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25|回复: 14

“龙的传人”:发明的传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2-14 00: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夏民族尽管有很古老的崇拜龙的习俗(据俺考证,其原型是上古龙星纪时制度),在先秦时代固然曾经把龙视为至高无上的神物,在历史上,也一直把龙作为皇家装饰的专制纹样,但古人似乎从来都没有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在古代神话、传说和现在的民间故事及信仰中,龙主要被作为一种作威作福、呼风唤雨的爬虫,清代倒是以龙旗作为国旗,但那也原本只是清朝第一个出使欧洲使团的权宜之计(待考),也就是说,在民众的观念中,龙这种东东一直是与农耕有关,而与民族性无关,老百姓似乎从来没有自称为“龙的传人”,你现在去民间问问老百姓“龙的传人”是什么东西,他们大概会是茫然不知所问的。因此,有学者反对称龙为华夏民族的图腾是有一定道理的。大陆民众对龙的升华源于1983年春节晚会上台湾张眀敏的一曲《龙的传人》,而据说,这首歌的出笼则与当年台湾国民党少数派宋楚瑜的政治活动大有干系(待考),借助于第一届春节文艺晚会的强大宣传作用、第一个登上大陆舞台的港台歌手的感召力以及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初期国力上升所导致的民族自信心的高涨等等各种因素,才促使“龙的传人”的观念深入人心,“龙”这种神异动物遂成为华夏民族自我认同的标志,也被国际上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可以说,“龙的传人”完全是一种“发明的传统”。
发表于 2005-5-29 23: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龙的传人”:发明的传统

刘宗迪 于 2005-2-14 00:59 写道:
大陆民众对龙的升华源于1983年春节晚会上台湾张眀敏的一曲《龙的传人》,而据说,这首歌的出笼则与当年台湾国民党少数派宋楚瑜的政治活动大有干系(待考),借助于第一届春节文艺晚会的强大宣传作用、第一个登上大陆舞台的港台歌手的感召力以及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初期国力上升所导致的民族自信心的高涨等等各种因素,才促使“龙的传人”的观念深入人心,“龙”这种神异动物遂成为华夏民族自我认同的标志,也被国际上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


      纠正刘老师一个小错误,“1983年春节晚会上台湾张眀敏的一曲《龙的传人》”一句应改为“1984年春节晚会上香港张明敏的一曲《我的中国心》”,或者“1985年春节晚会上美籍华人黄锦波的一曲《龙的传人》”。

    我很同意刘老师的观点,和“炎黄子孙”一样,“龙的传人”也属于“传统的发明”,在这一发明过程中,大众媒介(包括音乐磁带、电影、电视晚会等)确实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但我有一个想法,关于“龙的传人”是不是可以上溯到闻一多《伏羲考》一文中的“从人首蛇身像谈到龙与图腾”,侯德健当年写《龙的传人》的时候很可能受到《伏羲考》的间接或直接影响(待考)。

    而《伏羲考》一文本身也带有十分明显的民族主义色彩,或者说是神话研究中的民族主义史学倾向。

    这是我最近研读《伏羲考》的一点心得,准备就此写篇读书报告,先拿出来与刘老师和版上诸位探讨。


    以下是摘自香港浸会大学葉月瑜(1999)〈影像外的敘事策略:校園民歌與政宣電影〉(《新聞學研究》,59: 41-66)的一些关于《龙的传人》的背景文字:

    一九七八年。校园民歌取代现代民歌,逐渐成为国语流行歌的主流。侯德健发表了〈捉泥鳅〉、〈龙的传人〉。十二月,美国政府宣布自次年元月起,与中共建交,与台湾断绝邦交关系,废除共同防御条约。

    一九八一年。滚石唱片公司成立,金韵奖在满五届后停办。台产电影亮起红灯,企图以「社会写实」片,在市场上挽回逐渐流失的电影人口,七月,《龙的传人》上映,片中大量使用校园民歌,来阐述本土主义和伸张民族主义。

    一九八一年在台美断交后二年,中影推出了《龙的传人》,企图以影片中人物对国家民族的热爱,来排除当时对国家身分的怀疑。和以往政宣电影不同处,是此片大量地使用校园民歌来刻划一个具有现代民主、科学、传统美德和坚定民族信念的新中国。著名民歌如〈捉泥鳅〉、〈让我们看云去〉、〈那一盆火〉、〈龙的传人〉等都在影片中出现。其中〈让我们看云去〉主要是用在大学生组织合唱团,下乡推广民歌的段落中,协助叙事营造一个无阶级之别、无城乡之分、无文化差异的和谐社区。〈那一盆火〉和〈龙的传人〉,则以其鲜明的民族意识,帮助影片再建构了中华民族的迷思和召唤观影者的民族情绪。八○年代初期,在流行歌曲普遍遭排斥和民歌大量盛行的情形下,政宣电影也做了自我调整,采用民歌,以应和当时媒介文化的变化。而民歌,也因其自身原有的政治性和已被媒体吸纳的商品性,在媒体机制的循环再制过程,为官方的文化意识,做了最佳的美学包装: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 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遥远的东方有一群人 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巨龙脚底下我成长 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 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有谁能质疑歌词中澎湃的民族情感,悠远的历史文明、和真实的血缘渊源?但在解严前的政治环境中,长江、黄河、巨龙、黑发黄肤的譬喻,总是大中华国族主义神话的再制,企求在瞬时即变的历史中,留下雄浑的一记。


 楼主| 发表于 2005-5-29 23: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龙的传人”:发明的传统

谢谢ignoramus赐教,我确实把张明敏和黄锦波搞错了。
在这个大众传媒时代,各种传媒手段在塑造民众文化想象中的作用确实值得关注。
从闻一多《伏羲考》中读出民族主义倾向是可以预料的,只是不知道你怎么说,期待着你的大作。
据说《龙的传人》的风行与宋楚瑜有关,我没有看到这方面的确凿资料。宋楚瑜其人是很有文化意识的,从这次他大陆之行的讲演就可以看出来。
发表于 2005-5-30 00: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龙的传人”:发明的传统

百度了一下,搜到几个有关宋楚瑜和《龙的传人》的文章

猴的传人——侯德健

大学时代结识侯德健时,他早已有“猴子”的绰号。常人在地上前进,步步为营;猴子
在树梢跳跃,捷足先登。“人猴同体”的侯德健,没有受过任何正规音乐教育,但他只
要一抱起钢弦吉他,双眼半闭,发出蕴含着苍凉与野性的声音唱起民歌,在座者无不倾
倒,因此比民歌唱片更绝妙的歌声,就活生生地在眼前。如果是梦幻年龄的小女生听了
,往往会产生迷恋,自荐他的灵感泉源。

已故作家戴洪轩,当时听了侯德健创作的民歌,也不禁摇头叹服:“我写不出你那种感
觉。”

侯德健向同是军眷村出身的我证明了:学音乐不是布尔乔亚的专利。他那时的情况才是
真正的普罗:母亲与父亲离异,带着四个孩子迁出岗山的军眷村,北上自谋生活,他们
四兄妹以野外求生的方式在台北度日。我们认识了彼此顽皮面具下的严肃本相:做个艺
术家,以美感克服贫穷与悲哀。

侯德健的“贫穷艺术”,跨足文学领域。我大学毕业后服兵役上时,他创作了歌曲《龙
的传人》,歌词在台美断交之际发表在报端,索取歌谱的信函足以埋了他。我利用休假
回来的时间,帮他抄写歌谱,送交快速印刷,寄发热情的读者。这首歌流露的对传统文
化的乡愁,存在与任何移民社会;那旋律。一如德佛亚克《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的
念故乡主题,是能够根植于读者记忆的永恒乐曲。

在猴子翻滚的世界,形式会逆反,吹口哨,开汽水其实是赞美。《龙的传人》歌词发表
后有位诗人在报端为文批评,用现在诗的尺度挑文字毛病。从那种酸溜溜的文气,我嗅
出诗人在怨叹;自己苦心孤诣写了一辈子的诗,不及侯德健的一阕歌词那么广为流传。

《龙的传人》风行,引来了更大的角色想要驯猴。时任新闻局长的宋楚瑜,先把歌词改
为健康励志的训词,发表在成功岭大专集训学生的演讲词中,然后要求侯德健同意他更
改歌词,以“宋版”《龙的传人》取代“侯版”广为传唱。权倾一时的宋楚瑜,更召集
了一群文化人当面施压,眼看着他要成如来佛了。然而,猴子根本不信佛,他的世界里
也就不会出现如来佛。何况,还有一群爱猴人,包括戴洪轩,唱片制作人姚厚笙,编剧
家张永祥,为侯德健助阵,使得宋楚瑜败下阵来。


宋楚瑜当时万万想不到:他也有受到当道打压,自比“孙悟空”,要当“猴的传人”的
一天。

爱猴人还包括诗人余光中,我们从他那里窃取了文字的炼丹术,在我退伍之后,两度相
偕前往台北市厦门街朝拜。儒雅的余光中,引用杜甫思念李白时写的诗句,赠猴以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眼看着侯德健以他猴性,征服了拆船大王的千金,下嫁于他。才一年多,猴子难耐婚姻
的头箍,忽焉离妻弃子,收起吉他,一个筋斗云,从台湾翻到中国去了。至于他的动机
,除了猴性发作,我找不到其它更好的解释。共产党奉他为上宾,优遇有加。猴子到了
中国,继续写歌,泡妞,过着猴王的日子。

猴子连国民党柔性笼络的日子都会反抗,何况千百倍顽固的共产党。碰到八九民运,侯
德健抱着吉他加入天安门广场学生的静坐示威。睡进人民英雄纪念碑台阶上的帐篷,与
毛泽东的遗体为邻,在此创作了传唱一时的歌曲《漂亮的中国人》,成为国际媒体的焦
点。

在六四凌晨,猴子更为广场上示威的学生出面与戒威部队谈判,要求军队让学生和平撤
退。这下子,猴子抓到了历史的方向盘,又摇又转,企图影响历史进行的方向。这是一
般文字工作者想都不敢想的事,因为我们可见的成就颠峰,也只是观察,记录历史的进
行,做一个称职的史官。台湾出现了抨击他的文章,说他那里有镜头就往那里钻,好出
风头。我想,持这种观点的人,其实是为猴子做到他们想做而无缘,无能,无胆去做的
事,在战栗中对着腾云驾雾的猴子咒骂不已。

乱棒追打,追不上蹦跳的猴子。一位澳洲女记者称他为“龙的反骨”。中共吃不消猴子
大闹天宫,又收伏不了他,便把他送上渔船丢回台湾来,猴子跳上台湾报纸的头条新闻
,享受到台湾已茁壮的包容力。那一阵子,在台北市的富豪饭店,我亲眼见到一个眷村
小子何等的名震天下:从事客房服务的欧巴桑,为侯德健铺完床后,掏出纸笔索取签名
,说他的女儿很欣赏他 。当代的“行动艺术家”,或以在美术馆排便作为艺术创作,于
我都不足观。跨越整个八十年代,我见到了侯德健以矫健的身手攀住最高枝,超越了金
钱与政权的障碍,创作了他个人的行动艺术。当年在正大校园的“狼狈为奸”的旧友如
我,如今只能戴着脚镣在地上跳舞,梦想着猴的传人的身手。
发表于 2005-5-30 00: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龙的传人”:发明的传统

还有一个

中美斷交之後,湧現一波再現中華民族意識型態的歌曲,《龍的傳人》即是最負盛名的一首,當年由民歌手李建復主唱。這首歌在民生報的「創作歌謠排行榜」上第一週即為榜首,直到第十五週才被《中華民國頌》擠落到第二名,第四十週後再退出排行榜。當時有人認為這首歌太過陰柔,不足以表達面對國家危難時應有的陽剛,時任新聞局長的宋楚瑜還曾公開改動最後一段,成為:「百年來屈辱的一場夢,巨龍酣睡在深夜裡,自強鐘敲醒了民族魂,臥薪嘗膽是雪恥的劍,爭一時也要爭千秋,挑重擔才是龍的傳人,巨龍巨龍你快夢醒,永永遠遠是東方的龍。」後來因為作曲者候德健赴大陸之故,《龍的傳人》遭到禁唱,解嚴之後,直到2000年才由歌手王力宏改編重唱。
发表于 2005-5-30 00: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龙的传人”:发明的传统

1980年,民歌时代的“校园偶像”李健复在新格推出了首张专辑《龙的传人》。此时民歌的发展到了一个最为鼎盛的时代。1979年底,由于中美建交,加之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使得台湾“政府”急切地寻找一种方式来安抚社会上一片紧张的气氛。年底,当时著名的词曲作者候德健创作出了“龙的传人”这首作品,作品起初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在录音进已经完成后,当时国民党高层宋楚瑜表示对歌曲感到重视,并亲自加了一段歌词,让侯德健负责更改。当时侯德健并不同意,但最终迫于当局给公司的压力还是妥协了。因此,李建复[龙的传人]专辑自“降生”那一刻起就被镀造了一个政治的光环,从而形成了由官方一手操办的流行风潮。一时,各大传媒争相播放。甚至“中影”都为它拍摄了[龙的传人]这部电影,企图以影片中人物对国家民族的热爱,来排除当时对国家“身分”的怀疑。与以往政治电影不同的是,[龙的传人]使用了大量的民歌作品,像[那一盆火][捉泥鳅][让我们看云去][龙的传人]等,可谓红得一塌糊涂。但不久后,随着“龙的传人”作者侯德健的“叛逃”,作品旋即被通牒为禁歌。夕日萦绕在人们耳际的旋律嘎然而止,着实有些尴尬。

1981年,当时民歌阵营中的中坚创作人侯德健,在无法忍受台湾政府音乐作品送审制度对于音乐自由创作的迫害后,毅然决定赴中国内地发展。在当时,歌词须事先通过新闻局的审查,才能灌录唱片、在广播电视媒体公开演唱。早在修改[龙的传人]时期,侯德健的坚持就已受到了很多国民党高层的反感,他的作品多次在送审过程中被封杀。在反复考虑再三后,侯德健还是决定开始一种全新的创作生活。赴内地后,侯德健先后为程琳制作了很多在内地畅销的专辑。而他自己在内地发行的[新鞋子旧鞋子][30岁以后]等也在内地歌迷心目中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侯德健在80年代初的出走,震撼了整个台湾乐坛。这也似乎在预示着国语流行音乐即将来临的另一次转变。
发表于 2005-5-30 00: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龙的传人”:发明的传统

还有一个从taiwan某论坛摘下来的

不良熊:
當年 [綜藝100] 的排行榜幕後當然也有黑手, 不像來賓所言 [非常有公信],
證據就是 [龍的傳人], 詞曲都很遜卻能蟬聯榜首數十週,
打歌超兇, 坊間年輕人已經都厭煩到極點, 還是蟬聯榜首!
卻在侯德健去大陸第二天完全消失在榜上,
不像一般歌曲是名次漸漸退出榜外, 它卻是忽然消失,
然而絕大多數民眾都是在好幾年後才知道侯德健去大陸的事,
如果它真是普羅大眾投票的成果, 大家怎麼可能無故突然都一起不投給它咧?
顯然它蟬聯榜首數十週是有關單位硬拱的.

honeypie:
綜藝一百的排行榜,並非聽眾投票,而是根據全省唱片行的銷售統計回報累積,予以排名。這是我1995年訪問許許多多當時在第一線的音樂人得到的共同答案。
龍的傳人是不是一首好歌,當然見仁見智,但貿然以今非古,或者因為您身邊的人不喜歡就推斷全台灣的人都不喜歡,可能證據不夠充分。
這張專輯製作編曲相當用心,堪稱民歌時代的高標準作品,賣得也非常好,當然,這也與台美斷交造成悲壯無出路的時代氣氛,有極大的關係。
這首歌的編曲與製作,我個人認為,越二十餘年,仍然令人歎服。當然,您可以不同意。

然後,當時新聞局大打其歌的是劉家昌的「中華民國頌」,還拍了長城黃山之類畫面的video密集播放。以民國六十九年的尺度來說,「龍的傳人」的歌詞,晦澀而不夠勵志,並不為當局所喜,若非李建復為黨國大老李模之子,這歌能否原樣照唱,尚在未定之天。
當年任新聞局長的宋楚瑜,就曾經召見侯德健,要把末段歌詞改掉,此為宋版新詞:


百年來屈辱的一場夢
巨龍酣睡在深夜裡
自強鐘敲醒了民族魂
臥薪嚐膽是雪恥的劍
爭一時也要爭千秋
挑重擔才是龍的傳人
巨龍巨龍你快夢醒
永永遠遠是東方的龍
傳人傳人你快長大
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

不用說,這樣的混蛋行徑,侯德健豈堪受辱,後來可能是憚於李模的地位和媒體記者的反彈,沒有硬搞。然而侯德健出走,與此事多少也有關係。這段掌故,之前曾經貼過。

Sorry:
因為時間不夠用.在此偶只能簡單地表達偶個人及當時偶同事群(台北市市政府稅處)的整體看法.
[我們]倒完全接受不良熊的看法.而20多年前[龍的傳人]之一些令人[聽到膩]且[突兀的掉落排行榜]均為事實. honeypie網友畢竟還太年輕.不解當時確實對這首歌很感冒(雖然名主持人陶曉清是他的母親).
不過現在它已成為[老歌].再重聽它感覺就不一樣了.

honeypie:
台美斷交是1979年1月。「龍的傳人」專輯於1980年上市。侯德健出走是1983年六月,與專輯發表的時間隔了將近三年,這中間的時間落差,使得「突兀地掉落排行榜」這件事需要更精確的考證。畢竟,一張專輯若能連續兩年多都在排行榜上,那就是至少一百多個星期了。
而當局確實在侯德健出走後立即禁播他的作品,連搭錯車的主題曲「酒矸倘賣沒」都不准出了,結果蘇芮專輯只好用演奏版代替。「龍的傳人」在媒體上立即消聲,但專輯是否禁售,就不確定了。
一首歌在媒體上反覆播放上千次,誰聽了都會瘋掉的,連李建復自己當年都唱到倒胃口,而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裡都極不願意再唱這首歌。
不過,我個人仍然不同意「龍的傳人」是詞曲都不怎麼樣的劣作。從創作的角度來說,這首歌是那個世代的一群年輕音樂人,累積好幾年的創作與製作經驗,加上唱片公司的投資做後盾,而能夠做出結合西洋民謠搖滾、古典音樂編曲與中國傳統樂器,又真正夠成熟、夠穩的作品。
你可以聽聽這首歌對木吉他的收音、間奏的管樂編曲、和聲的編寫,都是非常細膩、不落俗套的。
而無論你我認不認同侯德健的民族情感,這首歌再怎麼說,都是一個滿腔熱血的知識青年,對歷史與國族提出的圖像。我也覺得這首歌的詞未必是他最好的作品(歸去來兮、那一盆火的詞都更嚴整),但它的初衷,絕非歌功頌德的八股之作。相反地,這裡面有不少懷疑和失落的情緒,在末段尤其明顯。
不過,這就跟Bruce Springsteen的Born in the USA差不多,當它的歌名一再被政客挪用,歌詞在大量反覆播送、終至失去了原本的意義之後,它難免變得俗不可耐、惹人厭煩,而離作者的初衷愈來愈遠。這也是歷史的無奈罷。
最後,對於那個年代的種種錯謬,我想我應該有起碼的感同身受的誠意。彼時數以十萬計的人買了這張唱片並為之感動落淚,當然也有很多很多(可能跟買了唱片的人一樣多的)聽眾對它深惡痛絕。我想我可以理解您們「當時真的很感冒」是怎麼一回事。然而感動也好,感冒也好,先感動後感冒也好……大家都是各聽各的,我想硬要製造「全國人民深惡痛絕」或「全國人民感動涕零」的圖像,實在沒有什麼意義。
這層私以為蠻清楚簡單的道理,跟我娘是誰、或者我今年幾歲,應該沒有什麼關係罷。

不良熊:
是聽眾投票和銷售統計一起算的.
我是半個 [當時在第一線的音樂人],
當然也知道例如唱片公司如何發動[明信片海]攻勢等等的半公開內幕.
宋版歌詞可笑, 編曲演奏錄音的高明, 都不能證明原版的詞曲是佳作啊,
[ 百年前寧靜的一個夜, 巨變前夕的深夜裡 ] ?
一夜又深夜算高明嗎? 歌詞在講什麼?
類似莫名其妙的歌詞還有好幾處, 一按不過是辭藻堆砌.
曲, 一個 minor 和弦可以走完八分之七的主歌, 這算佳作??
我對作者沒有成見, 也不否認他有很多佳作, 也不在乎他的政治取向或想法,
純就歌論歌.

发表于 2005-5-30 01: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龙的传人”:发明的传统

呵呵,这么近的历史都已经有这么多种说法了
不知道刘老师能从这些罗生门式的叙述中看出点什么

不过所谓侯版结尾和宋版结尾倒是值得比较一下的:

侯版:
百年前宁静的一个夜
巨变前夕的深夜里
枪炮声敲碎了宁静夜
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剑
多少年炮声仍隆隆
多少年又是多少年
巨龙巨龙你擦亮眼
永永远远地擦亮眼
巨龙巨龙你擦亮眼
永永远远地擦亮眼

宋版:
百年來屈辱的一場夢
巨龍酣睡在深夜裡
自強鐘敲醒了民族魂
臥薪嚐膽是雪恥的劍
爭一時也要爭千秋
挑重擔才是龍的傳人
巨龍巨龍你快夢醒
永永遠遠是東方的龍
傳人傳人你快長大
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
 楼主| 发表于 2005-5-30 08:52: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龙的传人”:发明的传统

哇塞!夥矣!老兄真個是博闻多识,学富五车,早该进博学鸿词科了,你ignoramus的名头该改一改了。
[ 本帖由 刘宗迪 于 2005-5-30 09:55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5-5-30 09: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龙的传人”:发明的传统

《龙的传人》一首歌,传唱海峡两岸,大江南北,居然引出了这么多故事,这里面现代传媒的渗透力和春节晚会的影响力功不可没,但是,也跟他找对了“炒作”的题材(龙)有关,关于龙的信仰和叙事在民间确实是由来已久,深入人心的,此歌一处,立刻赋予龙的意象以新意,在赢得民间的共鸣的同时也获得了官人的赏识,候德健不愧是孙猴子的传人,这一个筋斗云跳得好,从台湾跳跃浅浅的海峡,也从历史的边缘跳到了历史的中心,猴子修成了正果。
仔细想想,这首歌对于后来的民俗复兴的影响也不可谓不巨,想北京家门口的龙牌会,广东的龙母庙,在过去都被当成了迷信而受到打压。如果不是因为名头里面有个“龙”字,因此可以攀上龙的传人的高枝,很难想象,它们会这样迅速地咸鱼翻身,死而后生,煽动朝野,光景动人民。
看来,这条传说中的东方巨龙真的找到传人了。
 楼主| 发表于 2005-5-30 09: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龙的传人”:发明的传统

看看龙母庙兴盛的香火:

1,    一年一度的德庆悦城龙母诞期间,海内外游客蜂拥而至,观光游览者达13万多人次,忙煞了德庆人。

  德庆龙母祖庙始建于秦汗时期,距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有关龙母传奇,龙母风俗,龙母圣迹,龙母文化吸引了数以百万计龙的传人对遥远时空里仁厚贤惠的妇人的年年拜祭,岁岁虔诚,深深折射出中华文化鞠育善恩,虔敬孝德的顶礼和敬仰。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八龙母生辰诞期,数以万计的海内游客前来观光。

  今年龙母诞期间,龙母祖庙仅是接待来自马来西亚,印尼,美国等海外华人以及港澳等地的同胞就近3万人次。珠三角地区的信士更是举家坐车或专车在龙母诞期瞻仰龙母。据了解,德庆县共抽调了500多人赴龙母祖庙景区,重点加强交通,治安,环境卫生,街道秩序等方面的管理,确保了龙母诞期活动秩序井然和游客安全。


2,  梧州龙母太庙是梧州著名的游览区之一。始建于北宋初年,明万历、清康熙、雍正年间均曾重修。是一座为纪念我国战国时期南方百越民族女首领“龙母”而兴建的庙宇,是广西少有的保留宋代建筑特色的文物古迹,兼有宋、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
  战国时期,百越民族生活在福建、江西、两广西江流域一带,当时的西江流域还属蛮荒之地,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险恶。龙母率领南越、西瓯的苍生得以安居、生息繁衍,且因有豢养五龙、雨泽万方、秦始皇派专使礼迎进京未果等神话传说,龙母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拥护,后人于是建起了龙母庙来纪念她。
  梧州龙母太庙建在梧州城北桂江水滨,枕山面水,舆地通灵,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
    正殿庄严。共三间,中为龙母殿,供奉着龙母圣像,这个圣像端庄慈祥,和蔼亲切,象赐福于众的慈母,是庇佑百姓的元君。右为太子殿,供奉着五龙太子像,左为傅大将军殿,供奉着清康熙时广西巡抚佩抚蛮灭寇将军印的傅宏烈将军像。
    后殿高矗。首层正中有巨型雕塑《龙母进京图》,雕塑有也供有龙母像。两侧墙壁悬挂着历代“龙”的画像。二层中间又是一尊龙母圣像,左侧陈列着龙母寝床,右侧为太子卧室。
    龙母行宫在主殿左侧。行宫的二楼是关帝殿,供有关帝神像。龟池在主殿右侧,中央放置着一只重十余吨,出土于明代的巨型石龟,龟背上还驮着一件大型的石刻“总府题名碑”,它也是一件明代正德五年制作,由明朝弘治年间广东状元伦文叙书写标题,明正德年间兵部尚书(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长)湛若水作跋的十分珍贵的文物。

3,  白沙龙母庙始建于南宋咸淳年(1265-1274)[以奉龙媪]是众多的龙母行宫中,规模最大,也是唯一一间皇帝赐封的行宫。白沙龙母庙整个建筑群采用砖木结构,现存较好的[广荫坊]建于清光绪年间,由三品肇庆知府绍荣以当年府属堤险为由,请督抚奏皇帝加封龙母。光绪八年十月二十日奉旨圈出广荫钦此,封号[白沙龙母]建[广荫坊]牌坊,正面匾额刻有[圣旨]两字,两侧及上方刻有人物、龙狮、宝珠和花蓝图案,它在建筑技术与艺术上均有着重要研究价值。


  白沙龙母庙按帝皇[九五之尊]的建筑格局:大殿、后殿、五龙子殿、七姐妹殿一起,共为九开间;正门石碑坊建筑成五开间的珍贵艺术品,附属建筑中龙母亭和龙母戏台在技巧的应用上有很高的造诣。龙母亭呈现[八悬臂顶均]的雄姿与广西容县真武阁的[四柱离地]和德庆学宫大成殿的[四柱不顶]成为我国南方古建筑在力学应用上的奇迹,整座建筑均反映了强烈的民族文化、伦理及岭南风俗,是研究岭南古建筑、宗教、风俗文化不可多得的实例。

  

地址:肇庆市江滨西路龟顶山下
 楼主| 发表于 2005-5-31 17: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龙的传人”:发明的传统

斋堂五十八村龙王大会
(斋堂祈雨,祭龙王)
http://cache.baidu.com/c?word=%C1%FA%CD%F5&url=http%3A//www%2Emtg%2Ebjedu%2Egov%2Ecn/xxzy/yongdinghe/webs5/new%5Fpage%5F31%2Ehtm&b=0&a=48&user=baidu

斋堂祈雨,祭龙王活动的习俗,村与村之间是不尽相同的。

斋堂地区各村都在上水头或不干枯的泉水旁建有龙王庙。还有的村,除了龙王庙外还有龙女庙等。如马栏村,除了龙王庙外还在水湖塂建有龙女庙。并有新龙潭和旧龙潭之说。相传,龙女庙原来在旧龙潭,因为过往的进山人老在那里大小便,洗手。龙女嫌脏,就搬到上边新龙潭去了。村里的老人们对此说的绘声绘色。

龙王爷的塑像,一般是泥塑的。色彩各不相同,主色调有红、黄、蓝、白、黑不等。祈雨的形式也不同。除了到龙王庙里去拜龙王外,还有诸如东斋堂,是把龙王爷的塑像搬出来放在太阳底下晒。叫晒龙王。还有往龙王身上泼水的,叫洗龙王。还有偷龙王的。

关于偷龙王,不过是一次假戏真做的祈雨形式罢了。哪个村的龙王爷灵,打算去那个村去偷龙王爷,就事先通知哪个村,某天某日我们去偷龙王。被偷的村不但不会去阻止,还会准备些茶点,像招待客人一样招待他们。偷龙王的人,到龙王爷像前跪拜烧香完毕,抬着龙王往回走的时候,村里的人,要拿着棍子棒子做出追赶的样子,一直把偷龙王的人追到村边算完。偷龙王的村,先把偷来的龙王爷神像摆在村里准备好的空房里,查一遍有没有破损,请来塑像的工匠,塑一遍胎,然后是油漆彩绘,粉饰一新。意思是怕人家本村的人认出来,当然也是对龙王爷的一种虔诚。有钱的村,还要给龙王爷披金戴银。村中设香堂,摆条案,安放粉饰一新的龙王爷像。龙王爷像前的八仙桌上,摆上水果及各式糕点等供品,焚香礼拜。并有民间花会表演,全村人除了怀孕妇女、有病的人之外,都来参加祈雨活动。得雨以后,便将龙王爷的神像,油饰一新,敲锣打鼓的送回原村。所以,这与其说是偷龙王不如说是借龙王。

求雨应验了,人们要还愿。答应给龙王唱戏的,要真的搭台唱戏。将龙王像供在戏台前,请戏班子唱戏,让龙王观看。其实大家都明白,给龙王看戏是由头,老百姓乐哈乐哈是目的。

马栏村和下清水村还有寡妇祈雨的习俗。每逢天旱,村里除了拜龙王祈雨外,还要有十二个寡妇拿着柳枝和簸箕去取水。为什么是十二个寡妇去取水,没人说的清楚了。拿柳枝为的是刷簸箕,簸箕簸出来的是风,再刷上点泉水簸出来的就是连风带雨了。

十二个寡妇在泉水边,一边刷簸箕一边念道:“黑龙头,白龙尾,十二个寡妇来取水,龙王爷爷发慈悲……。” “一去道儿干,回来趟着湾,十二个寡妇刷簸箕,龙女又把水来端。"祷告完了以后,不能言语,不能回头,不能东张西望,径直回到本村龙王庙再拜。取水的仪式才算结束。

燕家台村,除了拜龙王外,还要到张仙洞的圣水庵,把圣水泉淘干。

门头沟清水镇燕家台村,往东约一公里有一条沟,叫张仙塂。张仙塂东侧几十米高的悬崖上,有并列的两个山洞。洞的里面有一座庙叫圣泉庵。在洞里,有一个直径和深度都是50厘米的石坑,这石坑里有40厘米深的水。水不见从何处流来,也不知流到何处去?静静的,永远是那样深。不管天有多旱,或是多涝,它的水平面都不变。取水时把它掏干,过不了多大一会儿,就又有原来那么多了。确实是一绝。

书上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站在圣泉庵的围墙内往外看,远处行云,眼底翠柏。风雨飘过,绿波银涛交相辉映,就好像看尽了人间沧桑,心已随张仙去了。如此仙境,难怪人们把这眼泉叫“张仙泉”或“圣水泉"。过去人们有病便到这里来取一点圣水治病。有难来这里许个愿避难。所以,这里除每年三月三道场非常热闹外,一年四季香客不断。

斋堂地区地形复杂多样,有平缓的山谷,也有险峻的山梁。有北京最高峰——灵山,有华北最大的高山草甸——黄草梁。由于地貌差异大,形成了不同的小气候。这个村旱的需要祈雨,哪个村墒情正好。所以,当地流传着一句民谣叫“斋堂一筛锣,乐死黄安坨’ 因为,斋堂地处河川之中,黄安坨在百花山上,那里地势高,林深草密,怕涝不怕旱。所以,斋堂一祈雨,黄安坨墒情正好。还有一句民谣叫“黄安坨一遭殃,乐死杜家庄"。这一句和上一句的意思是一样的。黄安坨在山上,杜家庄在山下,黄安坨,地湿土冷不能播种时,杜家庄墒情正合适。

斋堂地区虽说村村有龙王爷,村村都有自己的祈雨习俗。但是最壮观最热闹的莫过于斋堂川五十八村龙王大会了。马栏村八十五岁的老人谭巨凤说:“龙王大会可热闹了,那一天五色的龙王塑像从军饷娘娘庙弯一直到东门外,十几里地长,再加上作买做卖的,人山人海,可乐坏了我们小孩,孩子们象过年一样。”

斋堂川有句俗话叫大旱不过五月十三,据传每年的五月十三日,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关老爷磨刀,总要撒一点磨刀水吧,所以说大旱不过五月十三。某年如果过了五月十三还不下雨,那么就是大旱年了。此时东斋堂就要起龙王大会,龙王大会的祈雨活动,其实,分四个阶段。一、取水,二、接水,三、供水,四、送水。

参加这一祈雨活动的有:法城村、张家村、吕家村、杨家村、杨家峪村、军响村、前桑峪村、后桑峪村、灵水村、东湖林村、西湖林村、火村、白虎头村、牛战村、王家山村、灵岳寺村、上蔡家岭村、下蔡家岭村、东北山村、西北山村、东斋堂村、西斋堂村、马栏村、大三里村、高铺村、青龙涧村、双石头村、黄岭西村、爨地下村、柏峪村、下清水村、上清水村、达摩庄村、洪水峪村、上达摩村、梁家庄村、李家庄村、燕家台村、梨园岭村、椴木沟村、江水河村、杜家庄村、张家庄村、齐家庄村、洪水口村、双塘涧村、小龙门村、梁家铺村、塔河村、黄安村、黄安坨村、龙王村、黄塔村、张家铺村、双涧子村、艾峪村、简城村、梯子村。

这一祈雨活动,历时八、九个月,时间之长世所罕见。

首先说龙王大会的取水。

要是遇到大早年,东斋堂的村民就推举两个年轻的村民,去龙王庙(现斋堂中学校址)把龙王爷的塑像搬到院里来晒着。这两个人,搬出龙王爷来后,就不能回家了。要住在龙王庙里,由家里送点素饭来吃。要等接水的人都走了以后,他俩才能回家。

龙王爷被抬出来后,村里的绅士,去找东斋堂的贾家,商议起龙王大会的事。由东斋堂贾家做东,去房山县的黑龙观去取水。并向上下五十八村发帖子,告知某天某日要起龙王大会。

取水的人,头戴柳条帽,有人还赤着脚。抬上两顶轿子,一顶抬上龙王爷,到军饷娘娘庙湾供好,留下几个人侍候着。一顶抬上一个葫芦。这葫芦是头一天在炉膛里烘干的,葫芦口上插一根干纸捻,用蜡封好。到黑龙观后,把葫芦供在龙王庙里,人们要在那里露宿一夜。第二天,人们跪在黑龙潭边上焚表烧纸马儿,口称:“老姑父,老姑父您给下点雨吧”!大家不停地祷告,这一仪式,一直要等供在龙王庙里的葫芦上的纸捻潮了以后,才能做罢。

这一纸捻,不但是跪拜仪式的起止点,而且是龙王赐雨的数量表。纸捻潮一指就是龙王赐雨一指。潮两指就是龙王赐雨两指。看纸捻潮了以后,人们便把葫芦里灌上清水,放回水轿子。然后,一齐向龙潭叩拜,抬上水轿子往回走。路上谁也不许掀轿帘观看。

也有人说,取水的人在黑龙潭拜神完毕,由一个有威望的老人把一面锣放在水上,锣面上放上有纸捻的葫芦。就会有水鸟飞到葫芦上,葫芦嘴在晃动中纸捻沾上水就湿了。

水轿子抬回娘娘庙湾后,供好。由东斋堂上一桌大供。就等着各个村来接水了。龙王大会结束后这里的贡品归煤窝。再说接水。关于接水,东斋堂九十岁史福林拉家的最热闹。他说:“那时我才十来岁,住在 龙王村,一接到起龙王会的帖子,就开始油饰龙王,准备香、灯、纸、表,演练乐队,上山砍松柏枝,赶制龙王彩轿。到了正日子一大早就抬着本村的龙王爷,吹吹打打,到军饷龙王庙弯去接水。”

这是如有行人从这里经过,文官下轿,武将下马。这时人们都不许打伞,不能戴帽子,连草帽都不许带。

各村的人朝拜完了,就去东斋堂龙王庙吃水饭粥。(熬好了的小米粥,再加上凉水当地叫水饭粥)不管是谁,到那里就吃。锣一响放下碗,就得让下一拨吃。这样一拨一拨的,有吃上的,有吃不上的,一天要吃十二担小米。

接水的人都回去后,水葫芦在龙王庙供三天,五天不下雨还要朝雨,也就是说向玉皇大帝求雨。下雨后,水葫芦要在东斋堂每家轮流着供到来年二月二,就是供水。到了来年二月二再找两个青年送回房山黑龙潭。也就是送水了。龙王大会的祈雨活动到此算是结束了。

据当地老人回忆,最后一次龙王大会是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年)。

那末,斋堂龙王大会,为什么由贾家做东?由贾家出十二担小米呢?为什么在黑龙潭边上不叫龙王爷?而是叫老姑父呢?为什么斋堂龙王大会,主会场要在军饷娘娘庙湾?而且供品要给煤窝昵?这里流传着很多美丽的传说,这一传说故事,便成了斋堂民间故事的主线。

傻姑娘与黑龙爷

相传,东斋堂有一个姓庞的财主。很是精明。有一天,他在大街上碰见一个找活干的黑小伙子。这个小伙子言说他干活不要钱,管饭就行。别的财主都为此议论纷纷:“哪有干活不要钱的呀?这小伙子准不是好人,要不就是有病。可是庞财主想:这个小伙子挺壮实,不像是个坏人,他干活只吃饭不要钱,不是挺合适吗!就把他留下了。

讲述人解释:这个小伙子不是凡人,他是房山县黑龙潭的一条黑龙。房山县黑龙潭上边有一个青龙潭。潭口比黑龙潭大,脏水老往黑龙潭里流,青龙老欺负黑龙。黑龙爷没办法,就到斋堂避难来了。为什么别的财主都不用他呢?别的财主不是不用他,是用不起他。他是一条龙怎么能给凡人干活呢?庞财主的庞字是人压龙,所以,只有他才能用龙来干活。

黑龙爷在庞财主家扛长活,晴天不大干活,越是阴天越往出走。庞财主为人也很憨厚,并不大去管他。东斋堂有一个叫龙须塂的地方,原来是一条荒山沟,乱石滚滚,从来也没人种。

有一天,天阴得像黑锅底一样,黑龙爷和庞财主说:“当家的,你给我准备点行李,(当地方言,行李就是工具)我去扎地。"(当地方言,扎地就是在河滩里整一块可种的田地)庞财主说:“天快下雨了,,黑龙说:“不怕”,“要多少行李啊”,“多准备点吧”。庞财主给黑龙准备了好多耙子和镐,黑龙用大花篓(一种大号的背篓,有两道眼的,三道眼之分,三道眼的要比两道眼的更高,更大些)背上就上山了。不大一会,天下起了大雨。一夜也没停,直到第二天早晨。雨停了,黑龙回来后对庞财主说:“掌柜的,我扎了一塂地(当地的术语,两山之间的一沟地.当地人称为一塂地。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这两山之间整出了一沟可耕种的地)也淤好了。(山里石头多土少,可耕地有时要靠下雨,把山上的土冲下来淤好)你就准备种子吧!庞财主到地里一看,可不是嘛,地整得好好的,淤得平平的,后来这一塂地就叫龙须塂。

第二年夏天,黑龙爷去龙须塂锄地,又叫庞财主多拿行李儿。庞财主想,去年他整地,叫多拿行李,他一宿整了一塂地,今年锄地,又让多带行李,他到底怎么干活呢。庞财主带着疑惑,到龙须塂偷偷的去看。这一看不得了了,只见龙须塂里雾气沼沼。只听见丁丁当当的锄响,就是看不见人锄地。他又往前走了一段路,看见地堰上趴着一条和地堰一样长一尺多粗的黑长虫(蛇),吓得他赶紧回家了。

自此以后,庞财主就更不敢管黑龙爷了。他知道,这黑小子决不是凡人,他爱干什么,什么时候干,怎么干,都由着他了。

这一年,龙须塂种了一塂高粱。 锄完了头遍以后,一塂高粱就剩了五棵。底下留了两颗,顶上留了两棵,当中留了一棵。庞财主问黑龙:“怎么就留这么两颗呀?’’黑龙说:“这还密呢,等锄二遍时留一颗就够了。”庞财主什么也没说。等锄完二遍,一塂高粱真的就留了一棵。

一晃到了秋天,黑龙爷叫围着这颗高梁压场,场压好了,就叫庞财主准备口袋,黑龙爷,摇着这一颗高粱,七八个人装口袋。装了一袋又一袋,黑龙还在摇,高粱还在哗哗的往下落。庞财主说:“这么多了还有哪?"这一说不要紧,高梁一下子就没有了。把打下的高粱一过秤,足足八十八担。黑龙说:“当家的,您说早了,要不然还有呢。”

相传,东斋堂贾家是习武世家,忠厚传家,乐善好施。就是有一个傻姑娘,疯疯癫癫,满脑袋秃疮,一天到晚也不洗脸,满大街乱跑,谁叫她干点什么,她干不完就跑了,谁和她说话她也很少回答。就是回答一句,也是天上地下毫无边际。谁也不把她当回事,谁也不把她的话当真话。黑龙在龙须塂扎了一塂地的事,成了东斋堂的新闻,大家都去看,傻丫头也跑上跑下特别高兴。

自从黑龙到东斋堂扛长活,庞财主发现它不是凡人以后,这送饭的差事就落在了傻丫头的头上了。 庞财主想:傻丫头傻,她送饭回来什么也不说,就是说也没人信。就这样,平时什么事也不干的傻丫头,每天准时来拿饭,准时笑嘻嘻的送去,笑嘻嘻的回来。庞财主问她:“饭送到了?”“送到了?”“看见什么了”“长虫,长角,好看,嘻嘻!”傻丫头走了。第二天送饭的时候,她又准时地来了,对庞财主说:“伯,吃饭"庞财主把饭给她,一抬头好像看见,傻丫头把脸洗了。

庞财主问她:“丫头洗了脸了?"“洗,白,好看,嘻嘻”。就这样,黑龙爷在东斋堂作了三年长工,一直是傻丫头天天送饭。自从给黑龙送饭,傻丫头好像比以前干净了,也不满街跑了。因此贾家特别感谢庞财主。

转眼黑龙的三年长工干完了。庞财丰问他:“你这三年长工做完了,我给你点什么呢?”黑龙和庞财主说了实话,讲述了他是房山黑龙潭一条龙,如何受青龙的气。最后他说:“这三年长工说好是不要钱的。不过有两件事得求求您。第一,您把贾家傻姑娘说给我。第二,明年二月二,我将和青龙潭的青龙决斗。地点就在东门外。到时候,那里会有一只青羊和一只黑羊砸角。(砸角:当地方言,抵角的意思)那只黑羊就是我,你要想办法帮帮我。”庞财主说:“好吧。”说完黑龙就走了。

黑龙走后,庞财主就到贾家给黑龙说媒。替黑龙送了不少彩礼。并且,告诉贾家明年二月二,东门外有两只羊砸角,你要想办法帮帮那只黑羊。

到第二年二月二,天一亮,贾家弓箭手从东门出来,果然看见一只青羊和一只黑羊在砸角。眼瞧着黑羊叫青羊砸得快起不来了。贾家弓箭手拉弓搭箭,一箭射出正好射在青羊的前膀子上。那青羊一溜烟的跑回青龙潭钻了山,青龙潭的水也跟着钻山四十里,到坨里(房山地名)的万佛堂才出来。后人不信,就在青龙潭放下草圪节,就真的从万佛堂流了出来。青龙在万佛堂住下了。万佛堂龙王庙的龙王塑像,前膀子上有一只箭,据说,就是贾家弓箭手射出的那只箭。

现在东斋堂东门外有一个叫龙王涧(箭)的地方,据说就是当年两只羊砸角的地方。

黑龙爷的灾难已满,他给乾隆托了一个梦说:“你是人间一条龙,我是上届一条龙。你住的是金銮殿,我的庙却没人修。"乾隆一梦醒来,一打听,黑龙潭的龙王庙真的年久失修,就真的拨银子重修了黑龙潭龙王庙。据传,黑龙潭的龙王庙,确实是乾隆年间大修的。

灾难过去了,庙也修好了,黑龙爷要娶亲了。

再说,东斋堂贾家自从和黑龙爷定了亲以后,就准备嫁妆,等到娶亲的那一天,只听见老远的吹吹打打就是不见接亲的人。等了半天,傻姑娘说渴了要喝水。她走到水缸边掀开水缸盖,看见一条大长虫。只听傻姑娘叫了一声:“黑龙”就死了。这时,庞财主才把黑龙的事告诉贾家。贾家想:一定是龙王爷娶亲不要肉体,把灵魂娶走了。这样贾家把傻姑娘和嫁妆一起埋到了东门外。至今,东门外还有贾姑娘坟。

贾家嫁走了傻姑娘,当天晚上,傻姑娘的爸爸梦见一个黑头黑脸的小伙子,跪在他面前说:“岳父大人我走了,以后有个天旱无雨的,您可以到房山黑龙观去取水。”说完就走了。也是因为如此,斋堂地区的祈雨活动从不叫求雨,而叫取水。

这就是斋堂龙王大会为什么贾家出资办,在黑龙潭上供,求雨不叫龙王爷,叫老姑父的由来。据说贾家老姑娘一想家,斋堂就旱,斋堂一旱,东斋堂贾家就要接老姑娘住家。因为房山黑龙观的黑龙是东斋堂的姑爷,所以求雨的时候叫姑父不叫龙王爷。

别处的龙王庙,只供龙王爷,唯独房山县黑龙观的龙王庙,供龙王爷还有龙王奶奶。

取 水 轶 事

一、夺水

那么,斋堂的龙王大会,主会场为什么在军响娘娘庙湾呢?供品为什么又要全给煤窝呢?这里面有一段夺水的故事。

有一年,贾家从黑龙观取水回来,走到军响。忽然有一伙岭南的人,把水轿子给抢跑了。为什么呢?因为岭南也旱呀。他们抢走了水轿子,就进了煤窝大沟,向岭南跑。这雨,眼瞧着跟着水轿子就跑了,斋堂的人也追不上了,干看着着急。这时正好煤窝大梁上,有一伙砍大棍的,他们都是煤窝的人,就截下水轿子给送了回来。他们在斋堂的龙王大会上算是立了一功,所以,每年取水回来,就把水轿子放在军响娘娘庙湾,由斋堂上一桌大供,龙王会后,这一桌供归煤窝。

二、跳潭

传说,有一年去黑龙观取水。庙里供的葫芦上的纸捻就是不潮,眼瞧着黑龙爷的像都要出汗了,就是没雨。去取水的贾家的两个人,跪在潭边总是叫:“老姑父,老姑父,您不给下点雨,我们怎么会去呀?”不管怎么求,那个纸捻就是不潮。有一个人想:我不回去了。一下子就跳了潭了,跳下去就没上来。另一个活着的也没办法,就往回走。

再说那个跳潭的。跳下去以后,看见一个大院子。他进了院子,屋里就有人叫他,进屋一看,有一个老头一个老太太。老太太说:“你这孩子,上这干嘛来了?"那人心想:这老太太就一定是老姑了。说:“老姑,老姑父,您不给下点雨,我怎么回去呀?”那老头说:“你看,门头上有点水,你倒点吧。"老太太说:“你可少倒哇。"他到门头上一看,就少半碗水。拿起来就倒了一点。心想:这管什么呀?就又倒了一点,老太太说:“别倒了,多了。"他心想:这才多少哇,就又倒了点。老太太赶紧把碗夺过来说:“完了,完了,斋堂冲走一条街了。"

那个没跳潭的回到家,看见那个跳了潭的,早到龙王庙了。结果,那年下雨特别大。真的冲走了斋堂一条街。

三、 会亲

有一年,东斋堂去黑龙潭取水。人们焚罢表进完香,有一个年轻人想:这黑龙潭里一潭黑水不见底,里面真有老姑,老姑父吗?就跪在潭边说:“老姑父,老姑父,您能让我见见吗?”他刚说完,就见谭里翻起一朵浪花,他念叨了好几遍,一股一股的浪花往上翻。他没醒悟。他还是念:“老姑父,老姑父您能让我见见您吗?”刚说完,就从龙潭里伸出一只龙爪来。吓得哪个年轻人,敢紧离开了。自此,再也没人敢在潭边看老姑父了。

四、供品的传说

到房山县黑龙观的黑龙潭去取水。说来也怪,不管你带去的是什么干鲜果品,只要扔到谭里,准往下沉。但一定要干净。有一年扔下去的贡品全沉下去了,就有一个馒头漂了上来,掰开一看,里面有一根头发丝。

五 、老姑娘降雨真灵

传说,东斋堂贾家到黑龙潭求雨是非常灵的。只要取水回来,雨就跟着水轿子走。等各村接水回去准能下雨。

有一年,黄岭西的人想:我们离斋堂这么近,它斋堂下雨还能把我们剩下吗?龙王大会那天,他们就没有去。结果,那天夜里下雨,哪都下了,就黄岭西没下。第二天,黄岭西的人,到底抬着龙王爷来参拜,这才下了雨。

六、老姑娘不灵了

后来,老姑娘不灵了,为什么呢?因为那会儿,头一年取水回来,第二年二月二还得给送回去。有一年斋堂贾家打发两个人去送水,结果,两个人走到火村山大梁上,不愿意走了。就把水倒在一个叫石城的地方了。所以,后来取水就不灵了。

到现在,火村山叫石城的地方,还有一股不大的泉水,水不多,可总也喝不干。这点水就是房山县黑龙潭的水。

虽然,在斋堂的民俗中,祈雨活动隆重热烈,人们相信,龙王爷会给他们带来风调雨顺。但是,他们的日常作为是完全按着科学的时令,一年一年传承下来的。有气象谚语为证:

1、灵山带帽必有雨到。

2、蚂蚁搬家,蛇过道,老牛大叫雨就到。

3、月栏(月晕)不过三,不是下雨就阴天。

4、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5、三月南风下大雨,四月南风晒河底。

6、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

7、雷轰天顶,虽雨不猛。雷打天边,大雨连天。

8、鸡不上架,明天雨下。

9、天上扫帚云,三日雨淋淋。

诸如此类谚语,有如天上的星星,举不胜举。

老祖宗还给我们留下了一首,琅琅上口的节气、物候、农时歌谣。

24节气与物候、农时歌: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管小麦,谷雨种大田。立夏载白薯,小满鸟盘旋。

芒种开了锄,夏至不种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浅锄谷,处暑动刀镰。白露摘梨果,秋分不剩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十月节,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小寒到大寒,又过新一年。

资料来源:

1、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门头沟卷。
2、京西民俗
3、门头文史第一辑
1987年采访: 贾宏亭、贾玉岐、贾国芹(东斋堂人)
2004年9月采访:
张俊友:马兰村人,7 1岁 王天民:东斋堂人,7 l岁
韩风庆:东斋堂人,89岁 史福林:东斋堂人,90岁
谭巨凤:女,马栏村人、85岁
搜集整理:
高淑兰: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诗词学会会员,门头沟民俗学会会员。
王 海:北京门头区林业局马栏林场工人。

 楼主| 发表于 2005-6-8 23: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龙的传人”:发明的传统

龙母的故事

http://www.wz.cei.gov.cn/wzsc/lmtm/index.htm

一、龙母姓温,父亲温天瑞是广西梧州市藤县人,母亲姓梁,是广东德庆县悦城人。龙母于战国时期楚怀王辛末年(公元前290年)的农历五月初八出生在百越之地梧州藤县,她的诞生带有"苍天呈瑞"的神奇色彩。刚生下来,头发就有一尺多长,而且长得非常奇异。稍大后随父母到德庆悦城生活。
二、龙母姐妹三人,她排行第二。传说龙母是一位奇女和自己的姐姐、妹妹以及邻居的四位姑娘结成"金兰七姐妹",共同立下"利泽天下"的誓言,要为天下老百姓做好事,替他们谋利造福.
三、温女不仅心灵手巧,劳动勤快,而且学会了医术,钻研各种医典、药典,经常救死扶伤,义务为乡里百姓服务。大家都把她看成是天上下凡的拯民救民的仙女。有一次她发现一个小孩掉进水里,便把他救了起来,通过人工呼吸,让他复活。又有一次一位妇女正哭着要掩埋病死的小孩,她发现小孩还有细微的呼吸,便通过针灸、气功、药物等方法进行抢救,终于把小孩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四、那时,西江流域一带还是蛮荒之地,自然环境险恶。温女带领群众开荒劈岭,治理西江,战胜许许多多的自然灾害,让这里的苍生得以安居、生息、繁衍,因而深受人们的拥戴,温女也就由一个劳动妇女被推为氏族的领袖.
五、一天,温氏到江边去洗衣服,洗着,洗着,突然看到旁边熠熠发光,觉得奇怪,便慢慢走过去,只见水中沉着一颗象"斗"那么大的巨蛋,通体晶莹闪亮,于是就把它抱起来,原来是一枚石蛋,带回家里,把它当作宝贝一样珍藏起来,不时地拿出来欣赏把玩,经过了七个月又二十七天,一件更加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那只石蛋忽然裂开,爆出五条如蛇状能活动的蜥蜴,但个性却非常喜欢玩水,温氏更加珍爱,把它们看作龙子,象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似的细心地把它们豢养着,经常把最好的食物去喂给它们吃。
                                                

六、这五条小龙渐渐地长大了,温氏见它们爱水,所以就把它们携到江边,放到水里,只见它们一到水里,就好像回到了自己自由的天地一样,上下游窜,欢喜极了。它们玩了一会儿,竟渺然不见踪迹了。温氏正自诧异,却又看见它们突然出现,并且每个都衔着一条鲜蹦乱跳的大鱼,放到温氏的身边,原来它们是潜到水底里去捕鱼呢!温氏觉得它们有灵性,就对它们说,你们既然那么喜欢水,我就不再带你们回家了,你们就在江里游玩吧!五条小龙昂着头,睁大着眼睛听完温氏的话,眼眶都湿润了,恋恋不舍地在温氏眼前游了几个来回,才悠悠地游向远方。
  第二天,温氏再到江边时,那五条小龙又一起出现了,仍然是衔着鱼送给温氏,从此,它们天天都给温氏衔来了活鱼,象孝敬母亲似的。

七、后来,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一天,温氏觉得江边草棘丛生,有碍五条小龙的活动,便回家取了一把大砍刀,挥刀把那些草棘砍掉,砍呀,砍呀,砍得脸颊通红、珠汗淋漓,砍呀,砍呀,砍得木屑横飞、草丛倒伏。没想到,那五条一龙却在这时游上来凑热闹,温氏收刀不住,一刀砍断了其中一条小龙的尾巴,于是,它们都泼啦啦地游走了。
  眼看挥刀误伤了自己最喜爱的小龙,温氏吓得一下子瘫坐在那里,脸都变白了,心疼得好象自己被尖刀扎了似的。第二天,温氏带了一大把疗伤药物走到江边,希望能再看到那五条小龙,并且帮助被误伤的小龙包扎治疗,但江里却再也看不见它们了。温氏非常懊丧,又是呆呆地守在那里等候,天擦黑了,仍然不见五条小龙的形迹。

八、 没过几天,这里本来风调雨顺的地方,却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卷起了掀屋倒树的大风,原来平静的江面,也已经怒涛澎湃,西江两岸,一片汪洋,不少农田、房屋、市镇都被洪水淹没了,许多人惊慌失措地爬到高坡上、屋顶上逃难。大家都说:这准是撅尾龙发怒了,天哪,该怎么办?

九、温氏一边抢救遇难的群众,一边组织大家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她听到人们的议论,心里非常痛苦,连续几天,面对滔天的洪水流着眼泪祷告说:"我心爱的五小子呀,你们真是能兴云布雨的龙吗?你们是不是因为我误伤了你们当中的一条,就掀起了这样的一场洪灾呢?今天我求求你们了,你们要惩罚,就惩罚我吧!你们可以让我葬身鱼腹,可以让我漂尸大海,但请你们千万不要滥害无辜……"温氏边领导大家抗洪抢险,边诚心祷告,终于,风也停下来了,雨也停下来了,洪水也退下去了。大家对温氏这种为了老百姓免除灾难而愿意承担一切责任的崇高精神,表示了衷心敬意。

                                                        1 2 3 4 5 下一页
   

十、 事后,温氏又组织大家做好灾后的生产自救工作,进行河道的疏通,修理各种水利工程,老百姓的生活重新安定下来,大家更加感谢温氏的功德。但温自五小龙走后,总是若有所思,闷闷不乐。不时,仍到江边来,伫足凝望……几年过去了,一天,温氏又来到江边,只见远处霞光艳艳,瑞气腾腾,五条头角峥嵘、身披鳞甲、五彩斑斓的小龙正朝着温氏戏波而来,游在最前面的撅了尾巴,原来正是老大,其他四个兄弟跟在后面,游到了温氏面前,仰起头来,拜了几拜,就非常温顺地静浮着,好象几位远方归来的儿子,望着慈母,想倾诉千言万语似的。温氏高兴得热泪纵横,下到水里,先来到撅尾龙的身边,抚摩了这里,又抚摩了那里,然后,特别细心地察看了它的尾巴,看到虽然撅了一段,但已经没有创伤的痕迹了,才舒心地叹了口气,接着,又无限仁慈地亲热了其他的四条小龙,说:"我的儿子,真已成龙了啊,今天,你们重新回来了,可以雨泽万方了,妈妈真是高兴!"
  从此温氏又由氏族领袖进而成了龙母。

十一、温氏成了龙母后,仍保持了普通劳动人民的本色,平日里照样放牛、织布。五小龙协助她扶贫济困,做尽各种好事,深得大家的赞扬和爱戴。西瓯(主要居住在广西南部,包括梧州在内的部落)的地方官吏,获悉了龙母豢养异物而长成五龙和龙母一贯积德行善,言行神异的情况,便觉得这是极大的祥端,于是派人通过灵渠,转湘江把龙母的事情始末启奏秦始皇。

十二、古人认为,龙是掌管雨水之神,龙能给人带来祥瑞且具有变化的神力。这种"图腾崇拜",对迷信的、要长生不老的秦始皇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当他听到西瓯南越出现真龙和龙母的时候,非常高兴。他怀着敬意,很想亲自见见龙母,把龙母接到咸阳宫里来住。于是,就派了一位专使,携带了很多的黄金和壁玉,经长江、灵渠来到南方,要礼迎龙母进京。

十三、龙母被迫上了秦使的官船后,心情一直闷闷不乐,只好在船上旦夕召唤五龙,让它们想想办法,使她免受离乡背井之苦。由悦城去桂林,全程都是逆水行舟,路程艰难。整整十多天,才到达始安郡(今桂林市),晚上,官船就泊在城外的江面上,大家辛苦忙碌了十几天,早早就睡着了。第二天,太阳已经升起了两个竹竿,差役们才起来,走到外面一看,都惊讶得瞪大眼睛,半晌也说不出话来,这哪里还是昨晚栓船的地方那,分明又回到了梧州。差役们连忙报告了专使,专使那里相信,赶出来一看,脸色也变了,只好再督促船夫出发,又是千辛万苦,再抵桂林,岂知一夜之间,船又退回了梧州。这样,前进了四回,又倒退了四回。船上的人都认为是五龙太子护母返航了,专使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上奏秦始皇,允许龙母返回故乡。

                                      
十四、龙母从桂林回来后,虽已是银鬓华发的老妇,但不改"利泽天下"的初衷,仍然旦夕行善,服务乡梓。她养有一只白鹿,有时把它当作坐骑,有时则把它放到山上。一次,白鹿闯了大祸,把附近的庄稼全吃光了。龙母除了赔偿农民的损失外,还狠下心来,打断了白鹿的一条腿,把它放到远离农民的庄稼地的对岸南鹿山上,以保护农民的利益。

十五、龙母虽痛恨白鹿糟蹋农民庄稼的过错,但又可怜它离开自己,僻处南鹿山的境地,不久,她就和众姐妹乘船渡江去探白鹿,回来时因船小人多而遇险,龙母和众姐妹都跌落水中,人们几天都没看到她们回来,以为她们遇难了,然而,到了第二个月,龙母她们却平安回来了,原来,是五龙把她们救了起来。

十六、龙母虽然生活在悦城,但时刻怀念着自己的祖籍故乡梧州、藤县的人民,一种牵魂萦魄的怀乡之情,久久地久久地陪伴着她。她长大以后,每年生日前夕,她都会沐浴更衣,乘船回到自己的家乡梧州。这几年因为年事已高,也没有再回去过,但她牵挂着那里的人民,她多么希望所以的地方都风调雨顺,所有地方的人民都祥和、幸福,她决心利用"龙母"的身份,让五龙雨主人泽万方。于是,龙母又为大家忙碌起来了,她组织大家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过春龙节,领着家家户户在这一天的早晨就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又点灯、烧香、上供,举行"引田龙"的仪式,并让家家户户都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来"挑龙头"。祈求:"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的好年景。到了农历四月,她又和大家一起筹备五月五龙舟节,准备祭龙的盛典和赛龙舟、吃棕子的活动,结合纪念屈原。终因积劳成疾而病倒,过了龙舟节仅仅三天,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农历八月十五,龙母便带对人们的无限关怀、挚爱升仙了。终年79岁。
十七、龙母仙逝的消息一传出,五龙就马上化成五位儒生,乘着木船,穿过苇荡,从东面驶来,象亲生儿子一样执礼,为龙母备办丧事,桎墨戴孝,扬幡招魂,一切都操办得十分周至,合乎周礼。

十八、传说一直有一批灵异的宝物日夜守护着龙母的坟墓。庙里经常盘着两条大蛇,墓侧则有三条大蛇相守,其中最大的那条蛇还是断了尾巴的,据说这五条蛇就是五龙。此外,人们还经常看到白鹿、黄猿在坟墓周围巡游,其中有一头三只脚的白鹿,据说就是当年龙母为保护农民庄稼而挥泪砍断了一条腿的白鹿。


十九、龙母游仙之后,人们怀念她的功德,又为她和五龙的神奇传说所惊异,纷纷立庙相祀。建在龙母游仙之地的悦城龙母庙,和建在龙母根之所在的梧州市龙母庙,是南方两座最负盛名的龙母庙。梧州龙母庙始建于北宋初年,现在已成为桂东南重要的旅游景点,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这里观光、瞻仰。



龙母文化与梧州


  

一、 龙母文化的形成

  千百年来,西江流域的民众把龙母信奉为"水神",这种对龙母的信仰形成了"龙母文化"。过去龙母之所以被封建统治者和文化人所接受和景仰。其根源在于中国人对龙的图腾崇拜,中国人对龙的崇拜与敬意,对于一个养龙的女子自然是充满深深的敬意。由于龙母与她的龙子们竭尽全力带领族人开山治水,造福于民而深得百姓的爱戴。龙母去世后仍时常在珠江流域显灵护助乡亲,因此被民间奉若神灵并立庙纪念。龙母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能为民造福、给善良人民带来好运的神奇人物,这一定位迎合了梧州及其周边地区和粤港澳大批祈福者的心理需求。人们在传播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对内容进行取舍、加工,甚至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神化",使之发展成为一种历史文化资源。在龙母诞这个日子里,众多的信众聚集在一起,共同接受一种道德的教化。经过漫长历史的浸润,慢慢地就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民间习俗,培养和积淀为一种民间文化心理,这种民间文化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也就是千百年来梧州龙母文化影响着西江流域一带,龙母庙依然香火不衰的原因。
  "龙母文化"是龙文化在南国的典型体现,无论是历史文化原因,还是民间文学的流传,包括典故、诗歌、戏剧等等,以及建筑和商业文化都体现了西江流域民众对龙母的崇拜,形成一种独特的民俗民风的龙母文化体系。
  龙母文化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已不亚于海神妈祖娘娘,梧州也因此享有"龙母故乡"的美誉。  

二、 龙母文化的发掘

  龙母文化已成为一种可供我们今天开发利用一种文化资源,我们应该从人文角度去挖掘它研究它,从民俗文化方向去研究它利用它,使龙母文化为今天的梧州创造更好的经济环境,增加梧州的知名度,创造出更有影响力的梧州品牌。
  目前,我市对龙母文化从历史考证、艺术创作、学术研讨、民俗活动等环节全面加强建设,具有梧州特色的龙母文化正在逐渐形成。近一两年来,我市宣传、文化等部门加强了对有关龙母的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今年龙母文化旅游节前夕,《龙母的故事》、《龙母文化与梧州》两书正式出版,两书详细介绍了龙母的生平和传说,把一个较为完整的龙母形象推到了世人面前,标志着我市对龙母的历史考证工作已基本结束。在龙母文化旅游节期间,我市文艺团体向嘉宾献上两个精心排练的新创作节目:粤剧《龙母娘娘》之教子,合唱歌曲《龙母故乡请你来》。这是我市在艺术上的成功尝试。
  我市还召开梧州历史文化研讨会,在会上,来自两广的专家学者对龙母文化的发掘、龙母文化与经济的结合等课题作了深入探讨,提出了"龙文化与母文化"、"大龙母文化"等概念,为人们理解龙母文化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思路。
  一年一度的龙母诞观光本是传统的民间活动,由于我市的正确引导和管理,这一活动得到了健康发展,现在每逢龙母诞,前来梧州龙母太庙参观膜拜的香客数以万计,大多数来自粤、港、澳、广西及西南地区,这些朝拜者中,有三分之一笃信龙母,有三分之二随家人前来,有的是来寻根问祖,更多的是来观光旅游。每年的龙母诞,给梧州带来了人气、商气、财气。"龙母文化"游的火热同时也带旺了交通、饮食、旅宿等第三产业,这一活动已成为西江流域有较大影响的传统民俗活动,推动了龙母文化和我市旅游业的发展。

三、 龙母文化的经济内涵


  借助"龙母文化"的影响,挖掘"龙母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含义,使之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这是梧州人民的共识。
  以"龙母文化"提高梧州的历史文化品位和知名度,促进梧州与各地的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加快梧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这是我市在开发利用"龙母文化"为我市的经济和建设服务所确定的思路。创造节庆活动,进行城市宣传,促进经济腾飞,这早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我市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成功地举办龙母文化旅游节,通过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实现了文化、旅游、经贸齐头并进,许多嘉宾和游客也因此与梧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0年6月初,梧州市举办了规模盛大的首届龙母文化节暨经贸洽谈会,正式亮出了影响深远的"龙母文化"品牌,通过组织开展龙舟竞赛、花灯一条街、名优产品一条街、龙母文化旅游以及经贸洽谈会等一系列活动,展开了招商引资的强劲攻势,共签订了投资项目33个,总投资8050多万美元,其中外资额达4200多万美元,可谓名利双收,依托龙母文化品牌,成功地演好了一出"经贸戏"。




发表于 2005-6-9 00: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龙的传人”:发明的传统

刘兄不愧是龙子龙孙!
该不会也属龙吧?
揣测,揣测!八卦,八卦!

 楼主| 发表于 2005-6-10 20: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龙的传人”:发明的传统

上面的说笑了。
俺不过是对中国人关于龙的信仰和叙事感兴趣,在这里存放点从网上觅到的资料而已。
刘兄懒得下田野,因此就在网上做起了田野,嘿嘿。
网络有千般不是,但有一般,却是它的好处,让“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1 10: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