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79|回复: 6

[备份]这是我刚刚写好的一篇论文,望各位不吝赐教:论中国丧葬礼俗中丧服的功用及其所包含的传统观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10-31 23: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我刚刚写好的一篇论文,望各位不吝赐教:论中国丧葬礼俗中丧服的功用及其所包含的传统观念 [淇园之竹] 2002-10-29 21:35

论中国丧葬礼俗中丧服的功用及其所包含的传统观念
丧服,又称孝服,指丧礼中亲属们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而穿着的各种服饰,主要包括冠、服、鞋及麻衫等。有关丧服的详细记载在文献上首见于《仪礼·丧服》篇。《丧服》篇是今存《仪礼》十七篇之一,与其余十六篇不同的是,《丧服》篇除“经”文、“记”文外,还有释经的“传”文,历代学者研究经典丧服均以《仪礼·丧服》为本。
一、五服
《礼记·学记》中道:“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孔传:“五服,斩衰至缌麻之服。”孔颖达疏:“五服,斩衰也、齐衰也、大功也、小功也、缌麻也。”五服之制,自周代以后,沿袭历代,其内容大体依据《仪礼·丧服》篇规定的基本精神而拟定,只不过在具体服用对象及服期的长短方面略有调整。
1、 斩衰
斩衰是丧服中最重的一种,意思是用剪刀直接把粗麻布斩断做成服装。《丧服》:“斩衰裳,苴絰(die2古时服装上的麻布带子)、仗、绞带(绳带),冠绳缨,菅屦者。”按《丧服》规定,诸侯为天子,臣为君,子为父,父为长子,为人后者都服斩衰。妻妾为夫,为嫁的女子为父,除服斩衰外,还有丧髻,叫“髻衰”,它是麻系着的发髻。服斩衰者,居丧期三年,实际上是二十五个月。
2、 齐衰
齐衰是五服中次于斩衰的丧服,因其缝边整齐,故称齐衰。按《丧服》齐衰据居丧期长短的不同分为四等:一“疏衰裳,齐,牡麻絰,冠布缨,削杖,布带,疏屦,三年者”,其服用对象为:“父卒则为母,继母如母,慈母如母,母为长子”。二“疏衰裳,齐,牡麻絰,冠布缨,削杖,布带,疏屦,期(一年)者”,其服用对象为:“父在为母,妻,出妻之子为母。父卒继母嫁,从为之服,报”。三“不杖,麻屦者”(服期亦为一年),其服用对象为:“祖父母;世父母,叔父母;大夫之嫡子为妻;昆弟;为众子;昆弟之子;大夫之庶子为嫡昆弟;嫡孙;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女子子适人者为其父母、昆弟之为父后者;继父同居者;为夫之君;姑、姊妹、女子子适人无主者,姑、姊妹报;为君之父母、妻、长子、祖父母;妾为女君;妇为舅姑;夫为昆弟之子;公妾、大夫之妾为其子;女子子为祖父母;大夫之子为世父母、叔父母、子、昆弟、昆弟之子,姑、姊妹、女子子无主者,为大夫命妇者,唯子不报;大夫为祖父母,嫡孙为士者;公妾以及士妾为其父母”。四“疏衰裳,齐,牡麻絰,无受者”(服期为三个月),其服用对象为:“寄公为所寓;丈夫、妇人为宗子、宗子之母妻;为旧君、君之母妻;庶人为国君;大夫在外,其妻、长子为旧国君;继父不同居者;曾祖父母;大夫为宗子;旧君;曾祖父母为士者;女子子嫁者、未嫁者为曾祖父母”。
3、大功
大功是五服中次于齐衰的丧服,以熟麻布制成,较齐衰精细,较小功为粗,故称之大功。《丧服》:“大功布衰裳,牡麻絰,无受者。”大功服期为九个月,其服用对象为直系亲属之长殇、中殇以及“姑、姊妹、女子子适人者;从父昆弟;为人后者为其昆弟;庶子;嫡妇;女子子适人者为众昆弟;姪丈夫、妇人,报;夫之祖父母、世父母、叔父母;大夫为世父母、叔父母,子、昆弟、昆弟之子为士者;公之庶昆弟、大夫之庶子为母、妻、昆弟;皆为其从父昆弟之为大夫者;为夫之昆弟之妇人子适人者;大夫之妾为君之庶子;女子子嫁者、未嫁者未世父母、叔父母、姑、姊妹;大夫、大夫之妻、大夫之子、公之昆弟为姑、姊妹、女子子嫁于大夫者,君为姑、姊妹、女子子嫁于国君者”。
4、小功
小功是五服中次于大功的丧服,以细熟麻布制成。“但言小功者,对大功是用功粗大,则小功是用功细小精密者也”(《仪礼·丧服》贾公彦疏)。《丧服》曰:“小功布衰裳,澡麻带、絰,五月者。”又曰:“小功布衰裳,牡麻絰,即葛,五月者。”按《仪礼·丧服》和《清会典·礼部》记载,小功的具体服用对象是:凡本宗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从堂兄弟及未嫁从堂姊妹,又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
5、缌麻
缌麻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丧服,以细熟麻布制作,较小功服更为精细。“谓之缌者,治其缕细如丝也”(《仪礼·丧服》郑玄注)。《丧服》:“缌麻,三月者”,即服期三个月。缌麻服丧曾孙;父之姑;从母昆弟;甥;婿;妻之父母;姑之子;舅;舅之子……”的范围十分广泛,主要用于疏远的亲属和亲戚。其具体服用对象为:“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昆弟;庶孙之妇;从祖姑、姊妹适人者,报;外孙;从父昆弟、姪之下殇;庶子为父后者为其母;士为庶母;贵臣、贵妾;乳母;从父昆弟之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丧服服饰逐渐简化,在《大清律例》“丧服总图”中只有如下规定:“斩衰——用至粗麻布为之,不缝下边。齐衰——用稍粗麻布为之,缝下边。大功——用粗熟布为之。小功——用稍粗熟布为之。缌麻——用稍细麻布为之。”这里的熟布即为棉布。随着棉花的大面积种植,到了明清两代,棉布在普通民众的衣着材料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所以部分丧服也改为棉布制作。
二、中国丧葬礼俗中丧服的功用
丧服作为一种符号系统,不仅显示出参加葬礼的各种人的身份,通过丧服本身,死者亲属也传达出一种深切的悲痛。
1、中国丧葬礼俗中丧服的社会功用
(1)、别亲疏
在中国古代等级制社会中,服饰历来被看作是区别尊卑等级的重要标志。清代雷鐏、雷学淇父子在《古经服纬》一书中开宗明义地说明了服饰在古代礼制中的重要地位:“礼别尊卑、严内外、别亲疏,莫详于服……故古今之义,服为尤重。”丧服作为一种外在符号标志,更为清楚地表示出亲属血缘关系的亲疏等级。如上所述,丧服按宗法血缘亲疏划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大等级,其具体服用对象都有明确规定;即使在同一等级服饰中,也可能因服丧对象的不同而有一些服饰细节上的不同,如齐衰按居丧期长短的不同又可分为四等。
(2)、亲族和睦
在丧礼中,死者所有的亲属聚在一起,根据亲疏关系的不同穿着不同的丧服,各就其位,共同战胜因死亡而造成的削弱、瓦解、恐惧、失望等离心力,从而增强家族的内聚力和外抗力,使受到威胁的群体生活得到最有力量的重新统协的机会。有了这种群体的统协,才能保持文化的持续和整个社会的再接再厉。
2、 国丧葬礼俗中丧服的表达哀戚的功用
(1)、命名
五服的命名反映出孝子寄托的哀戚之情。斩衰的命名“不言裁割而言斩者,取痛甚之意”(《丧服》孔颖达疏)。按《丧服》衰、适、负是子为父母服丧(斩衰三年、齐衰三年、齐衰杖期)所特有之服饰,郑玄注:“前有衰,后有负版(即负),左右有辟领(即适),孝子哀戚无所不在。”《仪礼正义》引李氏疏:“衰表其哀摧之心,负言负其悲哀,适言主于念亲,不及他事。”
(2)、丧杖
《礼记·问丧》在回答孝子为何用丧杖时道:“孝子丧亲,哭泣无数,服勤三年,身病体羸,以杖扶病也……此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实也,礼义之经也。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丧葬中斩衰用竹杖,齐衰用桐杖,贾公彦在为《仪礼·丧服》作疏时道:“竹能贯四时而不变,子之为父哀痛亦经寒温而不改,故用竹也。为母杖桐者,欲取桐之言同,内心同之于父。”竹四时常绿,如孝子哀戚四季不变;为母以桐木为杖,只是因桐字音“同”,孝子为母哀戚之心同于为父而已。
(3)、衣服
《礼记·间传》曰:“斩衰何以服苴?苴,恶貌也,所以首其内而见诸外也。斩衰貌若苴,齐衰貌若枲,大功貌若止,小功、缌麻容貌可也。此哀之发于容体者也。”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斩衰为什么用结了子的麻做絰了呢?因为结了子的麻,颜色枯黑,根据内心的悲哀而用以表现于外。服斩衰的人面目枯黑,就像结了子的麻的颜色;服齐衰的人面目苍黑,就像还没有结子的麻的颜色;服大功的人,没有喜乐的表情;服小功和缌麻的人可保持平时的表情,等等。《间传》又曰:“斩衰三升,齐衰四升、五升、六升,大功七升、八升、九升,小功十升、十一升、十二升,缌麻十五升去其半。有事其缕、无事其布曰缌。此哀之发于衣服者也。”所谓“升”数,是指在一定宽度布幅内麻缕的股数。显而易见,在一定宽度布幅内,麻缕数越少或者说“升”数越少,则麻缕越粗,布质越粗;麻缕数越多或者说“升”数越多,则麻缕越细,布质越细。这是用衣服来表达悲哀的方式。
(4)、居丧期
五服的居丧期各有不同,这其中也显示出亲属的哀戚之情。《礼记·三年问》曰:“三年之丧何也?曰:称情而立文,因以饰群,别亲疏贵贱之节,而不可损益也。故曰:无易之道也。创钜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三年者,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斩衰苴杖……所以为至痛饰也。”死者逝去所造成的创伤越严重,亲属复原所需的日子就越久,居丧期的不同就是根据亲属内心创痛的不同而制定的。
三、中国丧葬礼俗中丧服所包含的传统观念
在中国的丧葬礼俗中,丧服包含了很多的传统观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自然永恒性的追求和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的孝道。前者渗透了一些道家的思想,后者则正是儒家教化的结果。
(1)、对自然永恒性的追求
从前面的说明中可以看出,中国丧葬礼俗中的丧服原料崇尚自然,丧服颜色也崇尚自然,各等丧服均不染色,保持麻之原始本色(本白色),这与西方的黑色丧服很不一样。可以说中国的丧服是本色丧服,体现出追求自然永恒性的观念。
《丧服》中所指的麻是大麻,大麻与雌雄同株的苎麻不同,是雌雄异株,雌麻又称苴麻、牝麻,雄麻又称枲麻、牡麻。元代龚端礼《五服图解》“苴、枲二麻有子无子释疑”条认为,大麻按收获季节不同可分为春麻、夏麻、寒麻等品种:春麻为早春种,四五月收,其麻短细皮薄。夏麻为晚春种,五六月收,其麻长大皮壮。寒麻七至九月收,其雌雄株的收获时间也不同,雄株(枲麻)开花不结子,七月收;雌株(苴麻)结子,九月收,麻皮最为粗恶。麻之成熟、收获期之早晚象征守丧期之短长:春麻最早收获,可为缌麻之服;夏麻其次,可为大功、小功之服;寒麻中之雄麻再次,为齐衰之服;而寒麻中之雌麻成熟期最长、收获期最晚,则为斩衰之服。这里可以看到丧服在原料上所体现出的崇尚粗恶、原始、自然的原则,原料越是粗恶自然,表示丧服越重,等级越高,而自然即为永恒的。明清时代,棉布逐步取代麻织品成为一般民众的主要衣着原料,五服中的轻服原料也随之以棉布代替麻布,重服(斩衰、齐衰)原料的要求也相应放松(见前面《大清律例》“丧服总图”),不再坚持雌麻、雄麻的区别,但丧服原料崇尚粗恶自然的原则仍未改变。
(2)、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的孝道
孝道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或者说是特别重视的一种社会现象,即使在丧服中也体现出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的孝道。儒家历来提倡孝道,他们把养生送死等量齐观,甚至重视送死的程度超过了养生。《中庸》说曰:“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备矣。”《论语》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荀子·礼论》曰:“礼者,谨于治生死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始终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始终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行也……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始终一也……始终具而孝子之事毕,圣人之道备矣……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使死生始终莫不称宜而好善,是礼义之法式也,儒者是矣。”五服的谨然有序正好体现出了这些观念。




参考书目:
1、《仪礼注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黄侃经文句读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12
2、《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12
3、《中国丧服制度史》丁凌华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1
4、《死的困扰与生的执着》郭于华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7
5、《中国丧葬礼俗》徐吉军 贺云翱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10


仅凭《礼记》作民俗,怕不足为据。 [小人家] 2002-10-29 23:47

民间实际操作时,与《礼记》多有出入,各地也多有不同。即使同样的东西,民间的说法或想法也与《礼记》颇有出入,这恐怕才是“俗”罢?如丧服用麻,我到宁可相信生者刻意自苦以示孝,与自然关系不大。远近亲疏则似乎是不用论证的,根本就是表面事实。丧服以区分远近亲疏,背后还有什么呢?倒是值得探讨一下。陈老师以为如何?

RE:仅凭《礼记》作民俗,怕不足为据。 [cyc] 2002-10-30 19:56

“小人家”兄点卯,我也就说几句—— 竹君的文章,介绍《仪礼·丧服》的有关仪式规定,她用“礼俗”这个词,还是比较谨慎的。这些规定肯定不能完全等同于真正民俗,因为一般认为它们是先秦汉初文士过于理想化的制作,事实上如三年之丧之类到底有多少渊源以及实际执行情况,以现存史料还考证不确切,所以当年胡适他们对此辩难多多,最后也没有明确结论。但是里面含有很多真实记录,大概也是可以相信的。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将现存先秦一切有关丧礼的记载统统钩稽出来,以于此制度化规定作对比,这当然工作量巨大,做博士论文也绰绰有余。即便如此,大约主要也只能看出上层的礼俗,当时民众的丧俗,因为记录有限,恐怕终难明了。我想竹君的文章,指示了丧仪的一般原则,还是可以的。至于当今民俗与此规定的差别,又是更大的题目了,不赘言。从丧服推出崇尚自然,我也觉得是推求过度了。别亲疏的表面现象之后还隐藏着什么,也的确应该继续研究。“小人家”兄的这些意见,我完全赞同,深表佩服!

RE:RE:仅凭《礼记》作民俗,怕不足为据。 [小人家] 2002-10-30 22:44

是我考虑不周。那敢点陈老师的卯?不过是想听听高见,受点教益罢了。多谢指点!

谢谢陈老师和小人家的精心指正! [淇园之竹] 2002-10-31 15:14

谢谢陈老师和小人家的精彩点评,只是论文本身水平就有限,倒也难为二位了。这篇论文是我最近的练笔之作,同时也是我进行家谱研究的第一步。在我搜集到的《温氏宗谱》中有一份“家礼图”,我一直不得要领。陈老师建议我去看“三礼”,但我一直玩性很大,直到最近才定下心看《礼记》和《仪礼》,当然,也只是囫囵吞枣。但无论如何,我对于“家礼图”也已经有所领悟。其中的“本宗五服之图”很接近《明会典》中的五服图,很值得细究。我做的是文本研究,难怪小人家(不知是小人家兄还是小人家姐姐)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实生活中的民俗与此多有出入。田野作业我也搜集了一些材料,五服实质上还存在,但丧服的确经历了很多简化,《仪礼》中的丧服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很难找到,但这无损于我们对于五服的理解。最隆重的丧礼死者的亲属均“披麻戴孝”,麻布是最自然的丝织品,表达人们对死者的感情是最自然、最深厚的,同时这种感情是经久不衰的,像自然一样永久——这浸透着人们自然永恒的观念。其时,我想强调的是永恒。后世的丧服多用棉布,棉布也是比较原始比较自然的织物,同时棉音同“绵”,含有希望后世绵延不绝的意图——这也是对自然永恒的追求。家族的永久不会因为一个人的逝去就受到割裂,但一个人的逝去势必会给家族造成一定的破坏,丧礼一方面是表达对死者的哀痛,一方面也是尽量把这种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总而言之,还是为了家族的长久兴盛。所以,我提出丧服体现了人们对自然永恒的追求,可能我论证得还不充分。至于“丧服以区分远近亲疏,背后还有什么呢”,我认为这背后是整个宗法制,是对血缘关系的过分重视。不知我的回答是否令二位满意。  
发表于 2003-1-4 11: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备份]这是我刚刚写好的一篇论文,望各位不吝赐教:论中国丧葬礼俗中丧服的功用及其所包含的传统观

现在再看这篇文章,居然认不出是自己写的了!据说,我的这篇杂文居然发表了,怎么发的我至今仍不清楚……
发表于 2003-1-18 01: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备份]这是我刚刚写好的一篇论文,望各位不吝赐教:论中国丧葬礼俗中丧服的功用及其所包含的传统观

这篇文章发在《八宝山》总第4期,该杂志主要是刊登一些有关死亡和丧葬礼仪的文章,由季羡林、舒乙、周孝正担任高级顾问。该杂志仍在试刊阶段,我认为第4期中最好的文章是郭于华的《北方民间丧葬礼仪引发的思考》和民人的《西藏生死书》。
发表于 2003-1-18 20: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备份]这是我刚刚写好的一篇论文,望各位不吝赐教:论中国丧葬礼俗中丧服的功用及其所包含的传统观

小竹子,介绍一下《西藏生死书》。
发表于 2003-1-19 01:34: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备份]这是我刚刚写好的一篇论文,望各位不吝赐教:论中国丧葬礼俗中丧服的功用及其所包含的传统观

今天已经来不及了,明天我会尽快将《西藏生死书》打出来,传给大家。
发表于 2003-1-19 03:38: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备份]这是我刚刚写好的一篇论文,望各位不吝赐教:论中国丧葬礼俗中丧服的功用及其所包含的传统观

小竹子:为你省点时间,网上可以下载的。

http://www.fosss.org/xzsss/xzsss.htm

http://www.shuku.net:8080/novels/zatan/sss/sss.html

http://www.itsfat.com/foxue/xizang/

当然也想看到你的读后感。


[ 本帖由 Sylvie 于 2003-1-19 03:41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3-1-19 11: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备份]这是我刚刚写好的一篇论文,望各位不吝赐教:论中国丧葬礼俗中丧服的功用及其所包含的传统观

谢谢Sylvie援手!
小竹子最近忙于杂务,还在攻读《野性的思维》和《结构人类学》,难以有空暇向大家交出一份合格的《西藏生死书》的读书报告,容小竹子延缓几日!
[ 本帖由 淇园之竹 于 2003-1-19 23:53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3 18:1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