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28|回复: 13

中秋清明等节日有望明年进入法定假日立法程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12 13: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秋清明等节日有望明年进入法定假日立法程序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2日12:30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月12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有关人士11日向该报透露,热炒已久的将端午、中秋、清明等中国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的倡议已经提上官方议事日程,目前,专家就此事可行性的咨询、论证工作基本完成,如一切顺利,有望在明年进入立法程序。

  据了解,根据初步设想,列入法定假日的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清明、端午和中秋,但现行的全年休息日和法定节假日总数不会作大幅度增加。因此新增的法定假日将用压缩“五一


   


”“十一”两个黄金周时间的方法进行调整。另外,除夕日也有可能纳入春节假期,以便让民众好好享受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晚餐——年夜饭。

  对倡议并非民热官冷

  在近年来中国部分传统节日的式微而西方舶来节日兴起的背景下,民间力促端午等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的呼声一直十分高涨,而官方态度相对低调审慎。因此,有舆论认为,传统节日法定化呈现“民热官冷”的态势。

  “事实上,官方对此事一点不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研究员苑利向记者介绍说,有关部门对将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的建议一直非常重视,并早在一年前就在着手研究。但是节日是一个民族及国家的时间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牵一发则动全身,不仅需要结合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在观念层面达成共识,而且要在技术可行性角度通盘考虑,从长计议。因此,政府部门谨慎低调行事也是可以理解的。

  研究工作去年激活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也向该报透露,早在去年春天,中央精神文明办公室就邀及包括他在内的五名专家探讨节假日架构以及如何安排时间的问题,专家们经过研究,对今后节假日设置提出相应的建议,并很正式地形成了书面意见书。这份意见书认为,目前中国的节假日体系存在着二元结构,就是在现有国家法定节假日外,有丰富历史内涵和深厚历史根基的一部分节日,却常没有安排休假时间。这种二元结构有必要改变,以舒展民众情绪。

  刘魁立说,对这份报告书,官方非常重视,随后还征求了有关部委和更大范围学者的意见。至于此后官方部门有何进一步的具体决策,他并不了解,但能预料此事应该能有一个很好的结果。(记者王珏)

发表于 2005-6-12 14: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秋清明等节日有望明年进入法定假日立法程序

好事应该顶!!
发表于 2005-6-12 17: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秋清明等节日有望明年进入法定假日立法程序

至少每年可以多耍两天。
发表于 2005-6-12 17: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秋清明等节日有望明年进入法定假日立法程序

传统文化不能仅仅靠研究者来支撑,所以此举是好事.
发表于 2005-6-13 08: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秋清明等节日有望明年进入法定假日立法程序

传统节日有望成法定假日 社会学家称大可不必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3日06:06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进展:明年可能进入立法程序
    反应:成都市民 赞成   社会学家 说“不”

  昨日有消息称,热炒已久的将端午、中秋、清明等中国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的倡议已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目前,专家就此事可行性的咨询、论证工作已基本完成,如一切顺利,有望明年进入立法程序。

  根据初步设想,列入法定假日的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清明、端午和中秋,但现行的全年休息日和法定节假日总数不会作大幅度增加。因此新增的法定假日将用压缩“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时间的方法进行调整。另外,除夕日也有可能纳入春节假期,以便让民众好好享受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晚餐———年夜饭。

  据称,有关部门对将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的建议一直非常重视,并早在一年前就已着手研究。而早在去年春天,中央精神文明办公室就邀请了五名专家探讨节假日架构以及如何安排时间的问题,专家们经过研究,对今后节假日设置提出相应的建议,并很正式地形成了书面意见书。对这份报告书,政府有关部门非常重视,随后还征求了有关部委和更大范围学者的意见。

  市民:放假纪念民俗更浓

  就对“把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的看法,记者昨日随机采访了一些成都市民。他们大多表示了赞同。

  市民王女士:我觉得除夕、中秋、端午、重阳都应该放假,甚至七月初七也可放假,何必非过外国情人节呢,传统的情人节可以过得更浪漫。

  市民王小姐:我觉得像什么端午、中秋都放假不太可能。大年三十放假确实有必要。

  市民张先生:除夕夜的团聚和年夜饭是春节最重要的标志,在外的游子和在外的民工,每年都要赶在除夕夜前到家,为的就是一家人在除夕夜吃团圆饭。赞成在除夕和清明、端午、中秋、元宵、重阳等传统节日放假。

  市民王先生:现在人们对传统节日变得越来越冷漠,相反对洋节日越来越狂热了。难道节日也要和国际接轨?

  专家:假已太多没有必要

  昨日,当记者先后采访两位社会学专家时,出人意料地,省社科院社会学家胡光伟先生和四川大学社会学教授陈昌文都不约而同地表示:“现在的假日已经够多。”胡光伟先生提出反对意见称,过去的法定假日的制订确有一些缺陷,比如除夕这天就应该纳入春节中的法定假日,而民间也在这天形成了“事实上的放假”,但把端午、清明、中秋等民间节日纳入法定假日则“大可不必要”。民俗学者提出把清明、端午、中秋列为法定假日的建议不切合实际,“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祭祖的日子,但这一天不是所有人都要去扫墓祭祖;而中秋节有花好月圆人团圆的寓意,但现代人已将团圆的日子定在一年一度的春节;端午则是祭祀民族英雄的日子,祭祀先烈却没必要放假。因此,除了除夕日这天,其余的没有必要设为法定假日。”

  而陈昌文教授首先对这条消息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他说,这是一件大事,关系举国上下。将民间节日纳入法定假日对有些产业来说适合,而对有些产业来说却是不适合的。“这将打乱一些产业的工作节奏。”因此,他不主张一刀切,“在传统节日这天放不放假,应由企业或产业系统自己决定,由市场决定。”他同时指出,现在“中国已经够好耍了,我们不仅有大星期,还有‘五一’大假、‘十一’大假、春节大假。”因此,他觉得即使消息是真的,这样的建议也是不妥当的。 
                                           实习生 董馨 记者宋永坤


发表于 2005-6-14 17: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秋清明等节日有望明年进入法定假日立法程序

     北大高丙中老师在今年的民族节日的国际研讨会上就此问题发表了文章,偶也听了高老师的看法。高老师认为,我们的现有法定假日体系的实际意义已经不是十分明显,而传统节日对于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但我们却忽视了它。目前的情况是,我们应该如何对此反思与调整,让我们的节日在保持现有意义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让节日充实起来。
   的确,节日不是说动就动的,现在的法定节日体系,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时过数年,现在我们的经济社会环境已非昔日可比。民俗学者的意见是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我想,至于社会学家担心的是没有必要的,现有的法定节日,实际上也是在保持经济秩序稳定的情况下,社会自然有一套与之相配套的解决办法。而传统节日的注入,应该会有相关的协调机制。但传统节日作为法定假日是保持现有假日的不变情况下附加呢?还是调整现有假日分配,这才是应该慎重讨论的问题。
发表于 2005-6-14 17: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秋清明等节日有望明年进入法定假日立法程序

我们应该感谢北京的几位民俗学界的老师,感谢他们为我们全国的“俗民”正了身!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身份,有自己的文化。
发表于 2005-6-15 10: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秋清明等节日有望明年进入法定假日立法程序

有时候我就怀疑,那些传统节日真的进入法定假日立法程序成为法定节日之后就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就能够在我们的生活中继续很好地存活吗?
发表于 2005-6-15 14:35: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秋清明等节日有望明年进入法定假日立法程序

     如果连庆祝节日的时间都没有,何来传统文化的传承?!强烈支持将端午、中秋、清明、重阳等节日列为法定假日!
  听说香港人家早就是法定假日了,港澳台及海外华人比我们重视多了。
发表于 2005-6-15 18: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秋清明等节日有望明年进入法定假日立法程序

那几位"社会学者"可能待在都市里的书斋吧!抑或是过惯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的洋博士!不懂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立法的重要意义,只知道反对民俗学家的好建议和意见,造谣惑众,该打屁股!
发表于 2005-6-15 22: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秋清明等节日有望明年进入法定假日立法程序

楼主别激动!真正的社会学家应为构建和谐社会做点好事,而不应在民俗学界的专家学者为民众做出贡献时,感觉到没面子,呐喊着"反对"的口号而出尽"洋相"!
何况报道中的"社会学家"的身份还未明确啊,是否为中国聘用的外籍"学家"也要弄清楚喔.
"楼主"不懂就乱说,乖乖回家去过节!


我是坚持"四节"基本原则的,一百年不变!
发表于 2005-6-17 21: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秋清明等节日有望明年进入法定假日立法程序

  专家:假已太多没有必要

  昨日,当记者先后采访两位社会学专家时,出人意料地,省社科院社会学家胡光伟先生和四川大学社会学教授陈昌文都不约而同地表示:“现在的假日已经够多。”胡光伟先生提出反对意见称,过去的法定假日的制订确有一些缺陷,比如除夕这天就应该纳入春节中的法定假日,而民间也在这天形成了“事实上的放假”,但把端午、清明、中秋等民间节日纳入法定假日则“大可不必要”。民俗学者提出把清明、端午、中秋列为法定假日的建议不切合实际,“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祭祖的日子,但这一天不是所有人都要去扫墓祭祖;而中秋节有花好月圆人团圆的寓意,但现代人已将团圆的日子定在一年一度的春节;端午则是祭祀民族英雄的日子,祭祀先烈却没必要放假。因此,除了除夕日这天,其余的没有必要设为法定假日。”

  而陈昌文教授首先对这条消息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他说,这是一件大事,关系举国上下。将民间节日纳入法定假日对有些产业来说适合,而对有些产业来说却是不适合的。“这将打乱一些产业的工作节奏。”因此,他不主张一刀切,“在传统节日这天放不放假,应由企业或产业系统自己决定,由市场决定。”他同时指出,现在“中国已经够好耍了,我们不仅有大星期,还有‘五一’大假、‘十一’大假、春节大假。”因此,他觉得即使消息是真的,这样的建议也是不妥当的。
============================
没有传统的专家们,让经济冲坏了脑袋。
发表于 2005-6-18 08: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秋清明等节日有望明年进入法定假日立法程序

  专家学者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搞一个民意调查,听听百姓的意见才对吗
  中国青年报搞过一个类似调查,相当多的受访者还是很愿意过传统节日的,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附本人查到的一篇报道:

【中国青年报】中秋节应该放假一天吗?
樊未晨

  再过几天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了,对于正在努力“向前走”的国人来说,遵循“传统”似乎不是什么好事,至少说明你不够积极。但是对于节日来说,国人普遍认为还是“传统”的好。

  本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文化合作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92%的被访者认为,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应该延续下来。到9月10日下午1时记者截稿时,共有363人参加了调查。

  虽然有超过九成的人认为传统节日应该延续下来,但是当问到受访者更看重哪些传统节日时,所有给出的节日获选率均不太高,最高的是“春节”,获选率也只有27%,其次是“中秋节”,获选率是22%,“端午节”(15%)、“清明节”(14%)、“元宵节”(14%)、“重阳节”(5%)和“七夕节”(4%)的获选率均不足两成。这种结果与每年2月14日“情人节”时,全城抢购玫瑰花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也就是说,公众普遍认为传统节日应该延续下来,但是实际生活中这些节日却没有得到大家足够的重视。面对这样的矛盾,我们能不能通过设立法定假日的形式提醒人们中秋节的存在呢?调查显示,在谈到这个问题时,高达86%的人认为,中秋节应该放假一天。

  分析发现,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度普遍偏低可能与公众对它们的理解有关。传统节日往往都赶在平时的工作日,忙碌了一整天,过节就真的成了吃顿饭了。于是,中秋节成了“月饼节”、端午节成了“粽子节”,“元宵节”就更不用说了,名字里就带着吃的。

  或许同样是因为时间紧张,与春节、五一、十一的7天长假相比,公众过中秋节的方式也显得单调。本次调查显示,在中秋佳节,人们的活动无外乎“跟家人团聚”(42%)、“吃月饼、赏月”(27%)、“看电视晚会”(11%),还有13%的人“根本不过,跟平时没什么区别”,选择其他方式的仅为7%。过节的全部内容似乎就是全家人坐在一起大吃一顿,这也难怪一些受访者(8%)觉得“各种各样的‘节’太多了,没什么特别意义”。

  有专家认为,一些节日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每个节日背后都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据了解,光是中秋节全国各地就有多种不同的习俗。有人呼吁,要还传统节日的本来面目,让每个节都过得有文化些。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于 2005-6-19 23: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秋清明等节日有望明年进入法定假日立法程序

有那么意义重大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8 02: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