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75|回复: 4

不好意思,一篇古代文学的论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0 13: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文钱》中的佛教因素辨析
     明杂剧后期作家徐复祚的《一文钱》杂剧在戏曲史上历来为众家所称赞,祈彪佳《远山堂剧品》列其为“逸品”,谓“此剧南曲较胜北曲,白更胜于曲。至构局之灵变,已至不可思议。” 青木正儿说它“写守钱奴,曲尽痴态,为滑稽剧中一杰作也。” 曾永义称“此剧排场结构俱佳,每折各有独特的风景,而血脉针线又穿插得自然成理,绝无拖沓冗繁之病,故能透过滑稽讽刺的趣味,层层引人入胜。” 这些评价,主要是从结构布置、曲调运用和曲词风格对这部杂剧作品进行解读的,将其意图定格为“讽刺”,将其效果认定为“滑稽”。
      此剧写的是视财如命的卢至遇帝释点化后入西方极乐世界的故事。其出彩处,一是对卢至贪吝形象的刻画,二是帝释点化他的情节。关于前者,凡是提及此剧的评论都会讲到这一点,并摘出描写颇为精彩的语句、段落;但是对于后者却褒赏意见不多。如曾永义的评述:“作者不能忘怀的是点化度脱的思想(他自号头陀、道人);因此第三折帝释点化与第六折返道升天,未免落俗,倘能将此佛经故事予以净化,纯写贪吝情态,则必更能始终不懈。” ——这是点评者在科学时代观念笼罩下的指摘,并且有他的个人喜好在里面;还有人说此剧勾出剥削者贪婪、吝啬、自私、刻薄的丑恶嘴脸已是大功,但宗教的处理是其局限——这种看法则踏上了阶级分析路线,实有些剑走偏锋。我认为剧中浓厚的佛教色彩是时势施予作者之身、再与其本人经历融会的产物,不是“落俗”能够简单概括的;应当放在  当时的环境中评说,挖掘它在戏曲史上思想、主题等方面的深层涵义。
     先来简单谈谈徐复祚一生的种种曲折:被人诬陷贿买科场、家族内部因财产而起纷争以至诉讼、兄长在党争中遇害以及自己因词曲被谤不得不搁笔弃作,这样的人生可谓坎坷时有、波澜常兴,足使人消磨至黯淡;徐复祚晚年的退守田间、僻处乡里,以“三家村老委谈”命名自己的杂记随笔,这都显示出他对世事的避让。他所处的时代,正值明代政治趋于崩溃、有东林党议、魏阉专权的时期,他便权且远离了黑暗政治这滩混水。因而他的作品没多少直接反映社会面貌的。《一文钱》的人物、情节在现实意义上说就是比较单纯的,没有那众多各色人等和理不清的复杂关系,着力点只在表现出守财奴的无限贪欲与极度吝啬、以及精心安排帝释的点化度脱。
     论及这一题材和现实的关系,可溯于嘉靖、万历之时,城镇经济发达,商品货币流通扩展,社会各阶层不同程度出现逐利拜金的风气,对财富的狂热追求和奢侈消费之风渐渐下移至平民。想必徐复祚定是见识了一干敛财聚富金钱至上的势利小人,遂在剧中用夸张、漫画的笔法勾勒描摹其可笑可鄙之丑态。剧中未对奢侈消费加以体现,而单写吝啬;但帝释将卢至资财“撒漫”众人的行为却是慷慨已极,走了敛财之反途,也算得是佛在为众生大把花钱——这样联系现实未免生硬,所以徐复祚写此剧并非只在讽刺守财奴、揭露世风不古,而是以一种“化入”的手法参禅,讽喻世事非其最终目的,皈依彼岸世界才是其视凡俗之眼光、拯救浑噩世人的法门。
     揭人的贪欲、刺人的吝啬本是个古老的题材,贪和吝在许多宗教的戒律中被严正提出,它们存在于人与生俱来的劣根性中。徐复祚就从这二者着手,以佛教来解决问题,给人指明出路。可以说这是他对于现实的无力、不寄寓希望,但也可以说是他的通脱和具有终极关怀的体现。他的爱憎界限已不那么分明、甚至可以在某种条件下融合而直指平等博爱:佛教宣讲大慈大悲、普渡众生,但对于恶人的惩罚之严酷却是令人不寒而栗的;卢至的贪念和吝啬已到那种夸张程度而未受惩罚,不只因其前身为罗汉,还因佛法无边、巧妙点化这等迷糊已极之人都会成功。正如祈彪佳所说:“世间能大富人,决非凡辈,不必假卢至散财破吝,吾已知臭员外具有佛性矣。” 所以单就徐复祚对卢至结局的设置来说,他对卢至的态度就不是深恶痛绝的,这在剧中可以体会得到——连乞丐都嘲笑卢至省俭得还不如他们,可作为大财主的卢至还自有一套理论应对,给自己的吝啬以合理化解释,只能引人发笑却不足令人生恨;更何况卢至还有翻然悔悟的一天,那时其出路更是光明,直入西方极乐世界。
     与元代郑廷玉同样成功刻画一个守财奴形象的杂剧《看钱奴》相比较,《看钱奴》要比《一文钱》沉重得多,因为前者道的是富人的横霸和穷人的辛酸,从人与人的关系中展现世态炎凉,读者对贾仁的贪鄙极为愤恨,所以对他落得“看钱”的下场只觉大快,而后慨叹富贵在天;而后者中的富翁省俭到自己和家人日日冻馁,并未直接伤害他人,这只会招来嘲笑和鄙视、而非愤恨,对后来卢至竟悟道而得正果的结局也不会忿忿不平了,颇有些“认识并改掉缺点还是好孩子”的宽容。那么可以说,《一文钱》并非为达到在现世中的直接功用而作,它是一则令人放宽眼界敞开常心深思的寓言。徐复祚也在论著中提倡这种戏曲创作中的“寓言精神”,即借古人古事表达自己的见解,目的不在传其事于人,而是让人在漫画、滑稽、荒诞中对整个世界有所体悟。明中后期,儒释道“三教同一”、“三教合流”风行于世,是处于政治腐败、宦途险恶中彷徨的文人一种寻求解脱的方式,但此之于徐复祚不单是“方式”,而已融入其思想和世界观中。
       同是以佛性泯恩仇的“寓言”类明杂剧还有徐渭“四声猿”之《翠乡梦》、王衡《没奈何》等,这都是戏曲史上比较超脱的一群,以佛破悭、破色、破偏狭、解答诸种人生疑问,表达的不只是无奈,更多的是放松和圆通。

注释: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 171页  
  《中国近世戏曲史》(上) 260页
  《明杂剧概论》  276页
  《明杂剧概论》  276页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 171页



参考书目:
1.《盛明杂剧》(据诵芬室本影印)初集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8
2.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 作家出版社 1958
3.戚世隽:《明代杂剧研究》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曾永义:《明杂剧概论》 学海出版社  1980
5.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六)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
6.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戏曲研究》(第19辑)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6
7.胡世厚、邓绍基主编:《中国古代戏曲家评传》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2

 楼主| 发表于 2003-1-10 13: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不好意思,一篇古代文学的论文……

本来想在选的课“明代戏剧研究”中与民间的观点结合着写,想了半天未能把握。时间紧,只凑了这么一篇出来。不过佛教与民间文学倒是渊源颇深的,很多民间的文学曲艺样式都与佛经的宣讲、传播方式有关……咱们的“民间文化论坛”谈文化和史诗、神话、故事居多,民间说唱等等“末技”提及的人不多,真是另类中之另类,冷中之冷啊……当然这有其自身因素,有时想对要消亡的东西投注全副热情也难呵。
发表于 2003-1-10 13:49: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不好意思,一篇古代文学的论文……

此乃一短小至精的佳品,颇有见地。至此以后,我再也不谈戏曲
 楼主| 发表于 2003-1-10 14: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不好意思,一篇古代文学的论文……

小竹子不要被某些形式所蒙蔽啊,其实那可能是在故意兜圈子……你能说出自己的话并且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就不容易了,锻炼语言和思维的逻辑性是一直要做的事,咱们一同向各位大侠学写论文吧,肯学就会有收获,一年以后,看到自己的进步该多高兴!
发表于 2003-1-10 14: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不好意思,一篇古代文学的论文……

田园将芜 于 2003-1-10 14:04 写道:
小竹子不要被某些形式所蒙蔽啊,其实那可能是在故意兜圈子……你能说出自己的话并且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就不容易了,锻炼语言和思维的逻辑性是一直要做的事,咱们一同向各位大侠学写论文吧,肯学就会有收获,一年以后, ......
需要学习的真是很多!!我会加油的  田园姐姐,谢谢你的点拨和鼓励哟!赶明请你吃饭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12 06: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