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57|回复: 10

为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而努力(王文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12-28 22: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而努力
——纪念北大《歌谣》(周刊)创刊80周年
王文宝
今年是《歌谣》(周刊)创刊80周年,有关民俗学者、俗文学者聚会北京大学举行纪念活动,继承发端于北京大学歌谣学运动的优良传统,回顾与展望80年来我国民俗学与俗文学运动在组织建设、创办报刊、培养人才、搜集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可观成绩。
1918年初由北京大学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沈兼士发起成立了北大歌谣征集处,2月1日在《北京大学日刊》刊载了《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及蔡元培热情支持的《校长启事》。1920年歌谣征集处改为“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1922年12月17日《歌谣周刊》创刊。《歌谣周刊》是北大歌谣研究会对中国民俗学的伟大贡献,是我国第一份专门性的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刊物。从1922年底创刊到1924年5月,《歌谣》共收到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等共11191首; 从1924年7月到1925年6月《歌谣》停刊止,又收到歌谣2103首; 加上《歌谣》创刊前的搜集,1918至1925年共收到歌谣13908首。
    随后,1923年北大风俗调查会成立,1924年北大方言调查会成立。1926年顾颉刚、容肇祖等在厦门大学创办了“厦门风俗调查会”,1927年11月顾颉刚、容肇祖等在广州中山大学创办了第一个以“民俗”命名的“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其后又创办了《民俗周刊》。1930年钟敬文、娄子匡、江绍原等在杭州发起组织了杭州民俗学会并创办了《民俗周刊》等,福州、厦门、漳州等地也先后成立了民俗学会并创办了一些刊物。1936年顾颉刚在北京大学成立了“风俗学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成立了中央和各省市的民间文学机构“民间文艺研究会”(1987年改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1983年,“中国民俗学会”成立,1984年,“中国俗文学学会”成立。20世纪40年代,戴望舒、赵景深、傅芸子分别在香港、上海、北平创办了《俗文学周刊》,赵景深还创立了“中国俗文学研究会”。几十年来,在民俗学和俗文学运动中,涌现了大批专家学者,其中最著名的有顾颉刚、周作人、江绍原、钟敬文、娄子匡、乌丙安等民俗学家以及郑振铎、赵景深、杨荫深、谭正璧、孙楷第、吴晓铃谭达先等俗文学家。与此同时,大量的相关文章和学术著作纷纷问世。解放前以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张亮采的《中国风俗史》等最为有名。改革开放以后学术专著成绩最为突出,像乌丙安的《中国民俗学》、《民俗学原理》、《民俗学文化新论》,段宝林的《中国民间文学概要》,谭达先的《民间文学与元杂剧》,张庚、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马少波等主编的《中国京剧史》,倪钟之的《中国曲艺史》,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戏曲、曲艺”卷,中国民协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歌谣集成、谚语集成,《格萨尔》、《玛纳斯》、《江格尔》三大史诗的抢救,中国俗文学者的《中国俗文学概论》、《中国俗文学发展史》、《中国俗文学家(者)传略》、《俗文学论》等,举不胜举。
近年来,著名作家冯骥才在许多场合呼吁抢救民间文化,特别在2001年他担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后提出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高瞻远瞩,颇具挑战眼光、强烈的民族意识,在社会上得到了积极的反响。在有季羡林、于光远、启功等80多位学者签名的《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呼吁书》中指出,民间文化“存在于大片的民居和人们生活起居中,是生活的文化、百姓的文化、俗世的文化。正是这种文化,在各个民族、地域、乡村和城市中,是一方土独特的产物,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根基和底层,是原生态的文化,是民族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一己贡献。民间生活文化及其遗存,有有形的物质遗产,如民居、造景、雕塑、碑刻、设施、工具、器械、器皿、服饰、玩具、美术品等;也有无形的、口头的、非物质的遗产,如口承文学、历史传说、环境知识、生产技术、消费习惯、交际礼节、人生仪式、节日庆典、组织制度、娱乐游戏、艺术技能、信仰心理等;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它们是过往生活的凭证,有着历史、地理、民俗、宗教、人文、社会、心理、经济、政治等广泛而具体的内涵和价值,是国情、民情的重要组成,也是有独特载体的民众的文化。”“民间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重要的载体”,“保护和珍爱民间文化遗产就是对人民文化创造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是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批评地继承和发扬民间文化遗产是一项对文化糟粕的鉴别和淘汰以及移风易俗的文明工程,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创新、繁荣先进文化的重要实践。”随后于2002年4月9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给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关于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报告》中陈述了这一抢救工程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实施的具体计划,并指出它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十套文艺集成工作的深化和后续工程,现已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国家已经立项并开始启动。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16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明确指出,要“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植对重要文化遗产的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是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大军的一个极大鼓舞。
在纪念北大《歌谣》(周刊)创刊80周年之时,我们充满信心,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在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指引下,为抢救、保护和弘扬祖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事业创造新的辉煌!!!
发表于 2002-12-28 22: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为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而努力(王文宝)

王老先生现在上了点名的瘾,在这里又点了一批死人和活人的名。我们当然忘不了老先生的专业:民俗学史专家。能被他点名,万分荣幸,将名垂青史。可惜,有些人被点的莫名其妙,甚至有“举贤不避亲”之嫌。王老先生的抗鼎之作《中国民俗学史》中,也是一大堆人名、一大堆书名,但缺少的是一大堆关于中国民俗学历史发展的理论总结,缺少的恰恰是“史”的精髓。
发表于 2002-12-28 22:52: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为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而努力(王文宝)

稷下老师说话,招招见血。
 楼主| 发表于 2002-12-28 23: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为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而努力(王文宝)

光这些书名和人名费了偶好大个功夫,呜呜~~
发表于 2002-12-28 23: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为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而努力(王文宝)

竹子妹妹辛苦了,大家会记得你的好:)
 楼主| 发表于 2002-12-28 23: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为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而努力(王文宝)

流萤 于 2002-12-28 23:23 写道:
竹子妹妹辛苦了,大家会记得你的好:)
有你这一句话,就够了!!
发表于 2002-12-28 23: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为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而努力(王文宝)

以王文宝先生久病之躯,孜孜于中国民俗学和俗文学的荒野之中,开拓出民俗学史的一片领地,值得我等后学敬佩。稷下先生指出的问题也值得民俗学界的朋友深思。我们的民俗学史到底应该怎么做?现在,把许多属于民俗学“史前史”的内容都拉过来充数,恐怕不是好办法。至于稷下先生指出的开列人名、书单的办法(此说过于苛刻)也确实存在,但这些书名和人名的开列工作也是有人要做的,王先生就做了这些事情。赵世瑜的《眼光向下的革命》和洪长泰的《到民间去》也是一种值得仿效的做法。
发表于 2002-12-28 23:50: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为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而努力(王文宝)

竹子,辛苦你了……
 楼主| 发表于 2002-12-28 23: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为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而努力(王文宝)

我很钦佩王文宝先生,虽已高龄,但仍为俗文学、民俗学、民间文化的学科发展与研究尽心尽力、不辞劳苦,大家如果能亲眼看到他坚持开一天会的情形,一定会自愧不如的!!
[ 本帖由 淇园之竹 于 2002-12-29 00:03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2-12-29 00: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为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而努力(王文宝)

田园将芜 于 2002-12-28 23:50 写道:
竹子,辛苦你了……
姐姐也很辛苦噢!!小竹子做这些事情算不了什么的!对了,印刷厂明天不上班,是不是又要往后托了
发表于 2002-12-29 11: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为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而努力(王文宝)

叶涛 于 2002-12-28 23:30 写道:
以王文宝先生久病之躯,孜孜于中国民俗学和俗文学的荒野之中,开拓出民俗学史的一片领地,值得我等后学敬佩。稷下先生指出的问题也值得民俗学界的朋友深思。我们的民俗学史到底应该怎么做?现在,把许多属于民俗学“ ......

还是叶老师说话中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12 07: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