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27|回复: 4

慈母对弱女的心灵救助——《老猴精》文本的心理故事学解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15 12:2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慈母对弱女的心灵救助
——《老猴精》文本的心理故事学解析

一、引言
“猴娃娘型”故事是中国民间故事中常见的一个类型。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钟敬文先生就在《中国民间故事型式》一文中对“猴娃娘型”故事作出精当的情节归纳:
1、        一老婆子的女儿,为猴娶去做妻子。
2、        老婆子以喜鹊的指引(或没有此情节),得入猴洞。
3、        母女设法逃回。
4、        猴思恋其妻,频到村中啼哭。
5、        她们以某种方法中伤之,猴不复来。
这一类型还得到德国学者艾伯华、美籍华人学者丁乃通的关注,在他们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学著作中都有记述。 近年,唯有安德明博士采用类型学和历史比较法对“猴娃娘”型故事进行关于文化史意义的最为精彩讨论。他在审析了中国文化史上以猿猴与人类关系为主题的神话、故事和俗语资料之后,指出这类故事的内涵在于“在反映着动物崇拜观念的同时,…又体现着后世产生的‘人兽分开’的观念”。 这一观点集中在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的思考上:人与兽的分离在故事中以崇拜猿猴(奉为先祖)到贬斥猿猴(道德品行丑恶的象征),是经历了漫长的文化演进历程的结果。我十分赞同安先生把动物与人类关系视为理解该类型故事的关键。这的确是故事中最富于象征意义的、可以给与多元解释的肯綮。然而,任何一种理论方法都只能揭示部分真理。美国学者艾伦•奇南采用分析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研究克罗地亚童话《魔林》时,把幻化成美女的蛇赢得青年的迷恋而结婚的故事情节解释为:“戏剧性地描述了迷惑青年的魔力——梦想与理想的吸引力”, 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在这位心理学家的眼中成为人类与内心所追求的虚幻梦想之间关系的一种隐喻。我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故事中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而是进一步解释动物角色老猴精与人类角色——母亲、女儿三者之间的关系,再进行心理学意义的解释。因此,这种视角不同于把角色关系抽象化的文化史研究,也不同于把重心放在某一角色心理发展特征的心理学研究,却能在中观层次上理解故事中人物角色之间的关系和意义。
二、方法与资料
我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对一个故事文本中角色关系的象征意义进行深度解析,同时比较同一主题的其他文本,最后在从不同类型具有相同或相似主题的文本归纳出一个整体图式,并在这个图式中加深对每一文本的理解。这种方法与类型学的研究不同。后者意在从一个类型不同异文中归纳出故事的普同性,前者就像万建中博士和艾伦•奇南的故事研究那样,把一系列长辈协助青年改过自新的主题故事按照代际之间教育心理的整体图式整合起来。 这种主题研究将会发现每则故事因处于整体图式中的某一位置上而具有的特殊意义。这种以心理学研究故事的方法,我暂时称为心理故事学,而不像韦苏文那样称为故事心理学。 按照我的理解,把故事作为演绎心理学理论的文本,如弗洛伊德、荣格和艾伦•奇南等人的研究均可称为故事心理学;采用心理学方法来研究故事讲述情境、文本和讲述者才是心理故事学,可作为故事学的研究方法或学科分支。我的这篇文章则属于后者。当然,这种解释也只能揭示文本思想多元性的一部分。
至于研究对象,我选择1998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名授予“中国民间故事家”称号的曹衍玉老人讲述的《老猴精》为分析文本,主要考虑到它是猴娃娘型故事中得到学者忠实记录的、比较古朴的一则,且情节与钟敬文先生归纳的5个母题完全一致。忠实记录的、典型的文本会使我的分析更适用于这一类型中的绝大多数异文。在这个意义上,我反对艾伦•奇南重写民间故事再进行分析的做法。虽然他流畅优美的文笔使故事更耐人欣赏,但是由于他是一个分析心理学者,他不可避免地会在重写的过程中加重那些具有心理学意义的成分。让我们无法分清他所分析得情节、细节是他创编出来的还是民间故事本身的,这不能不让我们质疑他的心理学研究资料本身的科学性。民间故事学者则必须重视民间故事的忠实记录,选取研究文本也采用这种原则。为了便于读者熟悉故事的细节后理解我的分析,现引用故事家曹衍玉的《老猴精》全文如下:
(略)
这个故事中异类婚配的幻想成分很自然让人联想起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关系。甚至老猴精对丈母娘的亲切态度、老猴精对逃离的妻子的思念之情,会让看惯了留恋美女的猪八戒和惊情百年的僵尸鬼的现代人产生一种理解和同情,并缱绻于人类与异类之间婚恋的惊奇和迷茫之中。然而,如果我们把视点从婚姻关系上移开,聚焦于母亲救助女儿脱离魔窟的过程,思考一下母亲、女儿和老猴精三种角色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未出嫁的女儿暗示着成长中误入歧途的青年,老猴精象征了青年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干扰因素,救助女儿的母亲代表了青年成长中必需的中介力量。于是,故事的内涵将在我们面前豁然洞开一扇展现别样风景的新窗。
(待续)

[ 本帖由 宜家 于 2005-5-15 12:43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5-5-17 08: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慈母对弱女的心灵救助——《老猴精》文本的心理故事学解析

宜家姐姐,我好久不上这个论坛了,不过你倒是总在这里,该让摊主发工资了,呵呵!
我们该如何解读民间故事??譬如你说得这个民间故事,象征性较强,既然具备象征性,那么,你的解释就永远不能把握文本原意的内涵和完整深度,至多只能解释文本与象征之间的张力,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从文本中构造出“人物”对文本加以解读是一条途径,不过,我以为在做这项工作之前,似乎应该从基本的语句(甚至文字)、象征与隐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依据利科的解释学观点,象征既有语义特征,也有非语义特征;象征不仅仅是约定俗成,更具前语言学的根基。这使对作为一切存在始基的那种无差别的生活力量成为必要。所以姐姐企图进入心理分析是找到了方向,但必须是有条件的,盲目的心理分析往往会流于粗浅。至于心里故事学或故事心理学,我想区别是会有的,但不提也罢,呵呵!
[ 本帖由 北方的狼 于 2005-5-17 08:50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5-5-19 09: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慈母对弱女的心灵救助——《老猴精》文本的心理故事学解析

谢谢您的意见和批评,很有道理,并提醒我关注利科的解释学。请问利科关于“象征既有语义特征,也有非语义特征;象征不仅仅是约定俗成,更具前语言学的根基”一类的论述出自何处?我想看看。
    我看到的是他下面的见解:
    利科认为:解释学仍然是在作品中辨别言谈的艺术。作品通过以句子为基本单位的话语的组织和结构得以实现。话语既具有事件的特征,也具有意义。事件与意义之间的张力导致了作为作品的话语的产生。作品的概念是以事件的非理性和意义的理性之间的实践的沉思的形式出现的。要对作品进行解读,就是要理解作品中的话语。这种话语在脱离具体讲述情境之时已经具有了“本文”适合的情境——“意欲情境”,话语的指称也从日常语言的指称转变成“生活世界”的更高层次的指称。作品在所指之外还有意指,意指的存在不是在既定存在的形式之下,而是在存在的力量的形式之下。日常实在由于被想象性的变化改变了形态而接触到了实在的更深刻的本质。是到底,作品的解释也是在一种新的情境之下重建语境关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它来理解我们自己——“一个把我们自己暴露在本文之上并从它那里得到一个放大了的自我”。
    说实话,我对这种哲学高度的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理解。如何在具体的作品中运用更需时间。不过他对奥斯汀和塞尔的话语行为理论的运用使我明晰语句在叙事中的作用层次,语句的这3层次的分析可以比较故事中的角色行为的意义。

   
[ 本帖由 宜家 于 2005-5-19 09:35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5-5-19 17: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慈母对弱女的心灵救助——《老猴精》文本的心理故事学解析

呵呵,宜家姐姐的直觉能力应该很强啊,这可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我是曾经住你楼上的狼师弟啊,想当年还因为你差点和同学干仗呢,所以你欠我一顿饭,呵呵,如果到合肥,你得补上啊!!
我可不敢批评你啊,只是正在读尤林的《理解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又恰好看到你的帖子,一时冲动就写了点想法而已。可能是我的表述有问题吧,容易让人误解,好像我是谁似的,呵呵。
我以为很多人都会对搞民间文学研究的有些误解,似乎民间文学研究很容易,就现实来说这可能很对,但做好民间文学研究是最难的,因为这需要一种双重的解读(我在一篇论文中提到这个说法,但并未展开论述),甚至是多重解读(并非多角度!)。所以很佩服姐姐有这个勇气,而且做的比较深入。
利科的解释学是怀疑论的解释学,这使他和伽达默尔区别开来,但我认为他对“无差别的生活力量”之探寻的强调颇为中肯,尽管他主张的以心理分析来测定未必是唯一的途径。我以为这是民间文学研究必须正视的关键问题,否则就文本而谈文本势必会走上诸如形式主义的旧途(我以为那是避重就轻的做法,但并不否认其学术价值)。
我还没能力来多谈民间文学研究的问题,之所以上来写几句,一方面是最近郁闷无聊,一方面也是想姐姐了,呵呵。不多说了,再说的话,可真得向摊主要工资了,姐姐如果愿意,可给我发信,我可是给你留了信箱的啊!
 楼主| 发表于 2005-5-19 17: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慈母对弱女的心灵救助——《老猴精》文本的心理故事学解析

你说的“双重解读”“多重解读”,是否接近于利科的理论中解释学的4种间距化?   



我实在不能确认狼先生可能是哪一位高人了。这几天脑子里除了“老猴精”就是“老猴精”了,小心把你这匹“狼”也看成伪装的老猴精了。不过,看你总张罗着要工资,显然对经济学别有兴趣。另外,我还欠你一顿饭???请你在这个网上给宜家发个短消息吧(点击网页最上一栏中“短消息”链接),我确认一下“狼”的面具后面究竟是谁。(上海的?北京的?沈阳的?)还有一个前提,希望你不要把我猜错。否则就成了双重误读啦!
   

[ 本帖由 宜家 于 2005-5-19 18:03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8 16: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