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54|回复: 6

刘锡诚:保持“一国两制”好——再为民间文学学科一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23 05: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保持“一国两制”好——再为民间文学学科一呼


                             刘锡诚

    笔者曾在2001年12月投书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文艺报》编辑部,为民间文学学科的生存问题,向国家学位委员会进言,指出把民间文学学科降为三级学科是没有道理的,且影响殊大,希望保持民间文学学科原有的二级学科地位。拙文发表后,尽管受到了一些高校老师和学界朋友的关注,报刊上发表了好几篇相关文章予以响应。但遗憾的是,却始终没有听到来自学位委员会的只言片语,民间文学在国家教委系统的学术地位,仍然被冷冻在法学之下的三级学科的筐子里。

    本来任何一门学科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规律,是用不着向什么霸权讨要何种地位的。在我们却是无奈,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由什么样的霸权机构和由什么样的专家组成这个机构,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科的地位和前途,这又是不争的事实,于是就使来自民间的“讨要”行为变得可以理解了。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部分,是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这一点,在21世纪的今天,大概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了,总不至于会有什么类似乾嘉学派的遗老遗少们或蒋梦麟们从阴沟里跳出来讥笑谈论歌谣是淫秽之徒。至于民间文学的作者和传承者是什么样的群体,尽可以存在着某些分歧的看法,是下层社会成员还是全体社会成员,这并不能改变它的性质。同样不争的是,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和农耕文明下,不被主流文化及其士大夫所重视,甚至长期被压抑、被笑骂、被打杀而最终归于自生自灭。“五四”以后兴起的民间文学研究,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经过几代进步的作家和学者们的披荆斩棘、苦心建构,特别是上世纪80~90年代进行的以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为中心的全国普查,到世纪末,已经粗具规模了,已经堪称文学研究领域里颇具中国特色、最有成就的支学之一,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人文科学的宝库。

    从1918年北大歌谣征集处成立、刘半农编订歌谣选、歌谣研究会成立、鲁迅等人创立的“语丝社”起,郭沫若、茅盾、郑振铎等作家学者参加进来,民间文学运动就渐而在中国的最高学府里和名声显赫的报章杂志(如孙伏园主编的《晨报副刊》、《妇女杂志》)上登堂入室,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文学潮流和学术潮流。1926年军阀张作霖解散北京大学、查封《语丝》,北大的许多提倡歌谣的知名教授纷纷南下广州、厦门,把薪火传递到南方,即使在革命形势处于低潮的时期,都没有割断初创未久的民间文学学科的根脉。侥幸保留下来的北大研究所还由周作人继续开设“歌谣”课程,“语丝社”成员们创办的北新书局,也由李小峰带到了上海并以林兰的笔名出版了那么多的民间文学的读物,斑斓多彩的民间故事滋润了多少代中国少年儿童的心灵呀!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年代,多少爱国的高校老师(如闻一多、朱自清、顾颉刚、楚图南、吴泽霖、陶云逵、钟敬文等)、中央研究院的学者(如马学良、袁家骅等)、作家(国统区的苏雪林、戴望舒、光未然、薛汕、丁景唐、马凡陀,延安的柯仲平、何其芳、吕骥、张松如、周文、林山、柯蓝等,华中解放区的阿英、钱毅等)以强烈的爱国心投身于大西南和解放区的民间文学搜集和研究中去,民间文学成了战时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也提升了学科的质量和地位。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建国后,在一些重要的大学(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大、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大学、东北师大、哈尔滨师大、云南大学、新疆大学等)的中文系里都开设了民间文学课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先后设立了民间文学室和民族文学研究所,尽管受到了来自“左”的思想的干扰,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如今在我国,就学科设置而言,呈现出“一国两制”的格局。一方面,一部分高校根据国家学位委员会的决定,民俗学作为法学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民俗学再把作为其研究材料的民间文学纳入自己的领地为三级学科;而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每年制定的《课题指南》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的“学科分类”里,则一直把“民间文学”(代码ZWH)列在“中国文学”学科下面为二级学科。这种“一国两制”百花齐放的格局,倒也给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了自由的、多元的发展空间。近来常听到一些高校里以民俗学为方向的老师在申请社科基金项目时遇到的尴尬,深感因制度的原因而造成的这种局面,已渐成学科前进的无形障碍。于是就想到,既然国家在学术体制上允许“一国两制”百花齐放,何不干脆让高校中文系开设的“民间文学”课程和民间文学博士点、硕士点,仍然延续中国文化传统的旧制,隶属于“文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叫文学博士、文学硕士,而不必称他们为法学博士和法学硕士,不仅让我们这些长期在文艺领域里做事的人听起来觉得顺耳,他们自己工作起来也顺理成章些。再说远些,从富国强民计,从弘扬文化传统计,从小学起,就应该给学生开设民间文学或乡土文化的课程,让中国的孩子们、特别是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们,从懂事起,就置身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土壤之中。
                                                     2004年5月13日

                (原载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报>2004年8月12日第5版<学科探讨>)

  




南都白水    信 息   OICQ   邮 箱   主 页   编 辑   引 用 A 栋 9 楼

--------------------------------------------------------------------------------


      我是一个正上大学的青年,读过先生的著作,也读过陶先生写的您的简略传记,很感钦佩.我前些日子,在<<学术界>>看到北师大王泉根教授为他们的儿童文学呼吁时候,提到这样的话:

     钟先生在生命垂危之际,最为牵系的是盼望民间文学恢复原来的学科地位,不用再在学科目录上面加个括号放在民俗学后面,他不顾病危,为了亲自写好递交学位办的信,颤抖地试了好几次,没想到这竟是先生的临终绝笔信,这是钟先生的弟子万建中教授亲自告诉我的.

      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今读刘先生不顾年高力迈依然疾呼,我亦悄然喟叹,当今理工科主导的政府要员们你让他们决定全世界上的一切学科设置,他们都敢下手,那管你旧人哭,新人怨!!  

                          

                                         南都白水转摘自<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网页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3 05:35: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刘锡诚:保持“一国两制”好——再为民间文学学科一呼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保持“一国两制”好——再为民间文学学科一呼   

http://www.caocs.com/bbs/show.asp?id=117&bd=1
发表于 2004-10-24 10: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刘锡诚:保持“一国两制”好——再为民间文学学科一呼

南都白水同学:
   
    我是个退休多年的“边缘人”,但对民间文学学科的处境有点于心不甘。读了的帖子,很高兴您能关注民间文学学科的地位,您的阅读范围也令我这个老者高兴。王泉根先生是儿童文学教授专家,就民间文学发言已不是第一次,您引的这段话,我是头一次知道。谢谢您。钟老晚年也亲口对我说过大致相同的意思,他提倡民俗学经年,但后来有的人把民俗学拉到了人类学的麾下,消解了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学科特点,他对此感到沮丧和不满,但他已经无力回天了。

    民间文学学科一向受到歧视,需要有志者一同来提升它的学术品位和学科地位。日前上海《上海社会科学报》组织了一个专版,为民间文学学科呼吁。同时发表的,除了拙作外,还有北大陈连山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徐华龙二位先生的文章。
   
    北大中文系设有民间文学教研室,教师和成果都不少,日前又成立了由林庚教授挂帅的“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下属机构就设有“歌谣组”。我已向民间文学教研室的陈连山、陈泳超教授建议,把歌谣组改成歌谣研究会,再恢复《歌谣》周刊,重振北大歌谣研究会的雄风。是否能如愿,就看上帝怎么安排了。
   
    近闻郑土有博士已到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系主任陈思和思路宽阔,有魄力,对民间文学比较重视,在他的文学史里就写了一大篇,在他的领导和关心下,复旦会成为又一个民间文学重要阵地。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研究室,不仅有郑振铎、何其芳两位前辈学者奠基,而且50年来民间文学学术传统未曾间断,目前看来也是兵强马壮,不失是国内民间文学研究重镇。

  有了这些名牌大学和研究所带头,不愁沉寂多年的民间文学振兴不起来!
  
                                                   刘锡诚 10月24日
[ 本帖由 xicheng-liu 于 2004-10-24 10:50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4-10-24 10: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刘锡诚:保持“一国两制”好——再为民间文学学科一呼

南都白水同学:
   
    我是个退休多年的“边缘人”,但对民间文学学科的处境有点于心不甘。读了的帖子,很高兴您能关注民间文学学科的地位,您的阅读范围也令我这个老者高兴。王泉根先生是儿童文学教授专家,就民间文学发言已不是第一次,您引的这段话,我是头一次知道。谢谢您。钟老晚年也亲口对我说过大致相同的意思,他提倡民俗学经年,但后来有的人把民俗学拉到了人类学的麾下,消解了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学科特点,他对此感到沮丧和不满,但他已经无力回天了。

    民间文学学科一向受到歧视,需要有志者一同来提升它的学术品位和学科地位。日前上海《上海社会科学报》组织了一个专版,为民间文学学科呼吁。同时发表的,除了拙作外,还有北大陈连山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徐华龙二位先生的文章。
   
    北大中文系设有民间文学教研室,教师和成果都不少,日前又成立了由林庚教授挂帅的“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下属机构就设有“歌谣组”。我已向民间文学教研室的陈连山、陈泳超教授建议,把歌谣组改成歌谣研究会,再恢复《歌谣》周刊,重振北大歌谣研究会的雄风。是否能如愿,就看上帝怎么安排了。
   
    近闻郑土有博士已到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系主任陈思和思路宽阔,有魄力,对民间文学比较重视,在他的文学史里就写了一大篇,在他的领导和关心下,复旦会成为又一个民间文学重要阵地。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研究室,不仅有郑振铎、何其芳两位前辈学者奠基,而且50年来民间文学学术传统未曾间断,目前看来也是兵强马壮,不失是国内民间文学研究重镇。

  有了这些名牌大学和研究所带头,不愁沉寂多年的民间文学振兴不起来!
  
                                                   刘锡诚 10月24日
发表于 2004-10-24 15: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刘锡诚:保持“一国两制”好——再为民间文学学科一呼

通报一个信息

    自2000年开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开始试行一项改革:具有一级学科授予权的单位,可以自主增设二级学科,然后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查备案。这项改革经试行已于2002年形成制度。这样,实际上就为民间文学取得文学学科的合法地位找到了依据。山东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的中国民间文学博士点就是利用这样的机会获得的。
    根据这项制度,凡是具有文学一级学科授予权的学校,均可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申请增设中国民间文学作为二级学科博士点,若获批准,自然就具备了名正言顺培养学生和开展学科建设的资格。
    现在看来,今后国家对学科的发展必然会走宏观调控的路子,在不久的将来不会再具体限制某一学科或强制发展某一学科,学校对于学科的发展与否会掌握更大的自主权(本科专业的设置已经如此)。因此,民间文学今后如何发展,关键在于学者自身的努力和学校、院系对学科发展的认识程度。总之,事在人为,美好的前景还有待学科同仁的共同努力。
发表于 2005-1-9 13: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刘锡诚:保持“一国两制”好——再为民间文学学科一呼

非常感动!
民间文学作为文学学科分支的存在,关键在该学科能为“文学”贡献什么,文艺理论?原创作品?将民间文学仅仅看作社会文化研究资源而非文学艺术的倾向,值得我们反省。
发表于 2005-4-1 09: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刘锡诚:保持“一国两制”好——再为民间文学学科一呼

报告斑竹:这样的贴子张贴一段时间后,是不应该加到“收藏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2 22: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