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2|回复: 0

秘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20 17: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大侠请保住此秘密,一天后我再作大修改哈!

现代学术转型期民间文学研究的理论缺失

摘要: 中国现代学术史处在中国学术史的转型时期,这一特殊历史语境决定了其中任何学科的学术探索都必然具有“承继与开新剧烈冲撞”的特征。民间文学的现代研究亦是如此:一方面,推崇和建构民间价值,发掘民间文学文本,并从多学科角度予以探讨;另一方面,民间、民间与官方/权威/正统等基本理论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却一直存疑不清。前者侧重开新,后者则更多倾向于承继传统,既有价值体系的,也有学术方法上的,从而出现了严重的本体失落的理论缺失,这一学术史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民间文学    现代学术    转型期   理论缺失    学术史
   
与中国现代文化处于中国文化史的巨大转型期同步,中国现代学术也处于中国学术史的重要转型时期,这一特殊历史语境决定了其中任何学科的学术探索都必然具有“承继与开新剧烈冲撞”的特征。就民间文学的现代研究而言,亦是如此:一方面,推崇和建构民间价值,大力发掘民族民间文学文本,并从民族学、历史学、文艺学、社会学、美学等角度予以探讨;另一方面,民族与民间、民间与传统、官方/权威/正统与民间、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等基本理论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却一直存疑不清。前者侧重开新,后者则更多倾向于承继传统,既有价值体系的,也有学术方法上的,从而出现了严重的民族民间文学这一本体逐渐失落的理论缺失。
一  理论语境:现代文化转型所设定的学科机遇与学术困境
中国现代文化转型基于这样一种文化现实:暮气十足的中国封建传统已经濒临窒息,昔日的文化强势只不过是中华老大帝国昏庸、保守、落后的精神慰藉。而来自欧美的充满新生活力的西方科技文化迅速向世界扩张,并以战争的激端方式一步步剥蚀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导致中国现代社会的全面变革。
与此同时,现代学术也随之发生重大演化,学者们从经院考据中探出头来,将学术与救国、启蒙与师夷、批判传统与倡导西化(或西用)密切结合起来,使传统的所谓“纯学术”转向了现代致用救世的“学术政治化”、“学术民族化”。依据郭湛波的观点[1],这一学术转型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为代表的承继为主、维新为辅的学术阶段(1894-1911)。这一学术倡导从此改变了中国传统学术的走向,正如梁启超所言:“八股科举到底在这时候废了:一千年来思想界之最大障碍物,总算打破。”[2](P48)二是以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主将为代表的打破传统、积极输入工业资本社会思想的学术阶段(1911-1928)。这一阶段既要面对农业社会旧思想的攻击,又要大力介绍西洋工业资本社会新思想,充分显现了中国现代学术变革主峰的可贵价值与艰巨性困境。三是以冯友兰、郭沫若、李达等辨证唯物论者为代表的学术阶段(1928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一阶段学术思潮已经不再是个别冲突,而是世界思想之冲突,是资本社会思想与社会思想的冲突。
上述理论语境为民间文学创造了空前的学科机遇,民间文学研究获得了现代学术品格。这种品格的获得以1918年2月《北京大学日刊》61号发表的蔡元培向全国征集近世歌谣的《校长启事》和北京大学“歌谣征集处”的成立为标志。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其会刊《歌谣周刊》对民间歌谣征集的目的作了这样的说明:一个是学术的,即以民间歌谣作为民俗学的重要研究资料,以期对中国社会作出更深入的考察;一个是文艺的,即从民歌中探寻出未来时代民族的诗歌发展道路。从这一说明中,我们可以清理出民间文学研究之所以获得现代学术品格的文化根源。民间文学本身是一个现代学术概念,而在传统学术史上,其对应的概念则是蛮夷之族以及下层劳动者的故事或歌谣,都是下里巴人的鄙俗之语,即使为封建统治者派官辑录,其目的也是更有效地统治被奴役者。至于不自觉地影响文人创作及其在文学史上的起源意义,那是学术自身的规律所致。也就是说,民间文学在传统学术上的不被认可,是与民族民间这一大的文化背景相关联的。民族民间与封建王朝、与正统权威、与高雅主流等传统正价值是完全相对立的。这是一个重大的文化立场问题,也是区分传统学术观念与现代学术观念的一个关键所在。而正是现代文化转型和学术转型,才从本质上触动了这些对立范畴,第一次以相对客观的文化态度将民族民间及其相关对象从压制下解放出来,从散落中整理出来,从浅俗里深刻出来。民族民间的发现与解放,是现代文化转型赋予中国文化极其重要的贡献。没有这一前提,北京大学不可能作出征集歌谣的旷世决定。
由于具备了现代学术品格,民间文学研究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便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发展。不仅全国许多大小报刊都设立专栏刊发民间文学作品,如《晨报副刊》、《新青年》等。而且已经出现了具有学科意义的学术专题研究,如歌谣、童话、神话、故事等都已有所探讨[3] (P49-68)。但是,勿庸置言,与民间文学现代研究的繁荣景象相伴随的,也正是其无法回避的学术困境,即因缺乏学科史与学科规范而导致的泛学科性和附学科性。表象上,来自史学、文艺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界的诸多学人都参与研究,极大地促动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的兴盛与发展,而在本质上却隐蔽了一种学科替代与方法移植,在学科起源时期为建构民族民间文学的理论体系设下了几乎不可弥补的障碍,以至迄今为止,就规范意义上的学科体系及其基本范畴而言,民族民间文学学科仍然还不够成熟。
二  理论缺失:疏于学科理论与学术本体失落
获得现代学术品格的民间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学科史积累(根源在于文化压制),加之民族民间文学依附口语/口耳传承,于是少有也很难去做细致、完备的学术史梳理;另一方面,真正意义上的学科起源时期也就是现代,因此没有较为一致的系统的理论参照,也缺乏术有专攻的研究队伍。这两个学术困境足以导致民间文学现代研究的诸多理论缺失。
最主要的理论缺失,首先是疏于学科理论的探讨与建构。现代研究中也有少数学者如胡愈之、钟敬文等关注学科理论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看,数量既少,影响也小,而且这些学科理论探讨本身也存在诸多不足。我国最早的民间文学现代研究文章是胡愈之的《论民间文学》,一九二一年发表于《妇女杂志》《民间文学专栏》。文章界定民间文学为“流行于民族中间的文学”[4]其特质是“创作的人是民族全体,不是个人;是口述的文学,不是书本的文学。”还对其价值、分类、研究方法、学科发展等都作了简要而且较为科学的阐述,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已经认识到民间文学的国际性(人类普遍性)特质,并成功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对世界主要国家的相关研究状态作了评介。因而,这篇民间文学现代研究的开山之作,不仅其立足点是学科性的,而且已经较为深入地确立了学科的研究对象,对某些基本理论范畴如民间文学的民族性、国际性等的阐述是科学的。尽管如此,《论民间文学》毕竟只是因为“《妇妇杂志》从第一卷第一号里起特辟‘民间文学’一栏,征集各地流行的故事、歌谣,预备作为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资料。……现在让我写这一篇,来做一个引子吧”,[4] 所以初创中难得有充分和完整的学科思索,感评性介绍多于学理性论述,其学科理论价值也就相对弱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钟敬文已从理论上初步认识致电建设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必要性。1935年底正式写出《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一文,“不仅首次创用了‘民间文艺学’的术语,而且第一次提出了把民间文艺学作为文化科学中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学科的构想,”[5]其学术史意义十分重大。但由于理论基础不足,加之抗战爆发,文章发表后影响较小。还有一些重要学者也作了一定的学科尝试,如茅盾的神话研究、赵景深的故事研究、周作人的童话研究等,都为民间文学的学科理论发展做出了有益贡献,但从规范的学科意义上看,他们都主要是具体研究,而非学科理论探索。
其次是学术本体失落。本文所谓“学术本体”,特指民间文学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自足性与独特性。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的民间与民族从权威压制的观念中被发现与解放出来,与之相关的民间文学也得到文艺学、语言学、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的诸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刘半农、胡适的方法论探讨、郭绍虞的谚语研究、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的演变史研究等;三、四十年代,大批因抗日战争由华北、华东内迁西南的社会学、人类学家采录了大量的少数民族神话、歌谣、传说,并作了相应研究。吴泽霖、张少微、陈国钧、杨昆、吴文藻、费孝通等是其主要代表。四十年代解放区民间文艺学也有较多成果,“解放区的民间文研究始终与革命文艺的发展同步,它为建设新的人民文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它这种与革命战争紧密相联的特点为我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3](P149)这些研究都大大开拓了民间文学的研究视野,促进了民间文艺学的理论建设。“当然,社会学者并不是专门的民间文艺研究家,社会学与民间文艺学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学科,社会学家们只是用自己的理论视野观察、理解、说明民间文学,因此研究中的局限性是在所难免的。”[3](P133)同样地,其他学科的研究也具有必然的学科局限性。有些研究由于受到政治与社会时势的影响,学术性附属于政治性,等等。这些问题归结于一点,即对民间文学主要是从外在的目的与方法上予以理性观照,而其自身的独特性却被忽略,从而导致民间文学研究的学术本体失落。
三  结语:民间文学现代理论的几点思考
现代学术史也是文化变迁史,与民族传统文化相一致,现代学术实质上存在两大层面的变迁路向:少数民族的学术旨趣向主体民族的学术取向变迁;中华民族的现代学术规范向西方现代学术变迁。结合民间文学现代理论,我们不难认识到这种学术变迁之中存在着一对悖论:表象上,现代学术转型期民族民间文学理论出现发展与兴盛局面,而本质上,则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一种学术替代,民族民间文学的深层理论探寻大多属于外在的、边缘性的,几乎没有系统而独特的本学科理论,从理论术语到研究方法,从学科对象到学理探讨,在现代学术史上展现的并非民族民间文学学科,而是史学、文艺学、民俗学、教育学以及社会学、人类学自身学科的拓展与繁荣。反证之,如果说抽取出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民间文学的现代研究还有多少理论、多少成果可言?当然,这些学科在拓展自身的同时,客观上也大大地推动了民间文学理论的发展,甚至于促动了现代民族民间文学学科的发轫。但无论如何,都只是任何边缘研究都必然产生的结果。
钟敬文先生作为我国现代民间文学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曾以毕生学力探索与界定这一学科自身的独特地位[6],然而直至当代民间文学学科亦是介于文学与民俗学之间的模糊的非独立学科,足见其在现代学术史上的艰难历程与微弱基础。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一学术史现象呢?
笔者认为,民间文学学科的依附性是现代学术转型的必然产物。前现代学术体系下它存在的可能性都没有,那么能够借助于其他传统学科的发展获得新生机会,已是现代学术史上值得肯定的一个学术事件。但是,要想在短暂的学术转型期建构一个原本在传统学术史上毫无价值可言的对象成为现代学科,无疑是非分之想。强大的传统学术观念已经围堵了这一学科的独立性,它的基础概念民间仍是一个模糊而低落的名词,缺乏学理性的探讨,而民间与民族、民间与传统、官方/权威/正统与民间、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等理论范畴更难梳理其本质关系,它们之间继续维持着传统学术的关系界线。
现代学术转型给民族民间文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基于学术史的思考与启迪。
1进一步深入探讨民间文学的本质与规律,必须重视民间文学学科理论的建设,强化学科意识,也就有必要重新审视现代研究所未曾明确的基础理论范畴:民间、民族、民间与民族、民间与传统、官方/权威/正统与民间、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民间文学与民俗学、传统民间与精英民间、民间文学的本质等。这些理论范畴在现代学术史上有的曾作浅近的讨论,有的则一直存疑不清,而它们又恰好是这一学科最为基础的理论范畴,不正视它们,不解决这些理论问题,要想建构学科理论是不可能的。尽管当下它有上一级学科理论作为支撑,但依附中永远存在理论空白与不近本质的疏失,而其自身的学科性也难得立足。
2 针对具有多学科性的研究对象,我们在充分利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观照研究客体之时,应该有意识地尝试创建属于自己的理论与方法,这也是切近研究对象本质的根本途径。因为一个研究对象,归根到底只属于相对明确的某一学科,其它学科的涉入总是以这一学科自身的理论需要为目的的,因此也就必然是片面的切入,而非整体的理论思索。
3 现代学术转型开始于二十世纪早期,但转型所引起的学术震荡并未随之而去,中国当代学术的一切领域都还承受着现代转型的或大或小、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各个学术领域之间也因转型而发生着复杂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从中梳理其影响特征与规律,找寻有助于发掘与显现民间文学学科独特性的理论与方法,也为新的学术转型期的到来作好必要的理论准备。
                                
参考文献:
[1]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民智书店,1926
[3]苑利.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学术史卷[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胡愈之.论民间文学[A].妇妇杂志[J]第七卷第1号,1921,1
[5]杨利慧.钟敬文民间文艺思想研究[A]. 文学评论[J],1999.5
[6]孙正国.钟敬文大文学理论观论[A].广西民族学院学报[J],2002.1

Be Deficient in Theory of the Study of Folk-literature During the Modern Academic Transforming
Sun -Zhenguo
             (Chinese Department, Jinzhou Teachers College,Jinzhou,Hubei,434104)
Abstract: During the Modern Academic Transforming, There were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bumping between carrying forward the traditions and bringing forth new ideas to every subject. So was the study of folk-literature: one hand, holding in esteem the folk, unearthing the text of folk-literature and studying of its from plenty of subjects; on the other hand, these basic theory won’t be study, therefore there were deficient in the theory.[bslt///whu.edu.cn]
Keywords:  Folk-literature   Modern Academics  Transforming Times
   Be Deficient in Theory   Academic Histor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4 14: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