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69|回复: 2

第二故乡轶事集锦(中国科大校刊·科大轶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30 10: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工作学习的地方应该算第二故乡吧。对这里的民俗事项的观察也该属于广义的家乡民俗学的范畴?我在中国科大2年多,开设中国民间文学课程的同时,也有意识地鼓励选课的学生记录校园中流传的各种口头轶事。还得到科大新闻中心主任的支持,在科大校刊主持“科大轶事”栏目。其实我负责选送一些代表主流的、积极的科大精神、传统的故事,具体操作由校刊的编辑负责。我很想把学生们和我的劳动成果如实地呈现出来。有时候,很为学生们的顽皮、幽默、深刻、敏锐、激情所感动,不顾什么主流、次流,当然这种冲动下选择的文本会因政治性或消极性太强而被淘汰。不过,让我亲身体验到传播的复杂性和责任感。科大口头流传的故事文本能在校刊上占有一席之地已经让我很满足了,使这支光焰微弱的蜡烛如何能长明不灭是个关键,然后才能考虑民间文化传播的全貌的真实。目前大概有10期左右了,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当代大学生以及高校所关心的事情尽在其中,这里有学生老师话语的真实,有我选择的初衷,也有编辑的再选和稍事修改的理由。现将刊登出来的小故事辑录如下:

[ 本帖由 宜家 于 2005-3-30 16:56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5-3-30 10: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第二故乡轶事集锦(中国科大校刊·科大轶事)

《中国科大报》505-515期科大轶事栏目集锦

--------------------------------------------------------------------------------
《中国科大报》505期
科大轶事  栏目主持 祝秀丽
                               招生趣闻

NO.1  刘博 讲述  阳靖峰 搜集整理

    每年高考前,各个大学都要派一些老师到各地区的高中做招生宣传。科大的老师做高考宣传的时候,曾遇见过这样的情况:有一个考生想报考科大,但对科大的情况不甚了解,就直截了当地问我们的老师:“听说‘穷北大,富清华,不要命的上科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说合肥的治安状况比较差,走在路上会被人砍死?”
    科大的老师连忙解释说:“不是的,你的理解是错误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来上科大的同学必须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科大随时可能被其他同学赶超,所以你必须刻苦努力地学习。”

NO.2   肖逸 讲述   周琳 搜集整理

    据说科大有个年轻的老师去做招生宣传,非常投入。他向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这样宣传科大的情况:“我们的科大,好啊!希望你们都能来报考!你一报(抱)我,我就取(娶)你。如果你说喜欢我,却不报(抱)我,我怎么取(娶)你呀?我们学校还有一个好条件,就是录取到校之后,允许自由选择专业,大家可以随便调系(调戏)!”

--------------------------------------------------------------------------------
《中国科大报》506期
科大轶事  栏目主持 祝秀丽

严密思维

匿名 讲述/  高建煌 搜集整理

据说理工学校大学生的思维是非常严密的。某老师为了验证这一论点,在课堂上向一个学生提了个问题:树上有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下几只?

那学生反问道:是无声手枪吗?

老师说:不是!

学生问:枪声有多大?

80-100分贝。

哦,那能把耳朵震疼了。

是的!

在这个城市,打鸟犯不犯法?

不犯!

您确定那只鸟真的被打死了?

确定!

树上的鸟有没有聋子啊?

没有。

有没有关在笼子里的?

没有。

旁边还有没有其他的树,树上有没有其他的鸟啊?

没有。

又问:有没有残疾的或饿得飞不起来的鸟啊?

老师说:没有。

算不算怀在肚子里的小鸟?

不算!

打鸟人的眼睛有没有花?保证是十只?

眼睛没花,就十只。

这时候,下课铃响了,老师已经满头大汗,但学生还在追问:“有没有傻到不怕死的鸟啊?”

没有,都怕死。

会不会一枪打死两只啊?

不会。

所有的鸟都能自由活动吗?

完全可以。

“如果您的回答没有骗人的话,”学生此时满怀信心地、心满意足地肯定说,“打死的那只鸟要是挂在树上没掉下来,那么就剩下一只;如果掉下来了,那就一只不剩。”

--------------------------------------------------------------------------------
《中国科大报》507期
科大轶事   栏目主持   祝秀丽    沈激 讲述  查琳玲 搜集整理

在劳改农场的日子

     文革期间,我们四系被下放到白湖农场,这里原来是个劳改农场。我们住的地方就是原来劳改犯住的茅草土房,窗户没有玻璃,只蒙了一块塑料布。从六九年冬到70年夏天,我们在这里呆了大约半年的时间。
系里两个教授因为所谓历史问题,在那里劳动改造。记得有一次,他们在地里施肥,肥料就是人粪。这俩人脾气不好,不知因为什么事互不服气,吵了起来,吵着吵着动起手来,俩人便用粪勺互打,弄得满身都是粪便。
     还有一次,我们去维修电灌站。一袋水泥黄沙两百余斤,可我们硬是都扛起了两百斤,厉害着呢!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无法想象了。
     当时在农场接受再教育的还有别的学校的教师,像合肥师范学院,他们编在别的连队。那时候,安徽比较穷。大家从头到脚都穿得很破烂,破棉袄,破帽子,腰里系一根草绳,样子跟劳改犯差不多。在那个地方呆久了,大家都觉得自己快成劳改犯了。穿得差不多,干得也差不多。合肥师范学院,简称“合师范”。因为合肥土话里sh和x不分,“师”和“稀”合肥话差不多,我们就开他们玩笑,叫他们“喝稀饭”。他们也不甘示弱,叫我们“裤子大”(科技大)。
     [主持人的话:前辈们在冷酷政治气氛中的揶揄戏谑,让我们体验到苦难生活背后的意义和趣味。面对历史,除了痛定思痛的无尽反思,还有来自人性自身永远诉求的顽强生存和举重若轻的亮色。]
 楼主| 发表于 2005-3-30 10: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第二故乡轶事集锦(中国科大校刊·科大轶事)

--------------------------------------------------------------------------------
《中国科大报》509期
科大轶事  栏目主持祝秀丽   刘大路讲述 高超搜集整理         

狗洞的传说

    我们进校的时候,先到东区大礼堂那边报到,那儿林木葱茏、鸟语花香的,我心想,科大风光还是不错的嘛。结果,我被分在西区,校车把我们一车人拖向西区。当时黄山路也就3米宽,旁边全是些芦苇啊、青菜地什么的。到那放眼一看,哇!西区根本就没有大门!所谓大门就是用竹子搭起来的约3米宽的一个篱笆门,上面还破了个洞。以后,我们周末晚上出去玩游戏,若回来晚了,学 校大门关了,都从那个洞钻进去。大家戏称那个洞为狗洞。

芳华园之初

    说到西区的芳华园,现在亭台水榭的,很是漂亮,但当时就是一片芦苇地,里面什么东西都有。像青蛙啊、蛇啊、蚂蟥什么的……我们劳动了大概半个多月来清理这片芦苇地。记得芦苇地里长着很多带球状刺儿的植物,我们割的时候,哎呀!那种球球儿扎得人头上、身上都是刺儿。后来,大家想出了一个主意,像火烧赤壁那样改用火攻,“哗”地烧了一片,再用铲子铲,用镰刀割,就省劲多了。那段时间里,每天我们每人脸上都弄了许多的烂泥,但心里还是挺充实的。

    【主持人手记】漫步今日西区,你会被她眼前的美景倾倒:碧绿清香的草坪,绅士般挺立的雪松;斜倚栏杆、花团锦簇的野蔷薇,还有波光粼粼的芳华园……而有 多少人了解昔日那段筚路蓝缕的创建历程和如歌的岁月呢,让我们珍惜吧。

--------------------------------------------------------------------------------
《中国科大报》510期
科大轶事 栏目主持   祝秀丽

郭沫若请吃饭

汪增福老师 讲述  王曦搜集整理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都在挨饿。科大的学生当然也一样。由于吃得少,学习生活都较苦,学生们的身体多多少少都有些浮肿,身上一摁就是一个坑。这种现象在其他学校也是有的。于是,当时的校长郭沫若特地从他的稿费里面———他当时写了很多剧本,包括《蔡文姬》、《屈原》等———拿出了一部分钱,在年末的时候,请全体同学吃了一顿饭。这顿饭有四个菜,比如红烧肉之类的,都是荤的!此外,还发给每个同学一个遮阳帽和一个水壶,这件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体现了老一辈对青年学子的关爱。

2005.01.05

--------------------------------------------------------------------------------
《中国科大报》511期
科大轶事   栏目主持   祝秀丽         

科大的1978
原副校长卢岗峰 讲述  何来发搜集整理  

    我是1978年1月到科大工作的,那时,这里还是合师院旧址,该校文革中被撤掉了,只剩下破破烂烂的房子,连普通居民区都不如。我当时心里凉了半截,这哪能办大学呢?
    首先房子不够。先说教学楼。当时教一楼只有两个教室,77级有780个学生,78级有1050个学生,在哪儿上课呀?
其次没有设备。从北京搬来的378个大型集装箱里,都是实验仪器设备,雨淋日晒的,等我们打开时统统坏了。77级一进校,要上数、理、化、外、电这五门大课,连一个最简单的物理实验设备都没有,怎么能教学呢?东区的320机组是老掉牙的计算机,还遭过火灾,烧后的计算机、房子需要重新请技术人员试压、检验。
    再看图书馆。我们的图书都是从北京带过来的,以前苏联出的俄文版图书,放在一楼,堆成一堆,跟北方农民的牛屎堆一样,大门用木条封起来,不要说什么过刊、现刊,像现在的这些通信设备,更不要谈了。

2005-01-15

--------------------------------------------------------------------------------
《中国科大报》512期
科大轶事  栏目主持   祝秀丽

科大的1978

原副校长卢岗峰 讲述  何来发搜集整理

    当时师生的吃住问题非常严峻。780名学生只?0、51号两幢宿舍楼,只住下一半人,其余三百人就得靠图书馆了。清理粉刷后,再用木板隔成宿舍,77级才能报到。北京户口教师的吃住也是个难题。职工780多人,没有当地户口,肉票、油票、煤球票、香烟票、豆腐票等所有票证都拿不到!大家只得去食堂吃饭。当时,食堂的菜没有油水,全是青菜萝卜,两路纵队,一路打饭,一路打菜。每次必须排两个队,不是菜冷、就是饭凉,回家又得用开水泡饭。
    当时也没有牛奶。老弱病残、孩子、妇女,两千多职工啊,牛奶厂每天却只能供应130瓶牛奶。大家只好等半夜12点以后,在卖牛奶的水汞房前排队买牛奶。学生也一样。冬天时,赶上下大雪,房子里没有煤球,没有炉子,热饭、供暖都是没法谈的事。也只能到水泵房前排队打开水,两千多职工,加上七百多学生,当时还有工农兵回炉生,共四千多人,都排着长队打开水。虽有八个龙头,每次至少也要等一刻钟。

--------------------------------------------------------------------------------
《中国科大报》513期
科大轶事  栏目主持   祝秀丽  唐资 讲述  叶文搜集整理

“天使路”  

    恐怕没几个科大人没有从“天使路”下胆战心惊一路快跑穿过的经历。每年夏秋之交,总有数万只燕雀在科大东区落脚,集体安营扎寨在图书馆前方一片高大的梧桐树树冠之上,唧唧喳喳的,为安静的校园带来了一丝喧闹。人们在树下穿过,每每有被从空中落下的鸟屎炸弹击中的危险,这段路也因此被美其名曰“天使(屎)路”和“禽粪(勤奋)路”。
    在这片青葱的校园里,地上的人和树上的鸟相安无事多年,树上的鸟早已成为科大特有的景色。每当夕阳西下,万鸟齐飞,黑压压的一片,不禁令人怀疑到底是身在山中还是在城里。不过千万别得意,若鸟群飞近你的头顶,还是抽出本书挡住头的好。

--------------------------------------------------------------------------------
《中国科大报》514期
科大轶事  栏目主持  祝秀丽   唐资 讲述  叶文 搜集 整理

蹬自行车的老教授和小不点大学生

    说说科大校园里的人。朝气蓬勃的青年人不提,只说这一老一小。
    那条著名的“天使路”边上,就是大名鼎鼎的科大少年班所在地。从这里走出去的英才不计其数,二十出头风华正茂的年纪便在国际上享有学术盛名的大有人在,少年班学生到底有多“小”,完全可以想象。当你在图书馆自习时,看见身旁貌似初中生的弟弟妹妹正翻弄着令人头痛万分的高等数学,你不禁百感交集,顿悟长江后浪推前浪,自己再不刻苦努力就只得死在沙滩上罢。
    与小不点大学生相应的,就是校园里蹬自行车来往的老教授。科大教授,骑自行车往来于课堂和实验室之间的多得是,已养成了习惯,只要身体条件允许,蹬蹬自行车,既锻炼身体又环保。记得初入大学时对此颇为不解,被师兄狠训了一通,说“千万别小觑了那破自行车,搞不好那破车上的就是个院士呢”。从此,见到自行车便不由得肃然起敬。

--------------------------------------------------------------------------------
《中国科大报》515期
科大轶事    栏目主持   祝秀丽  王付锐 讲述  陈欢欢 搜集整理

满足我高中幻想的老师

    科大1系的一个老师姓余,讲课比较有自己的风格,算是我见过的老师里课讲得比较好的一个。他经常妙语连珠,震耳发聩。有一次,我们上课,快下课的时候,有一帮学生在门外等着上课,挺热闹的,声音挺大。然后,他就很生气,说:“他们这种行为,就相当于我们在饭馆里吃饭,我们还没吃完,已经有一帮人围着我们的桌子看着,让我们走。”
    他经常跟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这本《高等数学》不能这样写,这样写太复杂了。如果你们觉得这一部分写得不好,实在不想看,就用剪刀把它剪了。”他当然不是真的让我们拿起剪刀,而是巧妙地启发我们即便对待权威或是教科书都要有批判的眼光。他是我上大学后遇到的第一个可以满足我高中时幻想的老师。
    但愿这样的老师多一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8 15: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