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24|回复: 0

清化官姓的历史与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6-24 17: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化官姓的历史与记忆


刘晓春


历史上,清化官姓与张姓、华姓、饶姓并称广东省始兴县的“四大家族”。清化,即现始兴县隘子镇。根据族谱记载,官姓祖居福建汀州府上杭县胜运里第一图。明朝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官五郎的次子官千二郎(名福)携妻将子,迁徙到始兴县清化上水落户定居,随后置立田产庄业,繁衍子孙,迄今已有五百八十余年的历史了。据不完全统计,现今总人口约八千人,主要分布在隘子镇管辖的各个村庄。1996年7月,笔者在隘子镇进行了为期10天的田野调查,观察了官姓的“扛阿公”仪式,记录了官姓的一些历史传说。

祖先的婚姻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曾经谈到,“怎样才能成为村子里的人?大体上说有几个条件,第一是要生根在土里:在村子里有土地。第二是要从婚姻中进入当地的亲属圈子。”家族之间的婚姻受血缘和地缘的影响,固然有一定的婚姻范围,但有些家族之间世代通婚,有些家族之间则由于历史的原因而禁止通婚,则并非地域的远近可以解释。客家开基祖先在一定的空间生根立足,特别是在已经有土著居住的村落,利用婚姻资源则显得更为重要。在始兴隘子镇的千家镇流传这样一个传说:杜姓比官姓早些年从福建上杭来到隘子,官姓祖先初到时只有为杜姓放养鸭子谋生。一个患有麻风病的风水先生在杜家住了很长的时间(据说是有意考验杜姓),杜家极不耐烦,便把他赶了出来,刚好被官姓祖先看见,便将风水先生延至鸭子寮中。风水先生念其心肠好,便告诉他如果想在此地生根落户,就要想办法娶上杜家的丫鬟,并要求以鸭子寮这块地皮为嫁妆,因为那是块风水宝地。官姓祖先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点一一照办,以后在鸭子寮建起了祠堂,从此官姓便在隘子繁衍成为始兴的著姓。长期以来,在官杜两姓之间的家族冲突中,官姓总是处于上风,官姓关于家族历史的记忆,可能存在着一种家族荣誉感,但是,杜姓也并不回避这段历史。官姓为了纪念其先祖,在官氏总祠神台上方的屏风砌以竹排,然后敷以灰浆,看来这段传说有其一定的历史真实性。

六月六“扛阿公”
村落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下创造了自己的祭祀制度,同时也借助仪式的象征意义,以神或祭祀作为超越宗族的地域认同核心,仪式也因此具有了超村落的意义。在隘子镇,每年的农历“六月六”都要举行“扛阿公”的仪式。隘子镇共有34姓,总人口有19000人,官、张、华、杜等姓人口最多,其中官姓约有8000人口。在隘子镇的所有神庙中,河溪庙诸神的地位最高,覆盖了24个自然村,包括汉、瑶两个民族。从六月初一日起,各村村民轮流将河溪庙(位于隘子墟)诸神(四公、三公、五谷、日月、二公、大公)扛回村中祀奉,六月初一先由大鱼坑扛神,初二扛至膊头下、凹下、田心,初三至旱田围、上下围、坎头围,初四至沙岗、书房下,初五至杜屋,初六至满堂,初七至坎下屋,初八至马口圳。每村一个或数个大神,一路轮流,直至轮完,六月初九“转庙”。河溪庙的六尊神分至以田心屋、旱田围、背夫坪、杜屋、沙桥、满堂等自然村为中心的六大片,除日月固定在满堂外,其余五尊神每年轮流至不同的大片,使每个地方都能够得到重要的神如三公、五谷的恩泽。整个仪式包括出庙、奉神、游段、搞水、转庙等五个过程,主要由官、张、杜三姓参加。在隘子,地域认同的核心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原来以沙桥白马庙为核心,地位最重要。可能有以下原因:现在的沙桥、五一管理区地势平坦开阔,临近河流,正是杜姓、官姓生根繁衍、向外播迁的大本营;千家镇鼎盛时期有千余户人家,故得名,内有一墟场,为整个隘子的经济中心。从这地域的政治经济地位来看,白马庙的核心地位自有其存在的依据。村民传说白马庙的白马三圣护佑官超扬(第十四世,清嘉庆十年乙丑科第九名进士)进京赶考,可见村民认为白马庙与官姓家族的发达有很大关系。道光年间,墟场由千家镇迁至隘子,形成了现在的墟场格局与规模。这可能与隘子居民的谋生方式的变化有关。随着人口的大量繁衍,土地与人口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除了往外移民,只有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开发山林资源,才能缓解这一矛盾。墟镇的迁移是主要经济方式转变的反映。隘子墟临河,河道幽深,扼隘子与外界交通的要冲,既利于木材、山货顺着河道运往韶关和珠江三角洲,又能起到保卫的作用。“(清化)居民数千家,生息皆赖森林。田少食众,虽值丰年,仍需翁缘米谷接济,恃以无恐”(光绪《始兴乡土志》)。所以,隘子老百姓有“先有三公(村民认为三公最有灵验,此神为官姓一位手艺人从江西偷来),后有河溪庙”的说法。从神的地位的变迁可以发现,人口的繁衍与增长方式的变化使祭祀制度的再创造,人们在确立一种新的区域认同方式的同时,也确立了新的区域政治、经济和祭祀的中心。
关于隘子墟的迁移,村民却有另外一种传说。据说一开始隘子墟的墟市并不是现在这个地方,距离现在的墟市约有两公里,迁移的原因据说与官姓的祖坟有关。清化官姓的祖先千二郎公父子迁来清化定居之后,不久即返回原籍福建上杭县,携带已故父母的骨殖分别安葬在翁源的龙仙镇和始兴的清化两处,在清化,官姓祖坟就安葬在隘子墟靠近河边的坡地上。安葬祖坟的时候,风水先生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为“龟形”。如果能够在此地建为墟市,那就更好了,因为墟市人来人往,热闹异常,叫做苍蝇叮臭龟,官家定能大发。官姓人记住了风水先生的叮嘱,随着官姓实力的扩展,官姓逐渐在祖坟附近建一些茶寮、房屋等等,慢慢地汇聚了人气,最终取代了老墟市的地位。

满堂大围与五鬼运财
    在隘子镇,各姓曾经建有大大小小的围屋十几座,历经风雨,大多已经坍塌或人为拆除,如今仅剩满堂大围子、尾围、坝尾围、湖弯围等为数不多的几座围楼,在这些围楼中,其中以满堂大围子最为著名。该围楼于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奠基,历时四年才最后完工。由官姓第十三世后裔官乾荣出资建造,面积达11100余平方米,内有十二院、九厅、六天井、居室数百间,属于城堡式围楼,前面共有三座大门,内里为三栋式,但相互贯通。整体建筑由左、中、右三座围楼连成一体所组成。各座围楼均环以外廓环套式布局。中部一座如宫殿,四隅设角楼,最高四层约15米。分置左右的两层像拱卫城,最高三层约12米。外廓多为厨房,内城为厅堂、居室。围楼内不但有供族人议事或做红白喜事的厅堂,还有栽花种树的庭院。整个土楼建在平坦地带,前、左、右三面平地,视野开阔;后面为河溪,水道成为天然屏障。官乾荣长子及次子的后代共五百多人居住在土楼内。
官乾荣可以说是官姓首屈一指的大富翁了,他继承了一大笔父辈的财业,自己还作木材生意,这些应该是他发家的正道。正如民间总是喜欢将历史传说化一样,官乾荣的发迹似乎并不是辛劳的日积月累,而被描画成一个一夜之间获得横财的暴富之家。据说在大围子还没建好之前,官乾荣居住在樟树下(地名),家门口有几口大大小小的鱼塘,放养了许多塘鱼,旁边就是直通翁源的大道,官乾荣雇请了一名长工负责管理,这位长工吃苦耐劳,忠厚老实。有一天早晨,长工打捞塘鱼的时候,突然发现鱼塘里有很多银子,当即报告官乾荣,官乾荣灵机一动,故作神秘地对长工说,既然被你看到了,那我就告诉你吧,我昨天晚上看见有五个鬼担了许多银子倒入池塘,他们整整担了一夜,担完之后连连向我叩头作揖,并说这些银子现如今如数还给我,因为他们生前都借过我的钱,说完之后五个鬼就一起走了。你现在把塘水放干,把这些银子取回家,而且不要告诉别人,以免泄露天机。从此官乾荣发了大财。这就是在隘子镇广为流传的“五鬼运财”的故事。不过,关于官乾荣的发迹,隘子的老百姓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传说太平军石达开部的一支队伍打了败仗,从翁源途经清化,恰好经过官乾荣家池塘的大路边,村民因为害怕战乱,见到兵勇早就躲入深山,或藏身围楼。官乾荣胆子大,没有躲避,留在村子里。太平军的这支队伍有好几十人,每人都肩挑着沉重的军饷(白银),过境清化的时候已经精疲力竭,其中的头目在村子里找到了官乾荣,将这些白银暂时寄存在官乾荣家,并且说待以后有机会再回来取,三年之后如果没人来取的话,这些银子就归官乾荣了。三年内再也没有人来取这些银子,自然也就归官乾荣所有了。据说大兵过后,官乾荣为了掩人耳目,便编造了一个“五鬼运财”的故事。

官兴祖纳妾
官兴祖是官乾荣的父亲。据传说官兴祖的原配夫人田氏非常贤惠开明,知书识礼,而且精通命相。官兴祖年过半百,虽然是个大富翁,但是膝下无儿,仍旧是夫妻二人孤苦厮守,田氏非常着急,于是暗下决心要为丈夫物色一位命好的女人做妾,为官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她亲自带领侍女以走亲访友为名,走村串巷,物色合适的女子,终于寻找到了一位合适的女子。她认为这位女子丁贵双全,是理想人选。当了解到这位女子尚未许配给别人的时候,便立即遣媒婆前去说媒,不惜重金也要说合这门亲事。据说这位女子的父母听说官兴祖年过半百,一开始并不乐意,后来经不住媒婆的三寸不烂之舌以及重金的诱惑,也就答应了这门亲事。成婚之后,果然不出田氏所料,为官家连生五子,此女子即是许氏。从此官兴祖家族一直兴旺发达,田、许二氏还被清王朝诰封为正二品夫人。

官云鹏科场考试
官云鹏系第十一世后裔,又名博万。其曾祖父官士和为明朝崇祯年间贡生,曾出任肇庆府训导之职,祖父官丽日为文庠生,父亲官捷三为清雍正年间岁贡生。官云鹏正是出身于这样一个书香门第,从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据说看书过目不忘,入庠补廪后,参加乡试,因其文章出众,主考官阅后极为赞赏,随手将他的试卷放在帐顶上,以备随时录用,谁知后来录取放榜的时候一时疏忽,竟然忘记了放在帐顶上的这张试卷,官云鹏名落孙山。当官云鹏去看榜的时候,发现自己榜上无名,便去询问主考官,主考官这时才想起自己的疏忽,后悔莫及,当即取下试卷并提笔在该试卷上作如下批示:“今科未取官云鹏,留待下科中解元”,以表示歉意和对官云鹏的鼓励。但官云鹏经不起这种打击,科场受挫后没有再考,最后只得了一个府学恩贡生的功名。

西洋狗
在隘子镇,关于西洋狗的故事,几乎妇孺皆知。西洋狗其实是一个人的小名,官姓人家都十分忌讳他的真实姓名,尽管确有其人,但是无法考证他的世系。西洋狗是千家镇上下围的人,属于清朝进士、御前侍卫官超扬家族后代中的一员。西洋狗还没出生之前,据说千家镇上下围出了很多人才,著名的有官超扬,还有其他的文武秀才、廪生、贡生、举人,以及富甲一方的绅士,其中有一门四举人。后来因为有了西洋狗这个败家子,才把家业败得精光,从此该家族一落千丈。
西洋狗一出世的时候,他父亲的一位同年老庚会命相,断定这个孩子将来是个败家子、讨食佬,他父亲不相信,心想我家有的是钱,可以请最好的老师来家里教他读书,以后考取功名,再不济也可以花钱买个一官半职,哪里可能会讨饭呢?西洋狗慢慢长大了,一到吃饭的时候,都先要摔碗筷,以此取乐,每餐都要吃鸡项(未下蛋的母鸡),有病从不吃药,要家里人送他到庵堂庙宇住上几天,病自然就好了。他家酿的米酒一年四季喝不完,他叫家人倒在竹蔸下做肥料,冬天天气寒冷,他用腊鸭堵塞门窗。西洋狗的父母去世之后,无人料理家业,家境日益衰败,不出几年所有的家业都被西洋狗挥霍精光。西洋狗从此过上了流浪乞讨的生活,居无定所,要么住破庙,要么住别人的柴房烂屋,日子过得倒也逍遥自在。他虽然不成器,但毕竟读过书,还能舞文弄墨,写得一手好字。他在经常夜宿的一间破庙内题诗一首,聊以自嘲,“日食千家饭,夜宿破庙亭,不做为非事,快活一世人。”西洋狗自认为无牵无挂,过着神仙般的日子。有一天,一位乡绅路过破庙,发现墙上的题诗,又看见西洋狗住在这里,看他年纪轻轻,又有文化,却过着流浪乞讨的生活,便规劝西洋狗不要再过这种日子了,并请他到村里的私塾教书。西洋狗教了十天,觉得十分不自在,还是回到破庙中,过着“日食千家饭”的乞讨生活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2 10: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