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54|回复: 2

《山海经》神话的分类考察(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8 08:2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海经》神话的分类考察(上)
   《山海经》被称为“神话之渊府”,蕴含着丰富的神话资料。我们将《山海经》神话资料称之为“《山海经》神话”。由于《山海经》资料来自荒古,其中神话素材便成了后世许多神话的源头.因此,把“《山海经》神话”称之为文化宝库是当之无愧的.
     神话有狭义、广义之分,“《山海经》神话”指的是广义概念的神话,它包括狭义神话和“潜神话”,以及早期的仙话、传说。神话应具备两个基本要素,即“神祗”和“故事情节”,本文把具备上述基本要素的称之为狭义神话,对于那些只提神祗而无简单故事情节的则只称“神祗”;由于这些归入神祗类的材料大多成为后世创作神话的素材,因而称之为“潜神话”或“准神话。”
      神话的分类方法也有多种,为了研究方便,本文将“《山海经》神话”分为天象神话、洪水神话、动植物神话、神祗神话、氏族神话、殊方神话、英雄神话等七类。
1)天象神话
     《山海经》天象神话又可再分为日月星辰神话,极地神话和 风雷电神话三个亚类。
十日并出和羿射日见于《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羿射九日据称系尧所指派,《锦绣万花谷》前集卷5引《庄子疏》中有“《山海经》:尧十日并出,使羿射九日”等语,但今本无此记载。《海内经》又有“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似乎羿射日又为帝俊之所派遣。羲和浴日见于《大荒东经》“有女子名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羲生月浴月见《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 羿射日神话又引出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不过,《海内西经》只称“昆仑虚北”“西王母梯几而戴胜”,而所记“昆仑之虚……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巖”没有明确指出西王母赐药之事。郭璞《山海经图赞》交代了羿得不死药于西王母:“万物皆见,人生如寄,不死之树,寿蔽天地,请药西姥,乌得如羿。”羿得不死药后其妻嫦娥窃食而奔月。射日奔月神话成为后世文学创作使用频率很高的题材。如《搜神记》卷14云:“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 :‘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恐毋惊,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说郛》三十二《三佘帖》则所言稍异:“嫦娥奔月之后,羿昼夜思惟成疾。正月十四夜,忽有童子诣宫求见,曰:‘臣,夫人之使也,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呼夫人之名三夕可降。’如期果降,复为夫妇如初。今言月中有嫦娥,大谬,盖月中自有主者,乃结璘,非嫦娥也。”《山海经》也载有星辰神话素材,如《海外南经》有云:“要之以太岁。”后世有关太岁星的神话也不少。
    《山海经》极地神话有《海外北经》所记烛阴,《大荒北经》所记烛龙等处。《山海经图赞》亦云:“天缺西北,龙衔火精。气为寒署,眼作昏明。身长千里,可谓玉神。”《山海经》极地神话后世也有阐发,如《神异经·西北荒经》有云:“西北荒中有二金阙,高百丈。金阙银盘圆五十丈,二阙相去百丈,上有明月珠,径三丈,光照千里。中有金阶,西北入两阙中,名曰天门。”
      《山海经》记载了四方风神之名,《大荒经》称“东方曰折(析)”,“南方曰因乎”,西方“名曰石夷”。《山海经》所记雨神称应龙。与雨神对应的是旱神,称女魃。应龙和女魃还被引入黄帝与蚩尤之战中,足见此神话已开始历史化。旱魃神话对后世创作影响颇大,如《神异经·南荒经》云:“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所之国大旱。一名格子,善行市朝众中,遇之者投著厕中乃死,旱灾消。”
2)洪水神话
      洪水神话是东西方神话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可见古先民和洪水进行着长期的斗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滋长,人们逐渐从丘陵山地走向“卑湿之野”的平原。于是,治水成为古代人民与自然斗争的主要内容。
《山海经》洪水神话包括鲧窃息壤,共工振滔洪水与禹杀共工,相繇(柳),禹子启(开),河伯冯夷等几个部分。关于鲧窃息壤,《海内经》云:“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虽未直接记述共工振滔洪水,却对禹杀共工及其臣相繇(柳)事述之甚详。论者以为,共工与颛顼争帝,怒而触不周山,以至天下大水,故称洪水,共即洪,洪水即共工振滔之大水。《大荒西经》记载了禹与共工之战的遗迹“禹攻共工国山”。《大荒北经》记载的禹杀相繇故事颇为生动:“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原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堙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民可居也;禹堙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是以为台,在昆仑北。”禹治水还引出另一有趣神话:禹导水开山,化为黄熊,其妻涂山女追而见之,惊而化作大石,石开而生启。《中次七经》“泰室之山”郭璞注:“即中岳嵩山也,今在阳城县西……启母化为石而生启,在此山,见《淮南子》。”启后来建立了夏王朝,其事迹也见《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大荒西经》亦云:“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山海经》还有河伯神话。河伯为河神,河伯神话是洪水神话的别支。《海内北经》云:“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郭璞注:“冰夷,冯夷也。”冯夷即河伯。
    《山海经》洪水神话材料对后世创作有很大启示作用。如《风俗通》云:“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县两江,溉田万顷。神须取女二人以为妇。冰自以女与神为婿,径至祠劝神酒,酒杯谵谵,因厉声责之,引忽不见。良久,有两苍牛斗于江岸。有间,辄还,流汗谓官属曰:‘吾斗疲极,不当相助耶?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绶也。’主薄刺杀北面者,江神遂死。”与李冰斗河神相似的还有西门豹治邺严惩二女巫的故事,都是由河伯神话发展而来。
3)动植物神话
      动植物神话包括动物神话和植物神话。《山海经》动物神话十分丰富,重要的有蚕马、巴蛇、精卫、毕方、凤凰、视肉、麒麟等。
      蚕马神话出自蚕桑业。我国为古丝绸国,有关桑蚕的神话也很多,《山海经》也有这方面的材料。如《北次二经》“洹山”条称“其上多金玉、三桑生之,”《中次十一经》“宣山”条称“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叶大尺余,赤理黄华青拊,名曰帝女之桑。”至于《海外北经》所称“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则与蚕马神话更近。蚕马神话在《搜神记》、《中华古今注》、《原化传拾遗》、《墉城集仙录》等书中得到充分发挥。如《太平广记》卷479引《原化传拾遗》云:“蚕女者,当高辛帝时,蜀地未立君长,无所统摄。其人聚族而居,递相侵噬。蚕女旧迹,今在广汉,不知其姓氏。其父为邻邦掠去,已逾年,唯所乘之马犹在。女念父隔绝,或废饮食。其母慰抚之,因告誓于众曰:‘有得父还者,以此女嫁之。’部下之人,唯闻其誓,无能致父归者。马闻其言,惊跃振迅,绝其拘绊而去。数日,父乃乘马归。自此马嘶鸣,不肯饮吃。父问其故,母以誓众之言白之。父曰:‘誓于人,不誓于马。安有配人而偶非类乎;能脱我于难,功亦大矣,所誓之言,不可行也。’马愈跑,父怒,射杀之,曝其皮于庭。女行过其侧,马皮蹶然而起,卷女飞去。旬日,皮复栖于桑树之上。女化为蚕,食桑叶,吐丝成茧,以皮被于人间。父母悔恨,念之不已,忽见蚕女,乘流云,驾此马,伺卫数十人,自天而下。谓父母曰:‘太上以我孝能致身,心不忘义,授以九宫仙嫔之任,长生于天矣,无复忆念也。’乃冲虚而去,今家在什邡、绵竹、德阳三县界。每岁祈蚕者,四方云集,皆获灵应。宫观诸化,塑女子之象,披马皮,谓之马头娘,此祈蚕桑焉。”
上古生态环境优越,巨蛇广为分布,故而神蛇、蛇神多见于世界各地神话之中。巨蛇神话在《山海经》中多次出现。如《海内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即为一例。后世的巨蛇害民,英雄除害的神话故事题材的开拓当与巴蛇食象神话启发有关。
精卫神话始见于《山海经》。《北次三经》“发鸠之山”条云:“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街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神话到《述异记》时有了一些发挥,增加了“偶海燕而生子”的情节。
      毕方在《山海经》中是一种神鸟灾禽。不过,这一定性是逐步形成的。《海内南经》只称此鸟神奇:“毕方鸟在其东,青水西, 其为鸟,人面一脚。”《西次三经》“章莪之山”条所记有定性:“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伪火,”《山海经图赞》所描绘的毕方鸟则已完全演化成不祥之鸟、兆火之鸟:“毕方赤文,离枝是柄,旱则高翔,鼓翼阳景。集乃灾流,火不炎正。”《山海经》毕方神话也见于后世诗文之中,如《文选》载张衡《东京赋》薛综注云:“毕方,老父神,如鸟,两足一翼者,常衔火在人家作怪灾。”《骈雅·释鸟》亦称“毕方,兆火鸟也。”
凤凰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鸟,其原型主要是孔雀。《山海经》中多次出现凤凰(皇)、鸾鸟,均属吉祥之鸟,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如《南次二经》记述的凤凰纹彩与仁义礼德义联系,“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海内经》则称凤凰纹彩为仁义德顺,“见则天下和”。《西次二经》“女牀之山”条记“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凤凰吉祥鸟长期是文学神话创作中使用频率很高的题材,如《艺文类聚》卷90引范泰《鸾鸟诗序》有云:“(罽宾王)获一鸾鸟,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致也,乃饰以金樊,飧以珍羞,对之愈戚,三年不鸣。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王从其意。鸾睹形悲鸣,哀响中霄,一奋而绝。”
     视肉,郭璞注称“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也;食之无尽,寻复生如故。”《山海经》记视肉处很多,外国神话中也有这一题材。视肉寻复更生这一情节后来又有发挥,如《神异经·西北荒经》云:“西北荒中,有玉馈之酒,酒泉注焉,广一丈,长深一丈,酒美如肉,澄清如镜。上有玉尊玉籩,取一尊,一尊复生焉,无天地休,无干时。右边有脯焉。饮此酒,人不生死,一名遗酒。其脯名曰追复,食一片,复一片。”
      麒麟是现实中不存在的兽类,属灵物之一,称天兽。《山海经》也记载了麒麟。如《海外西经》云:“昆仑之虚……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开明本为启明,因刘歆校书时避汉景帝刘启讳改作开,“明”为附加形容词。“启”与“麒”音近,此开明神兽即麒麟。《说文》云:“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从鹿,其声。”《论衡·讲瑞》:“麒麟,兽之圣者也。”麒麟和凤凰一样,也是后世文学神话创作中常用的题材。
   《山海经》植物神话较少,主要有瑶草、建木和扶桑。瑶草神话见于《中次七经》,其“姑媱之山”条云:“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瑶草神话后来演化成巫山女神神话,《文选》江淹《杂体诗》注引《宋玉集》记楚襄王与宋玉遇瑶姬事,即本于此。巫山神女神话后来又分出一支云华夫人神话。如《太平广记》卷56“云华夫人”条引《集仙录》云:“云华夫人,王母第二十三女,太真王夫人之妹也,名瑶姬,受徊风,混合、万景、炼神、飞化之道。尝东海游还,过江上,有巫山焉,峰岩挺拔,林壑幽丽,巨石如坛,留连久之。时大禹理水,驻山下,大风卒至,崖振谷陨不可制,因与夫人相值,拜而求助。即教侍女,授禹策召魄神之书,因命其神狂章、虞余、黄魔、大翳、庚辰、童律等,助禹斫石疏波,决塞导厄……禹拜而谢焉。禹尝诣之,崇巘之巅,顾盼之际,化而为石。或倏然飞腾,散为轻云,油然而止,聚为夕雨;或化游龙,后为翔鹤,千状万态,不可亲也。”巫山神女、十二峰一直是文人乐道的典故。如《吴船录》卷下记“(神女)庙有驯鸦,客舟将来,则迓于数里之外,后直至县下。船过亦送数里。人以饼饵掷空,鸦仰喙承取,不失一。土人谓之神鸦,亦谓之迎船鸦。”《蜀中名胜记》卷22则云:“(巫)峡中有十二峰,曰望霞、翠屏、朝云、松峦、集仙、聚鹤、净坛、上升、启云、栖凤、登龙、圣泉,其下即神女庙。”
建木、扶桑神话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建木见《海内南经》:“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又见《海内经》:“有木,青叶紫茎,玄黄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曍爰过,黄帝所为。”建木是供“众帝所自上下”[1]的神木,后称天梯,扶桑又称扶木、榑木。扶木见《大荒东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榑木见《东次三经》,其“无皋之山”条云,“南望幼海,东望榑木。无草木,多风。”郝懿行注云:“榑木即扶桑。”扶桑后来又与蓬莱有关,《玄中记》云:“蓬莱之东,岱輿之山,上有扶桑之树。” 蓬莱神话或称蓬莱仙话,在《山海经》中也有反映,《海内北经》云:“蓬莱山在海中。” 蓬莱后世又一直是神话、仙话创作的重要题材。如《海内十洲记》云:“蓬邱,蓬莱山是也,对东海之东北岸,周回五千里,外别有圆海绕山。圆海水正黑,而谓之冥海也。无风而洪波百丈,不可得往来。上有九老丈人,九天真王宫,盖太上真人所居,唯飞仙有能到其处耳。”蓬莱幻景也得到古代学者的科学探究。宋人沈括《梦溪笔谈》卷21有云:“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后曰:蛟蜃之气所为。疑不然也。欧阳文忠曾出使河朔,过高唐县驿舍中,夜有鬼神,自空中过,车马人畜之声,一一可辨,其说甚详,此不具纪。闻本处父老云,二十年前尝昼过县,亦历历见人物,土人亦谓之海市,与登州所见,大略相类也。“
发表于 2004-11-4 23: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山海经》神话的分类考察(上)

关于建木,家乡传说中为马桑子,现在的马桑为灌木。我亲眼看见在我读小学(原来是禹王宫)的学校建筑。中间有四个直径一米的柱子,据老人讲那是马桑木。
传说孙悟空凭他到天上,后得罪天庭,把马桑贬为灌木。有歌谣:马桑子长不高,一长长个爬腰腰。
发表于 2004-11-4 23: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山海经》神话的分类考察(上)

关于巴蛇吞象,四川巴中恩阳镇有斩巴蛇的传说和川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3 02: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