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3-1-11 11: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在入海处逐渐宏伟地扩大幷展开的河口
五四时期,和钟敬文先生一道投身民俗学领域的,除了先生,还有很多大家,像顾颉刚、周作人等等,而这一些人后来都放弃了民俗学事业,去干别的了,有些人原本就不是想把民俗学当成终身的事业,只有钟先生坚持了下来,而且一坚持就是他那漫长的一生,对于钟敬文先生的学术成就,随着时间的推移,肯定会有种种不同的评价和议论,但是,钟先生在中国民俗学历史上所留下的那个巍然身影,是永远也无法被时间所摩灭的,先生的存在就像一尊雕像,只要他矗立在哪里,每一个过往的人都会向他投去尊敬的目光,先生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即是他在学术界没有顾颉刚先生那样的远播声望,即是他在文学界不像周作人那样脍炙人口,在中国,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没有一个人像先生这样,以自己孤单的力量和瘦小的身体,支撑了一个弱小的学科,跌跌撞撞的走过将近一个世纪,为中国学术未来的发展保存了一点火种,即是时来运转,这点火种将来成为燎原之势,先生也知道自己不一定会看得到,但是他仍然无怨无悔,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里所需要的肯定就不仅仅是像顾颉刚先生那样为学术而学术的文人情趣,而更需要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民众文化的满腔热爱作为精神和情感的支撑。先生不仅是学问家,甚至可以说,他首先不是学问家,而是诗人,诗人热爱着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热爱养于着自己的文化和语言,因此,才会对一个全无盛大名望的学科倾诉满腔热情,贡献长寿岁月。民间文化研究,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国家中,肯定会拥有它重要的一席之地,当先生播下的种子终于长成遍地芳草,到那时,国人才会真正认识到钟敬文的长寿一生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才知道钟敬文以及他的民俗学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命脉的传承意味着什么。
[ 本帖由 温柔地思想 于 2003-1-11 11:59 最后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