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24|回复: 16

华夏上古龙崇拜的起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12 22: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夏上古龙崇拜的起源

刘宗迪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内容提要:本文证明,华夏上古龙崇拜源于原始历法的龙星记时制度,龙的原型即四像中的东方苍龙群星。龙星周天运行,春、夏、秋、冬四时分居东、西、南、北四方,正与农时周期相始终,因而成为古人了解时间和岁时的主要依据,并成为天道自然的体现,成为古人万民共瞻的神圣象征,商周二代作为王者标志的龙旗上描绘的就是龙星。龙星之被命名为“龙”(虫),则与龙星被作为昆虫惊蛰的标志有关。
关键词:龙,图腾,龙星,岁时

本文原载《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4期

全文见附件

华夏上古龙崇拜的起源1.doc

122.88 KB

发表于 2004-10-13 13: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华夏上古龙崇拜的起源

列宁早就说过,天上的星象是以人间的事物为基础的。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了,比如先有地上的大狗熊,后有天上的大熊座,没有什么人说先有天上的大熊座,然后自然界才出现大狗熊这动物吧?人文的或幻想的星象也是一样嘛!没有什么人间的王、王后,怎么会有仙王座、仙后座?没有地上的人与马,怎么会有人马座?
所以没有蛇、鳄一类的动物,怎么会有龙星,看来这文章是不成立的!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3 14: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华夏上古龙崇拜的起源

    龙或者有或者没有,或者为蛇或者为虫,龙最初究竟是个什么东东,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对于一个神话研究者来说,有趣的只是,“龙崇拜”以及与之有关的话语究竟是个什么东东、是如何来历。
    这好比对于donghaisi本人实际上是个什么东东,他是不是和别人一样也长着两条腿两条胳膊以及是不是脖子上还长着一个健全的脑袋,除了对于医生和劳动人事部门之外,这并不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对于神话研究者来说,有意思的也许只是,这个属于donghaisi的名号下话语是有意思还是没意思、概念是不是清晰、是不是合乎逻辑,以及是不是值得搭理。
   
[ 本帖由 刘宗迪 于 2004-10-13 23:11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5-2-7 00: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华夏上古龙崇拜的起源

宗迪:
我才看到这篇文章,相看稍恨晚
太高兴了,从天文历法谈龙很好很合我心
伏羲他爸是龙,会打雷下雨,在东方春天的雷泽啊
他妈华胥氏被龙那个了就有了龙子龙女和后来的龙孙
马恩列斯如果早出生五千年就可消灭神话
都是唯物论唯物史观
或者按马恩列斯毛金正日文论创作无产阶级的神话
就用不着那么费神劳神神魂颠倒地研读神话了
尤其是那些封建迷信四旧古代神话
麻烦您查查“古”这个字,还有“今”,时间如何可以象形
我怀疑这两个字开始是对物的来往形态模写
所谓古往今来,时间当是与计时工具相捆绑
我怀疑“古今”是活动的用具形象,疑神疑鬼啊
正如苍龙是时间的形象一样
张心武
甲申年丁丑月癸亥日子时
 楼主| 发表于 2005-2-7 18: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华夏上古龙崇拜的起源

兄把马和恩列斯毛金什么的相提并论,严重地不同意。
古人云:马八尺以上为龙。
龙岂能跟凡夫相比。
[ 本帖由 刘宗迪 于 2005-2-7 19:10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5-2-13 14:58: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华夏上古龙崇拜的起源

同意版主兄的提醒:
马八尺以上为龙,老马是龙马,是种马,是烛龙,其他的是跳蚤啦。
龙马负图出河,金毛里的跳蚤们便成了龙马主义者了。
是有点龙种退化论的悲观论调。
有位网兄关心烛龙,
兄台在古老的典籍里找不到多少资料,
在十九、二十世纪的现实里就找到了,
《天问》说“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烛龙明明是在被阳光遗忘的角落。
是否可以现实历史证远古神话?




发表于 2005-3-3 00: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夏上古龙崇拜的起源

据考古发现
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龙的雏形是猪头蛇身形象
发表于 2005-3-3 2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华夏上古龙崇拜的起源

先弄清楚那考古学家是不是也长着猪头。
哈哈。
发表于 2005-5-22 18: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华夏上古龙崇拜的起源

何新写了一本书,对龙凤图腾进行了考究,曰龙是古鳄鱼,凤是鸵鸟,我还是深为赞叹。小时候,在乡村里,老是听长辈说“出蛟”什么的,还有初中语文就有《周济杀蛟》,确实蛟龙在那个时代是广泛存在的,是鳄鱼的一族。
发表于 2005-5-23 23: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华夏上古龙崇拜的起源

梦想去考古,你好。最早的出现在石刻,壁画里的动物形象,基本上都是一体的,也就是说,是对动物的夸张,变形,或者走样形成的。这种合壁的动物形象,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新石器时代?在哪里?什么器物或者遗迹中?我看过战国的东西,已经出现这样两种,或者三种动物的特征来组合一个新形象了。
发表于 2005-5-23 23: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华夏上古龙崇拜的起源

刘斑竹,看到您在《读书》上的《飞龙在天》,您从天文的角度讲了关于龙崇拜来自龙星,的确另辟蹊径,耳目一新。不过,应该不仅仅这些吧。关于民众心理,社会环境,包括天象在内的自然环境,还有动物原型,历史进程的遗迹,等等,会很复杂吧。您可以讲一讲龙崇拜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吗?如果肯讲述龙如何一步步在人们心理中被凸现出来,会更好。十分感谢。
 楼主| 发表于 2005-5-23 23: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华夏上古龙崇拜的起源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哈哈
发表于 2005-5-24 22: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华夏上古龙崇拜的起源

哈哈,刘老师您什么时候开坛授法讲下回啊?我们提前三天洗耳朵,聆听宝训!
 楼主| 发表于 2005-5-24 22: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华夏上古龙崇拜的起源

提前三天洗了耳朵,到时候不又进去灰尘了吗?况且如今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这般密集。所以洗耳就免了。况且刘老师的齐东野语,也不用这般隆重。
下回书中的一段,贴在下面,接受板砖:

   上古时代,华夏先民曾长期流传着一种龙星纪时的原始历法,即根据苍龙星象的出没见伏周期和方位判断季节和农时。这是因为,当时龙星的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中的农时周期相始终:春天春耕将起,龙星在黄昏时开始从东方升起;夏天作物生长时,璀璨的龙星整体在黄昏时高悬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收获时,龙星在黄昏时开始向西方地面坠落;冬天万物蛰伏时,龙星也深深地蛰入北方地下而看不见了。龙星星象和农时周期之间的这种天作之合,为先民判断农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故古人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根据龙星的出没见伏周期判断农时,治历明时,趋吉避凶。先秦典籍如《周易》、《尚书》、《诗经》、《夏小正》、《国语》、《左传》等书中都有关于龙星纪时的丰富记载。
   古书中关于龙星周天运行周期和方位之最系统的记载,见于《周易》,闻一多在《周易义证类纂》中就已注意到《周易•乾卦》与龙星纪时之间关系,夏含夷、陈久金诸贤俱有论述,但尚嫌意有未尽。《乾》爻辞云: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易》所谓“龙”,自《易传》之后,历来就仅仅被理解为君子人格的象征,而从“潜龙勿用”到“亢龙有悔”的升降变化,也仅仅被理解为象征君子进德修业、自强不息的修养功夫。其实,爻辞之所谓“龙”,本义全谓天上的苍龙星象,而“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云云,说的无非是苍龙星象自春至秋由升到降的周天运动:初九“潜龙勿用”,冬天黄昏时苍龙隐没不见,不可见故不可用为纪时标志;九二“见龙在田”,春天黄昏时分龙角升起于东方地平线,俗谚所谓“二月二,龙抬头”,即由此而来;九四“或跃在渊”,春夏之交,黄昏时苍龙整体正从东南方腾跃而上;九五“飞龙在天”,仲夏时节,黄昏时苍龙高悬于南方夜空,《夏小正》所谓五月“初昏大火中”、《尧典》所谓“日永,星火,以正仲夏”是也;上九“亢龙有悔”,六月末,夏秋之交,黄昏时苍龙西行并掉头下行,《豳风•七月》所谓“七月流火”是也;用九“群龙无首”,秋分之后,黄昏时苍龙之首的角宿隐于西方,《夏小正》所谓九月“内火”是也。总之,《乾卦》对六龙形态和方位的记载,与苍龙星象的周天运动规律和先秦典籍中关于苍龙星象的记载若合符节,其谓苍龙星象可谓勿庸置疑。
   明白了爻辞之“龙”为苍龙星象,则知《乾卦•彖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云云,可能亦全取义于苍龙星象。“大明”,指璀璨明亮的苍龙群星,“大明终始”,谓苍龙星象之周天运行与农时岁序相终始;“六位”,指苍龙周天运行过程中潜、见、跃、飞、悔、伏(无首)六个方位,龙星方位的辗转易移标志着岁月的流转、时节的变迁,故曰“六位时成”;“六龙”,则指组成苍龙的角、亢、氐、房、心、尾六宿。定型的二十八宿系统中的东方苍龙本来包括七个星宿,除上述六宿之外,尚有尾宿后的箕宿,但箕宿最初显然与龙体无涉。因为自角至尾的六宿之名,皆取义于其在龙体上的部位,尾宿之名,表明苍龙之体至此完足,其后的箕宿已非龙体的组成部分,将箕宿附骥于龙星之象,显系二十八宿体系建立后的画蛇添足。也就是说,龙宿最初必定只有六宿(而这也暗示,龙星纪时制度早于定型的二十八宿系统)。《开元占经》引《石氏星经》云:“尾者,苍龙之末也。”以尾为苍龙之末,不数箕,可见《石氏星经》苍龙宿只包括从角到尾的六宿,故《乾卦》谓之“六龙”。苍龙六宿御天而行,标志时序流转,所谓“时乘六龙以御天”也,群星流转,于是有寒暑推移、风物转换,才有所谓“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伏羲始作八卦的古史传说也可由此得以贴切的解释。《系辞传》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仰观天象”之说,隐约流露出伏羲作八卦与原始天文学之间关系的消息,然而,伏羲所仰观为何种天象?《易传》却语焉不详。《易传》所阙,《左传》言之矣。《昭公十七年》云:“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大皞”亦即伏羲,所谓“大皞以龙纪”,只能理解为苍龙纪时。伏羲“仰观于天”而“始作八卦”,八卦对应八方,即四方和四维,方位坐标既定,据以观察龙星的方位就能判断季节,也就是《彖传》所谓“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
    共工触不周山故事,原本就是关于龙星纪时制度的平实写照。
    共工撞坏不周山,“不周”其名其义,就全本自先民对龙星运行轨迹的直观。龙星周天,自春徂秋,升乎东而入乎西。当秋冬之交,龙星就在西北方潜入地面,到冬天,则整体潜入北方而隐没不见,这在地面上的人看来,就相当于龙星周天运行的圆周轨迹在北方留下了一个缺口。由于龙星是在西北方开始下潜的,因此,这一缺口是开始于西北方的,故西北方被称为“不周”,“不周”者,不圆满、残缺之谓也,此正“不周”一名之来历。也就是说,“不周”,原本并非地理学名词,而是天文学术语。古人仰观俯察,据天文而明地理,缘天之分野而画地之九州,故地理名词和天文术语遥相呼应。西北因为是天之始阙,故称“不周”,西北方之山因之就称“不周之山”。
   《淮南子•天文训》中的一段文字,尤能体现“不周”的天文学含义。它叙述一年八节中来风的名称:“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条风至四十五日明庶风至,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清明风至四十五日景风至,景风至四十五日凉风至,凉风至四十五日阊阖风至,阊阖风至四十五日不周风至,不周风至四十五日广莫风至。”不周风距冬至四十五日,即三个节气,适值立冬,也就是说,“不周”在此表示秋冬之交的立冬节气,它与其说是一个空间概念,不如说是一个时间概念。古往今来的好事者,不省“不周之山”的原初含义,误认为世上真有一座叫做不周的高山,因此纷纷按图索骥,到处寻求不周山之所在,无乃缘木求鱼,痴人说梦。
    至于所谓“共工触不周之山”,说的正是秋冬之交的龙星星象,此时,龙星徙至西北方,开始隐入西北方的群山之后。触,意味着以角相抵,而龙星首宿为角宿,角宿最先没入西北群山。此时的黄昏,放眼望去,遥远的西北天际,龙星初潜的星象正呈现为明亮的龙角与苍茫的远山相抵相触的景象。这种形象口说流传,就讹传为“共工触不周之山”了。
    龙星潜入西北群山之后,整个冬天都深潜于北方隐而不见,这反映在神话里,就是《淮南子•原道训》所谓“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即颛顼)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 “遂潜于渊”,即《易》所谓“潜龙勿用”。而与共工相争并打败共工的之所以是颛顼,不过是因为颛顼在上古月令系统中是北方和冬天之神。秋冬之际,龙星始潜,共工触不周山,随后,万物萧索、天寒地冻的冬天就来临了。共工这位倒霉的暮秋之神与颛顼这位冷酷无情的冬天之神在不周山下狭路相逢,注定一败涂地。
    《天文训》说由于共工撞翻不周山,遂导致“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其实,这幅“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宇宙观图景正是先民们直观所见的夜空景象。古人的宇宙观源于其对天象的直观经验。因古代中国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仰望星空,除天球北极(即地球北极上方)附近北极圈内的星座终年可见之外,其他纬度较低的星座皆非终年可见,它们和龙星一样,出于东方而没于西方,因此,在地面上观察者的眼里,除了北极圈内的星星,群星的周年视运动都和龙星一样,呈现为一个没有闭合的圆周,这一圆周只有东、南、西三方可见,而北方则残缺不全,这一缺口是从西北方开始的,群星在周年运动过程中,在经历东升、南中、西流几个环节之后,纷纷坠落于西北方,在大地上仰望星空的人们看来,这就是“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这一现象本来是由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起的,但古人说不出个所以然,就找了共工作替罪羊,说这是因为他捣乱的结果。
    古代宇宙观中“天门”一语的来历也与此种现象有关。古代盖天说中,西北方称为天门,《周礼•大司徒》疏引《河图括地象》云:“天不足西北,地不足东南,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 《诗泛历枢》云:“神在天门,出入候听。”宋均注:“神,阳气,君象也。天门,戍亥之间,乾所据者。”“乾”卦对应于西北方。众星至西北方而潜入地下,故西北方之天若阙,似为众星出入之门户,因此,西北隅就被称为“天门”。 至于“东南为地户”,也就是《天文训》所谓“地不满东南”,其本意并非指中国的东南方地势凹陷,它本来也是天文学上的概念。群星在西北方天门潜入地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其实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就重新在黄昏时分由东南方向升出地面(不同纬度的星星升起的方位也有不同,纬度越低的星星,其升起的方位越偏南),这在地面上的人直观看来,就好像是星星重新从地下钻了出来,升上星空,因此,称东南方为“地户”,可谓名副其实。龙星的全体由东南方的“地户”跃出地面,仿佛由深渊中腾跃而出,这就是《周易•乾卦》“龙跃于渊”一语的来历。
    《淮南子•原道训》称共工因犯上作乱而“宗族残灭,继嗣绝祀”,自然只是莫须有的“诬陷”之辞,实则,共工非但没有“绝祀”,其后代中反倒很出了几位“成功人士”。其中之一,就是句龙。《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共工本为“龙族”,其子既名句龙,则同属龙体无疑。共工的原型原为星象,其子何以成为平治九土的后土之神或社神呢?其由头仍在龙星纪时习俗。古人每于仲春举行春社庆典,春社既为男女糅杂的狂欢活动,也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耕而举行的教耕劝稼仪式,仲春时节龙星昏见,因此龙星就成了春社的时令标志,并因此被敬祀为社神,是为句龙。因为共工为秋冬潜渊之龙星,而句龙为春天升渊之龙星,冬去春来,潜而后升,故句龙就被视为共工的儿子了。而“句”字,正是对春天龙星初升时句屈蜿蜒之姿态的形象写照。

    总之,共工触不周山神话,奇则奇矣,然而究其根本,原本只是一个上古时代有目共睹妇孺咸知的天文学常识。人们也许会问,天文学是典型的自然科学,研究的是浩瀚的宇宙,迷乱的星空,离人类文化世界很远,而神话是一种典型的人文现象,两者悬如天壤,似乎毫不相干,天文学能够用来解释神话吗?其实,我们之所以会有这种疑问,只能说明我们早已忘记了天文学的人文意蕴,忘记了自然与人文原本浑然不分。现代人立足于文、理分殊的现代学术建制中,只能用这种分裂和二元的眼光回望历史,以今人之是非为古人之是非,以今人之分别为古人之分别,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把原本通体圆融的人类知识源头分为两截。




[ 本帖由 刘宗迪 于 2005-5-24 22:48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5-5-26 23: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华夏上古龙崇拜的起源

哈哈,刘老师,您也不提前说一声,我起码洗洗手,刷刷牙再看啊。您的学问应该叫天文人类学,真是耳目一新啊。改日有缘得见尊范,一定奉上鲜花一束表达敬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 11:3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