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46|回复: 15

“沉了双王城,起了济南府”,有没有人了解?求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16 20: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沉了双王城,起了济南府”在广饶县,寿光市流传十分广泛,请问诸位高手,有没有双王城的资料?很多人自称在海市蜃楼里看到过繁华雄伟的双王城,并且旧址依然有很多残破的兰色瓦当之类遗留。多谢了!
发表于 2005-5-16 20: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沉了双王城,起了济南府”,有没有人了解?求助!

嘿嘿也,又是一个湖沉传说。

“万亩水库”——双王城
  来到山东寿光县卧铺,双王城水库是个不得不去的地方,而关于双王城水库的传说,更是不得不听的故事。关于它的传说有很多版本,其中两个在当地流传最广。
  其一是说,很久以前,水库现址曾是一富豪的大庄园,庄主姓薛。此人吝啬残暴,对人无半点恻隐之心,甚至连自己的亲侄女秋菊也不放过,庄里的人都暗中骂:“薛老爷、雪老爷、霜雪老爷。”
  秋菊在父母双亡后就投靠叔父生活,但常遭到薛老爷的打骂。一次秋菊在遭受叔父的打骂后在门外独自哭泣,一位仙翁告诉她待城南那对石狮子的眼睛变红时,灾难就会降临,如果谁能一口气跑出七七四十九里路,谁就能活命,善良的秋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庄园里的所有好心人。半月后的一天,秋菊发现狮子的眼睛果真变红了,秋菊带领庄园里的好心人跑出很远很远,忽听身后几声巨响,回头发现那座美丽的庄园不见了,变成了一片汪洋,那个霜雪老爷死在了水中,当时人们都说“霜雪老爷亡了”。岁月变迁,“霜亡城”传成了“双王城”,由此形成的水库便是“双王城水库”。
  另一个版本是说,以前有个美丽的小城叫双王城,人们在这里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但突然有一天,一位假扮成卖油的仙翁把灾难降临的消息告诉了城内的一位善良后生,可惜当后生把这个消息告诉村民时没有一人相信他的话,灾难降临时整个庄园变成了一片汪洋,形成了如今的双王城水库。庄园内无一人幸免,年轻后生也变成了一只水鸟。但他仍念念不忘乡亲们,整日围着水面盘旋哀鸣。
 楼主| 发表于 2005-5-16 23: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沉了双王城,起了济南府”,有没有人了解?求助!

多谢戈兰老师。请问,您所讲述的传说,出处哪里?您怎么看这个问题?为什么传说中又会出现济南府?二者有没有关系?有没有关于这个城(如果它真的存在过的话)的文献资料?如果没有这个城,那么它为什么会活在当地百姓的记忆里?它的本源又是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05-5-16 23: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沉了双王城,起了济南府”,有没有人了解?求助!

一口气问了这么多,望您赐教,多谢了。
发表于 2005-5-17 17: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沉了双王城,起了济南府”,有没有人了解?求助!

好狠呀,一口气就问了这一大堆,我数了数,你总共问了7个问题,一个一个回答。
1,您所讲述的传说,出处哪里?
答:出处:网络,我是在网上用goooogle查到的,应该是寿光的出产吧,原来寿光不光出产大白菜和大葱呢。
2,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答:这种典型的陆沉故事,凡是有湖泊、水库的地方都会听到,都是用来解释湖泊或水库的来历的,基本上只能视为传说看待,而当不了真。
3,为什么传说中又会出现济南府?4,二者有没有关系?
我的理解,这个当地的谚语只是用来形容双王城水库的大的,而与双王城水库的来历没有关系,换句话说,水库的来历和济南城没有关系。因为寿光离济南不远,乡下人眼光浅,以为济南就是天下最大的城市了,因此,就拿双王水库来跟济南攀比。如果寿光附近没有济南府,这个谚语也许会说成“沉了双王城,起了天津卫”什么的。
5,有没有关于这个城(如果它真的存在过的话)的文献资料?
这你地去查一查当地的地方志和历代史书,特别是地理文献,你有没有问过,为什么叫“双王”城呢?此外,还可以咨询一下当地的地名办公室。
6,7,如果没有这个城,那么它为什么会活在当地百姓的记忆里?它的本源又是什么?
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历史记忆包括民间的历史记忆,往往是不要真实的事实作依据的,那可能仅仅是一则世代相传的神话、传说和故事,但由于世代相传,人们就把它信以为真了,并且按照这记忆中的“真理”去造物(比如在当地建一座双王城什么的),原本莫须有的记忆就可能化作真实之物。因此,在民俗学看来,历史记忆可能较之历史事实更为根本,真实的历史背后可能恰恰是虚幻的历史记忆,这种观点和历史学的观点正好相反。
因此,用民俗学的观点看,与其说历史是故事的本源,不如说故事是历史的本源。
噫吁戏!一口气回答了这么多问题。不知道讲明白了没有。
关于陆沉故事,《大话山海经》栏目中转载有刘锡诚先生的专论,可以参看。
 楼主| 发表于 2005-5-17 18: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沉了双王城,起了济南府”,有没有人了解?求助!

戈兰老师,多谢多谢,辛苦了!您所讲述的两个版本,我小时候都听过。比如每隔几年,都会有人自称在海市蜃楼里见过它双王城,这说明它至今仍然活在百姓记忆里。我接着查一下地方史志资料,希望有所收获。
发表于 2005-5-18 10:51: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沉了双王城,起了济南府”,有没有人了解?求助!

又学到些知识。。。。。
发表于 2008-5-18 15: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距离卧铺乡10公里左右,据老人们讲,双王城是因为地震消失的。而且当地居民每60年能看到在空中折射出的双王城景像奇观。
发表于 2008-5-18 18: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戈兰 于 2005-5-17 17:22 写道:
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历史记忆包括民间的历史记忆,往往是不要真实的事实作依据的,那可能仅仅是一则世代相传的神话、传说和故事,但由于世代相传,人们就把它信以为真了,并且按照这记忆中的“真理”去造物(比如在当地建一座双王城什么的),原本莫须有的记忆就可能化作真实之物。因此,在民俗学看来,历史记忆可能较之历史事实更为根本,真实的历史背后可能恰恰是虚幻的历史记忆,这种观点和历史学的观点正好相反。
因此,用民俗学的观点看,与其说历史是故事的本源,不如说故事是历史的本源。


戈兰先生,那么故事(神话\\传说)的本源又在何处?
发表于 2008-5-20 11: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个:\"戈兰先生,那么故事(神话\\传说)的本源又在何处?\"?
 楼主| 发表于 2008-5-20 14: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戈兰老师从江湖退隐有一两年了吧。
这事你若是真的感兴趣,不妨问问跟戈兰熟悉的其他学者,比如匪兵甲、子不语风花雪月,他们或许对这事有点想法。
不过,这根问题可不是一句话,一个帖子就能解决的。大概得要退隐多年的戈兰继续奋斗,吭哧吭哧二十年,再写本砖头一样的书。
发表于 2008-5-22 2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沉东京浮福建几种传说
福建沿海自古以来有一个传说,即“沉东京浮福建”(各地说法不一,如莆田地区为“沉东京浮七州”),此说之涵义至今尚有分歧。以下几大观点。
  观点1指地质变迁
  “沉东京浮福建”其实指的是地质变迁,现在的福建,原来大部分位于海面以下,东面的台湾海峡中曾有一块名叫“东京”的陆地,后因海侵和地壳运动,“东京”沉到了海底,而“福建”却露出海面,并不断抬升,成为今天的样子。
  观点2指“东京”、“福建”社会地位的变化
  “沉东京浮福建”指的是“东京”、“福建”两地社会地位的升降变化。傅金星在《福建地名》1981年第1期中撰文认为,南宋时期,随着国家经济政治中心南移,原宋朝都城“东京”开封的地位下降,相反原为蛮夷之地的福建却得到开发。
  观点3指南宋小皇帝“东京”行宫沉入海中
  历史上的“东山地方志”记载了当地的一个民间传说,南宋末年,小皇帝赵在陆秀夫、张世杰等的扶助下,南逃到广东南澳,同时也准备在福建的东山岛东南方的一个小岛上建造“东京”行宫,一时间小岛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不料发生地震,小岛沉入海中。这就是所谓的“沉东京”。
  观点4指福州“东都”称号“沉没”?
  实际上,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与“福建”有关的“东京”,这就是福州。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开闽国王王审知的次子王延钧称帝,国号大闽,改元龙启,升福州为长乐府。到了北宋初期,朝廷重设“福建路”,辖福、建、泉、漳、汀、南剑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号称“八闽”。从这个历史过程看,福州“东都”的称号消失了,“沉没了”,而“福建”重新出现在八闽大地,“浮出了水面”。
  观点5指“沉于东京浮于福建”
  从字面上来看,“沉”、“浮”是动词,上述几种说法中“东京”、“福建”都是地点名词,可解释成“东京沉而福建浮”或“沉了东京、浮出福建”。曾有人提出“沉东京、浮福建”可能是“沉于东京、浮于福建”的简化,但如此又少了主语。这主语是什么呢?
  观点6海市蜃楼
  古时福建沿海的居民把海面上出现的海市蜃楼现象认为是“东京”古城的幻影和显灵,进而衍生出“沉东京浮福建”的说法。不过福建沿海的海市蜃楼很少见,产生“沉东京、浮福建”传说的可能性似乎不大。
发表于 2008-5-22 21: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沉东京浮福建几种传说
福建沿海自古以来有一个传说,即“沉东京浮福建”(各地说法不一,如莆田地区为“沉东京浮七州”),此说之涵义至今尚有分歧。以下几大观点。
  观点1指地质变迁
  “沉东京浮福建”其实指的是地质变迁,现在的福建,原来大部分位于海面以下,东面的台湾海峡中曾有一块名叫“东京”的陆地,后因海侵和地壳运动,“东京”沉到了海底,而“福建”却露出海面,并不断抬升,成为今天的样子。
  观点2指“东京”、“福建”社会地位的变化
  “沉东京浮福建”指的是“东京”、“福建”两地社会地位的升降变化。傅金星在《福建地名》1981年第1期中撰文认为,南宋时期,随着国家经济政治中心南移,原宋朝都城“东京”开封的地位下降,相反原为蛮夷之地的福建却得到开发。
  观点3指南宋小皇帝“东京”行宫沉入海中
  历史上的“东山地方志”记载了当地的一个民间传说,南宋末年,小皇帝赵在陆秀夫、张世杰等的扶助下,南逃到广东南澳,同时也准备在福建的东山岛东南方的一个小岛上建造“东京”行宫,一时间小岛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不料发生地震,小岛沉入海中。这就是所谓的“沉东京”。
  观点4指福州“东都”称号“沉没”?
  实际上,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与“福建”有关的“东京”,这就是福州。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开闽国王王审知的次子王延钧称帝,国号大闽,改元龙启,升福州为长乐府。到了北宋初期,朝廷重设“福建路”,辖福、建、泉、漳、汀、南剑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号称“八闽”。从这个历史过程看,福州“东都”的称号消失了,“沉没了”,而“福建”重新出现在八闽大地,“浮出了水面”。
  观点5指“沉于东京浮于福建”
  从字面上来看,“沉”、“浮”是动词,上述几种说法中“东京”、“福建”都是地点名词,可解释成“东京沉而福建浮”或“沉了东京、浮出福建”。曾有人提出“沉东京、浮福建”可能是“沉于东京、浮于福建”的简化,但如此又少了主语。这主语是什么呢?
  观点6海市蜃楼
  古时福建沿海的居民把海面上出现的海市蜃楼现象认为是“东京”古城的幻影和显灵,进而衍生出“沉东京浮福建”的说法。不过福建沿海的海市蜃楼很少见,产生“沉东京、浮福建”传说的可能性似乎不大。
发表于 2008-5-22 21: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沉东京浮福建 救虫不倘救人


   从前,台湾和大陆相连,中间没隔一个台湾海峡。这搭有一个所在叫做东京,很闹热,人很多,也很富,但是富的人很枵鬼,认钱没认人。有一个臭头和尚,一身生疥烂呀汁流汁滴,去东京共人赏,没一个要一碗给伊吃,一文给伊用,还鼻孔捂咧赶伊:“去乎,去乎,一身臭嫌嫌,去别处赏,去别处赏!”臭头和尚一世界赏没,行到山边,遇着一个少年家,咧挨豆干豆腐。
  少年家说:“老师傅,我今日还没卖半文,没现钱倘给你,你若腹肚枵,豆干豆腐豆花,做你吃。”臭头和尚听见伊这样说,将豆干提起来大嘴细嘴就吃。豆干吃了吃豆腐,豆腐吃了饮豆花,亲像三暝三日没吃,如虎似象,将少年家的豆干豆腐吃了了,一鼎豆花也饮了了,连应嗝一下都没,肚腹挲挲咧,呵耳
发表于 2008-5-22 22: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沉东京,浮南澳信息来源:惠州门户网 | 评论:(0) 条 阅读:(603) 次 发布时间:2007-7-17 22:06:00
这句俗语常常被用来比喻办一件事情有利也有弊,即既有得益,也存在缺点或害处。在潮州方言则说“沉东京,存南澳”,是同一个意思。


这句俗语的出处源于一个关于地貌变化的民间传说。


相传,古时候在汕头海外有一个半岛,称为“东京”,这东京半岛的南面不远有一个海岛叫“南澳岛”。东京岛形如锅盖,南澳岛形如酒盅。传说这锅盖和酒盅是天上玉皇大帝赐给东京男岛神和南澳女岛神的珍宝,由这两位地方神随身携带,可庇佑两岛平安。


南澳女岛神聪慧刁蛮,她心中有一个顾虑:这小岛虽然美丽,然而这酒盅置于海中,怎能经得起海浪的冲击?日久恐怕会有沉没的危险。左思右想,认为从长远打算必须设法把酒盅换成锅盖。


经过周密筹划,一天,女岛神巧立名目宴请东京男岛神,并千方百计把男岛神灌醉,甜言密语地把酒盅换锅盖。男岛神带着酒盅回了半岛,酒醒之后,才知道自已受骗上当,立即带着酒盅前往南澳岛要换回锅盖。机灵的女岛神深知情况不妙,便立即将锅盖抛下海中,随海浪漂走。东京男岛神一怒之下也跟着把酒盅抛落,但酒盅一落海便灌满海水沉没海中。从此东京半岛就这样沉陷了。南澳女岛神也十分惊怕,身体颤抖不已。从此以后,南澳岛也在震动,直至现代南澳岛还常发生地震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2 14:3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