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91|回复: 5

陈连山:悲情的民间文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24 00: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也是在网上瞎逛发现的。
北大诸君不把文章贴在自己的坛子上,却在任它在网络上飘荡,是何道理?

悲情的民间文学
——摘自《中国图书商报》

作者:陈连山

文章正文:
2000年12月28日下午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邀请十三位学者会聚在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研究的策源地kk北京大学,共同研讨当前民间文学研究面临的危机,以及走出困境的方法。与会者主要围绕传统民间文学研究的缺陷、未来该学科如何定位、中文系是否需要民间文学研究等问题展开讨论。
北京大学的陈连山认为,由于当前民间文学研究面临严重危机,必须认真反思、批判,才能为该学科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吕微从学术史的角度展开分析。他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民间文学研究具有文化批判性,因此胡适、顾颉刚、周作人等都介入到民间文学研究之中。他们的著作建立了民间文学研究的学术范式,并对整个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放后,民间文学研究适应了国家意识形态,从而发挥影响。随着反传统社会思潮的过去和意识形态的衰落,当代民间文学研究陷入低潮。目前,民间文学基本理论比较陈旧,未能和现代完全接轨,没有产生学术经典,令人对学科前景产生悲观情绪。艺术研究院的刘祯认为,陷入困境的原因在于过去把民间文学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而忽视了文学本身的特点。北京师范大学的董晓萍认为:民间文学研究面临的问题正在于它是交叉学科,如果单纯走文学化的道路,民间文学研究不能和传统的文学研究相抗衡。北京大学的陈平原认为当前民间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有几个方面:在文本和田野的对照阅读方面,不太重视田野调查;在雅文学、俗文学的关系方面,未能兼顾;在“打通古今”方面也有欠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孟繁华批评当前个别研究实际上是“满足西方人的东方主义想象”,仅仅是“跟着说”,今后应该是“对着说”。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温儒敏也批评了某些学者的“汉学家心态”。
陈平原又论述了民间文学研究面临的巨大转机。他认为,全球化格局会迫使中国人重新评价文化传统,越来越关注那些底层的“乡土意识和民间情怀”,这是中国学者必须面对的。我们需要在全球化中重新自我定位。关注民间文学是关注传统的一种方式。
中文系是否需要民间文学研究?温儒敏认为:当今中国民间文学研究有日益远离文学研究,走向民俗文化研究的趋势。中文系设立民间文学教研室的大学本来就不多,如果民间文学研究完全变成民俗学,那么它在中文系教学体系中如何定位就是一个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与会学者从民间文学研究在文学史、文学理论等各个方面的作用论证了该学科是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陈平原认为:传统文学史只从文本来,根本没有深入现场了解文学,特别是民间文学。对民间文学的调查研究将会颠覆我们的文学史想像。刘祯和中央民族大学的傅承洲分别以目连戏研究和话本小说起源研究为例,说明:没有民间文学田野作业,就无法解决问题。孟繁华认为:中国文学有三个传统kk史传传统、诗骚传统和民间传统。完整的中国文学研究必须研究民间文学。陈连山和彭牧都认为:民间文学是口头文学,与经典的书面文学共同构成人类文学现象。只有综合研究这两种文学表达方式,人们才能真正理解文学。

发表于 2004-8-24 19: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陈连山:悲情的民间文学

这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候有一点特殊的背景,并且大家都还不怎么使用电脑,估计上述二君自己也未必有电子文本存留.亏得戈君网上巡游有得,现在看来,有些问题或者还没有过时.比如民间文学究竟是否一定要被民俗学"含"着以及如何在中文系立足等,我觉得就很有想头,北大中文系很可能在半年之后将就这个话题开一个非常认真的研讨会,请有识之士多多见教!
发表于 2004-8-24 21: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欺欺人的学科制度

     自现代学科制度引进以来,中国民间文学正式纳入学术体系,验明正身,可以正当其名的上升为大学课堂与学术之塔的一物,我们也有了凭此"混口饭吃"的理由.哈哈,一说白了,真有点掉面子呢!
     前些日子与会"民间叙事多样性",很多学者也谈及学科与对象的关系问题,如暨大之晓春博士有言,学科本为外物,什么对象能做什么其实与学科关系不大,关键是能否有所发现与贡献.细想开去,民间文学之生命,何其大矣,自土地中长出,在春风中飘扬,由生活久久哺育,任沧海桑田,绵绵而来,那份源于自然与人、乐于生活与美、苦于生命与死亡、淡于名利与权威、俗于历史与现实、显于虚无与迷惘等万般混沌,委实为学科制度所不容,斯命之在,其难自明矣!
    然言学科之吾辈,既然以此为生,自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了,拿了民俗学也好,文艺学也罢,总得碰出个所以然才好了事呀,偏生民俗学之不怪不正的,文艺学反是忘了。于是,北大系主任发言,民间文学如何向中文系交待呢?这一问,等于是指着我们作客时吃得正香的饭碗,冷不丁的来了句:“你是哪门子亲戚的客人呀?”
发表于 2004-8-24 22: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陈连山:悲情的民间文学

这篇文章当时就被人大复印资料载录了
确实和当时的情况有关,现在已经事过境迁了
发表于 2004-8-25 22: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陈连山:悲情的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的悲情不仅来自于它在文学史中的定位,更重要的是来自于我们的民间文学工作者自身。最近一直在乡下调查,采录了大量的民间文学,每天忙于整理这些材料,虽然筋疲力尽,但也其乐融融。我发现我们已有的民间文学文本,古代且不去说它,就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标榜为科学采录方针指引下出台的民间文学文本,95%的存在问题。当我们回到民间将这些文本让同样一个讲述者再讲述一遍的时候,简直面目全非。用这样的文本去建构民间文学的理论怎么不悲情。我们相当多的学者沉迷于文本,对民间活的文本视而不见,简单的文本分析,严重忽视了民间文学作为生活文化的特性,严重忽视了民间文学表演文化的特性,这又怎么叫人不悲情呢?
如果我们的民间文学研究者不去从本质上研究民间文学,而一天到晚在喊在叫我们没有地位,我们找不到方向,那才是真正的悲情呢!
 楼主| 发表于 2004-8-26 19: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陈连山:悲情的民间文学

一事无成 于 2004-8-25 22:00 写道:
就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标榜为科学采录方针指引下出台的民间文学文本,95%的存在问题。当我们回到民间将这些文本让同样一个讲述者再讲述一遍的时候,简直面目全非。


现有的采集文本当然存在问题,但是,问题并不在于“当我们回到民间将这些文本让同样一个讲述者再讲述一遍的时候,简直面目全非。”即使采集者整理的再客观,再忠实于讲述,当你让讲述者再讲述一遍时,也不能保证他的讲述与记录本相比不会“面目全非”。你要求讲述者能够忠实于他过去的讲述这种念头本身,就是“非”民间文学的,民间的讲述者不是老和尚念经,他的每一次讲述,都是即情即景、兴会所至的再创造,而不是照本宣科的“复述”,只有读书人才会有复述的概念。
再说,那些失真的民间文学整理本也自有其研究价值,别的不说,你可以由此看出从口头传统到书写传统、从民间到知识阶层,这些故事经过了怎样的“格式化”整理和改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2 22: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