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7|回复: 0

【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10 19: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只手、二百五、二溜子,这都是关中父老创造的语汇。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既可一窥古老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领略到今天溢于言表的真情实感...  
  


   “乡党”方言来历

    这得从古代的民户编制说起。“乡”和“党”,都是我国古代有民户编制。据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换句话来说,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乡”“党”二字连用,指乡里,也就是同乡人。随着时代的推移,乡、党这样和农村行政区域单位不再使用,但“乡党”这一称呼却延用了下来。

    “屋里人”趣说

    关中人,常把已婚妇人叫“屋里人”。如“你屋里人这几天咋没见?”“俺屋里人这几天去娘家咧!”
把妇人叫“屋里人”,其渊源虽无从考证,但在很大程度上与劳动分工、“男耕女织”的出现的关。过去的农家,男的在田间劳作,女的在家便出现纺线织布,内外分明,各行其事。久而久之,关中大地上便出现了把男人叫做“外头人”、把女的叫“屋里人”的称谓。

    “屋里人”一词,早已进入大雅之作。《红楼梦》为例,其九十回有:薛蝌想:“...然而到底是哥哥的屋里人”,第一百二十回有:袭人想:“...其实我究竟没有在老爷太太跟前回明就算了你的屋里人”。以上引例中的“屋里人”,含义与关中方言里指的已婚妇女的含义大致相近。

    “二百五”趣谈

    在关中农村,人们把那些蛮干胡扑的人讽刺为“二百五”。“二百五”是个数字,怎么能形容人呢?它的由来说法比较多,下边介绍两种:一是来自赌具牌九。牌九上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是10个点为,在玩牌九时称“毙十”。这毙十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什么牌都能管住它。所以,人们就用二板和么五简称“二板五”来形容那些莽撞、傻气、做事不考虑后果的人。“二百五”是“二板五”的转音。

    二是来源于一则历史故事。传说战中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杀人犯,于是便想出条妙计:在城门上张榜说苏秦是内奸,杀掉他是为了国除了大害,应当赏黄金千两,请除奸者速来瓴赏。榜文贴出损,有四个人声称杀了苏秦。齐王笑着说:“黄金千两,昌充者杀,你们可不能昌充呀!”四人一口咬定是自己干的。齐王说:“那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人分多少?”四人同声说:“一人二百五”。齐王勃然大怒,拍案大叫:“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斩了!”“二百五”由此而来。

    “尻子”与“沟子”的释谈

    人、猪、牛等的屁股,关中土话叫沟子。这个指屁股的字,有人写成“尻”,也有人写作“沟”。

    “尻”(KAO),意思指的是臀部,也就是屁股。章炳麟《新方言.释形体》:“今山西平阳、薄绎之间谓臀曰尻子,四川亦谓臀曰尻子,音俏侈(念耻)如钩,九声之转也。”这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尻”字的考音念重了,就变成了钩子音了。其实,尻是个多义字,当肛门讲,还指男子对女子的性行为。关中人爱说“尻子蹲”,意跌倒了。“尻子客”意阳奉阴违的人。“尖尻子”意坐为住爱动的人。

    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说得明白:“尻,今俗云沟子是也,今俗云屁股是也。拆言是二,统言是一”。说是说,尻、沟子、臀、屁股都讲的是一回事。清代在北京,接生婆给新生儿“洗三天”的口歌中有“洗洗蛋,作知县;洗洗沟,作知州”。可见。沟子指屁股不是新造出来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屁股讲时,写成屁子、沟子都对,不过念起来,沟子更顺当一些。

    “嫽”字谈

    “嫽”,关中一带,称道啥好,常说“嫽”,“嫽得太”。嫽是古字,最早甲骨文就的,后引用为美好、畅快。说女孩美貌、聪明,加女字旁。 说火光大加火字旁。“嫽”状人美是很早的,《诗经.阵风.月出》:佼人嫽兮,即美人多漂亮啊。后来这个字意有了转化,就是“美好”的意思。西汉时杨雄写《方言》中说嫽,就是好。我国青海一带也把好叫嫽,可见说“嫽”的不限于陕西。今天垢山东、江苏一些地区当时也这样说。

    “倭也”趣谈

    倭也,这是关中,特别是渭北富平一带人日常爱说的一个 方言词语。细究起来,它的含义很多,现举例几个,同大家一起研究

    一)指人漂亮,娇美。如:“你看伢小伙娶的媳妇多倭也!”

    二)指事情办停当,令人满意。如:“那人心细,活做和倭也,没啥弹嫌的”!

    三)指屋舍整洁入眼。如“你呀娃把屋拾掇得倭也!”

    外地人对这个似乎土气的词语多不理解,但考其渊源,也较悠久。宋代人编有《文韵》中解释道:“倭,顺貌”,即是“平顺的样子”,其意思关中方言的“也”大致相同,只是关中人在方谈里因所指对象不一样,而出现了多义现象。实际上仍是《广韵》所说“顺貌”的引申或扩大。


    陕西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土这一。相传汉字为“文字初补祖”仓颉所创造。仓颉是陕西宝鸡人,出生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了。所以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我们既可以窥视到古老的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领略到今天溢于言表的真情实感。由于陕西地理特点是东西狭、南北长,各地方言土语大不相同,甚至同一句话,因咬音轻重语速缓急不同而内容涵义不同。下面介绍的主要是关中、陕南一带方言的用法。

形容类:

    用人的某一器官形容:“眼”:好看叫顺眼,讨厌叫训眼,麻烦叫麻眼,难看叫伤眼,不讨人爱叫白眼,勾心斗角叫玩心眼,脾气暴躁叫毛眼,死不认帐叫瞪白眼,束手无策叫干瞪眼,事情乱叫没眉眼,另眼看叫翻白眼,盼人究叫害红眼,向上看叫势利眼,有点子有办法叫有板眼,心胸窄气量小叫小心眼。“手”:系陕南一带多用,熟练叫老物,帮忙叫搭手,紧俏叫抢手,出售叫脱物,小偷小摸叫三只手,谨慎肯干叫挖抓手。“脚”:上坡叫爬脚,下坡叫力脚。走路叫拐脚,岔路叫撇脚,不穿鞋袜叫精脚,能干重活叫力脚。“气”:关中一带常把发怒叫着气,遇到坏事叫晦气,自大叫傲气,痴呆叫二气,排场叫阔气,刻薄叫贪气,挨整叫受气,胡搅叫邪气,扭捏叫妖气,努力向上叫争气,老人康健叫福气,小孩聪明叫志气,心灵手巧叫灵气,痴头笨脑叫木气,办事漂亮叫美气,遇到好事叫运气,死人叫断气,慷慨大方叫爽气,穿戴时髦叫洋气,正直无私叫硬气。

    用十二属相形容人:奸得跟老鼠一样,犟得跟牛犊一样,凶得跟老虎一样,跑得跟兔子一样,大得跟飞龙一样,毒得跟蛇蝎一样,欢得跟马驹一样,绵得跟羊娃一样,灵得跟猴子一样,红得跟鸡冠一样,笨得跟猪脑一样,轻得跟狗尾一样。

    用地理名词形容:“山”:骄傲自满叫张山,耍半吊子叫争山,爱吹大话叫撂山,行动轻浮叫飘山。“水”:掏腰包出钱叫出水,谋取非法所得叫捞油水,太罗嗦叫浆水,找不见叫落水。

    用数字形容:“二”对懒汉无赖通常用:二溜子、二混子、二痞子、二赖子、二毛子等;对一些精神或思维不正常的人通常用:二蛋子、二楞子、二杆子、二糊子、二不拉子、二货子、二荐子、二尚子、二八卦子等。

    用定语“的”形容:活泼好动的人猴的,心眼很多的人鬼的,穿戴时兴的人飘的,思想迟钝的人闷的,干活偷懒的人奸的,甩膀大干的人实的,逢迎献媚的人轻的,不听忠告的人瓷的,意气风发的人兴的,风面卖乖的人滑的,有本事的人能的,汉有耐的人肉的,爱逞能的人奔的,长的太聪明的人蛮的。

    用名词形容:“太”或“太太”,称心如意叫谄得太,不讲道理叫蛮得太,穿戴时髦叫洋得在,做事狂妄叫张得太,官运享通叫红得太,巴结献媚叫轻得太,多才多艺叫能得太,聪明令俐叫精得太,调皮捣蛋叫瞎得太,寡言无语叫瓷得太。还有重叠加重语气用法:“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得太太”、“我这蒜苗嫩得太”。

    在“人”字前加形容词:跟人能合得来的人“燎人”,偷摸拐骗的人“瞎人”,八面玲珑四方讨好的人“滑人”,待人冷冰脑子迟钝的人“痴人”,脾气古怪忽冷忽热的人“怪人”,明知死胡同偏要硬闯的人“犟人”,一学就会干啥像哈的人“能人”。

同义不同字类

    关中一带常可听到:不和叫不卯,干扰叫打搅,发痒叫害咬,适合叫刚好,断绝叫拉倒,马虎叫毛草,矮人叫矬子,体胖人叫“圆伟”,瘦人叫“干猴”,不行叫失气,笛子叫篾管,胡琴叫弦弦,小锣叫当当,梆子叫咣咣,铙钹叫镲镲,锁呐叫喇叭,烧饼叫托托,干面叫粘面,糊糊叫搅团,馒头叫蒸馍,饺子叫煮馍,棉鞋叫窝窝,巴结人叫舔尻子,出外散步叫转转,向别人表功叫摆亏欠,嫌弃讨厌叫走远,无关紧要叫挂不上串,左顾右看叫卖脸,挑剔毛病叫弹嫌,办事周密叫严攒,脾气暴躁叫脏板,不多不少叫刚谄,歪曲事实叫胡粘,调皮淘气叫捣蛋,大声哭嚎叫叫唤,骂人隐私叫揭短,背后告人叫干板,梆子红叫莲花落,木鱼叫龟脑壳。

奇特的称呼:

    商州柞水一带,因山大沟深,人群分散,因地域不同而称呼不同,县南部把父亲叫“爷”,把祖父叫“爹”或“家”;县中部一部分人把父亲叫“爹”,把祖父叫爷;县北部则把父亲叫“爸”或“大”,把母亲叫“妈”,把伯父叫“伯”(音贝);其他地方把祖父叫“祖”、“先人”,把父亲叫“叔”、“伯”、“父”或“大老汉”,把母亲叫“娘”、“妲”、“婺”(音务)、“姨”、“勒”、“婶”、“细老汉”,有的地方把儿童叫“仔”或叫“囝崽”、“娃”,把睡觉叫“困醒”、“晦醒”、“眯”,把吃饭叫“嘬饭”、“薅饭”、“咦饭”。媒人叫红爷,客气叫讲礼,文明叫斯文,回答叫言传,留客叫立下,操菜叫捻菜,烧火叫添水。


原贴地址:http://club.news.sohu.com/read-sxlishi-4096-0-4.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6 20:0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