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09|回复: 0

寻找新大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28 21: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我冒着秋雨带着几个学生前往嘉庚先生故里集美大社走了走。我的居地距大社不足数百米,却有久违的感觉。和住在集美新区的多数人一样,我数年不会光顾大社一次。这里的街路狭窄,房屋杂陈错落、拥挤不堪。有钱的大社人搬进了新城区的豪宅,如我这般外来居民嫌弃它的落寞而很少光顾,远近游人走到大社的边沿便驻足回行。大社在集美新城区高楼宽路的映衬下,像是风雨飘摇中的一棵老树,瑟缩在集美东南一隅,倍遭集美新城区的冷落。

    大社的老人坐在自家的门前悠闲地听着南音,无奈地张望着和他们一样日渐老去的屋舍。大社,这集美街道中历史最悠久的地方像是勒刻在集美土地上一道皱纹和寿斑,在日新月异、车水马龙的厦门城市变迁中走向衰老。很多地方因为旧城功能的退化而在“发展”的口号声中成片消失,大社为了适应社会转型终有一日会迎来旧城改造的命运。大社原本是旧时闽南的一个普通渔村,因为这里诞生过陈嘉庚这样的伟人,于是它也跟着大大有名。毕竟渔村是它的起点,在城区当中,它就显得特别的不起眼。无车时代遗留的狭窄的石板路,如今连一辆小车都开不进去,卫生和消防都存在着诸多隐患;房屋更是什么年代的都有,它们无序而杂乱地挤在一起。若是将居民统一迁至新区而对大社实施旧城改造,政府规划和财政投入都一时跟不上。但社会在变,大社不能不变。至于怎么变,这成了一门考验执政者远见和见识的学问。

    我带着几个学生随意走访了大社的几户人家,他们对改造大社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把大社推平了重建一个全新的小区算了,外面有什么我们也有什么;有的说政府将我们迁往新的居民点,把大社旧屋用来作为销售旅游商品的步行街设施;有的说这儿毕竟是嘉庚先生故里,陈姓多数是他的族亲,大社人不能走;有的说保留一些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和街路,以和南边嘉庚式建筑保持统一风格,其它房屋和道路拆除,建设统一整齐又有一定嘉庚建筑格调的新居民点……。我不是官员,但我对大社人关注大社的发展所表现的热情和智慧近至于感动。我在集美这么多年从事民间文化研究,却没有真正意义上关怀过身边大社人的生存状况,陡然有了一种深深的内疚。大社居民的话也引发了我对大社改造的许多思考。

    我想首先不能简单化地把大社夷为平地重建新城的。这里有一个对历史的合理延续的问题,有对历史记忆珍视的问题。对着碍手碍脚的旧屋,不分青红皂白一推土机铲下去,是轻视历史、藐视民间、摧残传统的野蛮行为,是对历史与文化懂得太少的精神贫困。当我们嘲笑大社陈旧落后的时候,我们已经对它失去了尊重。不尊重传统不算是文明!大社的普通民居和其间的道路,尽管造价不高,造型普通,甚至很难表达艺术美,但毕竟也是民间文化的物质遗产和生活文化的技术作品,每个时代的房屋和道路,都和当时的经济状况和审美情趣有关。都说建筑和道路是时间的编年史,每个时代的大社建筑都打上那个时代的心灵印记。不适宜当下生活需求的建筑和道路必然要实施改造,但怎么改才既符合历史传承又适应时代需求,则要审慎从事。

    在一个全新集美面前,大社更多地和传统渔业社会、乡土社会以及农耕文明发生纠缠不清的关联,走在大社的小街巷里,仿佛历史重现在目下,仿佛它珍藏着集美历史的一段记忆。它的好些建筑和道路,都和嘉庚建筑的时代风貌相映成趣。大社是集美历史的象征,是著名侨领陈嘉庚、陈六使的诞生地,是为了新集美的屹立于世而牺牲小我的样板。人们不应该误解大社,遗忘大社。大社是集美的根,断根就是舍本,无根就是无望。大社如果和外边一色的建筑和道路,也许行走方便了,居住舒适了,但特色尽失,文化记忆也就消失了。

    大社堆积了不同时代的民间建筑。对它的改造应该是保护性的改造。有计划地保留不同时期的建筑就是留住历史。哪些是明清的,哪些是民国的,哪些是文革的,哪些是新时期的,应该做一些标识。城区改造之前,应遴选部分有代表性的建筑加以保护。真是应该怀着对历史、对民间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各自保留一部分旧时建筑和道路,这就是给后人留下一个民间建筑与交通的博物馆;存留过去就是丰富今天。我们可以用文学作品、音像资料、绘画作品收藏大社旧貌,也可以通过保护、改造有特色的民居和道路,让它们“化腐朽为神奇”,为今所用,再显魅力。

    为使其适应新时期的需求,有必要继续发挥它的文化功能。比如利用大社老屋来发展民俗旅游,改造民居为家庭旅社以吸引游人渡假;或者创建闽台民间艺术品销售市场;或者保留风格建筑,拆除凌乱建筑,重建整齐美观、具有嘉庚建筑风格的大社新村。关键不在于建什么,而在于对大社的传统,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和学养,有没有像陈嘉庚先生那样在集美建筑中保留民族特色的眼光,这太需要今人沉思了。

    大社求变是挡不住的。没有理由剥夺大社居民分享现代生活的权利,但是它真的不宜变得无章法,无个性,无审美。在一个传统村落变成新社区的时候,国人有过太多惨烈的不尊重文化的教训,胡同被推倒,四合院无存,民族文化资源在城市化进程中被摧残得十分脆弱。这样的教训不应该在拥有文化而闻名的集美学村重蹈。在一个旧大社消失以前,我们应该把大社作为厦门地方历史人文的一个重要精神基因和文化基因予以保护,这是我们的心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5 07: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