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38|回复: 0

幼子优先母题初探(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17 21: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幼子/女优先母题初探

所属栏目  >   个案研究   
作者:李 平  发布时间:2004-9-8 10:16:48 点击数:97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人类社会中长子优先的观念似乎超越了时代、地域和族群。自古以来,家庭财产、爵位往往由长子继承,而幼子充其量只能获得很少的家庭财产或者年金,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得不自谋生路,或者通过迎娶有钱的女性来获得嫁妆和社会地位。然而,在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幼子/女优先的母题却一再出现。
     本文拟从幼子/女优先母题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表现形式异同比较和该母题出现的说明了什么等几个方面讨论这个问题。
     
     幼子/女优先母题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首先,该母题在希腊罗马神话中的表现。神话中的老天神Uranos因惧怕孩子长大夺权而把他们掩藏在黑暗的洞穴中,幼子Kronos在母亲的帮助下杀死父亲、救出哥哥姐姐并且夺得神位;可是他重演了父亲的悲剧。跟父亲一样,Kronos也惧怕自己的孩子,孩子一诞生,他把他们吞下腹中。幼子宙斯在母亲帮助下阉割了父亲,救出哥哥姐姐,获取权力,从此成为奥林匹斯山上的主神。Kronos和宙斯都是最小,却完成了解救受难者并且成为主神。
     丘比特(Cupid)的妻子塞克(Psyche)是幼女,她因为两个姐姐的诡计痛失丈夫、尔后历尽艰辛夫妇终于重归于好的故事曲折动人,深为后世人喜爱。
     在许多民间传说和童话故事中,最小的孩子往往最聪明、最勇敢、最善良的故事。如在《灰姑娘》中,灰姑娘她善良、能干,而两个姐姐懒惰、一心想过奢华生活而不择手段。而最终她被王子看中,过上了幸福生活。
     《美女与野兽》也表现了幼女的善良和勇敢。两个姐姐贪婪而嫉妒,不体谅父亲,而小妹妹却愿意代替父亲去死。她最终的结局也是过上了幸福生活。
     童话故事《三只小猪》中幼子不仅吃苦耐劳还聪颖有谋略、。大猪和二猪懒惰,分别盖了草房子和木头房子,三猪则不畏艰难,不怕流汗盖了砖房。最后狼来了,大猪和二猪不得不向三猪求救。凭自己的聪明才智,三猪烧死了狼。
     《海的女儿》中表现出最小的人鱼追求理想而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以及她的善良无私。她一心向往美好的陆地生活,不惜用美好的歌喉向巫婆换取了一双人腿;没有得到王子的爱时,她面临着生死抉择,要么是杀死王子,自己回到海中继续当人鱼,否则她就会变成海上的泡沫。为了王子和妻子的幸福,她放弃了重新回到大海的机会,甘愿做海上的泡沫。
     
     在《圣经》中,这个母题也一再出现。例如雅各(Jacob) 用一碗红豆汤换得了以扫(Esau)的长子权;约瑟 (Joseph)从父亲那里得到了象征宠爱的白彩衣招来了哥哥们的嫉妒,被他们卖给了过路的商人,最后他在埃及历经曲折当上了大官,在饥荒中拯救全埃及的人民也拯救了自己的全家。
     
     《天方夜潭》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哥哥小器贪财而愚笨,贪心不足却忘记了开启山洞门的秘诀“芝麻开门”结果丧命,而弟弟善良、机智、仁义,不畏强敌偷回哥哥的尸体来安葬。最后他终于斗败众强盗,过上了幸福生活。
     
     中国文学中也能频频见到幼子/女优先母题。哪吒三太子、七仙女、织女的传说故事就是其中的典型。哪吒排行第三,生而有神力,得天助。七仙女和织女也都是最小的孩子。
     戏剧《姐妹易嫁》讲的是姐姐嫌贫爱富,妹妹则安贫乐道,最后却妇依夫荣,飞黄腾达;姐姐却落得不好的下场。
     
     在各国的经典文学作品中,这个主题也一再表现出来。例如,在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中,三个女儿中两个长女狡猾、口蜜腹剑,骗取父亲的王国后恩将仇报,而幼女忠诚,以实际行动报答了父亲的养育之恩。她最后牺牲了,却得到了父亲的爱。
     
     《红楼梦》中的幼子/女优先母题也很明显。荣国府次子贾政被赋予了所有封建社会美德,而长子贾赦则好色昏庸,一无是处;在他们的下一代中书中着墨最多的是宝玉,也是次子。
     《水浒传》中最明显的例子是武松兄弟的故事。武大郎外表不佳,人也老实本分常遭人欺侮;而弟弟武松却一表人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两人可谓有天壤之别。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边城》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二佬和大佬中,作者赋予了二佬美妙的歌喉和姑娘的芳心。故事的结尾二佬是否会回到姑娘的身边未可知,但是更为二佬的性格加上了仁义的色彩。
     
     文学作品中幼子/女优先母题表现形式异同比较
     
     在中外文学中表现幼子/女优先的母题的例子中,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是也各有侧重点。这些故事中都说到幼子表现最好,如聪明、勤劳、勇敢、善良等,他们最终都得到了好的结果;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有些故事中提到长子/女或者说年长一些的子女却贪婪、懒惰、狡诈等。但是这些故事由于出现的时代不同,都有不同的特征。
     在《批评的剖析》中,弗莱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虚构作品的区别是由于作品中人物的水准不同而造成的观点,进而提出五种虚构作品类型。第一种是神话,其中主人公是神,在性质上和环境上比其他人优越;第二种是浪漫故事,主人公比其他人和他所处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优越,但他仍然是人类中的一员。第三种是关于领袖,是对主人公的“高模仿”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比其他人优越,但无法超越他所处的环境。第四种是现实主义作品,描写的是社会中的普通一员,是一种“低模仿”。第五种则是反讽,主人公比我们在能力和智力上低的人。弗莱认为,“欧洲的虚构作品在过去的一千五百年间,其重点一直沿着上述五项的顺序下移” 。虽然他主要讲的是欧洲的作品模式,用来涵盖世界范围内的作品似乎也不过分。丘比特和塞克的故事当然属于第一种。《灰姑娘》、《三只小猪》、《海的女儿》、有关雅各、约瑟的故事、哪吒三太子、七仙女、织女、《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等都大抵属于第二种。在神话、民间传说和童话中,对主人公的刻画一般都比较单一,也就是说他们都集中了所有的优点;而在晚近一些的文学经典如《李尔王》、《红楼梦》、《水浒传》中,人物更加贴近现实,人物性格多元,方方面面都有描写,甚至他们的缺点。根据福斯特的小说理论,后者更接近“凸圆人物” 。《李尔王》是第三种,写的是领袖,李尔王和女主人公考迪利亚都是真正的悲剧主人公。《李尔王》是对古老故事的改写,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比较晚,打上了浓厚的时代气息,女主人公的性格刻画比较生动,被赋予了主见和个人独立的意志,带有文艺复兴的特点。《红楼梦》和《水浒传》应该属于第四种,是现实主义的小说。前者中对贾政、贾宝玉的描写也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范围广泛。后者中对武松的描写更是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原型、母题、集体无意识与神话形象
     
     受到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的启发,荣格在《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中区分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指出“集体无意识”是无意识的深层结构,是人类普遍共享的心理意识,而其主要内容就是“原型”,在神话研究中原型被称为“母题” 。在《集体无意识的概念》一文中他又指出,集体无意识是通过继承与遗传而不是从个人那里发展而来,“只有通过后天的途径才有可能为意识所知,它赋予一定的精神内容以明确的形式” 。他还在《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一文中说原型是一种神话形象 。而在《心理学和文学》这篇文章中,荣格指出“富于创造性的作品来源于无意识深处”,艺术家既是有喜怒哀乐、个人意志和个人目的的个人,又是一个负荷并造就人类无意识精神生活的“集体的人”
     弗莱把荣格的心理学成果用于文学批评,形成了“神话-原型批评”体系。他认为,“原型”是“典型的或重复出现的意象” 。弗莱认为,“文学发展的演变规律的线索在于母题的置换变形(displacement)”。而置换变形指的是“采用神话和隐喻以做道德规范宣传或使之看来真实可信” 。
     根据二人的观点,幼子/女优先母题各种文明中一再出现是因为它是一种原型,一种神话形象,作为我们祖先的心理残迹而存留在集体无意识中 。传说、民间故事和童话的流传以及后来的作者们把它们进行加工或者创作自己的作品时,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些原型,目的是要宣传例如忠贞、勇敢、善良、勤劳等道德规范。采用这种神话形式和隐喻,也增加了文学作品的说服力。
     
     幼子/女优先的母题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幼子/女优先的母题呢?
     文学作品青睐幼子/女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在一个社会中,在现实生活中,不论古今中外,文明人还是众多的野蛮部落,长子在家庭中都享有重要的地位。他们是家族的代表,继承家产以及社会地位。而与之相比,次子或者幼子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并不是很重要。也正因为这个,只有幼子才有自由、有必要去开拓自己的事业,冲破家庭束缚出去闯荡,从而建功立业或者有所突破。而文学恰恰表现这些突破。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文学往往反映人们的美好愿望(wish fulfillment) 。在现实生活中,长子尽得各种好处,而幼子则没有这样的特权,是否文学中的幼子优先的母题表达的是一种美好的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呢?荣格在分析双重诞生的母题与两个母亲的幻想的联系时假设“是应合了人类中一种普遍存在的需要,这种需要恰好反映在这些母题之中” 。相信在各种不同的社会中,幼子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得不到,都普遍存在这种享受优先的需要,这种需要就反映于幼子/女优先母题之中。
     荣格说过“一种从不可记数的千百亿年来人类祖先经验的沉积物,一种每一世纪仅增加极小极小变化和差异的史前社会生活经历的回声”。由荣格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观点形成的一种猜测就是,在远古时代,在长子继承权普遍形成之前,也许存在这样一个阶段,由于幼子比家族所有成员活得更久,于是他/她可以把家族的血脉传得更久,因而幼子享有优先权呢?显然这已经超出了文学研究的范围,就留给人类学和历史研究者们去探讨吧。

转载本站文章请自觉注明:“转引自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2 11: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