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5-21 15: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问大家几个关于民间文学的问题,请大家讨论
谈谈民间文学在大学中文系课程中的位置
作者:钟敬文(陶怡录入)
--------------------------------------------------------------------------------
据所近日教育界有些同志,出于要减少中文系二级学科的考虑,主张将原为二级学科的“民间文学”的内容分别并入“中国古代文学”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学科,这学科的地位就将被降低了。这种意见虽有它的一定根据,考虑却不是很周全的。从本学科的重要性、特殊性以及学科的体系性(完整性)等方面看来,它是值得商榷的。现在我试根据自己数十年从事这种学问教学和研究的人世与经验,对此谈一些看法,以供同志们认真考虑。
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民间长期传统教育的重要教材和教育手段
民间文学,是民族中广大人民(大部分还是劳动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世代传承的精神文化。它产生于人民的实际生活,也服务于他们的实际生活。从内容上说,它表现着人民集体的生活形态,抒述着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想、感情。他们在这里驰骋着他们的幻想,寄寓着他们的理想,也反射、显示着他们的艺术才华。跟他们坎坷、艰辛的现实生活相对照,在这里,往往闪烁出他们心灵的高贵、美好的光芒。
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人类文明史的耀眼篇章。
在过去的历史长流里,广大人民,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在经济上处于贫困地位,作为当然的结果,在文化上也同样被排斥在享受者地位之外。他们一般没有读书识字、享受学校的教育的机会。但是,他们要从事生产活动,要过人类起码的生活(如衣、食、住、行,乃至必不可少的娱乐)他们还有人群交际,对付自然灾害的必要活动。凡此种种,都使他们不能不有与自己境遇相适应的文化。于是,他们就产生和继承了自己的那种文化——民间文化。民间的文学,就是这种密切地为广大人民生活(包括物质的与精神的)服务的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从现代许多兄弟民族的活动中,分明可以看到文学、艺术(神话、传说、故事和舞蹈、音乐等)跟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关系。汉族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正跟它们经历着同样或相近的状况。
先民既创造、享用了这种自然文化(有别于上层阶级或精英人物的“人为文化”),为了把它传递给子孙,就必须进行教育活动。他们用行动把生产、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信念、仪礼等传给下一代,同时也用口头语言把它传授给他们。这后者大部分就成了多种体裁的民间文学。过去时代,不仅大多数民间的儿童、青年无例外地要受到它的教诲、陶冶,就是那些社会上层阶级的儿童,也要直接(通过保姆等)、间接受到它的哺育。所以许多后来成为文艺上的精英人物,在使他们成功的诸因素中,往往就有这种民间文学(故事、歌谣)教养的宝贵的成分在。这是民间文学在民族文化中所产生的巨大、深远的作用。
民间文学所能给予人们教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重要而不可缺少的。例如民间故事里,在幻想和现实交错的情节中,往往蕴含着极深刻的道德教训,体现着庄严的正义批判。又如在许多民歌中,或诉说着人间的不平,或追求着人间的美好愿望,而音律谐和,不知不觉地培养着儿童美好的情趣。至于谚语指导着人生行为,谜语开拓着人们智慧,就更不用细说了。总之,这种自发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不但在民族非正统教育起着经常的和巨大的作用。它在我们新时代的教养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的一部分。所以在我们对儿童、少年的新教育中,也注意到对它(童话、儿歌等)的运用。
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中的一份瑰宝,也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民族传统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与区别——它的相对独立性
民间文学是民族整个文学的一部分。不管从历史的发展看,或从作品本身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因素看,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关系都是相当密切的。我曾经把它们比作同一棵树上开放出来的不同花朵。或者说,它们是原来同种类的动物的不同科属,比如狗与狼。
从历史发展的情形看,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远祖是“原始文学”。原始文学有如树的根柢上发生出来的枝干、花叶。原始社会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状态,只能产生原始文学那样幼稚的艺术。社会发展了,由于人们活动的分工和物质增殖的结果,文学活动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一部分上层的人们中,产生了能够运用文字写作的专业或者半专业的作家,而广大的人民,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和生活的贫困,一般只能以口头语言形式去创作和传布他们的作品,而且作者大都是非专业性的。当然,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各自范围内也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不管在内容或形式上,或在创作上与传承上都一样。
尽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出自同一根源,但已经各自分门立户,甚至于彼此对立,或视同路人了。但是,两者作为同一社会文化的一种形态,到底是有许多相同或类似之处的。何况两者共同植根于一个共同的土壤——民族共同体中。因此,两种文学在民族历史的长河中,终不免有许多或密或疏的关系。早期的作家,如屈原,他的创作,不管是内容素材,或表现体式,都跟当时当地的民间文学有密切关系(参看拙作《屈原与民间文化》,见《话说民间文化》)。这只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我国文学史上,许多著名作家作品,从体裁、主题思想,到创作方法等,都与民间文学有明显的关系。历代文学的形式,如诗歌中的四言、五言、七言乃至于杂言诗,其源泉都在民间。又如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包括那些讽刺笑话)、唐代的传奇小说、唐宋的小词、元明戏曲、话本、拟话本,几乎包括所有的文学体式,差不多都有民间创作的根源,或深受其影响。关于这些情形,八十年代我曾有过一次答记者的讲话,后来经访问者整理成文章,标题为《古典文学与民间文学》,刊于《文史知识》(后收入拙著《新的驿程》等文集)。文中对于这两种文学亲切关系的情形,曾有相当叙述,这里就不多絮说了,总之,民间文学虽然早与作家文学分了家,但是,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内一种文化形态的分支,两者的关联处是相当密切的。它们像一般分了家的亲兄弟,彼此仍然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
如上所述,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尽管有许多关系,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民间文学作为民族文学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特殊存在。它与一般被视为文学正统的作家文学(或精英文学)有着显然区别。民间文学有它相对的独立性。
民间文学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里呢?
首先,表现在作者和作品的集体性上。民间文学的作者,大都是一般非专业的普通老百姓,并且是名不见经传的。一个民间作品产生后,在群众中口耳相传,并不断受到修改、磨练,结果就成为大家共有的东西(它没有什么个人著作权)。民间也有近似专业的作家(民间故事讲述家、民歌歌唱家兼创作家),但他们的身份仍然是老百姓的一员。他们的艺术教养、艺术情趣以及一般形态,也都是老百姓型的。因此,这种民间专业作家或半专业作家,跟由上层社会出身兼受特殊教养的专业作家,仍然是两种类型的人物,不能混为一谈。
其次,从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的媒介看,它主要是民间的活语言,而不是书面上的文字。这就使它跟作家文学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它跟作家文学作品的“定型化”不同。它是流动的、乃至于不断变化着的文学(除了它被作家用文字固定下来)。
再次,从作品的内容看,民间文学跟一般作家的文学,差异也是显然的。同样的叙事文学作品,两者所叙述的人物、故事乃至主题思想都是大有区别的。民间故事、传说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是从他们现实当中提取出来的,或是跟他们的生活、心灵有这样那样关系的。这就使它跟过着不同生活、具有自己情思的专业作者的作品中所表现的面目、性质各异了。有些外国学者,从文学的“人民性”的角度着眼,认为伟大作家作品的人民性是“间接的”,而民间文学的人民性却是“直接的”(因为它的作者正是具有人民思想、愿望的人民本身)。这种说法,不但说明两种文学在这方面的差异,也表明民间文学的思想价值。
最后,从作品的艺术风格看,两种文学间的差异,同样是显然的。由于实际生活和传统文艺教养等的关系,对于专业化的作家来说,民间文学的形态,一般偏于简练、纯朴(有些学者称它是“刚健、清新”),这跟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是统一的。当民间作品这种艺术风格达到成熟程度的时候,正是文学风格的一种极高境界。但一般专业作家,多不能充分理解这点,也不容易做到这点。这正是一般大人不能回到健康儿童的纯真品格一样。
总之,民间文学,在民族乃至于人类文学的大花园中,它是一种别有体态、别具色香的花。
民间文学的学科体系——我们不能把它消解于一般作家文学的学科中
民间文学,在我国古代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大量存在着,并且不断在发展。但它始终被排斥在正统文学之外。尽管某些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它受到一些采录、保存,有时也受到个别炯眼文人的欣赏。但是,它“下贱”的身份,没有什么根本改变。即使到封建末期,民俗文化受到一批进步文人(如冯梦龙等)重视的时候,也还是如此。晚清旧民主主义抬头时期,学界对民间文学的看法才有较大的改变。“五四”新文化运动狂飚突起,这才比较彻底地使久被压在下层的民间文学翻了身。它被大量采集,被高度评价,更被认真研究。但是即在这时期,民间文学进入大学讲堂,作为正式学科,还只是个别尝试性的现象。
好运终于到来了!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在文化教育上,全面学习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上的老大哥——苏联。我们把它大学里语言文学系的科目“人民口头创作”(即我们的“民间文学”)移植过来(由于我们一时的学界条件的限制,把它的“历史叙述”改为“概论”形式)。从此以后,民间文学的科目,就在我们文科大学及师范院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里站住脚跟。虽然后来有一段时期,由于左倾路线的干扰,曾经被停止开课,但是,“四人帮”倒台以后,我国迅速回到大学讲堂,并且在教室、教材、研究等方面有较大发展。到现在,这个学科不但在文科大学及师范院校中广泛开设,而且好些院校已建立了硕士培养点乃至博士培养点。十几年来,这方面我们已经培养出大批硕士以及一些博士。当前民间文学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民俗学,不管在高等院校、省市研究所或是社会文化界,差不多成为一种热门学问。这决不是一时偶然的学界现象。它是跟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是跟我们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因为它讲述的,是几千年来数亿人民自身的精神文化产物。
在大学(包括研究院)中重视民间文学的学科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的特点,而且可以说是一种优点。我们这方面文化事业的发展,无疑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的一种骄傲!
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它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民间文学理论(包括民间文学概论、民间文艺学等)
二、民间文学史(包括神话史、歌谣史、谚语史、民间小戏史等分支学科)
三、民间文学研究史(包括民间文学各种体裁的研究史的分支学科)
四、民间文学作品选读
五、民间文学方法论及资料学
现在各大学或师范院校一般开设的是“民间文艺概论”,也有的同时开设“民间文学作品选读”,“民间文学史”(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师范院校多有开设此等科目,并于科目名称上加上“某某民族”等字样),还有的兼开“神话学”、“歌谣学”等分支学科的选修课。至于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则视各校教师学养情况,分别开设四方面中的大部分(包括所属分支学科)。从这种简单叙述情形看,我们的民间文学学科在大专院校中不但一般受到重视,它的整个教学体系,也在逐渐得到推广和充实。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育在民主性质上的一种胜利,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是不能比拟的。
面对学科这种发展形势,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当积极的促进派,使这种数亿人民的文学、五十多个兄弟民族的主要文学(由于历史的关系,少数兄弟民族过去的文学主要是民间文学)得到重视和发扬,能够牢固地、完整地占据民族的大学讲堂,以发扬它在精神上哺育和振奋人民的重要作用。这也正是我们建设精神文明任务的重要一着。
我们决不能以任何理由,让这种民族文化教育上的趋势倒退;我们决不能使这种重要的、具有自己特点和优点、而且已经逐渐形成完整体系的学科,受到割裂、削弱!我们应该知道,一种学科的形式和建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而由于考虑不周,予以削弱,乃至撤销,却是比较容易的事!
我们虔诚希望,民间文学这门展示、发扬、阐述民族精神文化的学科会永远受到重视、推广和深化!这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深远福利所在!
1996年8月24日草于京郊八大处,时年九三
作者附记:
我于前月中旬,从学校寓所,暂时移居京郊工人疗养院,籍以避城市炎热,并稍事休养。一天接友人电话,得知关于“民间文学”科目有分别并入其他科目的说法。我觉得如果真的这样做,对于这门具有相当重要性和自己特点的学科的发展殊为不利,因而草成此文。日前回到城里,才见到上级关于对《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等征求意见的通知文件,比较了解上级对这种简化二级学科的根本意图及其详细办法。对该文件的较全面的意见,当另文申陈。本文所述三点,虽不能完全回答该文件的要求,但对问题的主要点,是具有回答的一定作用的。因为文章交稿日期紧迫,就不再加工改动,照原样发表了。希望它对这个问题的妥善解决多少有一些用处。
1996年8月24日于励云红楼
(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来源:婪尾集 时间:2003-7-11 23:30:29
责任编辑: 小比
--------------------------------------------------------------------------------
上一篇文章: 《寻找鲁迅·鲁迅印象》自序
下一篇文章: 民族传统文艺的巨大作用——在民族传统文艺十套集成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2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