由民众创造并拥有的,在民众中自然传衍着的文化形态。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有自然删汰,也存在着人为破坏,所以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其实已经不可能是原始的形态了。原生态文化在特色地域中生成发展,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滋润专业艺术家的创作灵性,也是学术研究的人文资源。如果消失了,一个民族就会失去记忆,那将是十分可悲的。所以我们格外在意它现时的生存状况。



  记者:像我国这样多民族而又历史悠久的国家,原生态民间文化随处可见,而且每日每时都处于消亡之中,保护起来难度是非常大的。



  资华筠:原生态文化在民间自生自灭,比较脆弱,极易受到摧残,所以才提出保护与抢救。多年来我们的教训多于经验。所以我们才要像保护自然植被一样保护这些精神植被,而不要使这些文化传统在我们手里消失。当然,传统是一条流动的长河,每一个时期,文艺家都在其中注入新鲜水脉,所以对传统不应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地保护。在这方面,我曾提出过优质基因问题,文化应予以优化地传衍,也就是说,对最典型的、底蕴最深的、最优质的文化加以保护,使之继承发扬。



专家不是“救世主”,要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记者:作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我注意到您在强调重视专家学者的同时,又指出专家学者不是“救世主”。



  资华筠:民族民间文化深植于群众之中,创造和拥有文化的是广大人民,他们也是保护工作的主体,专家既不能充当救世主,也不能游离于政府主导之外。近期我曾到湘西、安徽进行考察,跑了许多村寨,住在农民家里,结交了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家,对活态的民间文化进行了调研。在给当地各级干部作讲座时,发现他们积极性很高,接受能力很强,他们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也不是无所作为,有些基层领导也是文化保护的带头人。我认为专家的任务主要是把先进的学术思想和理念传达给群众。



  记者: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其实这也是所有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国家的经验。



  资华筠:一旦先进的理念被群众接受,一旦群众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被唤醒,他们就会创造出许多的好办法。少数几个专家不可能顾及如此广大的地域,专家也不是点石成金的神仙,专家也应从群众的创造中丰富自己的思想。



保护文化遗产与发展经济不应对立



  记者:根据调研,您认为现在最主要的抢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形式有哪些?



  资华筠:一要加强科学研究,有足够学术支撑。二是记录,包括文字、声音和形象的记录。三是保护代表性传人,对于有代表性的传人,要给他们创造传延的条件,搞活态保护,而不是像木乃伊那样的保护。如建传习所,让一部分年轻人喜爱这种文化。四是建文化保护区,保护与之相关的生态环境。其实有一些健康的民俗文化,完全可以成为群众自娱自乐的好形式,它应是小康生活文化消费的组成部分。



  记者:我们多年来总没有处理好发展旅游经济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关系,造成的破坏远远大于保护,以至于人们现在一听开发就谈虎色变。您认为这两方面可以互相促进吗?



  资华筠: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训太惨痛了,所以有人认为旅游开发是文化的杀手,是把芳香的泥土气息变成了劣质香水。其实建立文化保护区,未必没有旅游价值;有些传习所还可以建成国际性的,也未必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点。



政府主导十分必要



  记者:您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尽快出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的提案,专门提到政府的主导地位,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资华筠: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所需投入的人力、财力浩大,涉及的知识领域广泛,而且是一项长期的延续性工作,只有政府主导,才能汇集各学科专家,协调各类机构,团结广泛的社会力量,并以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进行舆论引导,才能最终有大成效。



  记者:中央最近提出科学发展观,“精神植被”的观点恰好在文化发展方面符合了这个精神。



  资华筠: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就是社会协调发展,保护“精神植被”,也就是要将文化发展建立在一个优化的生态环境中,使之有根基、有源头,健康而鲜活。



(2004年3月31日 星期三)


[ 本帖由 Karin 于 2004-4-18 10:54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4-4-18 10: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确定第二批29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

陕西启动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
发表时间:2004-3-19 23:18:3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朱虹子  点击 5 次


    陕西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特别是黄河流域汉民族民间文化的典型代表。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我国民间传统文化面临挑战。如何应对普遍存在的民间传统文化生存环境恶化,民间艺术传承线脉脆弱,民间文化资源流失严重等诸种令人担忧的现状?陕西省人民政府于3月10日至12日在西安隆重召开全省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会议,并宣布启动陕西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陕西省副省长潘连生,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文化部社图司司长张旭,陕西省有关方面领导宁长珊、郑德义、秦天行等出席会议。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在民间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积极组织调查、搜集、整理工作,编辑出版了十大民间文艺集成,抢救保护了一批民间文艺的重要项目和资料。尤其是今年元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陕西优秀民间美术作品进京展”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反响。二是扶持和发展了安塞腰鼓、户县农民画、凤翔泥塑、宝鸡社火、陕北民歌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文化项目,长安古乐等稀有艺术品类得到有限的抢救保护。三是加强民间艺术队伍建设,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先后命名了一批陕西省民间艺术家。全省每年赴国外交流项目占到整个文化交流项目的85%以上。春节期间民间艺术对外交流异常活跃。有15个县、乡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尤其是外来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民间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陕西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仍然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和困难。全省尚未建立起科学的发现、评估、认定、保护、管理、利用的正常程序,影响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陕西省副省长潘连生在讲话中强调,要从观念上认识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他说,民间文化是现代文明赖以生发成长的基因和土壤,是根。潘副省长介绍,从今年开始陕西财政将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

  文化部社图司司长张旭介绍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成立和近期的进展情况,他高度评价了陕西省在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中所作出的成绩,赞扬了陕西各地基层文化工作者所付出的辛勤劳动。陕西省文化厅厅长秦天行在讲话中认真分析了陕西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现状、问题,安排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刘宽忍还介绍说,保护和培育民间艺术的传承人是关键所在,陕西省还将启动人事政策给这些农民艺术家评定职称、发放津贴。由于近年来在全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安塞县文化馆等17个先进单位、雒志俭等35名先进个人受到了大会的隆重表彰。会议还对黄陵县等23个县、乡进行了“陕西省首批民间艺术之乡”的命名。先进单位代表介绍了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保护利用工作中的先进经验。

  这次会议启动了陕西省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试点工作。这项工程是在过去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和新特点,由政府组织实施的。实施“保护工程”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因而将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工作方式,通过试点地区的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摸索出不同地域、不同层面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经验,从而在交流和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全省范围内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

  同时,“陕西省优秀民间美术作品观摩展”3月11日至21日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办。

    (2004年3月16日,第1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3 03: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